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中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就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中医药;中药师;产业
中图分类号:D267
中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优势凸显,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中医药国际化稳步推进。5月17日,“2013中药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与会专家指出,当前,以中医药产业及其延伸产业为主体的大健康中药产业方兴未艾,而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蓬勃发展,造福民众的不竭动力。
一、大中药产业规模已过万亿
在当今中国的经济领域,中医药产业无疑是公认的“朝阳产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当前,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欢迎,中医药国际贸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515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的31.24%,与化学药、生物药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在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局面下,中药对外贸易仍然保持较大增幅。2012年,我国中药进出口额为33.7亿美元,同比增加11%,其中出口25亿美元,同比增加7.2%。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介绍,2012年我国大中药健康产业规模已达到1万亿元。除去中药工业、大健康产品等表现突出外,中药兽药异军突起,从2009年的50亿元增加到200多亿元。他预测,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中国制药业推出“重磅炸弹式药品”(年销10亿美元以上)的梦想很有可能由中药变为现实。其中,中药注射剂是最逼近重磅炸弹药物的品类。以丹红注射液为例,该产品5年来快速增长,2012年销售量超过1亿支,销售收入达40余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全国城乡的中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据原卫生部统计数据,2011年,中医药行业以占全国卫生机构4.01%的机构数量,占全国卫生人员6.79%的人员数量,和占6.36%的财政投入,承担了全国15.38%的门急诊、12.61%的住院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政府办医院的平均门诊诊疗人次医疗费、出院者人均医疗费上,中医治疗比西医治疗分别低33.12元和1279.62元,但政府办中医(综合)医院中医医师人均担负年诊疗人次却比西医师高出110.98人次。
二、中医药国际化取得突破
当前,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传统医学在卫生服务体系和防病治病实践中的价值日益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倡导。王国强介绍,2009年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敦促成员国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2010年首次启动将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11),意味着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在融入国际医疗卫生体系方面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各国政府与我国开展的传统医药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中医药已传播到16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各国医疗保健的一个重要选择。截至2012年,有119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学国家政策,69个国家有草药管理政策,而在1999年分别只有65个和25个。截至目前,我国已和外国政府签订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60个,为中医药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稳定的沟通机制和合作渠道。同时,要求与我国合作建设中医医院和中医药中心的国家不断增多。
随着中医药国际贸易活动日趋频繁,中医药标准化的呼声和需求日益高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王笑频介绍,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发展了32个成员国,2项国际标准提案已经进入委员会草案阶段,11个项目获得全体成员认可,2013年有望完成第一批中药ISO标准的公布。
与此同时,屡为国人所诟病的海外中医“无药可用”的状况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2012年3月14日,成都地奥制药集团生产的地奥心血康胶囊通过荷兰药品评估委员会评审专家历时4年的严格审评,获得批准,取得作为传统植物药品在荷兰上市的许可。2010年8月,天士力集团对外宣布,其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FDAⅡ期临床试验圆满完成,确证其安全、有效;2011年11月,复方丹参滴丸FDAⅢ期临床试验在全球启动。据悉,目前复方丹参滴丸Ⅲ期临床研究进展顺利。
三、创新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中药现代化历经1998年中药科技产业基地建设规划、2002年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5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创新药物重大专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张伯礼用“九个一批”概括了中药科技创新对中药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成;一批现代中药企业拔地而起;一批先进仪器和技术推广应用;一批现代中药大品种应运而生;一批中药法规标准颁布执行;一批省市区制定了中药发展规划;一批多学科研究团队形成;一批高层次论文在国外发表;一批国外研究机构开展了中药研究。
当前的药物研究模式正转向多元药物发现模式,注重效率与效益,药物筛选的目标已从单靶转向多靶,从单一成分转向组合化学物。因此,复方药物、老药新用、淘汰药再评价、已上市药物二次开发将是未来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而这也正是中成药的优势领域。当前中成药研究应着重解决其在药物质量标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产品批次间的一致性、上市后再评价(IV临床)等领域薄弱的现状。
中药产业整体而言创新能力差,产业快速发展后劲不足。加强我国中药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建设主要应从资金和政策层面上予以重视,包括:加强国家创新研究基地的建设;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扶植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中药化学对照品中心、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中心、中医药信息网络中心;继续支持旨在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国家中药工程中心的建设;加快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等,来提升中医药研究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为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医药创新首先应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中药新药往往都是在临床处方、院内制剂的基础上研制的,要始终坚持中医的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促进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促进中药研究的多学科联合攻关。其次,要加强中药新药大品种的创制。目前,临床疗效显著、市场份额大的中成药品种数量较少。要主要针对多发病、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发挥多学科创新中药研究的优势,选择经过长期中医临床应用证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具有特色的经方、验方,开发中药现代制剂产品,研发中药新药大品种。同时,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按照有关国家药品注册要求,针对性进行新药研究开发和药品注册,促进中药进入国际药品主流市场。
要着眼于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由单纯满足疾病治疗需要向满足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多种需要方向发展,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大健康全产业链,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结束语
加强各部委间协调和领导、针对重大问题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抓好落实。中医药产业发展是个系统工程,管理涉及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产业、中药服务业等多个行业;运行涉及市场,发展涉及基础支撑,因此,需要把握和处理好之间关系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卫华.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重要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3):454-455.
[2]敬玉锡,蒲碧芳.中药房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探讨[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7,15(6):434-435.
关键词:中医药;中药师;产业
中图分类号:D267
中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优势凸显,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中医药国际化稳步推进。5月17日,“2013中药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与会专家指出,当前,以中医药产业及其延伸产业为主体的大健康中药产业方兴未艾,而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蓬勃发展,造福民众的不竭动力。
一、大中药产业规模已过万亿
在当今中国的经济领域,中医药产业无疑是公认的“朝阳产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当前,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欢迎,中医药国际贸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515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的31.24%,与化学药、生物药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在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局面下,中药对外贸易仍然保持较大增幅。2012年,我国中药进出口额为33.7亿美元,同比增加11%,其中出口25亿美元,同比增加7.2%。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介绍,2012年我国大中药健康产业规模已达到1万亿元。除去中药工业、大健康产品等表现突出外,中药兽药异军突起,从2009年的50亿元增加到200多亿元。他预测,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中国制药业推出“重磅炸弹式药品”(年销10亿美元以上)的梦想很有可能由中药变为现实。其中,中药注射剂是最逼近重磅炸弹药物的品类。以丹红注射液为例,该产品5年来快速增长,2012年销售量超过1亿支,销售收入达40余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全国城乡的中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据原卫生部统计数据,2011年,中医药行业以占全国卫生机构4.01%的机构数量,占全国卫生人员6.79%的人员数量,和占6.36%的财政投入,承担了全国15.38%的门急诊、12.61%的住院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政府办医院的平均门诊诊疗人次医疗费、出院者人均医疗费上,中医治疗比西医治疗分别低33.12元和1279.62元,但政府办中医(综合)医院中医医师人均担负年诊疗人次却比西医师高出110.98人次。
二、中医药国际化取得突破
当前,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传统医学在卫生服务体系和防病治病实践中的价值日益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倡导。王国强介绍,2009年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敦促成员国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2010年首次启动将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11),意味着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在融入国际医疗卫生体系方面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各国政府与我国开展的传统医药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中医药已传播到16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各国医疗保健的一个重要选择。截至2012年,有119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学国家政策,69个国家有草药管理政策,而在1999年分别只有65个和25个。截至目前,我国已和外国政府签订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60个,为中医药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稳定的沟通机制和合作渠道。同时,要求与我国合作建设中医医院和中医药中心的国家不断增多。
随着中医药国际贸易活动日趋频繁,中医药标准化的呼声和需求日益高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王笑频介绍,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发展了32个成员国,2项国际标准提案已经进入委员会草案阶段,11个项目获得全体成员认可,2013年有望完成第一批中药ISO标准的公布。
与此同时,屡为国人所诟病的海外中医“无药可用”的状况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2012年3月14日,成都地奥制药集团生产的地奥心血康胶囊通过荷兰药品评估委员会评审专家历时4年的严格审评,获得批准,取得作为传统植物药品在荷兰上市的许可。2010年8月,天士力集团对外宣布,其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FDAⅡ期临床试验圆满完成,确证其安全、有效;2011年11月,复方丹参滴丸FDAⅢ期临床试验在全球启动。据悉,目前复方丹参滴丸Ⅲ期临床研究进展顺利。
三、创新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中药现代化历经1998年中药科技产业基地建设规划、2002年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5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创新药物重大专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张伯礼用“九个一批”概括了中药科技创新对中药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成;一批现代中药企业拔地而起;一批先进仪器和技术推广应用;一批现代中药大品种应运而生;一批中药法规标准颁布执行;一批省市区制定了中药发展规划;一批多学科研究团队形成;一批高层次论文在国外发表;一批国外研究机构开展了中药研究。
当前的药物研究模式正转向多元药物发现模式,注重效率与效益,药物筛选的目标已从单靶转向多靶,从单一成分转向组合化学物。因此,复方药物、老药新用、淘汰药再评价、已上市药物二次开发将是未来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而这也正是中成药的优势领域。当前中成药研究应着重解决其在药物质量标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产品批次间的一致性、上市后再评价(IV临床)等领域薄弱的现状。
中药产业整体而言创新能力差,产业快速发展后劲不足。加强我国中药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建设主要应从资金和政策层面上予以重视,包括:加强国家创新研究基地的建设;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扶植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中药化学对照品中心、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中心、中医药信息网络中心;继续支持旨在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国家中药工程中心的建设;加快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等,来提升中医药研究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为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医药创新首先应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中药新药往往都是在临床处方、院内制剂的基础上研制的,要始终坚持中医的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促进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促进中药研究的多学科联合攻关。其次,要加强中药新药大品种的创制。目前,临床疗效显著、市场份额大的中成药品种数量较少。要主要针对多发病、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发挥多学科创新中药研究的优势,选择经过长期中医临床应用证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具有特色的经方、验方,开发中药现代制剂产品,研发中药新药大品种。同时,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按照有关国家药品注册要求,针对性进行新药研究开发和药品注册,促进中药进入国际药品主流市场。
要着眼于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由单纯满足疾病治疗需要向满足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多种需要方向发展,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大健康全产业链,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结束语
加强各部委间协调和领导、针对重大问题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抓好落实。中医药产业发展是个系统工程,管理涉及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产业、中药服务业等多个行业;运行涉及市场,发展涉及基础支撑,因此,需要把握和处理好之间关系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卫华.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重要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3):454-455.
[2]敬玉锡,蒲碧芳.中药房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探讨[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7,15(6):4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