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把文言文的学习归纳为“读读背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朗读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应该贯穿在教学的所有环节,如预习、讲解、分析中。教材所选取的文言文单元和我们课外所拓展的篇目,大都是传统名篇,贯穿于其中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优美、精湛的笔法,和谐、流畅的音韵和抑扬顿挫的节奏表现出来的,加强朗读的环节,我们能够比较深刻地体会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能够进一步体会文章中难以言传的含义,能够把文章的内容和法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阅读境界。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刘大魁曾说:“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论文偶记》)因此,强化文言文的朗读环节,是积累文言语言素材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水平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文言文富于表现力的朗读,是建立在对文言文的内容和意义有了深入的理解,对文章的章法结构、逻辑思想有了较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文言文的朗读,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朗读,然后通过朗读又能促进对文言文意思的理解,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朗读时,要先粗读,扫清文字障碍,然后出声细读,分清段落层次,领会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反复朗读,反复揣摩文章的意思。要注意避免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的含义还不甚理解,而只信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硬读”的做法,那样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必须做到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在朗读时,要注意几种情况:
一、注意读准字音,确定节奏、语气、平仄
因为文言诗文很多都文质兼美,富于情味美和音韵美。比如古代的一些诗歌和散文,讲究声律和音韵,讲究句式的整齐和匀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这些都是我们在朗读时要注意的。比如,诗文中的对偶、排比,对偶要注意上下句尾字的声调变化,上句一般为仄声结尾,声调上扬,下句为平声结尾,声调下压,平仄相对,形成一种自然的抑扬美。而排比,讲究语气的连贯性,前后紧承,一气呵成,给人一种相对的完整感。此外,还有整散句的错落美,律诗的回环美等。这些现象在文言诗文中大量出现,就不一一举例。
二、注意重点字词句的提示或总结作用
比如文言诗词中的领字和对字,文言文中的句首发语词,都有领起作用,如柳永的《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念”,姜夔《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自”,都有领起作用,朗读时注意把握这些领字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清文章的层次,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注意把握文言文中的关联词
如贾谊《六国论》中:“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段文字可分为两大层次,前一层用“且夫”和“然而”相关联。一个“且夫”领起四个并列分句,朗读时把握住分号,四个分句的层次就非常清晰了。后一层用“试使”和“然”字相呼应,条理非常清楚。后边作结时,又有“何也”提问,总结句非常鲜明。在朗读时,我们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形成了“且夫……然而……试使……然……何也……也”的一气呵成的脉络,对意思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四、注意那些容易混淆的词语,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
“也”、“矣”用在陈述句末,“哉”、“乎”一般用在疑问句末,朗读时一定要准确读出它们的语意。还有诗歌中的重章叠唱的现象,能带来回环往复,涵咏蕴藉的效果。如《诗经》中的很多篇章,段与段就相差一两个字,在朗读的时候,不要一个语调,而要根据诗歌的内容,感情不断地深化,读出诗歌的韵味。如《硕鼠》一诗共三章,每一章都是“硕鼠硕鼠”开头,章与章之间的用句基本相同,朗读时要注意体会诗中感情,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旨。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环节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当然,在理解基础上的朗读,也能让我们在领会文章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品味出文中的言外之意,意中之韵,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和美感。
(作者单位:363400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
对文言文富于表现力的朗读,是建立在对文言文的内容和意义有了深入的理解,对文章的章法结构、逻辑思想有了较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文言文的朗读,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朗读,然后通过朗读又能促进对文言文意思的理解,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朗读时,要先粗读,扫清文字障碍,然后出声细读,分清段落层次,领会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反复朗读,反复揣摩文章的意思。要注意避免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的含义还不甚理解,而只信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硬读”的做法,那样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必须做到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在朗读时,要注意几种情况:
一、注意读准字音,确定节奏、语气、平仄
因为文言诗文很多都文质兼美,富于情味美和音韵美。比如古代的一些诗歌和散文,讲究声律和音韵,讲究句式的整齐和匀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这些都是我们在朗读时要注意的。比如,诗文中的对偶、排比,对偶要注意上下句尾字的声调变化,上句一般为仄声结尾,声调上扬,下句为平声结尾,声调下压,平仄相对,形成一种自然的抑扬美。而排比,讲究语气的连贯性,前后紧承,一气呵成,给人一种相对的完整感。此外,还有整散句的错落美,律诗的回环美等。这些现象在文言诗文中大量出现,就不一一举例。
二、注意重点字词句的提示或总结作用
比如文言诗词中的领字和对字,文言文中的句首发语词,都有领起作用,如柳永的《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念”,姜夔《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自”,都有领起作用,朗读时注意把握这些领字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清文章的层次,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注意把握文言文中的关联词
如贾谊《六国论》中:“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段文字可分为两大层次,前一层用“且夫”和“然而”相关联。一个“且夫”领起四个并列分句,朗读时把握住分号,四个分句的层次就非常清晰了。后一层用“试使”和“然”字相呼应,条理非常清楚。后边作结时,又有“何也”提问,总结句非常鲜明。在朗读时,我们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形成了“且夫……然而……试使……然……何也……也”的一气呵成的脉络,对意思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四、注意那些容易混淆的词语,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
“也”、“矣”用在陈述句末,“哉”、“乎”一般用在疑问句末,朗读时一定要准确读出它们的语意。还有诗歌中的重章叠唱的现象,能带来回环往复,涵咏蕴藉的效果。如《诗经》中的很多篇章,段与段就相差一两个字,在朗读的时候,不要一个语调,而要根据诗歌的内容,感情不断地深化,读出诗歌的韵味。如《硕鼠》一诗共三章,每一章都是“硕鼠硕鼠”开头,章与章之间的用句基本相同,朗读时要注意体会诗中感情,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旨。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环节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当然,在理解基础上的朗读,也能让我们在领会文章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品味出文中的言外之意,意中之韵,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和美感。
(作者单位:363400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