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为做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要回归生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关注点相结合,上接地气的思想品德课;要重视情感渗透,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良知与美德追求;还要将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在审美体验中或得到的升华。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主体;生活;情感;美育
小学正式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化意义重大。近年来,一方面青少年问题不断严重化和复杂化,另一方面,新课改在广大中小学蓬勃开展。这都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考虑到现实的教育背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试对小学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尊重主体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与兴趣,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与应用,也难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尤其对小学思想品德这样的课程来说,“填鸭式”教学简直是课堂教学的“灾难”。首先,小学生正是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而专注力较差的年龄,这时候一味采用强制的,死板的教学方式只会适得其反;其次,思想品德课最忌讳讲成“大道理”的灌输课,一味说教,而不会与学生生活,学生兴趣联系起来,只会是本应活泼的小学课堂昏昏欲睡。所以,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探讨、游戏、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体验中理解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并能够自觉自主的实践。
另外,还应该注意鼓励学生去自己探究结果,在“放手”的路子上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只有给孩子们自己探索理解的机会,他们才能真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才能更為直接德将理论化为行动,达到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教学。
二、回归生活
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往往习惯于照本宣科而不觉有异。然而,思想品德与其他科目不同,它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并指导生活实践的行为规范和品德教育。这样的学科如果只限于解释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就失去了学科本身的意义。所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要回归社会生活,让学生从实际的体验中来感受和领悟。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有意在课堂中安排一些生活体验活动。可以创设生活情景,构建虚拟的社会场景,让学生如临其境;也可以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清理小广告活动,慰问孤寡老人,瞻仰烈士陵园等。其次,多讲真实的,身边的例子,让学生在真实的故事中学习榜样或者得到警醒,在这一点上,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图片、视频等色彩丰富,趣味性强的媒介更由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还要提高引导的技巧,随时随地在生活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一节课,某一章节。最后,适当加入名言警句、诗歌、谜语等活动,也是从侧面联系生活的一个方式,但要注意所选择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能接触到的,感兴趣的,不能过于生涩艰深,超出小学生的理解范围。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接地气的课程,只有将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来才能做到有效率,有功用。而小学思想品德,更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和年龄特征着手,把思想品德课打造成小学生心灵交流,体会生活美好的乐园。
三、渗透情感
真诚的心灵世界和情感抒发是善良人性的来源和基础。所以思想品德课不仅要动之以理,更要晓之以情。而所谓“晓之以情”,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欲要以语言感动学生,必先以真诚感动自己。我们要告诉学生遵守行为规范,自身就首先要有明确的规则意识;我们要告诉学生乐观面对生活,自身就首先要成为一个阳光豁达的人。身教胜于言传,对于习惯与观察模仿成年人行为的小学生来说,在家看父母,在校就要看老师,教师的一举一动无疑是最好的教科书。教师只有以身作则,行为示范,才使自身形象更加真实更加亲和,使教学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情感渗透就是要激发学生本性中善良的一面,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做好人的情感趋向,以求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与称赞。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要求对儿童心理有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将小学生存在的自尊心转化为责任感与承担意识,将好胜心转为追求进步的愿望,将好奇心转化为探索精神等,将孩子们内心中纯良光明的品性唤醒,以情感渗透带动品德教育的良性循环。
四、德育与美育相结合
在“真善美”的三级层级中,“美”是“善”的升华与体现,笔者认为,德育与美育不能分开来看,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做到德育与美育的结合。
所谓美育,狭义是指艺术教育,诸如音乐美术等;广义是指“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美育越来越指向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美育与德育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这时候,如果将美育与德育分开来,甚至只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美育是不合适的。
重视美育,具体来说,可以将思想品德课程与音体美,与语文及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促进多学科的交流,共同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互通的美育环境。比如,可以从不同的音乐风格中体会不同的审美境界,从而升华出高尚的人格理想,欣赏《歌唱祖国》可以体会到崇高之美,产生热爱祖国的热情;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可以体会到愉快轻松的欢乐美,从而产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等等。但是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包括外在的形式美,结构美;也包括内在的情感美,思想美。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辨别美丑,在感受没的同时,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以上是笔者针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提出的几点粗略的建议。然而,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对于每一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校,甚至每一个不同的班级,都应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教学方式。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是最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的教学,不应该为具体的某一种模式所束缚,应依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开展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罗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J].北京:读写算·教研版.2012.
[2]陈智慧.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J].河北:教育教学论坛.2010.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主体;生活;情感;美育
小学正式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化意义重大。近年来,一方面青少年问题不断严重化和复杂化,另一方面,新课改在广大中小学蓬勃开展。这都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考虑到现实的教育背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试对小学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尊重主体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与兴趣,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与应用,也难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尤其对小学思想品德这样的课程来说,“填鸭式”教学简直是课堂教学的“灾难”。首先,小学生正是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而专注力较差的年龄,这时候一味采用强制的,死板的教学方式只会适得其反;其次,思想品德课最忌讳讲成“大道理”的灌输课,一味说教,而不会与学生生活,学生兴趣联系起来,只会是本应活泼的小学课堂昏昏欲睡。所以,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探讨、游戏、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体验中理解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并能够自觉自主的实践。
另外,还应该注意鼓励学生去自己探究结果,在“放手”的路子上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只有给孩子们自己探索理解的机会,他们才能真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才能更為直接德将理论化为行动,达到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教学。
二、回归生活
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往往习惯于照本宣科而不觉有异。然而,思想品德与其他科目不同,它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并指导生活实践的行为规范和品德教育。这样的学科如果只限于解释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就失去了学科本身的意义。所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要回归社会生活,让学生从实际的体验中来感受和领悟。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有意在课堂中安排一些生活体验活动。可以创设生活情景,构建虚拟的社会场景,让学生如临其境;也可以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清理小广告活动,慰问孤寡老人,瞻仰烈士陵园等。其次,多讲真实的,身边的例子,让学生在真实的故事中学习榜样或者得到警醒,在这一点上,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图片、视频等色彩丰富,趣味性强的媒介更由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还要提高引导的技巧,随时随地在生活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一节课,某一章节。最后,适当加入名言警句、诗歌、谜语等活动,也是从侧面联系生活的一个方式,但要注意所选择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能接触到的,感兴趣的,不能过于生涩艰深,超出小学生的理解范围。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接地气的课程,只有将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来才能做到有效率,有功用。而小学思想品德,更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和年龄特征着手,把思想品德课打造成小学生心灵交流,体会生活美好的乐园。
三、渗透情感
真诚的心灵世界和情感抒发是善良人性的来源和基础。所以思想品德课不仅要动之以理,更要晓之以情。而所谓“晓之以情”,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欲要以语言感动学生,必先以真诚感动自己。我们要告诉学生遵守行为规范,自身就首先要有明确的规则意识;我们要告诉学生乐观面对生活,自身就首先要成为一个阳光豁达的人。身教胜于言传,对于习惯与观察模仿成年人行为的小学生来说,在家看父母,在校就要看老师,教师的一举一动无疑是最好的教科书。教师只有以身作则,行为示范,才使自身形象更加真实更加亲和,使教学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情感渗透就是要激发学生本性中善良的一面,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做好人的情感趋向,以求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与称赞。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要求对儿童心理有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将小学生存在的自尊心转化为责任感与承担意识,将好胜心转为追求进步的愿望,将好奇心转化为探索精神等,将孩子们内心中纯良光明的品性唤醒,以情感渗透带动品德教育的良性循环。
四、德育与美育相结合
在“真善美”的三级层级中,“美”是“善”的升华与体现,笔者认为,德育与美育不能分开来看,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做到德育与美育的结合。
所谓美育,狭义是指艺术教育,诸如音乐美术等;广义是指“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美育越来越指向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美育与德育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这时候,如果将美育与德育分开来,甚至只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美育是不合适的。
重视美育,具体来说,可以将思想品德课程与音体美,与语文及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促进多学科的交流,共同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互通的美育环境。比如,可以从不同的音乐风格中体会不同的审美境界,从而升华出高尚的人格理想,欣赏《歌唱祖国》可以体会到崇高之美,产生热爱祖国的热情;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可以体会到愉快轻松的欢乐美,从而产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等等。但是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包括外在的形式美,结构美;也包括内在的情感美,思想美。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辨别美丑,在感受没的同时,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以上是笔者针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提出的几点粗略的建议。然而,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对于每一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校,甚至每一个不同的班级,都应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教学方式。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是最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的教学,不应该为具体的某一种模式所束缚,应依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开展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罗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J].北京:读写算·教研版.2012.
[2]陈智慧.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J].河北:教育教学论坛.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