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社会与老年语言学”多人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的现状与思考

来源 :语言战略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aI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侯柏村1,罗 昊2,王刚石1(1.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计算机科学系)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世界性问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7%,即为老龄化国家。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占总人口17.3%;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8亿,占总人口11.4%,因此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疾病防治、机体保健、居住环境、经济供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老龄相关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以保障老年人为主要任务的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老年学是自然科學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研究个体和群体老化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和自然等诸多问题,其研究领域已从最初的有关衰老的生物医学问题,逐步拓展到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多方面的问题,形成了对人类老年、老龄过程和老龄问题的综合研究体系。老年医学是老年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类衰老机制、人体老年性变化、老年病的防治以及老年人卫生与保健的科学,也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医学注重在人们变老以后的高质量和个体化照护:高质量照护是指改善老年人的健康、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个体化照护则是将老年人个人的价值和需求作为制定照护决策的核心。
  中国现代老年医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64年召开全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第一届学术会议,1995年成立老年卫生工作领导组,中国的现代老年医学由起步迈向发展。一些国家级的老年医学学术委员会陆续成立,如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等,相关杂志也相继创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等都将老年医学项目列入其中,各省市老年医学分会定期组织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科普宣传,这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的发展。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的老年医学研究存在不少问题,如:研究设计缺乏自主创新性,疾病研究资料多来源于非老年人群,对一些新兴的老年医学边缘学科如老年康复医学、心理学、社会学重视不够等。在老年临床工作中,困难也同样很多,包括:(1)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医疗机构数量严重不足,社区医院、诊所的覆盖程度和诊治能力不够。国内虽然出现了很多新的养老机构,但并不能提供医疗服务。(2)专业从事老年医学的医疗人员极度缺乏,老年医学教育滞后。大多数综合医院的老年科医师来自内科或专科,工作中往往关注疾病本身,而忽略了老年人心理、生理和潜在的其他问题。(3)经济落后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患者依从性和配合度较差。部分老年人缺乏健康意识,老年常见问题被老人本人和亲属误认为“衰老的自然现象”而未予诊治。
  上述诸多问题的妥善解决,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老年医学从业人员的努力。结合中国现状,我们就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老龄社会管理能力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1.倡行“健康老龄化”理念
  “健康老龄化”理念在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首次被提出,其内容在此后逐渐拓展。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做了最新的定义:发展和维护老年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发挥的过程。功能发挥是指使个体能够按照自身观念和偏好来生活和行动的健康相关因素,由个人内在能力、相关环境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内在能力是个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动用的全部身体机能和脑力的组合,包括走路、思考、看、听和识记等;相关环境包括组成个体生活背景的所有外界因素,包括——从微观到宏观层面——家庭、社区和广大社会。环境与内在能力共同决定了老年人是否能够参与到他们想要参与的活动中去。“健康老龄化”就是要创造环境和机会,使老年人能够完成其认为有价值的事,包括满足基本生理、学习和决策的需求,能够自由活动的需求,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的需求和为社会做贡献的需求。除此之外,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行动框架:卫生系统要面向老龄人口需求;建立长期照护系统;构建关爱老年人的环境;提高评估、监测和认识水平。随着被形象描述为“灰色海啸”的老龄社会的到来,在快速变老的世界里,在空巢家庭大量出现的现状下,借助社会力量与相关政策培育支持健康老龄化成为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需要将一些成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老年管理,采用积极的健康促进干预方式,比如“运动就是良药”,使健康老龄化成为一个“新常态”。
  2.推行老年综合评估
  传统的医学评估以疾病为中心,目的在于确诊人体内是否存在某种器官的病变。老年患者常有多种疾病,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中,患者常辗转多个专科医院就诊,而得到的医疗照顾却常常是不全面和不连续的。对老年人医学、心理和功能等多项目、多维度进行鉴定的诊断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或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当代医疗从单纯诊疗向健康管理型医疗转变,依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老年综合评估应运而生,其内容包括对老年人的一般医疗评估、躯体功能评估、认知和心理评估、社会环境因素评估等。这种综合评估不仅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身心状态,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还有助于医疗服务机构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不同的老年个体做出精准的医疗服务和帮扶政策,以最小的干预手段来帮助老年人维持其独立生活或者协助生活的能力。
  基于老年评估的整体、多维需求,产生了诸多评估工具。interRAI评估系统是被很多发达国家所共同使用的科学评估工具。RAI(Resident Assessment Instrument)指的是“居民评估工具”,是1987年由国际上相关领域的学者开发的评估量表,其目的是了解住进照护机构居民的情况,建立资料库,制定照护领域有循证依据的评估和指南,促进临床照护计划的制定和照护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作为医疗费用给付的参考依据。interRAI临床评估协议可以提供恰当的健康指标的临床分级、治疗计划,不仅有助于临床医生关注在评估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干预以及如何确定干预措施。香港特区政府于2000年11月起开始推行该科学评估机制,并率先用于长期照护服务。有资质的评估员采用interRAI评估老人在护理方面的需要,并编配合适的长期护理服务,统一评估机制适用于申请安老院、护理安老院、护养院、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及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内的伤残及体弱个案。目前,各种评估工具还需要不断挖掘和完善,提高老年医学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意识也很重要。   3.促进家庭照护的发展
  居家养老是目前中国老年人生活的主要方式,社区照顾与支援服务、养老院等也在逐步成熟中。当老人罹患疾病时,强调生活质量、尊重患者意愿是现代医学所提倡的。老年人在疾病急性期治疗结束后进入慢性期、中间期进行康复治疗或者功能恢复时,绝大多数都将返回其赖以生存的家庭中,以他们所期望的方式生活。从社会层面来讲,政府的政策也致力于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床位以减轻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支出,这就需要“以社区为导向的医学治疗”来提供全面、综合的服务,因此“家庭照护”应运而生。家庭照护与医院治疗共同配合,以可利用的医疗资源手段对老年人进行家庭访问式的医疗和护理,帮助老人能够继续在家中生活。家庭照護可以使老年人能够在当地社区接受到包括康复在内的持续的治疗和护理,而不是过度依赖住院或者被迫选择接受家庭照护。它不仅能够减轻医院里医生和护士的压力,也能为急诊科的医疗需求提供补充。促进家庭照护的发展有很多方法,包括:医院(大型医院和中/小型医院)和诊所的功能分隔;跨学科间的密切合作,建立社区综合医疗;增加初级医疗服务人员,尤其是从事门诊工作的医生在家庭医疗中的作用,并提高他们相应的能力;通过人力资源发展创造安全的环境和机会,并为从事家庭照护的年轻人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民众家庭照护相关的公共意识。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年医学科工作者已经从医院走入患者家庭、社区或养护场所,在做好院内诊治的同时,主动实施入院前管理和出院后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重视老年福祉科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时时处处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福利,应用科技手段也可以在老年人健康发面发挥重要作用。老年福祉科技就是综合现代老年学与信息技术、老年养护技术、老年医学、生命科学、中医药学、康复辅具等科学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最佳照料护理、健康管理、卫生保健、安全环境和社会参与途径,提高老年人健康、福祉和生命生活质量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工作。一项荟萃分析发现:同样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自我管控教育,应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网络电话等智能科技产品者与接受面对面口头/书面交流相比,前者更能显著提高患者的HRQoL(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和活动水平。另外,利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研发的“自备监测装置”“远程医疗监测”,以及护理机器人、智能轮椅、智能集尿器、多功能护理床、智能浴缸、多功能阅读辅具等一些智能化老年辅具,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在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领域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心理特点,老年人在使用科技产品时的需求和要求与年轻人不同。老年福祉科技的设计需要考虑接受者的生理、认知和情感需要。举例来说,视力和听力的生理改变会使老年人更青睐具有较大字体和声音的设备;而认知功能的改变,如工作记忆能力的下降、信息处理速度的降低和对无用信息的忽视,使得老年人更倾向于干扰小、有记忆提示功能、易于学习和理解的技术产品。除此之外,在设计科技产品时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例如生活满意度、社会融入度、成就感、消除恐惧心理都是应当考虑的因素。有研究针对香港老年人群使用高科技产品的情况做了调查,在以往只考虑产品实用性、功效和易使用程度的技术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的理念上提出了老年技术接受模式(senior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STAM),后者在技术中更多考虑了一些与年龄相关的健康和能力因素,比如:自我报告健康状况的能力、机体功能状态、认知能力、对衰老和生活满意度的态度等。这些模式和理念在今后老年福祉科技的发展中值得借鉴和推广。
  5.加强生命后期管理
  如果把人一生的生活质量比作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那么对于绝大多数个体而言,死亡质量无疑是最凝重、最灰暗、最不受重视的一面,人们对此多采取回避的态度。所幸的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正面涉及死亡质量。对多病共存的高风险老年群体,尤其是对处于疾病晚期比如罹患晚期肿瘤的老年人,舒缓医疗以“维护生命,把死亡作为一个正常的生命过程,既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为原则,提供有尊严、有准备、舒适平静的离世,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采用会议宣教、集体讨论等方式,可以提高人们对死亡质量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也主张为老年患者提供科学管理,提供最佳支持治疗,比如做出合理的诊疗康复计划、关注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及时处理疼痛、衰弱和缓解心理压力等,这些治疗手段本身与舒缓医疗并无不同,但可以更有预见性地帮助老年患者缓解症状,为其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和更好的生活质量。期待将来有更多的老年医护工作者加以重视。
  人的一生可分为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等不同时期。与其他阶段相比,老年期最大的特点是时长不确定,可以期待的时间长达40年或更久,因此,老年人需要认识这种特殊性,积极主动加强自身管理。同时,从事老年事业的各级人员需要认识到,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个群体具有很多特殊需求,要正确区别老年性生理改变和老年性疾病,及早筛查老年常见问题,通过医疗干预进行纠正或改善,既可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也可减轻医疗和社会负担。期待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的共同发展,为中国的老年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为老服务。
其他文献
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方法。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教育方法,它必将给语文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气象的崭新的面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的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樊笼中,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
期刊
平时经常听学生说:“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甚至在一些同学中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作文作文一作头就头疼!”上作文课,老师拿着作文批改手册走进教室,也常常听到教师里传来这样非常不情愿或不耐烦的声音:“又要写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学都在那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有时候,这一周布置的作文甚至到下一周还迟迟交不上来。这些现象都足以表明,对于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多
期刊
一、自主评改作文的好处    作文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评作文,有序地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探索作文教学的一条有益途径。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好处多多。首先,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在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步骤,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能。其次,提高学
期刊
《师说》是千古名篇,也是处理起来颇为棘手的篇目。处理结构、找出观点易,体味感情、感受作者情操难。我对此进行了精心设计,带着得意,踌躇满志地进了课堂。第一个环节是初读感知。学生的感受都是“难”“不懂”……我引导学生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还要读懂文字背后的那个人。韩愈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本想留个悬念进入文本解读,不想后排传来一个响亮而顽皮的声音:“是——个——男——人!”立时,哄堂大笑。  我心中一沉,
期刊
提 要 语言本体研究的标记理论对社会语言学研究同样有效。相较于目前较受推崇的全描范式,标记范式的语言景观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摆脱不必要的统计程序,直接面对关键问题,但同时也要求研究者对社区的基本语言使用状况有正确的前见且对语言景观的自身机制有描写需求。以标记范式对北京798艺术区的语言景观进行研究,可发现其文创意义的呈现是依靠字面添加标记、字象添加标记、字境添加标记和添加大比重标记等一系列的策略来实现
期刊
《国际语言社会学期刊》,双月刊,Mouton de Gruyter出版社出版。   第261期主题:科西嘉语的历史与未来。专题文章10篇:导语:科西嘉语孤立堪忧、前途未卜一现状评估与前景展望(R.Colonna),“科西嘉语社会语言学”:跨语言理论关键术语与概念(P.Blanchet),精细化、距离化、多元化:科西嘉语社会语言学的诞生与争议(J.Thiers),多元化中的语言——科西嘉语大讨论中的
期刊
北京时间2021年1月7日晚间收到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李嵬老师的微信,告知Jan过世了。之后陆续有蒂尔堡大学的同事、同门传来同一讯息。虽然得知Jan患病已经有十个多月的时间,但是我心底一直期待他会好起来,希望奇迹能够发生。   认识Jan,并成为他的学生,本身就是一件神奇的事。当得知我对国内流动儿童研究感兴趣时,我的硕士导师、伦敦大学教育学院(
期刊
戴浩一1(口述),黄立鹤2(记录整理)(1.台湾中正大学;2.同济大学) 中国台湾地区人口中幼年、青壮年人口持续下降,老年人口持续上升,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并存。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早在1993年9月,台湾地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超过7%,正式迈入高龄化社会;截至2018年3月底,台湾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4%,进入高龄社会;预估于2025年后将达到20%,成为超高龄社会。  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
期刊
配音是声音语言的艺术,要向听众和观众呈现艺术的美。那究竟什么样的声音才是“美”的配音呢?我的理解是:无论你要表现生命的哪个阶段,都应该呈现出你对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社会阅历和对人生的认知、理解,包括与具体场景相适应的情感表露,进而通过你的创作形态传达给听众和观众。这就是最好的声音,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随着你心情的变化,有目的地说出你内心所要表达的一切。  作为一名配音演员,必须做到在录
期刊
关于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我们当下的研究,少有对语言层面的深度探索。我们发现,在现有的中国文学译介研究中,有的关注到中国作家的语言的外译问题。在这一方面,有两种声音曾引起学界的关注甚或讨论。  一是来自国外汉学家的声音。如顾彬,他在多个场合批评中国当代作家“语言太差”;又如葛浩文,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语言也有消极的评价。  二是来自国内译学界和文学界的声音。比如王宁就认为莫言获奖,有翻译家葛浩文的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