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在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讨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1 用好教材资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
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因此钻研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学习资源(包括媒体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就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在教材的基础上拔高要求,久而久之,部分教师和学生便忽略了教材的有效使用.教师若能始终抓住课本这个"纲",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工夫,减少辅导资料,不搞题海战术,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大纲,同时用课程大纲来驾驭教材.教学中教师既要基于教材,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教育因素,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受教材的过度束缚.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活用教材,创新教材,灵活、创造地使用教材,实现教材的再创造与二次开发.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2 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學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3 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需要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它是增强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运用思维进行知识的分析比较、联想和综合概括等方法,思考的过程是将旧的知识加以重新组合融会,构建起一个新的知识框架.思维能力能够影响活动的效果,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提高学习效率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提高学生思维认知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教师对一个知识点例题讲解后,再对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联想,开阔他们的思维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课堂上通过口头的叙述选择题,或采用抢答的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思维批判性的培养教会学生采用逆向思维思考和解题。在学完一个知识点或者做完一道习题后善于运用归纳猜想的方法进行总结领悟,将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延伸,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力。
4 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策略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报纸(厚0.1毫米)对折30次,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如果对折100次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感到惊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分析,推导出通项公式,并计算出h=a30= (2×0.1) ×229=O.1×230(毫米)=105(米),远远大于8848米。通过这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了,同时也趣味化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在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讨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1 用好教材资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
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因此钻研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学习资源(包括媒体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就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在教材的基础上拔高要求,久而久之,部分教师和学生便忽略了教材的有效使用.教师若能始终抓住课本这个"纲",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工夫,减少辅导资料,不搞题海战术,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大纲,同时用课程大纲来驾驭教材.教学中教师既要基于教材,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教育因素,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受教材的过度束缚.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活用教材,创新教材,灵活、创造地使用教材,实现教材的再创造与二次开发.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2 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學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3 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需要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它是增强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运用思维进行知识的分析比较、联想和综合概括等方法,思考的过程是将旧的知识加以重新组合融会,构建起一个新的知识框架.思维能力能够影响活动的效果,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提高学习效率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提高学生思维认知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教师对一个知识点例题讲解后,再对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联想,开阔他们的思维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课堂上通过口头的叙述选择题,或采用抢答的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思维批判性的培养教会学生采用逆向思维思考和解题。在学完一个知识点或者做完一道习题后善于运用归纳猜想的方法进行总结领悟,将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延伸,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力。
4 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策略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报纸(厚0.1毫米)对折30次,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如果对折100次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感到惊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分析,推导出通项公式,并计算出h=a30= (2×0.1) ×229=O.1×230(毫米)=105(米),远远大于8848米。通过这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了,同时也趣味化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