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滑升模板的构成和组装进行探索,阐述了其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同时,分析了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举措。
關键词:桥梁施工;滑模技术;桥墩;应用技术;问题;解决办法
前言
在高速公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公路桥梁建设也随之加大,因此,在公路桥梁设计上出现了很多高墩、钢构等新型构造桥梁,特别是在山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常常遇到一些深谷而需要建造高墩,为了适应滑模施工的要求往往设计成非变截面的空心墩,对这类高墩采用滑升模板施工,不仅对提高工程质量有利而且还可以降低成本,加快工程进度。现将滑模工艺在桥墩建造施工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分析。
采用滑升模板浇筑水塔、烟囱、筒仓的混凝土结构已在建筑施工中应用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滑升模板浇注混凝土时连续作业无施工缝,整体性能好,使用1套滑升模板即可浇筑整个高度,大大的节省了模板的数量,从而相应地降低了成本。表面采用原浆处理,无模板接缝平整光滑,因而结构物外观整齐美观。由于连续作业滑升速度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有关,且1次立模即可浇注整个高度的混凝土,故施工速度快节省了大量立模的人工。
1 滑升模板的构成
滑升模板主要有门式提升架、内外围圈、内外模板、内外支架、模板平台、吊架以及液压提升设备:HYW一30型滚珠式液压千斤顶、液压油泵及控制装置、支承顶杆等(见图1,图2)。
2 滑模组装
2.1 组装准备
滑模组装前,应将滑模的主要部件进行预拼,检查各部分尺寸及模板锥度以符合滑模的要求,模板组装后应上口小,下口大,其斜率为0.3%左右。
2.2 组装顺序
桥墩滑模组装的顺序应按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组装,在桥墩施工中为提升架→内围圈→外围圈→内外支架→内外模板→吊架→设平台→安装栏杆→千斤顶提升设备。
2.3 检查工作
提升用的液压千斤顶逐个检查试压至10 MPa,接头软管加压至12 MPa,0.5 h无漏油,方可进行安装,接通油管后进行总试压,加压至10 MPa作4—5次循环合格后插入支承顶杆,再对滑模平台的水平,中心位置进行全面检测,并在桥墩四面或四角设置5~20 kg的大垂球吊线,同时桥基础顶面设置垂球吊线测点,在平台上设置水准联通管,以确保滑模过程中桥墩的水平,位置及垂直方向的准确无误。
3 施工工艺
3.1 对混凝土的要求
滑模施工时宜采用低塑性混凝土,按照施工时的气温,初凝时间应控制在2 h左右,并具有早强和良好的和易性,一般情况下坍落度3—7cm为宜,在保证混凝土振实的条件下坍落度宜小,不宜大。
3.2 灌注混凝土与滑模提升
混凝土灌注前,应先向模内浇1层1:1水泥砂浆,厚度约2~3 cm,混凝土入模时,要四周均匀对称浇筑,以防止模板内混凝土不均匀面的模板滑动,每层表面应基本水平,每层厚度约为20 cm、30 cm,以钢筋骨架的水平筋作为参照物,使用小型内插式振捣器捣实,避免接触钢筋,支承杆及模板,插入前1层捣实的混凝土中最好不超过5 cm。
3.3 初灌滑升
首次浇注混凝土的厚度一般为60—70 cm,分3层浇注,待底层混凝土达到O.2~O.4 MPa时即可试升,可分为2~3个行程,将各千斤顶同时缓慢顶升5cm左右,检查出模混凝土的凝固情况,现场鉴定时,可用手指按压出模的混凝土表面,基本按不动,但能留存指痕,砂浆不粘手,用指甲划出痕,亦可使用混凝土贯入仪检测混凝土的强度,若强度满足要求,即底层混凝土已具备0.2~0.4 MPa的出模强度,可继续提升至20 cm左右,即是第1层浇注混凝土。
3.4 正常滑升阶段
初滑提升后,即可每浇注1层混凝土,模板提升1次,使每层浇注的混凝土厚度与每次提升的速度相同,每层混凝土浇注厚度为20 cm时在正常气温下,提升时间不宜超过1 h,灌注混凝土最后1层后,每隔1~2 h将模板提升5~10 cm,滑动2~3次后,可避免混凝土与模板的粘结。
3.5 滑模施工中的特殊要求
滑模提升应做到垂直,均衡一致,各提升架之间的高差不大于5 mm,为此浇注混凝土严格保持均匀平衡,每层厚度也要严格控制,混凝土布料也要对称,钢筋上料要按施工要求分成小批对称地堆放在平台上,以防止滑模不均匀荷载而倾斜,并应随时对滑模的水平结构变形进行检查,以便即时调整加固。
3.6 修补与养生
滑模施工的混凝土出模后,由滑升模板而造成的混凝土表面缺陷,必须即时进行修补,一般情况下,应以混凝土原浆进行抹平,以确保混凝土表面光洁,表面整修后可随即刷上混凝土养护剂进行养护。
3.7 滑升中停工时施工工艺
滑模施工时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停工,要求3班连续作业,在特殊情况下需要暂时停工时,应每隔1 h将模板提升3~5 cm,经过2~3次提升后以免混凝土与模板粘结。再次施工时,对浇注停歇形成的施工缝,除按混凝土施工接缝处理要求严格控制操作外,尚需对滑升模板的水平、位置、垂直度以及提升设备的完好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后,方可继续施工。
4 滑模施工组织
滑模施工是一个连续的、各工种相互配合、各工序衔接、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速度快的施工方法。施工前必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施工准备。严格周密的施工组织是保证滑模施工成功的关键。在滑模施工中必须有施工总负责人、钢筋组、混凝土组、提升及纠偏组和监控记录组等。首先,各组要按施工工艺做好份内的工作。钢筋组要做好钢筋的运输、绑扎,绑扎速度要与混凝土的浇灌速度相配合,钢筋的水平、竖直长度必须符合滑升要求。混凝土组要做好混凝土的拌和、输送、振捣,混凝土的设计配合比是控制好出模强度的关键,浇筑混凝土与滑模提升交错进行,一定要按混凝土工艺要求,严格执行,协调组织好。提升及纠偏操作组要操作熟练,始终保证提升系统正常运转,能按总负责人的指示顺利完成一切操作。监控记录组要及时利用仪器设备,全天候对滑模施工进行监控和做好记录,及时准确的把记录和指导意见反馈到施工总负责人。施工总负责人必须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对要纠正的问题快速下达指令。其次,各组间要统一协调、相互配合。施工总负责人在协调配合中起核心作用,各组要及时反馈信息,其中监控记录组是最关键的,必须保证准确无误并及时把当前的滑模状态传递给总负责人。滑模施工各组是有效的统一体,要相互配合,使施工全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节奏、均衡、连续的进行,直到完成任务。
5 施工监控及纠偏
5.1 施工测量
由于滑模施工时,模板是依靠在已浇注的混凝土上,其几何尺寸的控制受到已浇注混凝土影响较大,一但发生偏移和扭转,往往会受到已凝固混凝土导向的影响逐渐增大,因此施工精确测量放线,严格控制误差是很重要的。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用全站仪放出墩身的控制点,在滑模架上挂5~20 kg的大垂球,在施工环境风力较大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激光垂直仪测量垂直偏差。滑模平台则可使用水准联通管控制滑模的水平,同时还需要定时对墩身中心及扭转进行坐标测量,以确保墩身位置方向的正确。
5.2 滑模纠偏
滑模施工中由于种种非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偏移和扭转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建筑的高度较大时,更是明显。在滑模提升过程中纠偏是解决滑模偏移和扭转的有效手段。目前在滑模施工中采用较多的纠偏方法有下列几种:
5.2.1 偏载纠偏法
即按量测的结果向偏移或倾斜的反方向,施加一定的荷载,人为的造成滑升模板的偏载使之向偏移或倾斜的反方向用力,这种纠偏的方法主要靠多年的施工经验控制偏载的大小,从而使偏移或倾斜得到纠正。
5.2.2 千斤顶纠偏法
即使用千斤顶在各方向使用不同的提升量,从而使模板向偏移或倾斜的反方向倾斜来纠正偏移或倾斜的方法,使用千斤顶纠偏时,每次的纠偏千斤顶的提升量之差一般应控制在10~20 mm,且要在提升后认真校核纠偏量,并应及时调回到水平位置。
5.2.3 楔形垫纠偏法
采用楔形垫块垫在千斤顶下面来纠偏,既可纠正偏移或倾斜也可以纠正扭转,测量的偏移或扭转,在滑模提升的千斤顶下垫上楔形垫,针对不同的偏差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垫楔形垫使千斤顶在提升时,除了向上的提升之外,还会产生一个水平的附加力,从而达到纠偏的目的。
5.2.4 支承顶杆法
采用支承顶杆法纠偏,其作用原理与楔形垫块相似,都是使千斤顶在顶升时产生一个水平向的附加力,从而使已经偏移的模板回到正确位置。
6应重视的问题
滑模施工具有速度快,外观质量好的优点,但也存在着技术难度大,几何尺寸不易控制的缺点,应在施工中特别重视一下几个问题:
6.1 严格施工组织是保证滑模成功的关键
滑模施工中,一般是24 h不停,各工序的衔接和配合十分重要,施工负责人要认真协调,特别是钢筋工与混凝土工的配合,提升操作与监控数据的配合,将是滑模施工的关键。现场的施工记录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施工负责人责任心要特别强,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各工种施工负责人也要责任心强,工作认真才能确保滑模施工顺利进行。
6.2 注意减轻和均布平台的荷载滑模是依靠已浇注的混凝土固定在墩身上的,墩身混凝土出模时仅0.2~ 0.4 MPa的混凝土强度,因此要求平台荷载尽可能的轻,为此施工中应尽可能减少闲杂人员上工作平台,同时还要求材料均匀地分布在平台上,以避免滑模承受偏载。
6.3 纠偏时间应尽可能适度
滑模出现偏差是必然的,一旦出现偏差及时纠正比较容易,一旦偏差过大,纠偏不仅困难,而且由于纠偏而形成反向偏差进而形成滑模定势,又造成反向偏差,所以对一般不大于10mm的偏差,使用偏载纠偏即可,一旦偏差纠正即可恢复均载。
7 结束语
滑模施工工艺在桥梁施工中的技术已日趋成熟,滑模施工技术具有的优势必將在今后的桥墩桥梁施工中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尤其是在一些等截面高墩通过使用滑升模板技术,不但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更会得到不小的社会效益。滑模施工工艺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的技术应用,正在逐步的完善,使用这一施工技术,必将为今后公路桥梁建设做出贡献。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關键词:桥梁施工;滑模技术;桥墩;应用技术;问题;解决办法
前言
在高速公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公路桥梁建设也随之加大,因此,在公路桥梁设计上出现了很多高墩、钢构等新型构造桥梁,特别是在山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常常遇到一些深谷而需要建造高墩,为了适应滑模施工的要求往往设计成非变截面的空心墩,对这类高墩采用滑升模板施工,不仅对提高工程质量有利而且还可以降低成本,加快工程进度。现将滑模工艺在桥墩建造施工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分析。
采用滑升模板浇筑水塔、烟囱、筒仓的混凝土结构已在建筑施工中应用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滑升模板浇注混凝土时连续作业无施工缝,整体性能好,使用1套滑升模板即可浇筑整个高度,大大的节省了模板的数量,从而相应地降低了成本。表面采用原浆处理,无模板接缝平整光滑,因而结构物外观整齐美观。由于连续作业滑升速度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有关,且1次立模即可浇注整个高度的混凝土,故施工速度快节省了大量立模的人工。
1 滑升模板的构成
滑升模板主要有门式提升架、内外围圈、内外模板、内外支架、模板平台、吊架以及液压提升设备:HYW一30型滚珠式液压千斤顶、液压油泵及控制装置、支承顶杆等(见图1,图2)。
2 滑模组装
2.1 组装准备
滑模组装前,应将滑模的主要部件进行预拼,检查各部分尺寸及模板锥度以符合滑模的要求,模板组装后应上口小,下口大,其斜率为0.3%左右。
2.2 组装顺序
桥墩滑模组装的顺序应按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组装,在桥墩施工中为提升架→内围圈→外围圈→内外支架→内外模板→吊架→设平台→安装栏杆→千斤顶提升设备。
2.3 检查工作
提升用的液压千斤顶逐个检查试压至10 MPa,接头软管加压至12 MPa,0.5 h无漏油,方可进行安装,接通油管后进行总试压,加压至10 MPa作4—5次循环合格后插入支承顶杆,再对滑模平台的水平,中心位置进行全面检测,并在桥墩四面或四角设置5~20 kg的大垂球吊线,同时桥基础顶面设置垂球吊线测点,在平台上设置水准联通管,以确保滑模过程中桥墩的水平,位置及垂直方向的准确无误。
3 施工工艺
3.1 对混凝土的要求
滑模施工时宜采用低塑性混凝土,按照施工时的气温,初凝时间应控制在2 h左右,并具有早强和良好的和易性,一般情况下坍落度3—7cm为宜,在保证混凝土振实的条件下坍落度宜小,不宜大。
3.2 灌注混凝土与滑模提升
混凝土灌注前,应先向模内浇1层1:1水泥砂浆,厚度约2~3 cm,混凝土入模时,要四周均匀对称浇筑,以防止模板内混凝土不均匀面的模板滑动,每层表面应基本水平,每层厚度约为20 cm、30 cm,以钢筋骨架的水平筋作为参照物,使用小型内插式振捣器捣实,避免接触钢筋,支承杆及模板,插入前1层捣实的混凝土中最好不超过5 cm。
3.3 初灌滑升
首次浇注混凝土的厚度一般为60—70 cm,分3层浇注,待底层混凝土达到O.2~O.4 MPa时即可试升,可分为2~3个行程,将各千斤顶同时缓慢顶升5cm左右,检查出模混凝土的凝固情况,现场鉴定时,可用手指按压出模的混凝土表面,基本按不动,但能留存指痕,砂浆不粘手,用指甲划出痕,亦可使用混凝土贯入仪检测混凝土的强度,若强度满足要求,即底层混凝土已具备0.2~0.4 MPa的出模强度,可继续提升至20 cm左右,即是第1层浇注混凝土。
3.4 正常滑升阶段
初滑提升后,即可每浇注1层混凝土,模板提升1次,使每层浇注的混凝土厚度与每次提升的速度相同,每层混凝土浇注厚度为20 cm时在正常气温下,提升时间不宜超过1 h,灌注混凝土最后1层后,每隔1~2 h将模板提升5~10 cm,滑动2~3次后,可避免混凝土与模板的粘结。
3.5 滑模施工中的特殊要求
滑模提升应做到垂直,均衡一致,各提升架之间的高差不大于5 mm,为此浇注混凝土严格保持均匀平衡,每层厚度也要严格控制,混凝土布料也要对称,钢筋上料要按施工要求分成小批对称地堆放在平台上,以防止滑模不均匀荷载而倾斜,并应随时对滑模的水平结构变形进行检查,以便即时调整加固。
3.6 修补与养生
滑模施工的混凝土出模后,由滑升模板而造成的混凝土表面缺陷,必须即时进行修补,一般情况下,应以混凝土原浆进行抹平,以确保混凝土表面光洁,表面整修后可随即刷上混凝土养护剂进行养护。
3.7 滑升中停工时施工工艺
滑模施工时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停工,要求3班连续作业,在特殊情况下需要暂时停工时,应每隔1 h将模板提升3~5 cm,经过2~3次提升后以免混凝土与模板粘结。再次施工时,对浇注停歇形成的施工缝,除按混凝土施工接缝处理要求严格控制操作外,尚需对滑升模板的水平、位置、垂直度以及提升设备的完好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后,方可继续施工。
4 滑模施工组织
滑模施工是一个连续的、各工种相互配合、各工序衔接、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速度快的施工方法。施工前必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施工准备。严格周密的施工组织是保证滑模施工成功的关键。在滑模施工中必须有施工总负责人、钢筋组、混凝土组、提升及纠偏组和监控记录组等。首先,各组要按施工工艺做好份内的工作。钢筋组要做好钢筋的运输、绑扎,绑扎速度要与混凝土的浇灌速度相配合,钢筋的水平、竖直长度必须符合滑升要求。混凝土组要做好混凝土的拌和、输送、振捣,混凝土的设计配合比是控制好出模强度的关键,浇筑混凝土与滑模提升交错进行,一定要按混凝土工艺要求,严格执行,协调组织好。提升及纠偏操作组要操作熟练,始终保证提升系统正常运转,能按总负责人的指示顺利完成一切操作。监控记录组要及时利用仪器设备,全天候对滑模施工进行监控和做好记录,及时准确的把记录和指导意见反馈到施工总负责人。施工总负责人必须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对要纠正的问题快速下达指令。其次,各组间要统一协调、相互配合。施工总负责人在协调配合中起核心作用,各组要及时反馈信息,其中监控记录组是最关键的,必须保证准确无误并及时把当前的滑模状态传递给总负责人。滑模施工各组是有效的统一体,要相互配合,使施工全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节奏、均衡、连续的进行,直到完成任务。
5 施工监控及纠偏
5.1 施工测量
由于滑模施工时,模板是依靠在已浇注的混凝土上,其几何尺寸的控制受到已浇注混凝土影响较大,一但发生偏移和扭转,往往会受到已凝固混凝土导向的影响逐渐增大,因此施工精确测量放线,严格控制误差是很重要的。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用全站仪放出墩身的控制点,在滑模架上挂5~20 kg的大垂球,在施工环境风力较大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激光垂直仪测量垂直偏差。滑模平台则可使用水准联通管控制滑模的水平,同时还需要定时对墩身中心及扭转进行坐标测量,以确保墩身位置方向的正确。
5.2 滑模纠偏
滑模施工中由于种种非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偏移和扭转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建筑的高度较大时,更是明显。在滑模提升过程中纠偏是解决滑模偏移和扭转的有效手段。目前在滑模施工中采用较多的纠偏方法有下列几种:
5.2.1 偏载纠偏法
即按量测的结果向偏移或倾斜的反方向,施加一定的荷载,人为的造成滑升模板的偏载使之向偏移或倾斜的反方向用力,这种纠偏的方法主要靠多年的施工经验控制偏载的大小,从而使偏移或倾斜得到纠正。
5.2.2 千斤顶纠偏法
即使用千斤顶在各方向使用不同的提升量,从而使模板向偏移或倾斜的反方向倾斜来纠正偏移或倾斜的方法,使用千斤顶纠偏时,每次的纠偏千斤顶的提升量之差一般应控制在10~20 mm,且要在提升后认真校核纠偏量,并应及时调回到水平位置。
5.2.3 楔形垫纠偏法
采用楔形垫块垫在千斤顶下面来纠偏,既可纠正偏移或倾斜也可以纠正扭转,测量的偏移或扭转,在滑模提升的千斤顶下垫上楔形垫,针对不同的偏差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垫楔形垫使千斤顶在提升时,除了向上的提升之外,还会产生一个水平的附加力,从而达到纠偏的目的。
5.2.4 支承顶杆法
采用支承顶杆法纠偏,其作用原理与楔形垫块相似,都是使千斤顶在顶升时产生一个水平向的附加力,从而使已经偏移的模板回到正确位置。
6应重视的问题
滑模施工具有速度快,外观质量好的优点,但也存在着技术难度大,几何尺寸不易控制的缺点,应在施工中特别重视一下几个问题:
6.1 严格施工组织是保证滑模成功的关键
滑模施工中,一般是24 h不停,各工序的衔接和配合十分重要,施工负责人要认真协调,特别是钢筋工与混凝土工的配合,提升操作与监控数据的配合,将是滑模施工的关键。现场的施工记录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施工负责人责任心要特别强,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各工种施工负责人也要责任心强,工作认真才能确保滑模施工顺利进行。
6.2 注意减轻和均布平台的荷载滑模是依靠已浇注的混凝土固定在墩身上的,墩身混凝土出模时仅0.2~ 0.4 MPa的混凝土强度,因此要求平台荷载尽可能的轻,为此施工中应尽可能减少闲杂人员上工作平台,同时还要求材料均匀地分布在平台上,以避免滑模承受偏载。
6.3 纠偏时间应尽可能适度
滑模出现偏差是必然的,一旦出现偏差及时纠正比较容易,一旦偏差过大,纠偏不仅困难,而且由于纠偏而形成反向偏差进而形成滑模定势,又造成反向偏差,所以对一般不大于10mm的偏差,使用偏载纠偏即可,一旦偏差纠正即可恢复均载。
7 结束语
滑模施工工艺在桥梁施工中的技术已日趋成熟,滑模施工技术具有的优势必將在今后的桥墩桥梁施工中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尤其是在一些等截面高墩通过使用滑升模板技术,不但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更会得到不小的社会效益。滑模施工工艺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的技术应用,正在逐步的完善,使用这一施工技术,必将为今后公路桥梁建设做出贡献。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