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目前儿童怕作文的心理还没有很好地消除,提出让活动“放养”作文教学的话题。“放养”是一个形象说法,其实就是针对一些作文教学内容相应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活动中学习作文;在作文学习中活动”,使他们不仅用耳听,用眼看,而且也拨动了他们的心弦。
【关键词】活动 放养 作文教学
一、作文“放养”的必要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怎样训练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收益更多,这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关心和要加以探讨的问题。
应该看到,近年来作文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学生作文时“抄、编、套”的现象还较普遍地存在着,学生怕作文的心理因素还没有很好地消除。有这样几句歌谣:“听说习作皱眉头,看见题目直摇头,打开本子咬笔头,半个小时没开头”。极形象地勾勒出了孩子们怕作文、愁作文的情状,道出了孩子们“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无尽苦恼。也是,我们的孩子在学校有大半的时间呆在教室里,趴在课桌上写呀、算呀;到了节假日,又要面对一大堆作业和各种各样的培训、家教……孩子几乎得不到喘息,童年的天真烂漫全被淹没了,小小的脑瓜里塞满了各种练习题……这样一种灰色的生存状态,这样一种压抑的情绪状态,孩子们能够积累些什么?又能有多少表达的欲望和激情?
我们知道,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孩子们太需要活动了。如果我们为了孩子一生的发展,那就应该“跳出作文教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就需要我们为人师者从儿童的视角入手,突破课堂教学狭隘的圈子,让作文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活动来“放养”作文,丰富作文,拓展作文,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触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和激情。
二、“放养”作文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放养”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其实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具体地说,就是针对一些作文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活动中学习作文,在作文学习中活动”,抓住圈内文本作文,关注圈外生活现象,搞清文本和生活的关系。“放养”作文是文本作文教学的延伸和丰富,跳出来是为了放大教学空间,更好地、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活动“放养”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为:
1、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分工合作,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包括情感的活动。当左右两半球互不冲突而协调工作时,便能很好地挖掘大脑的潜在力量。而“放养”作文,往往是学生先充分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体验边促使内部语言积极活动。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力量。
2、从方法论来看,活动“放养”作文是运用了反映论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客观的情境不仅会影响儿童心理,而且会调动儿童的情感参加学习,让学生在其中观察、体验、思考、想象。
3、从儿童的思维与语言特点看,儿童思维是处于表象思维阶段的。在各种活动中,儿童从感受形象开始,观察的客体与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就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即词和形象沟通起来,语汇和表象的储存随之而丰富,与此同时,语言及思维也必然随之发展。
三、“放养”作文的实施
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立足作文,耳朵、眼睛常关注作文之外的事情,时事的、时尚的、文化的、历史的、人情风俗的等等,有选择地、艺术地结合到作文教学中去,选用恰当的活动作“跳板”。
1、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放养”
大自然是富有美感的,它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我们也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框框,去亲近大自然。比如说,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春天的诗文数不胜数,课本中也有很多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这为我们语文教学向外跳准备了条件。我们可以指导孩子搞一个“我们与春天有个约会”的活动。
活动前小组先讨论:“春姑娘先到哪儿?”然后再去找春天,可带上相机、观察薄、写生夹,到公园里、田野里、山上去寻找春天的足迹,谁报告的春的信息多,讲得具体生动,就评为“春天大使”。班级“报春会”上,大家展示自己的报春记录、诗画、实物等等,人人编写报春的手抄报,写出相关的观察日记,优胜小组评为“迎春先进集体”。随后可以再搞一些“迎春古诗会”“迎春赏春联”等语文实践活动,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语文内涵的美,也为作文提供积累与储备。
2、在广阔的家乡天地中“放养”
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是一部“百科全书”,我们应当引领着学生去读它、了解它,更热爱它。针对我的家乡的特点,我组织策划了“参观六合真菌培育库”“参观二醋厂”“走进怡心园”“假期体验背铁棍”以及“探秘无梁寺”等活动。学生在多次的探究中,作文已不是要求,而是内心切实的需求,他们总有一股想说想写的冲动,习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放养”
在去县文化馆参观书画展时,我们一下子就被一人大厅的那幅翠竹图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纷纷围了上去,洁白的墙壁与那生机勃勃的绿色反差,使孩子们感到了视觉上的美感。我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后,便请文化馆有关人员给我们讲了这幅画,尤其是竹的有关知识,并讲了中国人与“竹”的情节。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这么喜爱竹子呢?结合《竹石》我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了“品竹”读书读报活动,孩子们自己查找,收集与竹有关的诗词、曲故、散文、故事,然后用一节课时间举行“品竹”专题的欣赏会,再让学生写“竹”,从学生写的50多篇赞竹的文章,挑选若干“精品”出了一期“难忘的品竹会”的文化艺术长廊,拓宽了学习的空间,更激发了学生“课外学语文”的兴趣。
综上所述,让活动“放养”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孩子们不仅用耳听、用眼看,而且也拨动了他们的心弦。这样主客体的一致,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和谐,使整个活动成为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儿童置身于其中,带着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情感去感知,去体察、去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积极展开,贮存的词语也一下子变得那么鲜明而富有色彩;他们情不自禁地运用那些生动词语去描绘,处于“未尽之意”中。这种整体和谐的情境,必然带来儿童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的协同发展,保证作文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活动“放养”作文教学,作文成功的起始!
【关键词】活动 放养 作文教学
一、作文“放养”的必要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怎样训练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收益更多,这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关心和要加以探讨的问题。
应该看到,近年来作文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学生作文时“抄、编、套”的现象还较普遍地存在着,学生怕作文的心理因素还没有很好地消除。有这样几句歌谣:“听说习作皱眉头,看见题目直摇头,打开本子咬笔头,半个小时没开头”。极形象地勾勒出了孩子们怕作文、愁作文的情状,道出了孩子们“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无尽苦恼。也是,我们的孩子在学校有大半的时间呆在教室里,趴在课桌上写呀、算呀;到了节假日,又要面对一大堆作业和各种各样的培训、家教……孩子几乎得不到喘息,童年的天真烂漫全被淹没了,小小的脑瓜里塞满了各种练习题……这样一种灰色的生存状态,这样一种压抑的情绪状态,孩子们能够积累些什么?又能有多少表达的欲望和激情?
我们知道,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孩子们太需要活动了。如果我们为了孩子一生的发展,那就应该“跳出作文教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就需要我们为人师者从儿童的视角入手,突破课堂教学狭隘的圈子,让作文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活动来“放养”作文,丰富作文,拓展作文,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触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和激情。
二、“放养”作文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放养”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其实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具体地说,就是针对一些作文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活动中学习作文,在作文学习中活动”,抓住圈内文本作文,关注圈外生活现象,搞清文本和生活的关系。“放养”作文是文本作文教学的延伸和丰富,跳出来是为了放大教学空间,更好地、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活动“放养”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为:
1、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分工合作,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包括情感的活动。当左右两半球互不冲突而协调工作时,便能很好地挖掘大脑的潜在力量。而“放养”作文,往往是学生先充分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体验边促使内部语言积极活动。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力量。
2、从方法论来看,活动“放养”作文是运用了反映论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客观的情境不仅会影响儿童心理,而且会调动儿童的情感参加学习,让学生在其中观察、体验、思考、想象。
3、从儿童的思维与语言特点看,儿童思维是处于表象思维阶段的。在各种活动中,儿童从感受形象开始,观察的客体与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就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即词和形象沟通起来,语汇和表象的储存随之而丰富,与此同时,语言及思维也必然随之发展。
三、“放养”作文的实施
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立足作文,耳朵、眼睛常关注作文之外的事情,时事的、时尚的、文化的、历史的、人情风俗的等等,有选择地、艺术地结合到作文教学中去,选用恰当的活动作“跳板”。
1、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放养”
大自然是富有美感的,它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我们也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框框,去亲近大自然。比如说,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春天的诗文数不胜数,课本中也有很多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这为我们语文教学向外跳准备了条件。我们可以指导孩子搞一个“我们与春天有个约会”的活动。
活动前小组先讨论:“春姑娘先到哪儿?”然后再去找春天,可带上相机、观察薄、写生夹,到公园里、田野里、山上去寻找春天的足迹,谁报告的春的信息多,讲得具体生动,就评为“春天大使”。班级“报春会”上,大家展示自己的报春记录、诗画、实物等等,人人编写报春的手抄报,写出相关的观察日记,优胜小组评为“迎春先进集体”。随后可以再搞一些“迎春古诗会”“迎春赏春联”等语文实践活动,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语文内涵的美,也为作文提供积累与储备。
2、在广阔的家乡天地中“放养”
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是一部“百科全书”,我们应当引领着学生去读它、了解它,更热爱它。针对我的家乡的特点,我组织策划了“参观六合真菌培育库”“参观二醋厂”“走进怡心园”“假期体验背铁棍”以及“探秘无梁寺”等活动。学生在多次的探究中,作文已不是要求,而是内心切实的需求,他们总有一股想说想写的冲动,习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放养”
在去县文化馆参观书画展时,我们一下子就被一人大厅的那幅翠竹图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纷纷围了上去,洁白的墙壁与那生机勃勃的绿色反差,使孩子们感到了视觉上的美感。我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后,便请文化馆有关人员给我们讲了这幅画,尤其是竹的有关知识,并讲了中国人与“竹”的情节。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这么喜爱竹子呢?结合《竹石》我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了“品竹”读书读报活动,孩子们自己查找,收集与竹有关的诗词、曲故、散文、故事,然后用一节课时间举行“品竹”专题的欣赏会,再让学生写“竹”,从学生写的50多篇赞竹的文章,挑选若干“精品”出了一期“难忘的品竹会”的文化艺术长廊,拓宽了学习的空间,更激发了学生“课外学语文”的兴趣。
综上所述,让活动“放养”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孩子们不仅用耳听、用眼看,而且也拨动了他们的心弦。这样主客体的一致,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和谐,使整个活动成为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儿童置身于其中,带着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情感去感知,去体察、去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积极展开,贮存的词语也一下子变得那么鲜明而富有色彩;他们情不自禁地运用那些生动词语去描绘,处于“未尽之意”中。这种整体和谐的情境,必然带来儿童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的协同发展,保证作文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活动“放养”作文教学,作文成功的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