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月10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呈上了以学院自身力量为主创演的蒙古题材歌剧《木雕的传说》。该剧的成功演出为乍寒的京城带来了一丝暖意,犹如春风拂面,这也令关心和关注民族歌剧发展的人们心生欣慰,同时又给那不甚了解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人们带来了一些迷惑与不解、惊诧与敬佩,仅凭一校之力怎能完成创演歌剧这等具有很大难度的工程?为了解答这一系列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答案,更是为了听取业界专家们的观后意见,进而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扶植,由《人民音乐》杂志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于1月17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二号楼第一会议室联合主办了专家座谈会,来自中国音协、中央歌剧院、中央音乐学院、广播艺术乐团、电影乐团、中国歌剧研究会、《人民音乐》和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嘉宾参加了座谈。与会专家、学者对该歌剧的创演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修订意见。
一、关于《木雕的传说》的创演意义
歌剧《木雕的传说》是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教改立项项目,是将教师的创作、教学和学生实践三者结合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的新的探索、新的创新,也是迄今为止在国内以一校之力进行民族歌剧创演的首部歌剧。歌剧的成功上演,不仅为目前民族歌剧的创作增添了新气象,更是为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学培养、教学创新与社会和艺术的需求如何结合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所以该剧的上演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意义和文化建设意义。对此,大家均给予了充分肯定。杜鸣心认为:“我特别要强调的是,一个学院,以自己的实力,团结一致,搞出了具有相当水平的歌剧,实在是令人佩服,不容易。无论是从推动教学,或是推动艺术创作实践,都是值得欣喜的成功,显示了学校的实力和领导的决心。对于我们今天推动教学和创作都有一定的好处,不仅在创作上取得了成果,而在教学改革上也有了收获。”田川认为:“这是一部很不错的歌剧,特别是初次尝试了作为一个音乐教学单位,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一些外援的帮助下,把实践和教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同时,这对中国文化的建设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现了一部基础很好的歌剧,是非常值得祝贺的。”李吉提也说:“这么多年来,咱们国家演出自己的歌剧很难,歌剧团有中央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还有总政歌剧团,但有自己歌剧的却很少。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能搞出这样一台歌剧,仅这一点就值得大大地赞扬,很有远见和魄力!这部歌剧展示了中央民族大学的综合实力,包括声乐、乐队、美术、舞蹈,以及能够调动各方面力量组织这部歌剧的演出,这种做法加速了教学与社会的接轨。”
中国的民族歌剧经历了许多坎坷,到目前为止其状况也并不很好,如此境况下的民族歌剧园里能够盛开《木雕的传说》这一朵美丽的鲜花,不得不让业界人士欢喜,无论是从音乐院校的教育教学,还是从民族歌剧的创演与发展来看,这都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情。
二、 关于《木雕的传说》的戏剧因素
歌剧是戏剧的一种,即音乐戏剧。既然是戏剧,就要有人物、叙事和冲突等因素,也要有与之呼应的或烘托这些的音乐。也就是说,一部歌剧的成功与否,是以是否有好的戏剧、好的剧本为前提的。乔羽先生曾说:“产生一部歌剧很难。第一,写剧本的人得懂音乐;第二,得有好作曲;第三,还得有人能唱;第四,还得有钱,等等。”①《木雕的传说》之所以能够成功,首要因素就是拥有了好的剧本。景作人说:“这是一个懂音乐的人写的剧本。 剧本从头到尾,可以隐约地看出音乐的逻辑和音乐的叙述性结构,这一点非常难得。因为大家都知道,音乐史上有很多作曲家没有写过歌剧,原因不是说他写不了歌剧,而是他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完美的歌剧剧本。从这一点上来讲,斯仁②老师可能是比较幸运的,能拿到金正平老师的剧本,对他音乐的创作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剧本“隐含”了音乐,使得作曲者的创作免去了许多障碍,更使戏剧与音乐的完好结合具有了“先天优势”。但是我们知道,歌剧剧本与舞台呈现还是有所区别的,由于呈现理念、呈现手法、呈现方式的不同,再好的剧本也会有被诠释不足或诠释过度的可能。真正呈现于舞台的《木雕的传说》,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需要修正的一些空间。田川指出:“原来③一开头是用蒙古老艺人说唱的形式讲故事的,叙述巴特尔和儿时的小伙伴娜拉青梅竹马,一起种下了一棵树,后来小姑娘不幸病逝,剩下巴特尔孤零零一个人。 这是故事的引子,后来可能给删了,我觉得这还值得考虑。歌剧的矛盾冲突展开得比较慢,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这是一个真理、一个规律,是不能违抗的。不能在没有戏剧冲突的情况下抒情。前面矛盾冲突展开的缓慢,叙述的部分太长了,这样就不容易把观众很快地吸引进来,观众的情绪是比较涣散的。”于庆新也谈到:“前两场有些戏可以压缩,像婚礼场面只是单纯的民俗展示,和整个剧情的发展脱节,与其这样,我觉得不如把这个时间、空间让出来表现娜拉,在整个戏中,娜拉比公主的戏弱很多。”金正平先生也认为:“前面显得多了一点,平淡了一点。为什么有人说,越往后看越好,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是后面戏剧的矛盾更加激化了,也进去了,再一个就是对现代歌剧的创作手法还是运用得很完整的,对于戏剧的烘托,对于整个歌剧的表达都是很好的。”
三、 关于《木雕的传说》的音乐特征
歌剧是以音乐为载体的戏剧,音乐的好坏是决定歌剧成败的关键所在。没有好的音乐就不会有好的歌剧。《木雕的传说》的作曲是位具有丰厚蒙古文化底蕴且熟练掌握各类作曲技法的非著名的资深作曲家,该剧之前他已积累了管弦乐《西部狂想》《那达慕序曲》、马头琴协奏曲《阿勒泰》、舞剧《在同一片蓝天下》等大量不同体裁的作品。作曲家自身拥有的文化基因和多年不懈的创作为《木雕的传说》的成功打下了重要基础。作曲家莫凡说:“该剧的音乐是那么的流畅、那么的抒情,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没有任何的个人表现,而是融到民族的血脉里面,这是很真挚地来发出它的声音。”歌剧音乐并非歌曲曲调,单纯的抒情性远不能解决戏剧的展开与表述,作者在抒情的同时,更注意了歌剧音乐应该具备的其他因素,如田联韬分析的:“歌剧作品最能够考验作曲家所具备的综合实力,对该剧的音乐我们基本是满意的,也是肯定的,所以我觉得斯仁在这一次的创作中考虑到了总体性、立体性和交响性,不过也有些不足。因为在总体上有了考虑,改变了过去和现在某些歌剧的平面性、连缀体,这些是很好的。”辛沪光也谈到:“我们过去也搞过民族歌剧,也强调民族特色,但那只是民歌拼盘,没有戏剧性的相互联系、主题连贯等,但《木雕的传说》却做到了,运用了民歌素材,但能从民歌中跳出来去驾驭作品,这是作曲家很好的创作。”于庆新指出:“《木雕的传说》的问世令人对民大音乐学院刮目相看,作曲家斯仁可以说是音乐界杀出的一匹黑马。”
关于歌剧音乐,与会专家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如肖冷认为:“对白和宣叙调尽量接近些、统一些,或者说,尽量少用一些对白。由于主调主音太多、阻碍终止太少,明显缺乏动力感,静止感过强。我觉得在解决和声的动力感上,应该全盘考虑一下。”关于乐队配器,杜鸣心说:“还应更丰富些,戏剧性的高潮没有达到交响性的发挥。有几个地方,到了最后高潮的地方,唱完了,乐队也完了。作为抒情性音乐,弦乐要用得更多一点,铜管要往里头埋一埋。我再说一次,音乐确实还是不错的,还是很动听的,希望能够达到更高层次。”辛沪光也认为:“从音乐的角度上讲,前半场音乐的张力不够,主要是调式布局多运用离调,戏剧性不够充足,反而没有了一种紧张感,所以冲突不起来,紧张度不够,应适当地压缩些,到了第三场,戏剧性张力展现出来了。”
《木雕的传说》作为作曲家歌剧创作的处女作,必然存有一些有待整改的不足,但这恰恰是该剧能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梯,通过对它们的认真吸纳、总结和因剧制宜的加工整理,一定能够将这部歌剧音乐打磨成更加动人、更加耀眼的美玉。
四、 关于《木雕的传说》的表演特征
歌剧是舞台艺术。演歌剧,除了要有适于该剧的演员、导演,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支好的交响乐队。也许是由于歌剧乐队不像舞台上的演员那么耀眼,所以人们较少关注到他们,其实这是不公平的,歌剧中的“歌”与“乐”缺一不可,没有好的乐队就不会有好的“舞台歌剧”。
《木雕的传说》的乐队和合唱队作为以学生为主的学院管弦乐团、合唱团,虽显不够老练,但其蕴含着的、涌动着的朝气和感染力是有目共睹的,其诠释作品的能力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得到了学界的肯定。座谈会上辛沪光激动地说:“这个歌剧的题材很好,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实力也很强,乐队和合唱都挺棒,演员表演得也很到位。”莫凡同样也认为:“通过该剧中央民族大学展现了自己的总体实力,无论是合唱、器乐还是舞蹈,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真的让我刮目相看。”
除了如实评价乐队、合唱和舞蹈等需要团体协作来实现的表演水平外,与会专家们对角色演员的舞台表演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又明确指出了表演中过度诠释、表演不到位和脱节的问题,为今后的排演提出了宝贵意见。如莫凡谈到:“巴特尔应是很纯朴的牧民、好的摔跤手,同时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表演中这一点表现得还不太够,在他对木雕的呼唤和娜拉出现的时候,应该表现出很浪漫的民间艺术家的气质。还比如,娜拉出现时唱的那个段落是很美的,应该是很纯,唱得很轻,始终是飘逸的,而没有那种厚重的感觉。”景作人同样也认为:“主人公娜拉是一个非常纯朴的女孩,是从树中下来的神女。然而,演员却将这一角色演得有些‘过了’,也许是音乐上给她写得分量也太重,表演得过于成熟,失去了一些自然的东西。”角色演员在表演上的问题固然与其本人有关,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导演所起到的作用,之所以出现以上诠释上的问题,这与导演对剧本文化内涵和艺术呈现的把握直接相关。记得有位导演曾经讲过:“演员只是我的道具,让他怎么做,他就得那样做,绝不能违背我的调度和设计。”照此理论,再有理解力、再有创造力的演员在这样导演的摆布下也将会失去所有的艺术表现力。
对于诠释和呈现《木雕的传说》这样蕴涵了丰厚民族文化内涵的歌剧,其实仅凭戏剧表演、戏剧导演的一般理论和一般经验是不够的,应当还要具备对该民族更多的文化认知,否则便会是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其结果也许只能是“像”与“不像”之别,这应该是今后民族歌剧创演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 关于《木雕的传说》的民族风格
《木雕的传说》是一部题材明确、风格鲜明的民族歌剧。如何最大程度地展示蒙古民族文化的诸多因素,以及是否能够将民族元素与歌剧元素有机地结合于一体,是这一部歌剧能否立得住的重要前提。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已有几十年的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在具体的创作特别是少数民族题材歌剧的创作中,许多作者为了刻意摆脱西方歌剧的模式而强化民族文化风格、民族文化要素,往往由于没有选择和提炼而造成了元素泛滥,使得听众应接不暇,其结果就是民族元素的“大拼盘”,难成独立的歌剧艺术;或者是由于作者缺少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真正把握,以一知半解的认识出于猎奇或出奇的心态贸然进行创作,导致洋不洋土不土,其结果就是不同文化元素的“大拼凑”,很难视其为完整歌剧艺术。
《木雕的传说》作为少数民族题材的歌剧,其民族风格的显现与到位,而且能够得到业界的肯定,是与作曲者血液里流淌着的浓浓的蒙古元素有着直接关系。李吉提先生说:“在民族音乐语言和民族音色的展示上,有一个很大的进步,不是简单的几个民歌的改造。因为作曲家本身就是蒙古族,所以他写出的音调中的音程关系就带有蒙古族味,他更多是从词汇、从语言,而不是把一个完整的歌拿来加工,特定的音程跳进一听就是蒙古族味的,这种音乐语言方式的蒙古族化很好。”景作人同样也认为:“我觉得斯仁老师刚才说的那一点,他是做到了,就是说即使不使用那些非常典型的东西,也能够让大家听出来它是蒙古音乐。这一点起码我感受到了,确实是蒙古族的音乐,那些民族音乐元素已经融化其中了。我也同意刚才其他几位老师的意见,还可以再多用一些蒙古音乐典型的东西,如马头琴、长调等。”除了在音乐中呈现了蒙古元素外,敖包、那达慕、摔跤、蒙古舞、勒勒车、蒙古包及其哈纳等蒙古文化元素在舞美和剧情中的广泛而恰当的运用,对该剧民族特征的充分体现同样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宫大剧院《木雕的传说》的上演,为我国并不景气的歌剧创作带来一股清风,特别是在目前民族歌剧创作少之又少的情况下,诞生这样一部歌剧,应该说是非常宝贵的。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这一举措,不仅对民族歌剧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对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实践教学的改革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① 据李吉提先生在座谈会上回忆,这是当年与乔羽先生赴西藏采风时提到的。
② 歌剧《木雕的传说》的作曲。
③ 《木雕的传说》始创于2002年底,关于剧本曾讨论多次,几易其稿,田川先生与刘诗嵘先生都曾参加过剧本的修改,对剧本的变化比较熟悉。
包·达尔汗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