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在妻子王弗死后十年即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时所作,开悼亡入词的先河。金代王若虚《澽南诗话》评价苏轼的词说,“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然此词字字浸着血泪,其情深、其意真可达天地,诗人痛心裂肺之状如在目前。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情殇是本词的主调。林语堂《苏东坡传》有这样一段话,“王弗天资聪颖知书懂诗,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远胜于丈夫,而且颇有知人之明。苏东坡与来访的客人谈话之时,王弗总是躲在屏风后屏息静听……苏轼的麻烦在于看不出人的短处,而王弗经常会给他一些忠告,比如要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失去此等贤内助,对苏轼来说,是多大的伤痛也许只有他自己明白。加上当时就任的密州,偏僻穷苦不说,又有连年的旱灾蝗灾,为政十分辛苦。密州上元节火冷灯稀的萧肃气氛更让词人暗生怀旧情愫,因此在密州清寒的夜里他忽然梦到了亡妻,醒来后记录下来,文学史上就有了名垂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词题中的一个梦字,明白地显示了苏轼的内心。梦在中国文化语码中是作为现实的对立面存在的,是自由精神世界的一种指代,尤指精神世界中能够抗拒黑暗现实的心灵力量。《庄子·齐物论》里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梦见己身化为蝴蝶即是对现实挤压身心的否定,是自我能够挣脱束缚的明证。现实越压抑梦境越是美好,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一觉醒来,先前的仙境洞天全部消失,“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诗人用烟霞来形容梦境的绮丽与纯净。《行路难》里有“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日边是指太阳旁边,太阳则是一国之君的代称,梦见经过日边则表示受到朝廷的重用,但现实却正是不入朝堂被冷落的处境。
中国文学作品里写到的梦境大都是现实的反面,表达的是在现实中未能实现的愿望和未能获得满足的心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梦境中的闲潭落花含有归家之意,是游子苦苦思念故乡却又不能化为现实的哀怨。晏几道《鹧鸪天》“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别后的相思苦痛只有在梦中相聚时得到抚慰。既然梦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为什么还有记下来的必要?因为梦境是自己所愿,是珍贵的瞬间精神满足,记录保存下来,算是给日渐被现实折磨得苍老的心灵一种短暂复原。
苏轼梦见了什么,词的下片写到“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原来是故乡,是亡妻。故乡、亡妻与现实有着怎样的冲突对立呢?密州远在故乡千里之外,自己在那里缺亲少故,怀旧多少能带给他一些温暖,于是曾经与亡妻在故乡共度的幸福甜蜜随之翻涌出来,然而生死相隔两重天,时间已经过去整整十年。
十年的变化很多很大,亡妻现在怎么样了,诗人只能去猜去想却得不到验证,所以他用“茫茫”一词写十年时间隔离和生死空间隔离造成的两不相通,你不知我,我不知你,双方世界在对方那里都是模糊不清的。用“茫茫”并不新奇,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就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关键在那个看似寻常的“两”字。白居易的“两”字指的是两处地方,是物质形态的处所,苏轼的“两”字突出的却是双向情感世界的悲伤与绝望,生者不知死者、死者也不知生者。苏轼宁愿相信妻子仍然活着,只不过与他不在同一个空间,所以他认为自己与妻子的思念是同时发生的,自己怎样思念妻子,妻子也是如此思念他。但是思念再怎么强烈也冲不破阴阳的界限,也无法知晓对方生活的世界。这首悼亡词之所以不同凡响,就在于苏轼所写的是“两情”、“两厢”的惦念,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倾吐,两情的抒情空间远远大于单方,情感的丰富度也绝胜于后者,“两”带给读者的心理体验是均衡完整的。“两”为骈为偶,是应是和,是形态与意念的双重完美,是中国偶合文化追求的上乘境界。屈原《离骚》里用“两美遇合”(君臣携手)借指政治理想,李清照《一剪梅》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来表达两情相悦,“两”字完全消融了单向倾诉角度不自觉产生的怨气,显得平和深婉。
妻子故去带来的无期遗恨是“不思量,自难忘”,“不”是“不用”,“自”是“一直”,对亡妻的思念不用着意去想,一直都是难以忘怀的。“不”与“自”写的是诗人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不管想还是不想,思念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仿佛从来不需要去想,但永远也不会消除。诗人思念亡妻,想对她一吐衷肠,然而“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孤”指孤单,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葬在苏轼母亲坟茔的旁边,应该说是有人相伴,为什么非说孤坟?自己也有继妻王闰之陪伴,为什么要说无处话“凄凉”?这里的“孤”不是泛指,而是专指,专指夫妻间失偶后的孤单,是孤雁南飞,是孤掌难鸣。对亡妻来说,是坟茔中的孤零,对诗人来说,是心灵的孤寂。双方都没有昔日伴侣近在咫尺的相陪,都是形单影只的找不到可诉说的对象。“凄凉”一词既指身体的寒冷,又指内心的悲伤。苏轼要和王弗诉说的悲伤到底是什么?仅仅是夫妻分离的痛苦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凄凉”一词多指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痛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巴山楚水之所以是凄凉之地,那是因为自己是贬谪之身,二十三年的贬谪岁月能不凄苦辛酸吗?杜甫《寄彭州高适虢州岑参三十韵》“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寂寞”“凄凉”表面指分别,实指到老都不被用的悲伤。苏轼的《雨夜宿净行院》“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更是明确地指出凄凉与名利场有关。诗人想对亡妻诉说的凄凉不是一般的悲伤,而是被迫卷进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斗争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被放外任,左迁、流放,历尽苍桑,备尝艰辛的仕途之痛。这种辗转的人生使得自己发生了许多变化,“尘满面,鬓如霜”,如今“纵使相逢”你也一定认不出我来。我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意气扬扬吟诗作赋的青年才俊了,有的只是颠沛流离的衰老面容罢了。“尘”指尘埃,在汉语语码中,尘有两种感情色彩,一是中性,如“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一是贬义,如“风尘”。此处用“尘”偏在贬义,既含旅途艰辛之意,又有污浊使物蒙光之蕴,是苏轼对仕途起落颠簸的不满之声、不平之气。
既想见你又不想让你看到今日落魄之我,夜来的幽梦让我怀着两难的心理见到了久别的你。“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幽梦”指梦得很沉,很深,身心与现实完全脱离,所以又称魂魄之梦,苏轼《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幽梦随子去,松花落衣巾”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我的魂魄又回到了故乡,你正在小轩窗下对镜梳妆,曾经的幸福又重现在我的面前,也许我们又回到了当年,相逢后却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终于见面可以诉说了,为何“无言”?一是想说的太多,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无言;二是虽然生死相隔,你我心里自有感应,不需多说,所以也无言;三是好不容易得以一见,不愿诉说不幸让对方伤心,因此更无言。只有流不尽的珠泪静静地抚慰着彼此孤苦的心。此后一别,“料得年年断肠处”,就在“明月夜,短松岗”。“断肠”是指悲痛到了欲绝的境地。常建《岭猿》“杳杳凄凄清且切,鹧鸪飞处又斜阳。相思岭上相思泪,不到三声合断肠。”李白《青溪半夜闻笛》“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情。”《学古思边》“衔悲上陇首,肠断不见君。流水若有情,幽哀从此分。”肠断皆因情,相思之情不得故肠断。你我的断肠之处就在短松岗,短松岗是指王弗的墓地。墓地种植松柏,取松柏长青岁寒不凋之意,寄托永生长存之意。这是特有的中国语码,《孔雀东南飞》里“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就是这种用意。本来写肠断短松岗就足够了,交代了妻子和他共同的盟约,然而苏轼偏偏多用了一个“明月夜”,明月夜是个非常特别的语码,常常是思人、怀人的代指。不必说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也不必说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单说《诗经·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夜就是相会的佳期。苏词的情深就在这个“明月夜”上,越是美好的明月夜,我的心越在短松岗上伤悲断肠,良辰美景与思之永不见构成的剧烈反差怎不让人涕泪满面?
全词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语,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之中传达出难以解脱的绝世情殇,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豪放词人情真意婉的另一面。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清朱孝臧编年《东坡乐府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版。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词题中的一个梦字,明白地显示了苏轼的内心。梦在中国文化语码中是作为现实的对立面存在的,是自由精神世界的一种指代,尤指精神世界中能够抗拒黑暗现实的心灵力量。《庄子·齐物论》里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梦见己身化为蝴蝶即是对现实挤压身心的否定,是自我能够挣脱束缚的明证。现实越压抑梦境越是美好,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一觉醒来,先前的仙境洞天全部消失,“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诗人用烟霞来形容梦境的绮丽与纯净。《行路难》里有“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日边是指太阳旁边,太阳则是一国之君的代称,梦见经过日边则表示受到朝廷的重用,但现实却正是不入朝堂被冷落的处境。
中国文学作品里写到的梦境大都是现实的反面,表达的是在现实中未能实现的愿望和未能获得满足的心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梦境中的闲潭落花含有归家之意,是游子苦苦思念故乡却又不能化为现实的哀怨。晏几道《鹧鸪天》“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别后的相思苦痛只有在梦中相聚时得到抚慰。既然梦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为什么还有记下来的必要?因为梦境是自己所愿,是珍贵的瞬间精神满足,记录保存下来,算是给日渐被现实折磨得苍老的心灵一种短暂复原。
苏轼梦见了什么,词的下片写到“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原来是故乡,是亡妻。故乡、亡妻与现实有着怎样的冲突对立呢?密州远在故乡千里之外,自己在那里缺亲少故,怀旧多少能带给他一些温暖,于是曾经与亡妻在故乡共度的幸福甜蜜随之翻涌出来,然而生死相隔两重天,时间已经过去整整十年。
十年的变化很多很大,亡妻现在怎么样了,诗人只能去猜去想却得不到验证,所以他用“茫茫”一词写十年时间隔离和生死空间隔离造成的两不相通,你不知我,我不知你,双方世界在对方那里都是模糊不清的。用“茫茫”并不新奇,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就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关键在那个看似寻常的“两”字。白居易的“两”字指的是两处地方,是物质形态的处所,苏轼的“两”字突出的却是双向情感世界的悲伤与绝望,生者不知死者、死者也不知生者。苏轼宁愿相信妻子仍然活着,只不过与他不在同一个空间,所以他认为自己与妻子的思念是同时发生的,自己怎样思念妻子,妻子也是如此思念他。但是思念再怎么强烈也冲不破阴阳的界限,也无法知晓对方生活的世界。这首悼亡词之所以不同凡响,就在于苏轼所写的是“两情”、“两厢”的惦念,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倾吐,两情的抒情空间远远大于单方,情感的丰富度也绝胜于后者,“两”带给读者的心理体验是均衡完整的。“两”为骈为偶,是应是和,是形态与意念的双重完美,是中国偶合文化追求的上乘境界。屈原《离骚》里用“两美遇合”(君臣携手)借指政治理想,李清照《一剪梅》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来表达两情相悦,“两”字完全消融了单向倾诉角度不自觉产生的怨气,显得平和深婉。
妻子故去带来的无期遗恨是“不思量,自难忘”,“不”是“不用”,“自”是“一直”,对亡妻的思念不用着意去想,一直都是难以忘怀的。“不”与“自”写的是诗人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不管想还是不想,思念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仿佛从来不需要去想,但永远也不会消除。诗人思念亡妻,想对她一吐衷肠,然而“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孤”指孤单,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葬在苏轼母亲坟茔的旁边,应该说是有人相伴,为什么非说孤坟?自己也有继妻王闰之陪伴,为什么要说无处话“凄凉”?这里的“孤”不是泛指,而是专指,专指夫妻间失偶后的孤单,是孤雁南飞,是孤掌难鸣。对亡妻来说,是坟茔中的孤零,对诗人来说,是心灵的孤寂。双方都没有昔日伴侣近在咫尺的相陪,都是形单影只的找不到可诉说的对象。“凄凉”一词既指身体的寒冷,又指内心的悲伤。苏轼要和王弗诉说的悲伤到底是什么?仅仅是夫妻分离的痛苦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凄凉”一词多指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痛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巴山楚水之所以是凄凉之地,那是因为自己是贬谪之身,二十三年的贬谪岁月能不凄苦辛酸吗?杜甫《寄彭州高适虢州岑参三十韵》“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寂寞”“凄凉”表面指分别,实指到老都不被用的悲伤。苏轼的《雨夜宿净行院》“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更是明确地指出凄凉与名利场有关。诗人想对亡妻诉说的凄凉不是一般的悲伤,而是被迫卷进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斗争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被放外任,左迁、流放,历尽苍桑,备尝艰辛的仕途之痛。这种辗转的人生使得自己发生了许多变化,“尘满面,鬓如霜”,如今“纵使相逢”你也一定认不出我来。我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意气扬扬吟诗作赋的青年才俊了,有的只是颠沛流离的衰老面容罢了。“尘”指尘埃,在汉语语码中,尘有两种感情色彩,一是中性,如“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一是贬义,如“风尘”。此处用“尘”偏在贬义,既含旅途艰辛之意,又有污浊使物蒙光之蕴,是苏轼对仕途起落颠簸的不满之声、不平之气。
既想见你又不想让你看到今日落魄之我,夜来的幽梦让我怀着两难的心理见到了久别的你。“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幽梦”指梦得很沉,很深,身心与现实完全脱离,所以又称魂魄之梦,苏轼《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幽梦随子去,松花落衣巾”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我的魂魄又回到了故乡,你正在小轩窗下对镜梳妆,曾经的幸福又重现在我的面前,也许我们又回到了当年,相逢后却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终于见面可以诉说了,为何“无言”?一是想说的太多,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无言;二是虽然生死相隔,你我心里自有感应,不需多说,所以也无言;三是好不容易得以一见,不愿诉说不幸让对方伤心,因此更无言。只有流不尽的珠泪静静地抚慰着彼此孤苦的心。此后一别,“料得年年断肠处”,就在“明月夜,短松岗”。“断肠”是指悲痛到了欲绝的境地。常建《岭猿》“杳杳凄凄清且切,鹧鸪飞处又斜阳。相思岭上相思泪,不到三声合断肠。”李白《青溪半夜闻笛》“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情。”《学古思边》“衔悲上陇首,肠断不见君。流水若有情,幽哀从此分。”肠断皆因情,相思之情不得故肠断。你我的断肠之处就在短松岗,短松岗是指王弗的墓地。墓地种植松柏,取松柏长青岁寒不凋之意,寄托永生长存之意。这是特有的中国语码,《孔雀东南飞》里“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就是这种用意。本来写肠断短松岗就足够了,交代了妻子和他共同的盟约,然而苏轼偏偏多用了一个“明月夜”,明月夜是个非常特别的语码,常常是思人、怀人的代指。不必说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也不必说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单说《诗经·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夜就是相会的佳期。苏词的情深就在这个“明月夜”上,越是美好的明月夜,我的心越在短松岗上伤悲断肠,良辰美景与思之永不见构成的剧烈反差怎不让人涕泪满面?
全词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语,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之中传达出难以解脱的绝世情殇,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豪放词人情真意婉的另一面。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清朱孝臧编年《东坡乐府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版。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