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当彻天 有泪当彻泉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ar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在妻子王弗死后十年即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时所作,开悼亡入词的先河。金代王若虚《澽南诗话》评价苏轼的词说,“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然此词字字浸着血泪,其情深、其意真可达天地,诗人痛心裂肺之状如在目前。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情殇是本词的主调。林语堂《苏东坡传》有这样一段话,“王弗天资聪颖知书懂诗,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远胜于丈夫,而且颇有知人之明。苏东坡与来访的客人谈话之时,王弗总是躲在屏风后屏息静听……苏轼的麻烦在于看不出人的短处,而王弗经常会给他一些忠告,比如要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失去此等贤内助,对苏轼来说,是多大的伤痛也许只有他自己明白。加上当时就任的密州,偏僻穷苦不说,又有连年的旱灾蝗灾,为政十分辛苦。密州上元节火冷灯稀的萧肃气氛更让词人暗生怀旧情愫,因此在密州清寒的夜里他忽然梦到了亡妻,醒来后记录下来,文学史上就有了名垂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词题中的一个梦字,明白地显示了苏轼的内心。梦在中国文化语码中是作为现实的对立面存在的,是自由精神世界的一种指代,尤指精神世界中能够抗拒黑暗现实的心灵力量。《庄子·齐物论》里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梦见己身化为蝴蝶即是对现实挤压身心的否定,是自我能够挣脱束缚的明证。现实越压抑梦境越是美好,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一觉醒来,先前的仙境洞天全部消失,“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诗人用烟霞来形容梦境的绮丽与纯净。《行路难》里有“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日边是指太阳旁边,太阳则是一国之君的代称,梦见经过日边则表示受到朝廷的重用,但现实却正是不入朝堂被冷落的处境。
  中国文学作品里写到的梦境大都是现实的反面,表达的是在现实中未能实现的愿望和未能获得满足的心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梦境中的闲潭落花含有归家之意,是游子苦苦思念故乡却又不能化为现实的哀怨。晏几道《鹧鸪天》“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别后的相思苦痛只有在梦中相聚时得到抚慰。既然梦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为什么还有记下来的必要?因为梦境是自己所愿,是珍贵的瞬间精神满足,记录保存下来,算是给日渐被现实折磨得苍老的心灵一种短暂复原。
  苏轼梦见了什么,词的下片写到“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原来是故乡,是亡妻。故乡、亡妻与现实有着怎样的冲突对立呢?密州远在故乡千里之外,自己在那里缺亲少故,怀旧多少能带给他一些温暖,于是曾经与亡妻在故乡共度的幸福甜蜜随之翻涌出来,然而生死相隔两重天,时间已经过去整整十年。
  十年的变化很多很大,亡妻现在怎么样了,诗人只能去猜去想却得不到验证,所以他用“茫茫”一词写十年时间隔离和生死空间隔离造成的两不相通,你不知我,我不知你,双方世界在对方那里都是模糊不清的。用“茫茫”并不新奇,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就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关键在那个看似寻常的“两”字。白居易的“两”字指的是两处地方,是物质形态的处所,苏轼的“两”字突出的却是双向情感世界的悲伤与绝望,生者不知死者、死者也不知生者。苏轼宁愿相信妻子仍然活着,只不过与他不在同一个空间,所以他认为自己与妻子的思念是同时发生的,自己怎样思念妻子,妻子也是如此思念他。但是思念再怎么强烈也冲不破阴阳的界限,也无法知晓对方生活的世界。这首悼亡词之所以不同凡响,就在于苏轼所写的是“两情”、“两厢”的惦念,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倾吐,两情的抒情空间远远大于单方,情感的丰富度也绝胜于后者,“两”带给读者的心理体验是均衡完整的。“两”为骈为偶,是应是和,是形态与意念的双重完美,是中国偶合文化追求的上乘境界。屈原《离骚》里用“两美遇合”(君臣携手)借指政治理想,李清照《一剪梅》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来表达两情相悦,“两”字完全消融了单向倾诉角度不自觉产生的怨气,显得平和深婉。
  妻子故去带来的无期遗恨是“不思量,自难忘”,“不”是“不用”,“自”是“一直”,对亡妻的思念不用着意去想,一直都是难以忘怀的。“不”与“自”写的是诗人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不管想还是不想,思念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仿佛从来不需要去想,但永远也不会消除。诗人思念亡妻,想对她一吐衷肠,然而“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孤”指孤单,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葬在苏轼母亲坟茔的旁边,应该说是有人相伴,为什么非说孤坟?自己也有继妻王闰之陪伴,为什么要说无处话“凄凉”?这里的“孤”不是泛指,而是专指,专指夫妻间失偶后的孤单,是孤雁南飞,是孤掌难鸣。对亡妻来说,是坟茔中的孤零,对诗人来说,是心灵的孤寂。双方都没有昔日伴侣近在咫尺的相陪,都是形单影只的找不到可诉说的对象。“凄凉”一词既指身体的寒冷,又指内心的悲伤。苏轼要和王弗诉说的悲伤到底是什么?仅仅是夫妻分离的痛苦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凄凉”一词多指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痛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巴山楚水之所以是凄凉之地,那是因为自己是贬谪之身,二十三年的贬谪岁月能不凄苦辛酸吗?杜甫《寄彭州高适虢州岑参三十韵》“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寂寞”“凄凉”表面指分别,实指到老都不被用的悲伤。苏轼的《雨夜宿净行院》“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更是明确地指出凄凉与名利场有关。诗人想对亡妻诉说的凄凉不是一般的悲伤,而是被迫卷进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斗争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被放外任,左迁、流放,历尽苍桑,备尝艰辛的仕途之痛。这种辗转的人生使得自己发生了许多变化,“尘满面,鬓如霜”,如今“纵使相逢”你也一定认不出我来。我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意气扬扬吟诗作赋的青年才俊了,有的只是颠沛流离的衰老面容罢了。“尘”指尘埃,在汉语语码中,尘有两种感情色彩,一是中性,如“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一是贬义,如“风尘”。此处用“尘”偏在贬义,既含旅途艰辛之意,又有污浊使物蒙光之蕴,是苏轼对仕途起落颠簸的不满之声、不平之气。
  既想见你又不想让你看到今日落魄之我,夜来的幽梦让我怀着两难的心理见到了久别的你。“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幽梦”指梦得很沉,很深,身心与现实完全脱离,所以又称魂魄之梦,苏轼《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幽梦随子去,松花落衣巾”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我的魂魄又回到了故乡,你正在小轩窗下对镜梳妆,曾经的幸福又重现在我的面前,也许我们又回到了当年,相逢后却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终于见面可以诉说了,为何“无言”?一是想说的太多,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无言;二是虽然生死相隔,你我心里自有感应,不需多说,所以也无言;三是好不容易得以一见,不愿诉说不幸让对方伤心,因此更无言。只有流不尽的珠泪静静地抚慰着彼此孤苦的心。此后一别,“料得年年断肠处”,就在“明月夜,短松岗”。“断肠”是指悲痛到了欲绝的境地。常建《岭猿》“杳杳凄凄清且切,鹧鸪飞处又斜阳。相思岭上相思泪,不到三声合断肠。”李白《青溪半夜闻笛》“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情。”《学古思边》“衔悲上陇首,肠断不见君。流水若有情,幽哀从此分。”肠断皆因情,相思之情不得故肠断。你我的断肠之处就在短松岗,短松岗是指王弗的墓地。墓地种植松柏,取松柏长青岁寒不凋之意,寄托永生长存之意。这是特有的中国语码,《孔雀东南飞》里“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就是这种用意。本来写肠断短松岗就足够了,交代了妻子和他共同的盟约,然而苏轼偏偏多用了一个“明月夜”,明月夜是个非常特别的语码,常常是思人、怀人的代指。不必说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也不必说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单说《诗经·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夜就是相会的佳期。苏词的情深就在这个“明月夜”上,越是美好的明月夜,我的心越在短松岗上伤悲断肠,良辰美景与思之永不见构成的剧烈反差怎不让人涕泪满面?
  全词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语,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之中传达出难以解脱的绝世情殇,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豪放词人情真意婉的另一面。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清朱孝臧编年《东坡乐府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版。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我国古代诗坛上的闺怨诗就如诗中那一个个多情哀怨的女子一样让人怜爱、让人回味。诗中的闺妇或是寂寞怀春的少女,或是饱受离别相思之苦的少妇,或是被无情的丈夫抛弃的弃妇。诗歌一般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展现女子们在特定生活境遇下复杂的情感世界。每当读其诗,总能见其人,总能被其哀怨的情感触动和震撼。下面就来剖析一下永远让人追忆的闺妇的情感世界。    一、居于深闺的寂寞、冷清    闺怨诗表现闺中女子的寂寞之情最
一旦孩子患上肺炎,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则有可能造成病情反复或加剧,甚至诱发其他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脓胸、肺脓肿、心肌炎或中毒性脑炎等,有一些进展较快的肺炎甚至可威胁生命。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李增清指出,对小儿肺炎,家长须弄清楚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是不是没有咳嗽、发热症状,就不用担心宝宝患肺炎?  李增清说,小儿肺炎大多伴有发热,这种发热通常会反复,不易降下来,持续的时间也比较
他对她说:“有吃的吗?我饿了。”  “方便面可以吗?”她找来找去,家里只有方便面。  他说:“好。”  锅里的水开了,她撕开一包方便面倒入沸腾的水里,问他:“你喜欢吃硬一点儿的还是软一点儿的?”  坐在沙发上的他心头一热,因为好久没有人这么在乎他了。他站起身走到厨房门口说:“你看着做吧,你做成什么样儿我都喜欢吃。”  一会儿,她把煮好的方便面放在他面前的茶几上:“吃吧,尝尝合口味不?”方便面热气氤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张岱写的一篇小品,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有人说它是“诗的小品,小品的诗”(吴战垒《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实为公允。这篇文章写了在连续下了三天大雪后。作者晚上独自到西湖湖心亭看雪及在湖心亭与客饮酒的经过,重点描绘了西湖的雪景,把白雪笼罩下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静中有动,寂中有声,生动活泼,清新简洁,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西湖雪景图。结尾的“痴
诗歌讲究含蓄,往往采取曲径通幽手法传情达意,这无疑给我们带来解读上的困难。但我们发现,一切诗歌几乎或多或少都有景物描写成分存在,纯粹的抒情或叙事实属罕见。“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抓住这些景物,以此为突破口,庶几找到通向诗人心灵大门的路径。总的说来,景物对诗人情感抒发产生的功效可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起兴,孕育诗人情感。  起兴,又叫“兴”。《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即由景物引发情思。它
曾经有一位批评家说过,一流小说写感情,二流小说写哲学,三流小说写故事。这句话,我看到了便记住了,不知对不对,但我觉得小说是复杂的,否则就不是文学了。课本上说,文学即人学。这没错,因为我们在写人。  在大约二十来年的时间里,拉拉杂杂地写过十几遍关于警察题材的小说。一提起警察就和案件联系了起来,也就敏感了起来。因为在影视题材上,涉案题材是有限制的。小说境况要好很多。  警察是个职业,就像军人一样。作为
刘鹗的《明湖居听书》,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它和白居易的诗篇《琵琶行》一样,凭借作者文艺修养的扎实功底、对音乐的精微体察以及娴熟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为广大读者创造了一个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艺术空间,令人耳目俱新,称赏留连不已。在集体备课时,我发现大家一律将目光聚焦在直接表现王小玉说书过程和精湛技艺的七、八两段,也能充分认识琴师和黑妞对主角的陪衬作用,以及五、九两段观众评论的侧面烘托作用,却
2016年12月21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发展,根本还是要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他强调,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6个问题,都是大事,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这六件民生“小事”是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垃圾分类制度,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养老院服务质量,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和抑制房地产泡沫,食
教科书是教育教学的窗口、依托、抓手、凭借、载体。因此,历来受到社会的深度关注。其中,语文教科书尤为引人瞩目,引起的反响和争议也更为激烈。新课标颁布后,多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纷纷崛起,形成了百家争鸣之势。但遗憾的是,语文教育教学被指责的尴尬境地却并没有因此而改观。于是,社会在普遍指责其少慢差费的同时,也把矛头指向了教科书,大有兴师问罪之感,人教版也颇遭非议。笔者也觉得这一切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确也感到
如果你知道  给一座城市戴上口罩  曾是多么地紧要  留下来的九百万人  离开的五百万人  又都是多么地小心翼翼  你就应该,记住  那些护住武汉伤口的人  他们声如洪钟,在最危急的时刻  告诉人们倾听生命的脉搏  他们遭遇危险,仍然目光炯炯  把自己插上了防线  如一面大旗,一盏灯  他们是父亲、母亲,是孩子  他们戴上口罩,不是为了自己  他们一袭白衣  一身橄榄绿、警察蓝  他们,是这个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