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波伏娃《第二性》看女性主义思想

来源 :财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tiankong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师范大学
  西蒙娜·德·波伏娃以其非凡的经历和大量的学术及文学著作成为二十世纪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在《第二性》中,她对女性的生存处境进行了深刻研究,形成了女性存在主义的思想。她分析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他者”地位,呼吁女性必须成为一个主体,主动地选择并构筑自己的未来,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①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
  女性主义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是20世纪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是现代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女权主义者、存在主义学者,作为萨特终身伴侣,她缔造了契约式爱情的范例,作为文学家和女权主义者为我们所熟知。在其女性主义代表作《第二性》中,波伏娃从生物学、心理学、宗教、神话、文学、历史等各个方面沿着从童年到老年这条生命发展路线研究了各类女性(包括女同性恋、妓女、情妇、修女、职业女性等)个体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得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成的”的结论,即女性他者的命运不是其生理结构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文明造成的。②
  波伏娃所处时代法国妇女的境况
  作为被视为解构“女人”的女人,她唤醒了女性革命。然而在波伏娃开始正式写作《第二性》之时,法国正处在女性主义运动的“休眠期”,这样一个时期几乎贯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延续到二战后,直到1970年结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段时期完全没有为妇女争取权利的斗争,只是这些斗争仅仅集中在一些特殊的问题上,没有完全反思关于女性的传统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妇女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许多国家,妇女取代男人到工厂上班,许多妇女在战争中学会了自给自足,并逐渐养成了一种独立生活的方式,由此带来了道德观念上的转变。在此期间,妇女要求接受更高的教育,女学生的数量增加,而波伏娃也是其中之一。战后人们普遍认为法国妇女应该获得选举权,1944年,因为在抵抗运动中的卓越表现,女性因此获得了选举权。在《第二性》中波伏娃总结了她所处时代的女性权利状况:“我们所处的时期是一个过渡期。这个世界过去始终属于男人,现在仍由他们掌握。父权文明的制度与价值大部分依然存在。抽象权利远非在各地都彻底给予了女人:在瑞士,她们尚未参加选举;在法国,1942年的法律仍然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丈夫的特权。”毫无疑问,波伏娃带着《第二性》向法国发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挑战。她的确冒天下之大不韪,对男权社会发出了猛烈的进攻。这些对于深受男权社会与男性压迫的妇女们来说,的确具有“圣经”一般的启示的意义。
  波伏娃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虽然没有像萨特在《存在于虚无》那样做抽象的纯哲学理论的分析,但她的视角是全方位的,有社会历史的、文化史的,甚至还有文学批评的,但从整个《第二性》中所表现的出来的女性主义伦理思想来看,这些都是建立在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1)自由超越性与模棱两可性
  波伏娃认为人是一种自为的、意识的、自由的、超越性的存在,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的根本点。人的生活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永远不变的保存自我的存在方式;另一种是超越自我的方式。她认为倘若人的所有活动只是为了保存在我,那么活着就是为了不死,而这种重复性的无意义的活动并没有体现人的特性,不是一种超越,若强迫他人做这样的事是对他人的强迫,比如强迫一个人破坏一件物品再修好。同时她指出人的存在条件是模棱两可的。人的模棱两可性实质上就是人的存在的不完美性。正是人的存在的不完美性使得道德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在《第二性》一书中,波伏娃把人是“模棱两可”的存在的观点也一以贯之。她认为男女两性都既有超越性的一面,又有内在性的一面;既是肉体性的存在,也是精神性的存在;既是有限性的存在,又是能超越有限存在的存在。总之,人是模棱两可的二重性的存在。
  (2)境况与自由
  波伏娃认为人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自由的,自由在某些情况中是会受到限制的。受限的境况的典型例证就是儿童所处的境况。她说正如笛卡尔所言,人的不幸是首先不得不成为一个孩子,而真正不幸的是大多数人的自由选择行动还停留在孩子的水平。她认为给他人造成受限境况是不道德的,我们应给他人提供实现自由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实现自身自由的途径;而人自身也应该不断超越境况、争取自由,若放弃超越,就是一种不诚的态度,是对自身不负责的表现,应该受到道德上的谴责。③在《第二性》中,波伏娃有力地批判了给女性造成这种受限境况的社会制度与个人,是他们使得女性被压迫生活在没有超越的机会,只能作为“他者”,作为“第二性”存在的境况中。她认为这种境况之中的女性拥有的只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自由,“她只能在反抗中运用自由,这是没有机会做任何建设性事情的人们所面临的唯一出路。”在波伏娃的“境况”概念中,除了人存在的外在物质条件以外,他者的存在也是人存在的境况。而这种他者的存在不是构成自我自由的限制,而是自我实现自由的前提条件。
  (3)自我与他者
  “他者问题”实质上就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如同在一个拱门之中的石头之间互相支撑的關系一样,自我与他人之间有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所以应该尊重他者的自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失去自身的主体性、失去自我,放弃自我的自由,放弃自己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为了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从而把自身奉献给他人,把自身当成他人自我实现的手段。波伏娃不赞成这种生活态度,认为这种人其实是这样一种逻辑:“让我们假设他者需要我的存在,让他们假设他者的存在有一个绝对的价值,于是自我能在生存中证成,因为我的存在是为了一个应经证成的生存者存在的。我能从危险、焦虑中解脱出来。通过设置一个绝对目的在我面前,我就已经放弃了我的自由;我就不需要再提出任何问题,不再需要任何其他东西,只需要一个答案,诉诸它我就能成就自身。”波伏娃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男人,更多的是女子,希望通过奉献自身给他人,从而获得自身的休息。波伏娃坚决反对这种人的生活态度,认为这是一种道德异化,是把“他者”当做托辞来使用。④   (4)“绝对他者”的存在
  在《第二性》序言中,波伏娃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女人是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参透其中深意的问题。女人究竟是什么,做一个女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有不同的见解。在波伏娃看来,在男权社会中,男人把自己树为主体、主要者,是“第一性”;女人只能是客体、从属者、次要者,是“第二性”,是与男人没有“相互性”的“绝对他者”。
  “他者”表示着一种与“此者”或其他类似的词语相区别的“异质性”或“相异性”。在《第二性》中,波伏娃关注的焦点就是在“自我”与“他者”的一种特殊的二元对立关系——男女两性关系上。“自我”这一概念表征着作为“此者”的超越性、自由或主体性。在她看来,若主体(人或人们)被其他人当做“他者”时,不对其他人主张同样的权利,不坚守自身的主体性,不把他人当成是确认自我意识的“他者”,就只能被超越,那么他就不是相对的“他者”,而沦为了“绝对他者”,即絕对地只能成为“他者”,失去了作为主体存在的可能性。在“女人是‘绝对他者’”的问题上,她认为,女人没有对男性主权提出异议,成为纯粹的客体和次要者。女人要么是被强加于“绝对他者”的地位:她这个与大家一样的既自由自主的人,却发现自己生活在她接受他者地位的世界之中。其实在社会上的女性还是被看做“他者”、是“自在的存在”,不能实现像男性这样的超越,就算是在现代社会,广大受着高等教育的女性,也有不少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找个好老公。波伏娃非常的不想任何女性对男性有依附性,她想要给女性在寻求自由的角度上给以指导,而且波伏娃的观点确实是对当时的女性,即便是对现代女性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她的思想是反对传统的,是对父权社会的挑战。作为社会两极中的一极,女性应该与男性占据同等的重量才能够达到平衡,女性不应该照着男性写好的剧本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更应该的是依照女性内心的感受,把男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有碍女性自由发展的部分去掉。⑤
  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与局限性
  波伏娃的《第二性》于1949年在法国出版,此书一经出版就在法国轰动一时,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最健全、最理智、最有智慧的一本书”,长久以来被西方妇女誉为“圣经”,马上就成为女权主义中的一本经典之作,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都造成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1)对西方的影响
  波伏娃在书中有关妓女、堕胎等大胆言论就像一枚重磅炸弹一样造成了巨大影响,对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推动作用。
  在波伏娃看来,女性通过自恋、爱情等方式寻求自由这种方式是十分不可取的,因为这种寻求自身存在的前提本身就是把女性放在了“他者”的席位上,女性要想真正获得自由必须要从根源找起,生理上面是不可能改变的,那女性就必须要担负起生产和创造的能力,把自己放在与男性一样的地位上来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存在。女性要寻求自身地位的提高就必须要超越“女性气质”和“他者”的束缚,真正的面对自己,勇于展现真正的自我,不要顾虑世俗的眼光,女性只有自己先把自己的地位提上去,才能够得到属于另一半的尊重。
  (2)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对女性的压迫非常严重,女性被凭白无故就赋予了许多职责和义务,在我国女性地位的提高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这种提高不能只停留在大家说说而已的阶段上,必须要从社会意识上来改造我们的大脑,女同胞们不能再以一个不能大声说话的客体身份来对待这个世界了,波伏娃的女性主义就是要告诉我们怎么样首先建立主体地位的。
  波伏娃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加接近自由,是自为的存在,而女性则是具有依附性的自在的存在,女性想要和男性一样实现自由就应该摒弃束缚女性不能自由发展的“女性气质”,来达到自由,而这作为的“女性气质”又是后天社会强加给女性的,也就是说,男女本来生来就是平等的不过是社会在后天把女性的自由夺走了,女性本来就是生而自由的,不能被称为是客体,次等的,“他者”,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把自己看作主体。
  (3)局限性
  1.没有看到女性生理上的优势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是在她亲身经历和生活时代的产物,她认为女性不是生就的,是在父权社会中不断地被造就的,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第二性》的开篇就讲到女性的生理特征是女性地位低下的最基础原因,“女人的身体是她在世界上的处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书中她一再强调女性的生理特点为女性地位低下提供了可能性,认为不应该因为这一点就决定女性在两性中的地位。波伏娃没有看到女性的温柔之处正是女性与男性相比的优势,女性的力量更加柔和,适合做些需要耐心的工作,波伏娃一味的要求与男性平等的工作权利,却没有考虑到家庭工作也是工作,也许是更适合女性的工作。她这样是想把女性完全放在男性的地位来看,是以男性为标准的,想要两性绝对的平等,没有看到女性身体上的特质,一味的追求两性绝对平等,这样的女性主义就像任性的小朋友一样,只是看到别人好,自己就想要,是被动的,并没有打破两性之间的不合理格局,这样的女性主义不能给女性真正的平等。
  2.将男性看成剥削阶级
  波伏娃从社会性别角度探讨了两性地位差距的原因,更是用“他者”来分析了两性之间的微妙关系,但在分析的过程中把男性放在一个对立面,那男性看做是一无是处的,只是在身体素质上面比女性更有力量而已。在这点上,她的女性主义思想有些过于极端。
  但是,总的来说,波伏娃创造了一种更为和谐的两性关系,在当今社会中,两性应该取长补短,各自发挥自身的特长,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生活各方面,女性也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来看待自身,与男性一起携手建设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申婧 1992 女 云南曲靖 研究生 云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①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②衷立.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研究——以《第二性》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6.
  ③杜青钢.对萨特与波伏娃之间关系的再思考[J].法国研究,2008(04).
  ④章旭清.“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⑤王海燕.简爱的荆棘人生路:从“他者”到“自我”[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1]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 李孝英,袁继红,刘春桃.述评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气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7).
  [3] 衷立.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研究——以《第二性》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6.
  [4] 易佩荣严,双伍.《第二性》的时代背景、哲学倾向及其相关学术争论[J].武汉大学法国研究所,2002 12 25.
  [5] 伍茂国.现象学视阈中的“他者”[J].东疆学刊,2006(01).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面临各种文化冲突和文化选择,各族作家群体在新时期坚守本民族文化身份。黎族作家王蕾在作品中借鉴黎族民间文学,描写本民族社会生活,在文化乡愁中呼唤民族文化。她以女性独有的视角,通过对带有文化符号的外在物象的描述,发扬黎族人的文化精神。  王 蕾 民间文学 文化乡愁 文化符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中国进入了全球文化交流的时代,各种文化间相互碰撞,少数民族文学借此吸
期刊
河南省永城职业学院  在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调查、评价、防治及管理等过程中会产生海量的相关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等对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评价防治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搜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的发展历程,结合大数据的特征,对大数据时代地质灾害监测及预警的发展进行探讨,期望为地质灾害防治的发展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大数据 地质灾害 监测 预警  当前经济社会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  本文在阅读、总结相关的理论文章的基础上,首先对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从概念、政策演进、在各省市的实施进程及模式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优势与问题,重点归纳了“增减挂钩”政策中拆迁农民利益为何受损,一般集体用地和特殊的宅基地的拆迁农户利益补偿标准,及如何在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更好的维护拆迁农民的利益。运用实证的分析方法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阳泉市平定县柏井镇周边村
期刊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长期以来,有关我国的教育体制、教学步骤及方法的改革,一直是教育战线乃至全社会反映强烈。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直到本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莫言为首的文人代表,又作为重要提案提交大会讨论,请求从速解决。可见解决这一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教育 教学 学制  关于教学改革的问题,笔者深有同感,也无比赞赏。因此,欲在这里发表一点个人见解,以助其一指之力,渴望为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尽
期刊
长治医学院科技处  长治医学院图书馆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因此利用图书馆非纸质资源进行管理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本文针对目前图书馆非纸质资源管理与利用,提出几点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图书馆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图书馆 非纸质资源 管理利用 有效策略  对于图书馆非纸质资源进行管理和利用,能够对图书馆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分类,从而优化整个图书馆管理的效果,满
期刊
江西服装学院  纵观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可以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生本”观念已经在高校教育中被普遍得以认可,但是这一重要理念最终融入实践当中却也展现出来多种困境。因此探索如何完善高校学生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人为本 高校 学生工作 路径  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理念  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就需要确认学生才是
期刊
山西省永济市职业中专学校  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的精神。电子电器实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言传身教,严把规范操作关,才能促使学生快速成才。  电器实训 工匠精神 造才之魂  电子电器实训教学目的:使学生将电器材料规范安装检查无误、通电调试并试机,或者仔细观察询问被修电器的故障现象,产生时各种环境条件,据此分析可能故障部位,然后用仪器测量并加以修复或更换排除,到修
期刊
四川大学法学院  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人的音乐作品著作权的案件屡见不鲜。网络环境下的音乐作品就是我们习惯所称的通过网络形式传播的音乐作品,网络音乐作品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及以易传播性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对网络音乐作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会出现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立法上的缺陷、政府行政扶持力不够、网络环境下对音乐作品的使用情况不
期刊
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现存在筹资困难、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资金监管、人才和财务等方面问题。为促进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笔者提出在政府方面,要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适当放权,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自身而言,应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与监管机制、积极扩大融资渠道以及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  民间非营利组织 困境 对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确立了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趋势的渐进改革策略,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形
期刊
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马某,系我院2014级法学专业学生,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维族。该生由预科升入本科。  入校后,马某与同班汉族同学张某某,张某,岳某住一起,大一下学期马某与张某某吵架,马某拿出水果刀,后来被岳某和张某制止住,马某与张某某为此冷战一个多月,张某因寝室氛围差,后私下跟同班杨某换寝。  寝室矛盾 民族友谊  案例简介  相处几个月后,马某与张某某关系渐渐缓和,两人经常不上早自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