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课程中的潜在教育因素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y_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环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在显性课程的实施中,语文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时刻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众所周知,人们在通过言语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同时,也常常运用非言语行为将信息输送给对方。有关言语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交际中,约有37%的内容靠非言语行为表达。这就是说,非言语行为在人们的交际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人们的交往仅仅局限于言语,那就不仅缺乏趣味性,而且人们复杂的生活也会黯然失色。人际交往如此,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更是这样。
  所谓非言语行为,是指人们通过姿态、仪表、眼神、动作、气质变化等来传情达意,将信息输送给对方的行为。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种教书育人的潜在教育因素。
  课堂教学中,能灵活、适度、自然、自觉地在学生面前运用非言语行为这一潜在教育因素,并做到声情并茂,是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站立要自然,应表现出无拘无束、落落大方的姿态。头部要端正,不要随意地偏向某一侧,更不可左摇右晃;膝直肩平双目平视,两脚平行与肩齐宽;切忌身倚讲台课桌或双腿交叉。因为教师是为人师表的,在课堂上学生有意无意之间观察着教师的一举一动,正确的姿态,可使学生对教师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并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讲课时,教师宜将身体很自然地稍微向前倾向学生,特别是当学生提出问题或阐述见解时犹要如此。因为如果听学生的发言时教师能身体前倾,则说明教师心中有学生,没有“我是教师”的架子,是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洗耳恭听,这就在无意中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的心灵融洽相通。当然,教师也不要故意做作,那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讲课时,教师还应当根据听课情况或课堂内容的需要,适当地有意识地走下讲台,靠近学生。因为有意识地离开讲台,边讲解边走近学生,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而对于个别不专心者则是一种无声的批评,能给他(她)以警示,督促其认真听讲。特别是根据讲授内容的需要做适当的走动,并有机地结合其他非言语行为,则更能形象生动,给课堂创造出活跃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也就从教师的某些非言语行为中受到情景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手势是最为常用的一种非言语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如同是一个演讲者,手势要在身势的配合下运用自如。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手势,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课堂的情趣和感染力。笔者教《母亲》一文时,在讲台上模仿母亲发表演说的姿势,身体稍向前倾,头脸微仰,双目眺望前方,右手掌果断有力地向上挥去,一瞬间完成了这个手势。结果全班学生均被笔者惟妙惟肖的表演“俘虏”了。学生从教师的手势中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的英雄母亲,领悟到了母亲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仪表美,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和特点。教师的服饰要整洁大方、端庄朴素、轻便协调、色彩和谐。如果女教师服饰奇异或过于华丽,则有损于教师的仪表美和心灵美,因为教师不是服装模特,是为人师表的;如果男教师不修边幅,过于随便,服饰不整齐,裤腿一只上一只下,拖鞋背心上讲台,则说明他没有修养,有损教师形象。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些非言语行为,难免会引起学生的议论,分散其注意力,甚至还会产生反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部表情是心灵的镜子。透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可洞察其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心理控制,透过教师的面部表情,学生可以根据其讲述内容捕捉到变幻莫测的情感信息。孟子的《离娄》中曾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庾哉。”教师在教学中将富于变幻的眼神与面部表情同教学情况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某个学生在教师讲解时思想开了小差或看课外书刊时,教师表情一如既往,边讲解边用眼睛去捕捉其视线,暗示他(她)“我知道你在神游”或“我知你在上甲课做乙事”,那学生就会在感激的同时很快改正。因为教师在不惊动其他学生的情况下既批评了他,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而教师也在不中断言语教学中维持了课堂秩序。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将内心的喜怒哀乐体现在脸上,学生就会在情感上跟着教师起伏,并保持良好的听课情趣。
  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在教师的行动上的表现。是活泼、直爽、沉静还是浮躁,这关系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趣,又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沉静或浮躁的教师在课堂上尽管着力渲染气氛,试图激活课堂,但学生情绪很难被调动起来,因为学生心存顾忌,害怕稍有不慎而受到批评,因而不愿主动大声回答问题,更不敢质疑,宁愿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也不愿显露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活泼或直爽的教师一走进课堂,无须言语,学生便会很快受到感染,情绪立马高昂起来,对教师设计的问题,会很快按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思考、质疑,并进行毫无保留的表达,以求得教师的指点,这样,学生的个性特征便会在愉悦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虽然不能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但它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起着加强或减弱的作用,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有着言语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对显性课程中的潜在教育因素进行探讨,既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又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安化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如果你知道  给一座城市戴上口罩  曾是多么地紧要  留下来的九百万人  离开的五百万人  又都是多么地小心翼翼  你就应该,记住  那些护住武汉伤口的人  他们声如洪钟,在最危急的时刻  告诉人们倾听生命的脉搏  他们遭遇危险,仍然目光炯炯  把自己插上了防线  如一面大旗,一盏灯  他们是父亲、母亲,是孩子  他们戴上口罩,不是为了自己  他们一袭白衣  一身橄榄绿、警察蓝  他们,是这个季节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在妻子王弗死后十年即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时所作,开悼亡入词的先河。金代王若虚《澽南诗话》评价苏轼的词说,“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然此词字字浸着血泪,其情深、其意真可达天地,诗人痛心裂肺之状如在目前。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情殇是本词的主调。林语堂《苏东坡传》有这样一段话,“王弗天资聪颖知书懂诗,在务实
一  站在北京东长安街1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的门口,丁平仰望天空。他喜欢看蓝天,看那些无拘无束、变幻莫测的白云。他总觉得,人的心也该是这个颜色,湛蓝如洗,清澈坦荡。  时间是个匆匆而过的信使,留给我们的都是打了标签的信件。我们在回顾过往的时候,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往往是这些标签。比如2008年,除了奥运会这个重大事件外,似乎再无其他标签。但实际上,那一年发生了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在醒目的标签下
中国“五四”时期的小说家中尤以鲁迅先生实现了启蒙思想家和富有创造性的小说家之间的完美结合,他以无可比拟的震撼力量影响和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表现出理性的巨大力量。笔者试以叙事学的方法,从其小说的场景、内容和话语的繁复处,重新审视《祝福》理性融进形象叙述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繁复”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概念,它是指叙述频率中的一个概念,是一种修辞手法和叙事方式。杰拉尔·日奈特认
庄子的文章有着汪洋恣肆的想象,奇谲隽永的寓言,独特深刻的思想,向来以难解著称。然而两千多年来,阅读者从他的博大浩渺中,总能够找到与自己心灵契合的东西,在会心一笑后穷追不舍,往往有欣然忘食的愉悦。而作为《庄子》总纲的《逍遥游》,更为人津津乐道,起笔直写大鹏翱翔于浩茫辽阔的天地,先声夺人。它仰望苍天,无边无际;俯视人间,一无所见。这个极度夸张的寓言创造了大鹏展翅的澄明境界。  大鹏颠簸沧溟,扶摇青天,
民间传统歌舞艺术的瑰宝——安徽花鼓灯在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地发展与创新。  花鼓灯艺术起源于夏代,发展于宋代,明清时期盛行于世。花鼓灯的音乐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集民间综合艺术之大成,熔舞蹈、灯歌、锣鼓、小戏于一炉,素以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奔放、姿态优美、表演细腻、富有艺术魅力而著称,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每逢传统佳节、庙会、农历节气和五谷丰登之时,人们都会梳妆打扮一番,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形
3月3日至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开幕  3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应出席委员2158人,实到2149人,符合规定人数。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汪洋、张庆黎、刘奇葆、帕巴拉·格列朗杰、董建华、万钢、何厚铧、卢展工、王正伟、马飚、陈晓光、梁振英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说好了七点半在酒店的餐厅碰面,大家一起吃早饭,然后出去逛逛,结果,我发现我是最实诚的那个。早饭都快吃完了,那三位也没见人影。其实我早该想到是这种情况的,上大学的时候,这三位就没有守时的习惯,我以为这些年的历练能让他们改变一些呢——是我想多了。  艳秋是我们大学时代的系花,那时我们俩一个宿舍,好得形影不离。现在想想,她之所以那么喜欢和我在一起,大概是两个原因:第一,我不算太丑,跟她在一起不会让她显得
无论是羁旅不归的迁客,还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对这方土地都有一股浓浓的情思,那就是乡思。  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一样的,但不同人的不同经历,使得他们对这种感情的表述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首先,感情的触发点不同。作客他乡者的思乡之情,在平时自然也存在,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媒介,就很容易爆发,甚至一发不可收。总的来说,引发作客他乡者思乡的媒介主要有以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同时入选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名篇,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陶渊明一生从仕到隐的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归隐”主题的巅峰之作。欧阳修甚至曾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对于文中“复驾言兮焉求”一句,两个版本的教材均将其中“言”字注释为“语气词,无义。”既是无义的语气词,当然可以在理解和译文时忽略不计。但是我们知道,“言”本身作为指事字,其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