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这个“标签”不再属于你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1984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知“小偷”这个词不合适,可我还决定暂时这样称呼他,因为自二年级我接手这个班,这个孩子的标签就是“小偷”。开始,老师同学都在背后这样称呼他,久而久之,他大概也把自己当小偷了,后来,即使别人当面喊他,也不见他反驳或愤怒,一副淡漠麻木的表情。其实同学们这样称呼似乎也没冤枉他,打进这个校园起,他就不停地拿别人的橡皮、铅笔、文具盒、零食、零花钱等等,还经常将家里的“大钱”拿几张到学校炫耀。家长发现后追到学校,不管时间、地点、场合,把他抓过来一顿揍,然后拿着剩余的钱扬长而去,留下孩子独自哭泣。我对家长这种做法很是不满,告诉他们不能这样简单粗暴,可他们对我的劝诫甚是反感,不但毫不领情,还常常反唇相讥。
  随着年龄增长,他胆子越来越大,“作案”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一次学校附近的小店被盗,丢失一些零食、玩具和几百元现金,监控清楚地显示他“作案”的全过程:先用一根铁棍将防盗窗的一根钢管撬弯,然后从较宽的窗缝中爬进去。经校方调解后,家长做了一些赔偿,临走又对孩子一顿拳打脚踢。我护着孩子,抱怨家长不该这样对待孩子。孩子对我的保护似乎很感动,此后,我班许久没有发生失窃事件,我以为上次的事件感化了孩子。
  转眼四年级了。一个早晨,校门口蛋糕店老板气势汹汹地找到我,说早晨刚卖的300元钱不见了,同学们都告诉他是我班A偷的,因为他一早就去过蛋糕店。我有些不信,找来小A质问,小A说:“今天是我生日,我想买个蛋糕,可又没钱,正好看到一个顾客给了老板300元錢订蛋糕,我趁老板不注意就拿走了,准备晚上给自己买个蛋糕。从小长这么大,从来没人给我过过生日呢。”孩子毫无愧意地说了一大段话,突然一种莫名的心酸涌上心头。是呀,母亲在他出生几个月时就消失了,父亲在外务工常年不归,也很少往家里寄钱。他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拉扯大的。这样的家庭环境,哪里有钱有闲工夫给孩子过生日?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学校,带着他期待已久的蛋糕,简单布置一下教室,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着:祝A同学生日快乐!戴寿星帽,全班齐唱生日歌,拍照,分蛋糕,涂抹,打闹……很老套,但对小A来说却很新鲜,很兴奋,很开心!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变得乖巧又听话。我以为这次彻底把他“改造”好了。
  又一个早晨,我刚到校,超市老板像押犯人一样押着小A和邻班的小B到我面前。昨天下午放学后,小A和小B走进超市假装买东西,然后悄悄拿走了老板放零钱的盒子。因为一大早送孩子上学的家长特别多,他们看戏似地围了过来,俩孩子则木偶似地站着,面无表情,一动不动。我拉起两个孩子就往二楼办公室走,老板只好跟了上来。到办公室,我再次详细询问了事情的整个经过,老板滔滔不绝地又说了一遍,俩孩子始终一言不发。难怪,人赃俱在。
  经过一番交涉和调停,被花掉的钱由双方家长共同赔偿,没花的钱物归原主。教育孩子洗心革面的任务就交给我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了。黔驴技穷的我拉起小A往最西边的教室走,一路上我一言不发,事实上,我也无话可说。奇怪的是,在长长的、静静的走廊上,孩子突然不走了,他怯怯地望着我,低声地说:“老师,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偷了!”我怔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我下次再也不偷了。”声音仍然很小,但语气却无比坚定。
  “嗯!老师相信你!”我狠狠地握了一下他的手,用更坚定的语气回应他。这可是他第一次主动承认错误并主动向我承诺!我不知道他的承诺能坚持多久,至少我敲下这些文字时,他确实没再犯过同样的错误。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于1876年出版了《天生犯罪人》一书,该书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龙勃罗梭认为天生犯罪人是一种返祖现象,是蜕变到低级的原始人类型,犯罪者的许多体格和心理特征区别于普通人。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他甚至提出了犯罪类型和面相类型之间的关联关系。
  龙勃罗梭的理论,把犯罪原因归结为人类学因素,认为犯罪倾向是与生俱来的,这无疑存在其荒谬之处。毕竟犯罪与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我无法知道小A一次次偷盗的原因,会不会真如龙勃罗梭所说,具有天生犯罪人的基因呢?但我宁愿相信,龙勃罗梭的理论只是无稽之谈。我更愿意相信,小A只是受一些因素影响。我相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觉醒,是非判断能力的增强,他会为他的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他文献
李先生45岁,已经是一名病程7年的老糖友了,除了糖尿病,他还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两年前,他因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一直在我这里就诊。在妻子的配合和精心照顾下,经过调糖、降尿蛋白、降脂、减重等综合治疗,现在血糖血压血脂都达标,蛋白尿也消失了,从200斤的大胖子减到了目前的170斤。每次看到他的复查结果,我都欣慰地给他点赞,鼓励他继续保持。有次妻子替他取药时,悄悄地和我说,近两年
期刊
小李今年上研三了,学医的她除了白天在科室轮转,还要抽空整理毕业课题,晚上还要熬夜写论文,压力大得有点让她喘不过气来。最近她常常失眠,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睡着了一会儿就又醒了,根本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白天她总是无精打采,还经常出现莫名的心慌焦虑,而且近一年来小李的月经也越来越不规律。更让小李抓狂的是,身上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好多白斑,作为医学生她第一时间意识到这可能是白癜风。作为一个爱美的女孩子,小
期刊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therapy,CBT)起源于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其中,行为疗法通过干预与疾病相关的消极行为来改善精神症状。例如,对于害怕兔子的孩子,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玛丽?琼斯通过在兔子面前用糖果奖励孩子,用“吃糖果”的积极行为取代负面的恐惧行为,从而减少了他们对兔子的恐惧。然而,许多临床医生却认为行为
期刊
如果谈对自虐型人格的治疗,心理学当中的每个流派都会有不同的方式。而精神动力学的方法,则是将潜意识意识化,也就是说将来访者潜意识中存在的、却没有被自己感知和思考到的部分,呈现出来让他看到、理解和消化,从而处理成可以被接纳的部分,实现成长。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移情。移情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并非现实层面的投注,而是来访
期刊
高三毕业生小慧焦躁地登录网站查询自己的高考成绩。这时她的脑海中涌入各种意象,一会儿是自己考上了心仪学校的欢呼的图景,一会儿是自己考得一塌糊涂引来妈妈的唠叨和同学的嘲笑……就在她感到自己已经呼吸急促的時候,网页上出现了她的分数—离艺考省线仅仅差了两分。  悲伤、失望、懊恼、愤怒、焦躁不安……顿时小慧感到自己的未来一片黑暗,没有一丝的希望。她无法克制地冲着身边的妈妈发火:“都是你在考试前一天没有帮我带
期刊
精神疾病多数是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疾病,当前对躯体慢病管理、服药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精神疾病仍让人“难以启齿”,但却对健康影响巨大。治疗的依从性也称顺从性、顺应性,是指患者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习称患者“合作”,治疗的不依从往往导致治疗中断,严重影响了疾病的康复。  小刘(化名)与双相情感障碍共处13年,历经4次复发的她充分意识到“依从”对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小刘回顾自己
期刊
翻译/李婷  珍妮的老师又提醒珍妮的父母:孩子又招惹到小同学,把同学给弄哭了。这样的“告状”可不是一次两次了,珍妮妈妈终于说服了珍妮爸爸,一起去找心理专家。  下面是心理专家给出的七个正念应对策略:  1帮助孩子们去弥补而不是道歉。弥补措施比道歉本身更能有效地让孩子吸取教训。补偿行为并不是道歉,而是试图弥补和改进(即便是宪法也需要修正)。最近,听我的朋友茱莉亚谈到她两个儿子的故事,当她看到大儿子在
期刊
当孩子在发脾气时会说狠话,比如“打死某人”。这种情况下你会如何应对呢?给他讲道理,买玩具哄他开心,还是转移他的注意力,亦或是完全不理他?  儿子与姥姥的冲突  阿丽,是一个极为聪明的来访者,她也是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大概在半年前,她因为孩子教育的问题走入了咨询室。还记得她当时一脸的愁容。  随着咨询的深入,阿丽很快了解到,她的很多焦虑和担忧是源于自己,而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她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试着
期刊
来源:微信公众号“张德芬空间”(tefenchangpublic)  现在的父母,都非常在意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个人以为:在学习、思考这些能力之外,很多父母都忘记教孩子“快乐的能力”。  因为有太多的人在成年以后,会被童年时期形成的“不良模式”操控,以至于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  如果擁有快乐的能力,这个人的幸福感就会比较高,我想,其实大部分父母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幸福的吧。  然而很多父母
期刊
我是被名字吸引了来看这部电影的,好奇“七十七天”“无人区”“羌塘”“无后援”“一个人”“无目的”“无充分准备”这些词组合在一起,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一个人穿越号称“世界第三极地”的藏北“羌塘”无人区,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  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但并没有交代清楚男主角为什么要去穿越羌塘。我就在想:人为什么要去冒险?如果是去探险,我能理解,因为带着合理的目的。  冒险,是为了什么呢?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