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文化失语症”即指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该现象主要由学习者中国文化积淀的缺乏以及外语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忽视造成的。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正确跨文化交际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85-02
“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2000)提出来的。在对外语教学的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很多英语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虽拥有漂亮的发音,流利的口语,但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却无法用英语自如表达自身的母语文化。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外语教学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教育的深度关注。其后清华大学的张为民和刘世文两位学者在该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做了类似的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受试者不能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众多的中国外语学习中,这种令人担忧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是广泛存在的。无疑,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尤其是应起着传播文化主导作用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对“失语症”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实上,近几年随着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语言,文化,交际这三方面及其关系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我国很多学者如赵贤洲,胡文仲,束定芳等也著书撰文充分肯定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也纷纷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展开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但遗憾的是,众多高校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大多成了“目的语文化教学”,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过多的介绍目的语文化,目的语传统习俗和交际技巧,然自身的母语文化却被长期忽视,母语文化正迁移的作用和意义一直得不到认同和重视。这种一边倒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使得跨文化交流的双方失去了平衡。
一、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失语”的现状及负面影响
目前,在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当前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他们虽了解一些英美文化,但对本国文化的表达和介绍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无法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作进一步交流,“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十分严重。笔者本人曾在两个学年中教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母语文化知识欠缺,甚至无法理解诸如“妯娌”“连襟”等一些附带母语文化词汇,更不用说用英语翻译和交流。而这种情况在很多其他班级中也广泛存在。中国文化知识的不足制约着学生跨文化背景下交流的顺利进行。
很多外语教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张为民(2002)研究显示,只有百分之二十八左右的学生能用英语较为完整地表述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庆祝活动。而李春晓(2008)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与春节相比,学生对圣诞节的描述更清晰更全面。学者韩翠萍(2008)还发现,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不能够流畅清晰地表达相关文化话题,写出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空洞无物。
“中国文化失语症”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为我们无法用英语向对方介绍与我们文化相关的一些内容。另外,我们会失去很多向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再次,我们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味地迎合西方文化,对自身文化失语,就会陷入一种文化认同危机中去,最终被西方强势文化所同化。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
学者马静(2003)认为,外语教学应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母语文化,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回顾与反思母语文化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外语学习者母语文化表达能力欠缺。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产生:
(一)外语教学工作者忽视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研究较多,而忽视了其正迁移效应。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很多外语教学工作者更多的是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的文化内容,而对母语文化鲜有提及。另外,有些教育工作者过分夸大母语文化的负迁移效应,从而刻意回避一些中国文化内容。
(二)外语学习者自身中国文化素养的缺乏也易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如果对自身母语文化了解不足,中国文化积淀缺乏,学习者肯定无法用英语正确地表达出中国文化的某些内容。另外,在高等教育层次,许多大学很少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学生缺乏相应的帮助或渠道来学习中国文化。
(三)外语学习者自身的英语水平制约着中国文化内容的表达。语言水平对良好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至关重要。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在于英语水平的高低,因为无论自身中国文化素养如何深厚,没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应对策略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因为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共同忽视,“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变得普遍存在。鉴于此,为了提高广大英语学习者中国文化表达能力,笔者认为需做到如下几点:
(一)设置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课程。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认为提高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最为可行的途径即是开设相关的必修或选修中国文化课程,这种课程有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介绍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
(二)着力提升外语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一方面教师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渠道学习并积累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另一方面,教师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对比研究且进行讲授,以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鉴赏能力。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識。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仅仅是单向的,以目的语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而是要把培养学生建立自身文化独立身份的意识放在首位。因此,我们要切实地找到一条输出本土文化有效的途径和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鼓励他们独立平等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四、结语
目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很多外语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在重视目的语文化同时却忽视了本土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得“中国文化失语症”愈演愈烈。然而,母语文化是外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面文化交流背景下,只有平等双向的交流才能实现共赢的有效交际。因此,外语教育工作者要承担起历史责任,在提升自身本土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平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自身文化输出,传播中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10-10-19.
\[2\]韩翠萍,郑厚光.大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调查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08,(2):103-106.
\[3\]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3):108-111.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刘润清.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藏文化\[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
\[6\]马静.母语文化-学好外语文化的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罗苏秦,李璇.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6):84-86.
\[8\]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34-40.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85-02
“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2000)提出来的。在对外语教学的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很多英语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虽拥有漂亮的发音,流利的口语,但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却无法用英语自如表达自身的母语文化。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外语教学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教育的深度关注。其后清华大学的张为民和刘世文两位学者在该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做了类似的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受试者不能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众多的中国外语学习中,这种令人担忧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是广泛存在的。无疑,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尤其是应起着传播文化主导作用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对“失语症”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实上,近几年随着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语言,文化,交际这三方面及其关系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我国很多学者如赵贤洲,胡文仲,束定芳等也著书撰文充分肯定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也纷纷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展开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但遗憾的是,众多高校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大多成了“目的语文化教学”,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过多的介绍目的语文化,目的语传统习俗和交际技巧,然自身的母语文化却被长期忽视,母语文化正迁移的作用和意义一直得不到认同和重视。这种一边倒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使得跨文化交流的双方失去了平衡。
一、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失语”的现状及负面影响
目前,在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当前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他们虽了解一些英美文化,但对本国文化的表达和介绍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无法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作进一步交流,“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十分严重。笔者本人曾在两个学年中教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母语文化知识欠缺,甚至无法理解诸如“妯娌”“连襟”等一些附带母语文化词汇,更不用说用英语翻译和交流。而这种情况在很多其他班级中也广泛存在。中国文化知识的不足制约着学生跨文化背景下交流的顺利进行。
很多外语教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张为民(2002)研究显示,只有百分之二十八左右的学生能用英语较为完整地表述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庆祝活动。而李春晓(2008)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与春节相比,学生对圣诞节的描述更清晰更全面。学者韩翠萍(2008)还发现,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不能够流畅清晰地表达相关文化话题,写出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空洞无物。
“中国文化失语症”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为我们无法用英语向对方介绍与我们文化相关的一些内容。另外,我们会失去很多向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再次,我们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味地迎合西方文化,对自身文化失语,就会陷入一种文化认同危机中去,最终被西方强势文化所同化。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
学者马静(2003)认为,外语教学应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母语文化,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回顾与反思母语文化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外语学习者母语文化表达能力欠缺。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产生:
(一)外语教学工作者忽视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研究较多,而忽视了其正迁移效应。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很多外语教学工作者更多的是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的文化内容,而对母语文化鲜有提及。另外,有些教育工作者过分夸大母语文化的负迁移效应,从而刻意回避一些中国文化内容。
(二)外语学习者自身中国文化素养的缺乏也易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如果对自身母语文化了解不足,中国文化积淀缺乏,学习者肯定无法用英语正确地表达出中国文化的某些内容。另外,在高等教育层次,许多大学很少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学生缺乏相应的帮助或渠道来学习中国文化。
(三)外语学习者自身的英语水平制约着中国文化内容的表达。语言水平对良好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至关重要。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在于英语水平的高低,因为无论自身中国文化素养如何深厚,没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应对策略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因为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共同忽视,“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变得普遍存在。鉴于此,为了提高广大英语学习者中国文化表达能力,笔者认为需做到如下几点:
(一)设置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课程。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认为提高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最为可行的途径即是开设相关的必修或选修中国文化课程,这种课程有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介绍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
(二)着力提升外语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一方面教师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渠道学习并积累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另一方面,教师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对比研究且进行讲授,以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鉴赏能力。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識。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仅仅是单向的,以目的语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而是要把培养学生建立自身文化独立身份的意识放在首位。因此,我们要切实地找到一条输出本土文化有效的途径和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鼓励他们独立平等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四、结语
目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很多外语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在重视目的语文化同时却忽视了本土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得“中国文化失语症”愈演愈烈。然而,母语文化是外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面文化交流背景下,只有平等双向的交流才能实现共赢的有效交际。因此,外语教育工作者要承担起历史责任,在提升自身本土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平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自身文化输出,传播中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10-10-19.
\[2\]韩翠萍,郑厚光.大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调查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08,(2):103-106.
\[3\]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3):108-111.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刘润清.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藏文化\[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
\[6\]马静.母语文化-学好外语文化的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罗苏秦,李璇.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6):84-86.
\[8\]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