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长期在农村任教小学品德学科,感觉当前农村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假、大、空现象。造成这方面的原因较多:农村小学一般没有品德学科专职教师,几乎都是兼任品德教学,导致精力分配不够;任课教师把品德学科当作“副科”,不能像重视语数英学科那样重视品德学科教学;家长受高考指挥棒影响较深,传递给孩子的就是学好语数英就行,至于品德等常技科似乎可有可无;一些农村学校对德育不够重视,教师自身素质也跟不上品德课程的发展等等。怎样才能改变当前农村小学品德课程的不良现象,真正发挥品德课的德育功效呢?除了以生为本,提高师生认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使从思想上重视外,窃以为农村品德课程的教与学,可以依据德育文本,立足农村现状,充分利用农村地域特点、地方资源和农村人的思维状态等因素,构建富有农村特色的高效品德课程体系。
一、“农”字当头,依据德育文本,开展农村特色内容教育
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鲜明的特色,既有广阔的原野、淳朴的民风值得品德教学利用,又有简单的价值取向值得品德教学去潜移默化地改造。因此,农村小学的品德课程教育一定要立足农村、面向农村,密切结合农村实际状况,突出农村地域特色,追求高效化的农村品德课堂。
(一)在品德课上一定要渗透爱农村的教育
目前,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教育他们好好学习,将来能够考个好大学,可以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工作与生活,全然没有热爱农村建设家乡的启蒙教育。这样的想法明显是遍面的,这样的教育明显是畸形的。针对此种现象,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品德课上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显然是没有效果的,而要借助相关文本内容,适机通过丰富的德育方式开展爱农村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比如,执教《家乡的变化》《我的家乡在哪里》《请到我的家乡来》《可爱的家乡人》等课时,可以及时展示家乡发展的图片与视频,带领学生走出校园零距离地领略家乡农村的喜人成果,邀请大学生村官走进课堂激情演讲等等,来增强学生的农村自豪感,激发其将来也要参与农村建设的决心。
(二)在品德课上一定要强化爱劳动的教育
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不少家庭“众星捧月”,溺爱孩子,使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直接导致现在不爱劳动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家长代为打扫教室的现象发生。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劳动意识较差,应有的劳动技能很是薄弱,学校倡导的“爱劳动”严重打了折扣,若长期以往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品德课教学中执教《我的劳动感受》《有多少人为了我》等课时,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开展一些劳动技能比赛,并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参与校园种植劳动,走向广阔的农村天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进而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三)要结合品德课程加强农业科技教育
科学种田已经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的共识。孩子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可谓天天与丰富的庄稼相伴。而这些孩子长大后有不少人依然会留在农村成为建设农村的主力军,所以,品德课可以适度开展一些农业科技教育是有必要的。例如教《春天的种植》这课时,先播放与种植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举行“农业科技知识发布会”,让学生感受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种子怎样才能发芽。接着结合类似农业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从小树立农业科技观。
二、改变农村单一品德课堂模式为动态高效模式
分析当前农村小学品德教学,几乎是单一而枯燥的说教式教学模式。教师一味地讲道理,学生被“填鸭”,此种以说教为主的品德教育待下课铃声一响,则德育效果全无,在现实社会的德育需求面前显得是那般苍白无力。因此,要使品德课堂从无效走向高效,一定要从农村特点出发,彻底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说教模式。笔者历经这几年品德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尝试与大胆实践,构建出了这两种较适合农村孩子品德学科学习的动态有效教学模式。
(一)“课内导向——生活实践”模式
品德课上,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形象讲解、直观演示、感情阅读、多元评价、情感激发等手段传递德育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领悟文本、明理动情、自省辨析,促使自己的以后行为有清晰的道德方向。然后,在课外的生活中,学生能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课内的品德教育要素。此种德育模式的特点是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课内外结合,掌握德育知识或某一方面的道德行为方式。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朵花》时,可以在教学中渲染老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要尊敬老师等观点之后,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教老师的关心下成长的点点滴滴,说说自己所看到的老师工作的辛苦,再让他们夸夸心中的好老师。经过这样的教学流程,师生间的感情得以升华,此刻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用自己的实践行为来报答老师,学生定会乐意,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会有良好的“报答”表现。
(二)“德育感知——角色扮演”模式
此种模式适用于生活气息浓郁的品德课程,在学生对德育文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和现实农村生活中相类似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模拟化的农村生活中自然地表现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能形象化、生活化地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有助于激发情感、内化德育要素。而且,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扮演模式,甚至在课外还自发地自我组织一些扮演活动,使得原本单调的德育要素无形间变得那么的多彩,且易于学生主动自我教育。
农村小学品德教育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只要我们品德学科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意识到品德课程对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以生为本,责任到位,所存在的问题定会迎刃而解。在此,笔者呼吁农村学校的品德教师都能静下心来,把握课标精髓,深入研读文本,科学分析学生思想现状,基于农村种种特点,合理设置教学流程,妙用各种教学方式,定能让农村的孩子在优质的品德学科教育中茁壮成长!
一、“农”字当头,依据德育文本,开展农村特色内容教育
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鲜明的特色,既有广阔的原野、淳朴的民风值得品德教学利用,又有简单的价值取向值得品德教学去潜移默化地改造。因此,农村小学的品德课程教育一定要立足农村、面向农村,密切结合农村实际状况,突出农村地域特色,追求高效化的农村品德课堂。
(一)在品德课上一定要渗透爱农村的教育
目前,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教育他们好好学习,将来能够考个好大学,可以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工作与生活,全然没有热爱农村建设家乡的启蒙教育。这样的想法明显是遍面的,这样的教育明显是畸形的。针对此种现象,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品德课上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显然是没有效果的,而要借助相关文本内容,适机通过丰富的德育方式开展爱农村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比如,执教《家乡的变化》《我的家乡在哪里》《请到我的家乡来》《可爱的家乡人》等课时,可以及时展示家乡发展的图片与视频,带领学生走出校园零距离地领略家乡农村的喜人成果,邀请大学生村官走进课堂激情演讲等等,来增强学生的农村自豪感,激发其将来也要参与农村建设的决心。
(二)在品德课上一定要强化爱劳动的教育
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不少家庭“众星捧月”,溺爱孩子,使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直接导致现在不爱劳动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家长代为打扫教室的现象发生。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劳动意识较差,应有的劳动技能很是薄弱,学校倡导的“爱劳动”严重打了折扣,若长期以往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品德课教学中执教《我的劳动感受》《有多少人为了我》等课时,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开展一些劳动技能比赛,并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参与校园种植劳动,走向广阔的农村天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进而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三)要结合品德课程加强农业科技教育
科学种田已经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的共识。孩子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可谓天天与丰富的庄稼相伴。而这些孩子长大后有不少人依然会留在农村成为建设农村的主力军,所以,品德课可以适度开展一些农业科技教育是有必要的。例如教《春天的种植》这课时,先播放与种植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举行“农业科技知识发布会”,让学生感受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种子怎样才能发芽。接着结合类似农业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从小树立农业科技观。
二、改变农村单一品德课堂模式为动态高效模式
分析当前农村小学品德教学,几乎是单一而枯燥的说教式教学模式。教师一味地讲道理,学生被“填鸭”,此种以说教为主的品德教育待下课铃声一响,则德育效果全无,在现实社会的德育需求面前显得是那般苍白无力。因此,要使品德课堂从无效走向高效,一定要从农村特点出发,彻底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说教模式。笔者历经这几年品德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尝试与大胆实践,构建出了这两种较适合农村孩子品德学科学习的动态有效教学模式。
(一)“课内导向——生活实践”模式
品德课上,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形象讲解、直观演示、感情阅读、多元评价、情感激发等手段传递德育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领悟文本、明理动情、自省辨析,促使自己的以后行为有清晰的道德方向。然后,在课外的生活中,学生能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课内的品德教育要素。此种德育模式的特点是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课内外结合,掌握德育知识或某一方面的道德行为方式。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朵花》时,可以在教学中渲染老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要尊敬老师等观点之后,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教老师的关心下成长的点点滴滴,说说自己所看到的老师工作的辛苦,再让他们夸夸心中的好老师。经过这样的教学流程,师生间的感情得以升华,此刻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用自己的实践行为来报答老师,学生定会乐意,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会有良好的“报答”表现。
(二)“德育感知——角色扮演”模式
此种模式适用于生活气息浓郁的品德课程,在学生对德育文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和现实农村生活中相类似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模拟化的农村生活中自然地表现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能形象化、生活化地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有助于激发情感、内化德育要素。而且,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扮演模式,甚至在课外还自发地自我组织一些扮演活动,使得原本单调的德育要素无形间变得那么的多彩,且易于学生主动自我教育。
农村小学品德教育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只要我们品德学科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意识到品德课程对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以生为本,责任到位,所存在的问题定会迎刃而解。在此,笔者呼吁农村学校的品德教师都能静下心来,把握课标精髓,深入研读文本,科学分析学生思想现状,基于农村种种特点,合理设置教学流程,妙用各种教学方式,定能让农村的孩子在优质的品德学科教育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