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校长国际论坛”8月26日在成都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发表演讲时,都提出大学今后应该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培养更多蓝领。(《中国青年报》8月28日)
海闻认为,我国高校以前偏重于高层次的教育,没有把技术工人叫作人才。随着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社会,人才的概念必须要更新,大学的责任不光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还要培养一大批能在新的产业中发挥功能的技术型人才。他直截了当地把观点归纳为:我们的大学需要培养更多蓝领。
大学要成为技术工人的摇篮?记得前段时间,中科大校长朱清时对时下“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颇有微辞,难道,大学教育“技工化”、“中专化”、“职业化”就正常吗?
认为大学需要培养更多的蓝领,这首先是对大学教育功能的认识错误!大学教育的目标在传承人类文明,培养有个性,有创造精神,有判断力与道德人格,有不断学习、终身受教育与自我完善之能力的个体。相比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职业教育是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
然而,当下,大学教育职业化倾向已经非常严重。现在,什么专业效益好,什么职业热门,学校就设什么专业。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就认为,如今很多大学有变专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倾向,学生缺乏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应试现象”十分严重,他表示,复旦的学生如果一边读书,一边还要考很多证书,那就应该请他离开!或许,在许多人看来,大学教育“技工化”是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使然,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功利化!一味注重如何把人培养成为社会服务的工具,而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却荡然无存。
如今,大学已经变成了一个中转站,所有目的似乎都是为了给学生打上一块大学的标签。何以至此?这不仅是大学扩招所带来的连环效应,其实,也是不发达的中等职业教育所致。在我国,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都被视为一种“次等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国家的教育经费也总是向大学倾斜。在这种状况下,自然谁都挤破脑袋往大学走。然而,大学教育是高昂的,大学培养“蓝领”,不但是一种教育功能的错位,也是资源的严重浪费。或许,正是因为大学投入与产出的失衡,才会导致今天甚嚣尘上的“新读书无用论”。
事实上,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靠的不是多么普及的高等教育,而是发达的基础和职业教育。就拿德国来说吧,他们的前总理科尔曾说:“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我国最大的资本,是我国经济稳定的保障。”然而,我们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大学教育也要为此妥协。大学有大学的教育目标,大学教育的“技工化”,结果只能是“高成本低效率”。正如有评论者所言,大学永远不可能开设机床操作专业。
海闻认为,我国高校以前偏重于高层次的教育,没有把技术工人叫作人才。随着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社会,人才的概念必须要更新,大学的责任不光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还要培养一大批能在新的产业中发挥功能的技术型人才。他直截了当地把观点归纳为:我们的大学需要培养更多蓝领。
大学要成为技术工人的摇篮?记得前段时间,中科大校长朱清时对时下“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颇有微辞,难道,大学教育“技工化”、“中专化”、“职业化”就正常吗?
认为大学需要培养更多的蓝领,这首先是对大学教育功能的认识错误!大学教育的目标在传承人类文明,培养有个性,有创造精神,有判断力与道德人格,有不断学习、终身受教育与自我完善之能力的个体。相比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职业教育是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
然而,当下,大学教育职业化倾向已经非常严重。现在,什么专业效益好,什么职业热门,学校就设什么专业。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就认为,如今很多大学有变专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倾向,学生缺乏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应试现象”十分严重,他表示,复旦的学生如果一边读书,一边还要考很多证书,那就应该请他离开!或许,在许多人看来,大学教育“技工化”是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使然,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功利化!一味注重如何把人培养成为社会服务的工具,而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却荡然无存。
如今,大学已经变成了一个中转站,所有目的似乎都是为了给学生打上一块大学的标签。何以至此?这不仅是大学扩招所带来的连环效应,其实,也是不发达的中等职业教育所致。在我国,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都被视为一种“次等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国家的教育经费也总是向大学倾斜。在这种状况下,自然谁都挤破脑袋往大学走。然而,大学教育是高昂的,大学培养“蓝领”,不但是一种教育功能的错位,也是资源的严重浪费。或许,正是因为大学投入与产出的失衡,才会导致今天甚嚣尘上的“新读书无用论”。
事实上,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靠的不是多么普及的高等教育,而是发达的基础和职业教育。就拿德国来说吧,他们的前总理科尔曾说:“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我国最大的资本,是我国经济稳定的保障。”然而,我们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大学教育也要为此妥协。大学有大学的教育目标,大学教育的“技工化”,结果只能是“高成本低效率”。正如有评论者所言,大学永远不可能开设机床操作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