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活动名称
正面管教之运用鼓励,而非赞扬和奖励。
二、实施背景
1.教师的日常教学与班级管理。通常来说,通过针对学生做出的正向行为给予赞扬、亦或实物奖励,继而使学生强化其正向行为,习惯性、自发性地驱使自身、周围同伴展现正向行为。这种赞扬、奖励的方式固然是能起到作用的,但同时也是相对短暂、稳定性较差的引导策略。
2.学生面对赞扬奖励的负向反馈。面对教师的赞扬和奖励,学生会从心理和物质上得到一定的满足,这确实多少有助于其正向行为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复现,却不能从根本上强化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某种程度上将正向引导的效果负向化。学生更多地将其理解为一种短期的条件交换,而不是出于对自身更深潜质的探究。
3.鼓励的本质特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即是教师“授渔”的对象,鼓励则是引导学生“习渔”的正确方式。从相对限制的保护性环境入手,通过鼓励的言语引导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选择正确有效的解决方式。学生即能够迸发出更多的自我主观能动性,更加勇敢、自信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三、活动主题与目标(创意点与理论依据)
1.活动主题:正面管教——运用鼓励,而非赞扬和奖励。
2.活动目标:通过正面管教的教学培训,进一步帮助教师提升班级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方式,从学生角度,更深刻地理解鼓励策略相对于赞扬、奖励方式的长期好处。
3.创意点: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入手,结合日常教学场景,探讨、论述和比较几种不同的正向管教方式。
4.理论依据: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②马斯洛需求理论;③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理念。
四、活动内容设计
1.活动目的:学习采取鼓励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以此取代赞扬、奖励等短效的策略。
2.活动方式:集体探讨。
3.活动对象:全校教师。
4.活动内容:①正确认知消极惩罚与正向奖励、表扬的基本区别;②正确认识自身日常教学采取的方式;③正确认知鼓励相对于奖励、表扬等正向管教的独特优势;④基于教师积极或消极的日常管理,集体讨论学生日常行为及其心理活动;⑤落实理论到现实教学中去。
五、活动步骤与操作要点
1.经受惩罚的自我回忆。从自身出发,回想过去曾经受到惩罚的情景,以及由此生成的感受、想法和決定。
2.惩罚方式的论述。基于惩罚引发的心理及现实活动,引出惩罚行动会带来的四大消极结果:“怨恨”、“报复”、“叛逆”和“逃避”。这四种特点的串联,也即学生应对惩罚方式的大致响应范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基于此理论,也能在实际教学中避免采用惩罚的方式。
3.奖励方式的论述。奖励方式亦存在不小的缺陷,主要可能造成的结果有:长期看来,奖励方式会失效;奖励的方式使得被奖励者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被奖励者易感到沮丧,因为得到奖励需要被动地完成任务,不存在兴趣和自我驱动;奖励方式看似正向引导,实际本质上削弱了被奖励者的自我调度能力;奖励的方式会将被奖励者的目光从事务的解决过程中剥离开来,被奖励者无法再全身心地获得行动价值的个人成长,需要大量时间的沉淀和领悟过程成为了次要价值;被奖励者会难以分清获得奖励与个人成长之间,哪一种方式更能获得自尊心的满足,也即其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
4.奖励和惩罚关系论述。奖励、惩罚两种方式存在许多共同的问题:均以控制行为为目标,重心没有放在教学任务上;通过动用权力的方式往往只能解决表面化的问题,无法真正调动主观能动性;错误地转移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注意力,反而助长了利益追逐、逃避风险的行为;师长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关系,逐渐退化。
5.表扬与鼓励关系论述。表扬通常为针对结果的积极评价,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和对失败经验的正视。其缺点在于,孩子容易在逆境中感受到“被表扬的需求和压力”,某些情况下甚至造成为达到“被表扬”的目的而不择手段。而鼓励则是侧重于支持孩子成长的过程,它包容了其可能的犯错,也能够极大地推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对新鲜事物由“踏出第一步”到“感兴趣、主动拓展”。“表扬”与“鼓励”二者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采用鼓励的方式,更有助于孩子认清“自我”,承认自我,并更进一步地完善和改进自我,推动自我成长,最终真正意义上获得自尊和较强的自我认同感。
6.鼓励带来的积极效应。长期受到鼓励的孩子,一般携带的重要特质有:健康的自尊;自律;愿意合作;沟通共情、富有同理心;幽默感;责任心;出事作风灵活;自我激励快乐;充满信心;负责任有担当;对社会家庭做出贡献;解决问题有技巧;适应能力强;诚实;抗压能力强;有正向的社会意识;尊重自己和他人。
六、实施效果与反思
1. 实施效果。通过此次培训,教师们在学生的综合评价方面有了更多的可循依据。通过运用鼓励来代替表扬与奖励的方式,对于教师而言,能够更加有效地落实其引导策略;对于学生而言,积极正面的回应与长期的支持远好于物质上的奖励和阶段性的赞许。
2.反思。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们总结了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各类评价方式;在此基础上,积极分析各类评价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得出运用“鼓励”为最优解的结论。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教师们会继续不断地优化、完善自己的评价体系。
七、改进的设想
本次培训为教师们提供了许多有效可循的理论依据,但理论在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时,依然会存在一定的变数。实际运用过程中,教师们会碰到各类光靠理论依据无法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灵活变通和更深层次的理解。针对不同的案例我们要以理论为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鼓励评价方式。
正面管教之运用鼓励,而非赞扬和奖励。
二、实施背景
1.教师的日常教学与班级管理。通常来说,通过针对学生做出的正向行为给予赞扬、亦或实物奖励,继而使学生强化其正向行为,习惯性、自发性地驱使自身、周围同伴展现正向行为。这种赞扬、奖励的方式固然是能起到作用的,但同时也是相对短暂、稳定性较差的引导策略。
2.学生面对赞扬奖励的负向反馈。面对教师的赞扬和奖励,学生会从心理和物质上得到一定的满足,这确实多少有助于其正向行为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复现,却不能从根本上强化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某种程度上将正向引导的效果负向化。学生更多地将其理解为一种短期的条件交换,而不是出于对自身更深潜质的探究。
3.鼓励的本质特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即是教师“授渔”的对象,鼓励则是引导学生“习渔”的正确方式。从相对限制的保护性环境入手,通过鼓励的言语引导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选择正确有效的解决方式。学生即能够迸发出更多的自我主观能动性,更加勇敢、自信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三、活动主题与目标(创意点与理论依据)
1.活动主题:正面管教——运用鼓励,而非赞扬和奖励。
2.活动目标:通过正面管教的教学培训,进一步帮助教师提升班级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方式,从学生角度,更深刻地理解鼓励策略相对于赞扬、奖励方式的长期好处。
3.创意点: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入手,结合日常教学场景,探讨、论述和比较几种不同的正向管教方式。
4.理论依据: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②马斯洛需求理论;③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理念。
四、活动内容设计
1.活动目的:学习采取鼓励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以此取代赞扬、奖励等短效的策略。
2.活动方式:集体探讨。
3.活动对象:全校教师。
4.活动内容:①正确认知消极惩罚与正向奖励、表扬的基本区别;②正确认识自身日常教学采取的方式;③正确认知鼓励相对于奖励、表扬等正向管教的独特优势;④基于教师积极或消极的日常管理,集体讨论学生日常行为及其心理活动;⑤落实理论到现实教学中去。
五、活动步骤与操作要点
1.经受惩罚的自我回忆。从自身出发,回想过去曾经受到惩罚的情景,以及由此生成的感受、想法和決定。
2.惩罚方式的论述。基于惩罚引发的心理及现实活动,引出惩罚行动会带来的四大消极结果:“怨恨”、“报复”、“叛逆”和“逃避”。这四种特点的串联,也即学生应对惩罚方式的大致响应范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基于此理论,也能在实际教学中避免采用惩罚的方式。
3.奖励方式的论述。奖励方式亦存在不小的缺陷,主要可能造成的结果有:长期看来,奖励方式会失效;奖励的方式使得被奖励者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被奖励者易感到沮丧,因为得到奖励需要被动地完成任务,不存在兴趣和自我驱动;奖励方式看似正向引导,实际本质上削弱了被奖励者的自我调度能力;奖励的方式会将被奖励者的目光从事务的解决过程中剥离开来,被奖励者无法再全身心地获得行动价值的个人成长,需要大量时间的沉淀和领悟过程成为了次要价值;被奖励者会难以分清获得奖励与个人成长之间,哪一种方式更能获得自尊心的满足,也即其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
4.奖励和惩罚关系论述。奖励、惩罚两种方式存在许多共同的问题:均以控制行为为目标,重心没有放在教学任务上;通过动用权力的方式往往只能解决表面化的问题,无法真正调动主观能动性;错误地转移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注意力,反而助长了利益追逐、逃避风险的行为;师长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关系,逐渐退化。
5.表扬与鼓励关系论述。表扬通常为针对结果的积极评价,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和对失败经验的正视。其缺点在于,孩子容易在逆境中感受到“被表扬的需求和压力”,某些情况下甚至造成为达到“被表扬”的目的而不择手段。而鼓励则是侧重于支持孩子成长的过程,它包容了其可能的犯错,也能够极大地推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对新鲜事物由“踏出第一步”到“感兴趣、主动拓展”。“表扬”与“鼓励”二者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采用鼓励的方式,更有助于孩子认清“自我”,承认自我,并更进一步地完善和改进自我,推动自我成长,最终真正意义上获得自尊和较强的自我认同感。
6.鼓励带来的积极效应。长期受到鼓励的孩子,一般携带的重要特质有:健康的自尊;自律;愿意合作;沟通共情、富有同理心;幽默感;责任心;出事作风灵活;自我激励快乐;充满信心;负责任有担当;对社会家庭做出贡献;解决问题有技巧;适应能力强;诚实;抗压能力强;有正向的社会意识;尊重自己和他人。
六、实施效果与反思
1. 实施效果。通过此次培训,教师们在学生的综合评价方面有了更多的可循依据。通过运用鼓励来代替表扬与奖励的方式,对于教师而言,能够更加有效地落实其引导策略;对于学生而言,积极正面的回应与长期的支持远好于物质上的奖励和阶段性的赞许。
2.反思。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们总结了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各类评价方式;在此基础上,积极分析各类评价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得出运用“鼓励”为最优解的结论。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教师们会继续不断地优化、完善自己的评价体系。
七、改进的设想
本次培训为教师们提供了许多有效可循的理论依据,但理论在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时,依然会存在一定的变数。实际运用过程中,教师们会碰到各类光靠理论依据无法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灵活变通和更深层次的理解。针对不同的案例我们要以理论为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鼓励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