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商务礼仪实训课程,致力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而实训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以及商务礼仪本身的规范性、时代性和差异性必然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本文根据项目课程的开发要求,从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考核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商务礼仪实训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对高职院校的同类课程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商务礼仪;实训课程;设计
礼仪是人类进行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也被誉为步入社会的通行证。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经营和社会服务领域具有高级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应掌握职业技能,还应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两者缺一不可。职业技能的培养有赖于专业课程,那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呢?系统的礼仪实训课程提供了答案。
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商务礼仪实训课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实训课程往往成为灌输型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结合自身的实训课程教学经验,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商务礼仪实训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
一、围绕职业素质的提升和第二天性的养成设计课程目标
商务礼仪实训课程针对社会实际情况与就业需求,选取与常见商务活动密切相关的礼仪知识与技能作为教学与实践内容,同时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致力于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商务礼仪知识,提升人文素质;掌握职业岗位要求的商务礼仪技能;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岗位能力。简单来说,就是重礼、学礼、知礼、守礼、用礼。
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商务礼仪实训课程应紧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展开教学与实践。礼仪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的条条框框,也不是各地区、各国家整齐划一的千篇一律。因此,礼仪知识必须紧跟其发展趋势,适时更新与调整,以免与社会脱节。另外,既然是实训课程,理论适度够用即可,不必过多深入。同时,礼仪实训课程以服务就业为导向,并以商务工作群要求的实际能力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岗位能力的目的。当然,礼仪也不是在实训课程中就可以速成的,速成的只能是礼仪的“形”,而礼仪的“神”则需通过课堂的点醒、学校氛围的感染以及个人的习惯养成潜移默化才能为学生所融会贯通,并成为其第二天性。因此,礼仪教育始于課堂,并不终于课堂。
二、立足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实现设计课程内容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实现,必然要求实训课程内容的精心安排与组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高职院校,商务礼仪实训课程作为素质拓展课,面向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包括商务文秘、国际贸易、旅游等各专业,而不同专业有其特定的就业岗位群。在分析各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出面”“出口”“出手”是其共性要求的职业能力,即良好的职业形象、沟通表达和待人接物的能力是各行各业的“通行证”。围绕这三种能力,通过对相关企业商务活动的调研,设计选取了最为常见和实用的商务活动类型作为教学项目,即商务形象礼仪、商务接待礼仪、商务沟通礼仪、商务用餐礼仪、商务活动礼仪这五个项目。
同时,教学内容的选取还应结合各专业对职业能力和素质的个性要求。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体现在共性项目的个性演绎上。在以上五个项目的教学中,任务设计、案例设计、教学视频、模拟情景、评分标准均体现专业特色。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还体现在个性项目的设计上。如旅行社及导游服务礼仪项目适用于旅游英语专业,办公文书礼仪项目适用于应用英语专业,商务谈判礼仪项目适用于国际贸易专业。
另外,在选取内容时,有必要了解礼仪发展趋势,注重礼仪的规范性、时代性和差异性,有机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如在讲解会面礼仪时,除了向学生介绍握手礼、鞠躬礼与拥抱亲吻礼实施的规范化要求外,还应强调不同会面礼仪适用于来自不同国家的来访者。
三、结合实用性、实践性、趣味性和职业性设计教学方法
商务礼仪实训课程要达到良好的课程效果,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在课程具体实施中体现实用性、实践性、趣味性和职业性,以引起学生对商务礼仪的重视、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首先,在讲授知识时,做到理、趣和情的结合,以理服人,以趣动人,以情感人。在每一项目的教学课件中,选取的图片、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源应取材于实际,生动、有趣、形象。各项目的案例可前后衔接,以某一人物的职业经历为线索展开,增强趣味性与情感性。其次,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支持,互为补充。再次,注重课堂实践与课外活动的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礼仪教育开端于课堂,却不局限于课堂。鼓励学生开展文明礼仪的主题班会、礼仪知识竞赛和个人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并积极参加学院学校活动,应用礼仪知识和技能,展现自己的风采和素质。另外,系统学习与习惯养成相结合。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着装、举止,并对学生提出形象举止礼仪要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去亲身观察,留意生活中和校园里违背礼仪规范的现象,拍照或录像,作为课堂案例,提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文明表现,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平时通过举办有关礼仪内容的活动,开展礼仪讲座等,形成学礼、知礼、懂礼、守礼、行礼的氛围,让学生在氛围的浸染中将礼仪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成为第二天性。最后,致力于将礼仪教育与学生的暑期实习和毕业定岗实践相结合,使礼仪知识和技能真正服务于就业。
遵循这样的理念,在具体教学与实践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有效的考核方式,将理念落到实处。具体教学方法如下:①案例式教学。收集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从而使其掌握礼仪知识。②讨论式教学。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与礼仪相关的问题,推荐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概括点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③讲练式教学。把讲授知识、模仿练习和人际交往实践结合运用。如在商务形象礼仪项目中通过图片、音像和示范等方式展示标准礼仪,要求学生注意仪容、仪表、仪态,安排他们分组练习,互相观摩、互相评分、互相纠正,提高礼仪技能。④模拟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模拟交际场景或情景,突出礼仪技能的运用。如在教学商务形象礼仪、接待礼仪和沟通礼仪项目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派考官,进行模拟面试,由学生考官考核各组学生在面试时的形象、言谈、举止是否符合职业要求,决定录用与淘汰。
四、融合有形和无形方式设计考核方案
有效的考核方式也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有力途径。商务礼仪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考核方式。有形考核方式是各项目实践作业与笔试考核的结合,以此强化礼仪知识和技能,而无形的考核方式不计入实训成绩,但贯穿课堂始终。根据相应实训项目,模拟职场竞争,优胜劣汰,逐级考查学生。如第一轮考核为形体考查,通过者进入第二轮考核——模拟面试,考查形象和言行举止,通过面试者进入第三轮考核——专业技能考查,最后一轮则为商务活动的组织综合考查,逐级淘汰,选出最后的优胜者,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加强商务礼仪对就业的积极意义,意识到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肖丽珍,冯 军.商务礼仪实训课程设计探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
[2]吕亚君.“商务礼仪”课程整体设计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6).
[3]白志刚.高职服装专业整体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09(8).
[4]卫进东,于 芳.对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探索[J].商业视角, 2009(12).
关键词:商务礼仪;实训课程;设计
礼仪是人类进行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也被誉为步入社会的通行证。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经营和社会服务领域具有高级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应掌握职业技能,还应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两者缺一不可。职业技能的培养有赖于专业课程,那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呢?系统的礼仪实训课程提供了答案。
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商务礼仪实训课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实训课程往往成为灌输型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结合自身的实训课程教学经验,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商务礼仪实训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
一、围绕职业素质的提升和第二天性的养成设计课程目标
商务礼仪实训课程针对社会实际情况与就业需求,选取与常见商务活动密切相关的礼仪知识与技能作为教学与实践内容,同时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致力于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商务礼仪知识,提升人文素质;掌握职业岗位要求的商务礼仪技能;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岗位能力。简单来说,就是重礼、学礼、知礼、守礼、用礼。
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商务礼仪实训课程应紧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展开教学与实践。礼仪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的条条框框,也不是各地区、各国家整齐划一的千篇一律。因此,礼仪知识必须紧跟其发展趋势,适时更新与调整,以免与社会脱节。另外,既然是实训课程,理论适度够用即可,不必过多深入。同时,礼仪实训课程以服务就业为导向,并以商务工作群要求的实际能力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岗位能力的目的。当然,礼仪也不是在实训课程中就可以速成的,速成的只能是礼仪的“形”,而礼仪的“神”则需通过课堂的点醒、学校氛围的感染以及个人的习惯养成潜移默化才能为学生所融会贯通,并成为其第二天性。因此,礼仪教育始于課堂,并不终于课堂。
二、立足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实现设计课程内容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实现,必然要求实训课程内容的精心安排与组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高职院校,商务礼仪实训课程作为素质拓展课,面向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包括商务文秘、国际贸易、旅游等各专业,而不同专业有其特定的就业岗位群。在分析各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出面”“出口”“出手”是其共性要求的职业能力,即良好的职业形象、沟通表达和待人接物的能力是各行各业的“通行证”。围绕这三种能力,通过对相关企业商务活动的调研,设计选取了最为常见和实用的商务活动类型作为教学项目,即商务形象礼仪、商务接待礼仪、商务沟通礼仪、商务用餐礼仪、商务活动礼仪这五个项目。
同时,教学内容的选取还应结合各专业对职业能力和素质的个性要求。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体现在共性项目的个性演绎上。在以上五个项目的教学中,任务设计、案例设计、教学视频、模拟情景、评分标准均体现专业特色。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还体现在个性项目的设计上。如旅行社及导游服务礼仪项目适用于旅游英语专业,办公文书礼仪项目适用于应用英语专业,商务谈判礼仪项目适用于国际贸易专业。
另外,在选取内容时,有必要了解礼仪发展趋势,注重礼仪的规范性、时代性和差异性,有机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如在讲解会面礼仪时,除了向学生介绍握手礼、鞠躬礼与拥抱亲吻礼实施的规范化要求外,还应强调不同会面礼仪适用于来自不同国家的来访者。
三、结合实用性、实践性、趣味性和职业性设计教学方法
商务礼仪实训课程要达到良好的课程效果,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在课程具体实施中体现实用性、实践性、趣味性和职业性,以引起学生对商务礼仪的重视、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首先,在讲授知识时,做到理、趣和情的结合,以理服人,以趣动人,以情感人。在每一项目的教学课件中,选取的图片、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源应取材于实际,生动、有趣、形象。各项目的案例可前后衔接,以某一人物的职业经历为线索展开,增强趣味性与情感性。其次,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支持,互为补充。再次,注重课堂实践与课外活动的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礼仪教育开端于课堂,却不局限于课堂。鼓励学生开展文明礼仪的主题班会、礼仪知识竞赛和个人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并积极参加学院学校活动,应用礼仪知识和技能,展现自己的风采和素质。另外,系统学习与习惯养成相结合。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着装、举止,并对学生提出形象举止礼仪要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去亲身观察,留意生活中和校园里违背礼仪规范的现象,拍照或录像,作为课堂案例,提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文明表现,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平时通过举办有关礼仪内容的活动,开展礼仪讲座等,形成学礼、知礼、懂礼、守礼、行礼的氛围,让学生在氛围的浸染中将礼仪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成为第二天性。最后,致力于将礼仪教育与学生的暑期实习和毕业定岗实践相结合,使礼仪知识和技能真正服务于就业。
遵循这样的理念,在具体教学与实践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有效的考核方式,将理念落到实处。具体教学方法如下:①案例式教学。收集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从而使其掌握礼仪知识。②讨论式教学。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与礼仪相关的问题,推荐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概括点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③讲练式教学。把讲授知识、模仿练习和人际交往实践结合运用。如在商务形象礼仪项目中通过图片、音像和示范等方式展示标准礼仪,要求学生注意仪容、仪表、仪态,安排他们分组练习,互相观摩、互相评分、互相纠正,提高礼仪技能。④模拟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模拟交际场景或情景,突出礼仪技能的运用。如在教学商务形象礼仪、接待礼仪和沟通礼仪项目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派考官,进行模拟面试,由学生考官考核各组学生在面试时的形象、言谈、举止是否符合职业要求,决定录用与淘汰。
四、融合有形和无形方式设计考核方案
有效的考核方式也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有力途径。商务礼仪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考核方式。有形考核方式是各项目实践作业与笔试考核的结合,以此强化礼仪知识和技能,而无形的考核方式不计入实训成绩,但贯穿课堂始终。根据相应实训项目,模拟职场竞争,优胜劣汰,逐级考查学生。如第一轮考核为形体考查,通过者进入第二轮考核——模拟面试,考查形象和言行举止,通过面试者进入第三轮考核——专业技能考查,最后一轮则为商务活动的组织综合考查,逐级淘汰,选出最后的优胜者,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加强商务礼仪对就业的积极意义,意识到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肖丽珍,冯 军.商务礼仪实训课程设计探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
[2]吕亚君.“商务礼仪”课程整体设计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6).
[3]白志刚.高职服装专业整体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09(8).
[4]卫进东,于 芳.对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探索[J].商业视角,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