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发展现状
1、食用菌产量产值快速增加。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河南省食用菌总产1990年6.2万吨(鲜重、下同),2006年212万吨,较1990年增长34倍。河南省食用菌产值1990年为1.28亿元,2006年达到95亿元,是1990年的74倍。
2、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断增加。河南省积极培育、引种、推广珍稀菇类,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栽培菇类由1999年前的十几种,发展到现在的四十多种。
3、主栽食用菌产量占有决定性的地位。河南省栽培的主要食用菌为平菇、香菇、毛木耳、双孢菇、金针菇、黑木耳、白灵菇、鸡腿菇、天麻等9种。2004年这9种菇类总产量达165.1万吨,占河南食用菌总产的97.17%,其中平菇、毛木耳、香菇总产量达131.6万吨,占总产的77.46%。
4、食用菌从业人员众多。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的飞速发展,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大批劳动力从事食用菌生产。河南省食用菌从业人员以菇农为主,其中从事食用菌产品加工的人员较少。
5.食用菌栽培区域性明显。近年来,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呈现出重点产区由山区向丘陵和平原地区、生产原料由主要依靠木屑向主要依靠农作物秸秆、种植菇类由单一的常规菇类向多菇类的“三个转移”的变化趋势。
河南省18个地市食用菌生产差别较大。平顶山市黄背木耳栽培量很大,鲁山县是全国最大的黄背木耳生产基地,因此,平顶山市的食用菌总产最高;南阳市香菇、黑木耳、天麻栽培量位居河南首位,其总产位居河南省第二;周口市平菇和双孢菇栽培量较大,其总产位居第三;驻马店栽培食用菌以香菇、木耳和平菇为主,其总产位居第四;安阳和濮阳是河南省食用菌的后起之秀,金针菇、鸡腿菇和白灵菇栽培量近年迅速增加,其总产分别位居第五和第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菌种混乱,质量没有保证。由于科研经费短缺,我省食用菌育种工作严重滞后,选育的适合本省特点,高产稳产的菌种较少,对引进的品种也不能进行试验、示范;菌种生产无序而混乱,菌种质量得不到保证,各厂家任意命名菌种,造成菌种多、乱、杂的局面,使伪劣菌种有机可乘,直接影响菇农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
今后要重视食用菌菌种选育工作,增加资金投入,收集、保藏国内外名优品种及野生食用菌菌株,进行菌种选育工作,逐步筛选出优质高产菌种,重点选育名、特、优、新、稀食用菌品种,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进行引进菌株的试验示范,注意优质品种的提纯复壮,防止品质退化,不断为生产提供优质菌株。
2、栽培技术粗放,产品质量差。我省食用菌生产普遍存在着栽培管理粗放的现象,多数菇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多是望天收,根本谈不上科学管理,产量不稳、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要加强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包括培养料开发、优质高产栽培模式、菇期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探索适宜我省环境条件的栽培模式,制定栽培技术规程,规范栽培技术,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菇农的经济效益。
3、产品加工落后,附加值低。我省食用菌加工大部分仍停留在粗加工、初级产品层次,主要以盐渍、烘干、罐头等粗加工为主,缺乏高技术产品,价格低廉,经济效益低,而且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力差。
深加工是食用菌产品增值的根本出路,应该加强食用菌产品深加工研究工作,拓宽食用菌精加工、深加工渠道,向着保健食品、饮品、大众食品等多方面、全方位、多元化方向发展,不断开发生产附加值高的食用菌系列加工品,提高品质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4、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我省食用菌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专业的食用菌服务队伍,菇农不能及时得到培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不能及时推广,更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我省食用菌生产较分散,食用菌产业化水平较低。我省食用菌产品销售以菇农单独销售为主,产品经营企业数量较少,经营规模也都不大,没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缺乏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市场依赖程度高,抵御风险能力低。
要提高菇农科技兴菇意识,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不断推广食用菌新菌株和新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加快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增加投入、优惠扶持等办法,逐步建成一批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带动作用,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抵御和缓冲市场动荡对生产的冲击,提高食用菌产业化水平。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申进文周素静)
1、食用菌产量产值快速增加。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河南省食用菌总产1990年6.2万吨(鲜重、下同),2006年212万吨,较1990年增长34倍。河南省食用菌产值1990年为1.28亿元,2006年达到95亿元,是1990年的74倍。
2、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断增加。河南省积极培育、引种、推广珍稀菇类,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栽培菇类由1999年前的十几种,发展到现在的四十多种。
3、主栽食用菌产量占有决定性的地位。河南省栽培的主要食用菌为平菇、香菇、毛木耳、双孢菇、金针菇、黑木耳、白灵菇、鸡腿菇、天麻等9种。2004年这9种菇类总产量达165.1万吨,占河南食用菌总产的97.17%,其中平菇、毛木耳、香菇总产量达131.6万吨,占总产的77.46%。
4、食用菌从业人员众多。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的飞速发展,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大批劳动力从事食用菌生产。河南省食用菌从业人员以菇农为主,其中从事食用菌产品加工的人员较少。
5.食用菌栽培区域性明显。近年来,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呈现出重点产区由山区向丘陵和平原地区、生产原料由主要依靠木屑向主要依靠农作物秸秆、种植菇类由单一的常规菇类向多菇类的“三个转移”的变化趋势。
河南省18个地市食用菌生产差别较大。平顶山市黄背木耳栽培量很大,鲁山县是全国最大的黄背木耳生产基地,因此,平顶山市的食用菌总产最高;南阳市香菇、黑木耳、天麻栽培量位居河南首位,其总产位居河南省第二;周口市平菇和双孢菇栽培量较大,其总产位居第三;驻马店栽培食用菌以香菇、木耳和平菇为主,其总产位居第四;安阳和濮阳是河南省食用菌的后起之秀,金针菇、鸡腿菇和白灵菇栽培量近年迅速增加,其总产分别位居第五和第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菌种混乱,质量没有保证。由于科研经费短缺,我省食用菌育种工作严重滞后,选育的适合本省特点,高产稳产的菌种较少,对引进的品种也不能进行试验、示范;菌种生产无序而混乱,菌种质量得不到保证,各厂家任意命名菌种,造成菌种多、乱、杂的局面,使伪劣菌种有机可乘,直接影响菇农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
今后要重视食用菌菌种选育工作,增加资金投入,收集、保藏国内外名优品种及野生食用菌菌株,进行菌种选育工作,逐步筛选出优质高产菌种,重点选育名、特、优、新、稀食用菌品种,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进行引进菌株的试验示范,注意优质品种的提纯复壮,防止品质退化,不断为生产提供优质菌株。
2、栽培技术粗放,产品质量差。我省食用菌生产普遍存在着栽培管理粗放的现象,多数菇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多是望天收,根本谈不上科学管理,产量不稳、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要加强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包括培养料开发、优质高产栽培模式、菇期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探索适宜我省环境条件的栽培模式,制定栽培技术规程,规范栽培技术,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菇农的经济效益。
3、产品加工落后,附加值低。我省食用菌加工大部分仍停留在粗加工、初级产品层次,主要以盐渍、烘干、罐头等粗加工为主,缺乏高技术产品,价格低廉,经济效益低,而且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力差。
深加工是食用菌产品增值的根本出路,应该加强食用菌产品深加工研究工作,拓宽食用菌精加工、深加工渠道,向着保健食品、饮品、大众食品等多方面、全方位、多元化方向发展,不断开发生产附加值高的食用菌系列加工品,提高品质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4、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我省食用菌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专业的食用菌服务队伍,菇农不能及时得到培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不能及时推广,更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我省食用菌生产较分散,食用菌产业化水平较低。我省食用菌产品销售以菇农单独销售为主,产品经营企业数量较少,经营规模也都不大,没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缺乏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市场依赖程度高,抵御风险能力低。
要提高菇农科技兴菇意识,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不断推广食用菌新菌株和新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加快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增加投入、优惠扶持等办法,逐步建成一批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带动作用,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抵御和缓冲市场动荡对生产的冲击,提高食用菌产业化水平。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申进文周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