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告诉我在极寒冷的北极圈使用六翼飞机航空摄影,我们是国内第一人,开始我有点不相信,回家立马上网查一查,只有一些大飞机的视频资料,看不到更多有关六翼飞机在北极圈航空摄影的资料和文章介绍,所以今天我只能说我们是国内在北极圈六翼飞机航空拍摄第一人了……
实际上第一、第二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想更多地了解和学习其他飞行高手在极地飞行的资料和经验,譬如极寒冷条件的温度、风速、电池、飞机部件、摄影机、信号干扰、两极是否有磁场等可能影响飞机正常飞行的因素,这些都是我们想了解的,遗憾的是无从分享更多的有关在极寒冷北极圈进行航空拍摄的经验。
4月10日,带着无名的兴奋和忐忑不安心情,我们踏上了进入北极圈的航程。我们的航空拍摄是从格陵兰岛的首府努克开始的,迎接我们的是漫天飞舞的雪花和北极的白毛风,据说这种天气在格陵兰是家常便饭。我们一到驻地,就提前重新组装了六翼飞机,把电池一个个用轻绵纸裹起来,既保暖又轻便,只露两根电线。我们想尽可能地保持电池的温度,来延长飞机的续航时间,我们把所有的电池统统放在背包里进行保温。为了防止时断时续的雪花飘入飞控,我们在飞控的上面加封了一张塑料纸以防止雪花的进入,以免引起电路故障。这些保护措施的进行,给后来的飞行拍摄创造了条件。
万事俱备就等一个好的天气,第一次试飞,可能由于紧张的原因,试飞程序操控没有做到位,飞机在两米的高度几秒钟后就失去了控制开始乱串,最后撞在一个楼梯口,结果是飞机六支叶片霎时间被打得粉碎,好在我们有备而来,带来两副桨叶和二支碳纤维杆,对其进行了更换,虽然没有“机毁人亡”。但依然搞得我们心惊胆战。想一想,我们不远万里来到北极圈,如果飞机出现问题,修理和更换飞机将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在以后的时间里航拍任务就无法完成,更可怕的是现场如果有外国人观看被伤,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到一个新的地点,飞机的调试尤其重要,确定各项技术参数准确无误后再进行试飞。另外,飞机的配件及维修工具一定要带全,以免发生故障后无法维修,影响拍摄进度。
第二次试飞,为了小心起见,我在起飞前双手抓紧起落架,让飞手开始提升飞机,互相感觉垂直上下有没有大的偏差,两个人最后觉得没有问题了就开始起飞。虽然是在冰天雪地的格陵兰岛,我抓着起落架的手心依然抓出来好多的汗。
在格陵兰岛的努克拍摄期间,只有一天非常好的天气,当然我们也不会放过的,不过我们只是小心翼翼地沿着海岸线飞行,以防不测。
30天的北极圈的拍摄,实际上是一次不愉快的飞行拍摄,最大的问题就是信号图传不好,一直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极地磁场的影响,不管是在伊卢利萨特还是瑞典的基绿耶、约克莫克,图传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有时飞机飞出去十几米就没有信号了,我们怀疑可能是信号干扰,但不能确定。一开始使用直杆天线后来再换了方块天线。方块天线稍好一些,不过一定要方块对准飞机方向效果稍好点,现场操作天线的方向很重要,但是在北极圈好像不好使了。如雾里看花一般,看不到图像,全靠飞手凭感觉寻找目标,现场我几乎要崩溃了。
此次北极航拍器,第一次使用了零度飞控,此款飞控在GPS模式下,运行轨迹总是有一个延时2-3秒,在飞行时必须提前操作,这在操作上很不灵活(所说的“肉”),这在近距离拍摄时是很危险的。此款飞控采用WiFi传输,手机接收参数,语音播报参数时只有高度一项(最短间隔5秒一次),而对于其他参数如距离、电量却没有,这对于飞手在飞行过程中及时掌握飞行技术参数不利。
另外,我们这次在北极圈使用的是BMPCC作为航空拍摄主机,3/4卡口,使用Lumix 14mm饼干镜头,由于BMPCC最小光圈控制量不够,拍摄时不得不加一款kenko NO—8灰片,减少曝光量,在北极圈外景拍摄几乎都是白茫茫一片,加灰片必不可少,我只是觉得加的太深了。理论上讲,使用灰片无疑会影响成片的质量,灰片越浅越好,或者不加就更好。
再说到电池,BMPCC的电池在寒冷的北极圈不怎么抗用,电池本来在正常温度下拍摄视频时间就非常短,到了寒冷的北极圈拍摄时间就几乎减半,一般来说,在北极圈我们飞一个架次,6—7分钟的时间,电池的容量好像就用掉一大半,所以第二次飞行,为了保险起见就必须重新换电池,温度对BMPCC原厂和副厂生产的电池影响都非常明显。我们一直把电池放在身体内衣的口袋里,尽可能地保持电池的温度,随时拍摄随时更换,所以我们频繁地在冰天雪地的地方换电池,可以想象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视频格式是MOV,同样32GB的SD卡拍摄视频时最多每次也就拍摄两条,保险起见也是每拍摄一条就要更换一张卡,也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有一次居然拍了一半的画面,甚是可惜。在北极圈地区进行航空拍摄不像在一般条件下地面拍摄,怎样的重复拍摄都可以,在冰天雪地恶劣环境工作,尽可能地减少对电池、卡的更换次数和不必要的操作环节,争取更多的拍摄时间尤其重要。航空拍摄一条就是一条,所以选择适合的摄像机器材进行航空摄影尤为关键,因为好的画面是不可以重来的。
实际上第一、第二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想更多地了解和学习其他飞行高手在极地飞行的资料和经验,譬如极寒冷条件的温度、风速、电池、飞机部件、摄影机、信号干扰、两极是否有磁场等可能影响飞机正常飞行的因素,这些都是我们想了解的,遗憾的是无从分享更多的有关在极寒冷北极圈进行航空拍摄的经验。
4月10日,带着无名的兴奋和忐忑不安心情,我们踏上了进入北极圈的航程。我们的航空拍摄是从格陵兰岛的首府努克开始的,迎接我们的是漫天飞舞的雪花和北极的白毛风,据说这种天气在格陵兰是家常便饭。我们一到驻地,就提前重新组装了六翼飞机,把电池一个个用轻绵纸裹起来,既保暖又轻便,只露两根电线。我们想尽可能地保持电池的温度,来延长飞机的续航时间,我们把所有的电池统统放在背包里进行保温。为了防止时断时续的雪花飘入飞控,我们在飞控的上面加封了一张塑料纸以防止雪花的进入,以免引起电路故障。这些保护措施的进行,给后来的飞行拍摄创造了条件。
万事俱备就等一个好的天气,第一次试飞,可能由于紧张的原因,试飞程序操控没有做到位,飞机在两米的高度几秒钟后就失去了控制开始乱串,最后撞在一个楼梯口,结果是飞机六支叶片霎时间被打得粉碎,好在我们有备而来,带来两副桨叶和二支碳纤维杆,对其进行了更换,虽然没有“机毁人亡”。但依然搞得我们心惊胆战。想一想,我们不远万里来到北极圈,如果飞机出现问题,修理和更换飞机将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在以后的时间里航拍任务就无法完成,更可怕的是现场如果有外国人观看被伤,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到一个新的地点,飞机的调试尤其重要,确定各项技术参数准确无误后再进行试飞。另外,飞机的配件及维修工具一定要带全,以免发生故障后无法维修,影响拍摄进度。
第二次试飞,为了小心起见,我在起飞前双手抓紧起落架,让飞手开始提升飞机,互相感觉垂直上下有没有大的偏差,两个人最后觉得没有问题了就开始起飞。虽然是在冰天雪地的格陵兰岛,我抓着起落架的手心依然抓出来好多的汗。
在格陵兰岛的努克拍摄期间,只有一天非常好的天气,当然我们也不会放过的,不过我们只是小心翼翼地沿着海岸线飞行,以防不测。
30天的北极圈的拍摄,实际上是一次不愉快的飞行拍摄,最大的问题就是信号图传不好,一直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极地磁场的影响,不管是在伊卢利萨特还是瑞典的基绿耶、约克莫克,图传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有时飞机飞出去十几米就没有信号了,我们怀疑可能是信号干扰,但不能确定。一开始使用直杆天线后来再换了方块天线。方块天线稍好一些,不过一定要方块对准飞机方向效果稍好点,现场操作天线的方向很重要,但是在北极圈好像不好使了。如雾里看花一般,看不到图像,全靠飞手凭感觉寻找目标,现场我几乎要崩溃了。
此次北极航拍器,第一次使用了零度飞控,此款飞控在GPS模式下,运行轨迹总是有一个延时2-3秒,在飞行时必须提前操作,这在操作上很不灵活(所说的“肉”),这在近距离拍摄时是很危险的。此款飞控采用WiFi传输,手机接收参数,语音播报参数时只有高度一项(最短间隔5秒一次),而对于其他参数如距离、电量却没有,这对于飞手在飞行过程中及时掌握飞行技术参数不利。
另外,我们这次在北极圈使用的是BMPCC作为航空拍摄主机,3/4卡口,使用Lumix 14mm饼干镜头,由于BMPCC最小光圈控制量不够,拍摄时不得不加一款kenko NO—8灰片,减少曝光量,在北极圈外景拍摄几乎都是白茫茫一片,加灰片必不可少,我只是觉得加的太深了。理论上讲,使用灰片无疑会影响成片的质量,灰片越浅越好,或者不加就更好。
再说到电池,BMPCC的电池在寒冷的北极圈不怎么抗用,电池本来在正常温度下拍摄视频时间就非常短,到了寒冷的北极圈拍摄时间就几乎减半,一般来说,在北极圈我们飞一个架次,6—7分钟的时间,电池的容量好像就用掉一大半,所以第二次飞行,为了保险起见就必须重新换电池,温度对BMPCC原厂和副厂生产的电池影响都非常明显。我们一直把电池放在身体内衣的口袋里,尽可能地保持电池的温度,随时拍摄随时更换,所以我们频繁地在冰天雪地的地方换电池,可以想象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视频格式是MOV,同样32GB的SD卡拍摄视频时最多每次也就拍摄两条,保险起见也是每拍摄一条就要更换一张卡,也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有一次居然拍了一半的画面,甚是可惜。在北极圈地区进行航空拍摄不像在一般条件下地面拍摄,怎样的重复拍摄都可以,在冰天雪地恶劣环境工作,尽可能地减少对电池、卡的更换次数和不必要的操作环节,争取更多的拍摄时间尤其重要。航空拍摄一条就是一条,所以选择适合的摄像机器材进行航空摄影尤为关键,因为好的画面是不可以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