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_l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生于1921年6月,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家妇女。但母亲在我们家附近屯子当中没有一个不佩服她的,她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跟其他人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可母亲老实做人,认真做事,对自己说的话,做的事一定负责到底,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小时候,屯子里遗留下很多满族风俗,特别到了年关要祭祖的时候,祖像两侧都要挂上一副对联,有文化的人家,还要自己琢磨出几句家训来,如“世德家声远,学高福运来”,“德善富贵满,诚信祥瑞在”,“门耀喜事迎紫气,家尚财神沐春风”等等,也有将名人的家风抄录下来的,如曾国藩的“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其求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于右任的“天留余地开新运,人以无私致大同”等等;还有无名氏的“百福屏开,九天凝瑞霭;五云景丽,万象入春台”等等,请来装裱师傅装裱起来,挂在祖先遗像两侧。到祭祖时,桌子上面摆满了供品,一大家族人由年長者领着拜祭祖先,拜祭结束后,长辈还要向晚辈讲解两侧楹联的含义,讲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那时我还小,在太爷爷辈们的引导下一家几十口人一起跪在地上给祖宗磕头,场面很壮观,觉得好玩,当时因只顾玩了,有些细节今天想来就记不清楚了。现在这些风俗日渐淡了下去,祭祖的事只有回到老家过年,在七十多岁的哥哥家中,还仍然固守着这些老规矩,但年轻一代则对祭祖渐行渐远了。
  我十一二岁时,淘得没有了边界。整个屯子也就两三家窗户上带玻璃的,大部分人家都是小方格窗户,用窗户纸糊的那种,窗户用纸在外面糊上,然后再用麻油刷好,以防雨水浸泡,从屋里往外瞧,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朦朦胧胧的,只能瞧个大概。初冬的一天,我同邻居家的孩子玩打弹弓子,我不小心弹弓的子弹打偏了,就把人家仅有的一块玻璃给打碎了。事过后,母亲拉着我,亲自到人家去道歉,然后用卖猪肉的钱,给人家从供销社买来玻璃换上。我不知道我家为此花除去多少钱,但是,我想大概这笔钱不少。回到家里,母亲说,这钱,家里不能掏,得你自己挣回来。我惹祸了,哪敢不应允。母亲计算后,把每天我该捡多少筐猪狗粪说给了我。我记得每天捡粪的任务是三筐猪狗粪和三筐牛马粪。这下坏了,整整一个冬天,我天天得早上四五点钟起来,去捡粪。如果我不起来,母亲就会揪耳朵把我拽起来。我到屋外一看,天还黑乎乎的,自己牵着老狗,老狗陪着我,它拉着粪爬犁,满屯子去捡粪。捡粪回来,每天都由母亲亲自过筐数。她说,如果达不到数量,那你甭想吃饭,直到捡够数量为止。有一天,我很不愿意这份捡粪的活干,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捡来的粪就没达到母亲约定的数量,晚上,虽然我抢先坐到了饭桌子旁,可是母亲真的没让我吃饭,这回哥哥姐姐谁讲情都不好使了。母亲说,人必须得长记性,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做出祸害人的事,坚决不行。自己做出来的事,必须自己要承担负责。
  母亲让我记得最为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轻言放弃。”我大概十几岁的时候,因感冒而引起高烧,这次高烧,母亲用遍了偏方,使遍了办法,也没有像以往那样使我的高烧退下来,这次高烧持续退不下来,可急坏了母亲。她只好请来了村里的赤脚医生,打针,也不见效。母亲就一遍一遍地,用刚从水井里提溜上来的凉水,把毛巾放进水里,浸透了的湿毛巾放在我的额头上,整天整夜地陪我。后来把我用车拉到公社卫生院,再后来又上县医院给我看病。我的病仍然不见好转,到后来我开始吐血了。医生说,高烧把肺子烧坏了,这个时期是结核病开放期,会传染人的。母亲就把我吃饭的用具,跟家人隔离开。母亲天天陪我打青链霉素,吃异烟肼和利福平等药。我浑身没劲,以前帮妈妈干点零活,这次有病,什么活也干不了了。别人又害怕传染,学也不能上。我家本来就穷,让我的病祸害得家里更穷了。为了给我治病,除了房子,家里养的猪鸡鸭鹅全卖了,家里值钱的能卖的也都卖了。然后,父亲和母亲开始到亲戚朋友家借钱,他们借遍了所有的亲属,以及他们所有认识的人,说尽了所有的好话。有时甚至为了给我买一瓶几毛钱的异烟肼药,母亲也要一角一角地厚着脸皮跟人家去借。我亲耳听到母亲跟一位亲属借钱时,那位亲属说的话:“我没有钱,就是有钱,也不填你家这个没底洞,都吐血这么长时间了,你家的孩子还有救了吗?弄不好,还不人财两空。”我母亲很坚决地说道:“医生说了,小孩子抗病,挺过这个劲就好了,我老儿子没事,肯定能好的,不信你看着,我老儿子不但一定会好的,将来还会有出息的。”这时我家经济上陷入了借钱无门的绝境,我的精神也陷入了孤独绝望的境地。我们身边的人谁都怕传染上肺病,以前在一起玩耍上学的小伙伴,一个也不来我家了,于是,我多次想到死。一次一整瓶的药被我攥到手里,正要往嘴里倒时,被母亲发现了,母亲伸手把药瓶抢了下来。母亲哭了,我也哭了。从来没打过我的母亲,这次却扇了我的嘴巴。母亲边打我边说:“没想到你这么没出息,哪个人吃五谷杂粮不生病,生了病就去死,多没出息!”我说:“妈妈,我把咱们家都给糟蹋穷了,我活下去有什么意义,再说我的病,也没个好了,别为我治了,白花钱了。”妈妈说:“这人啊!真要到了危难招灾的时候,谁也帮不上你的忙,只有你自己,要横下一条心,不要轻言放弃,就能挺过去。孩子,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过不去的河。”
  我在母亲的鼓舞下,终于振奋起来,让姐姐帮我找来了许多小人书看,慢慢地我的病就好起来了。
  我们家的家训,是母亲用她的行动和生命书写的,是雕刻在我心灵深处的。
其他文献
“五一”前两天,父亲来电话,问我们放假几时来,他好安排“射橘”(橘乡黄岩方言,意为给橘树喷洒农药)。  正是橘花盛开之时,空气里弥漫着馥郁的花香,对于城里人来说,这可是个休闲心情的好时光,到乡下去,到橘林中去。而对于橘农,这段晴好的天气,则是保果的好时机。  我不知农事,常想着等退休吧,做老爸的徒弟。我之所以定下决心,想从这个“五一”开始,学习父亲一生只做农事,个中有个更实在的原因,就是以前都是享
期刊
茶苞  茶苞长得实在像蹲伏在墙上睡懒觉的猫的耳朵,俗称猫耳朵。  惊蛰一过,万物起身。白色的油茶花凋谢后,春风在油茶树的枝头铺展了一层层新绿。猫耳朵蜷缩在油茶树的枝叶间,它们的脾性和猫颇相似。双眼盯着我们从它们的身边经过,就是按捺住性子不发出一点声响。可是,风总是习惯泄露它们的行迹。猫耳朵甜甜的香气,仿若一串银铃的笑声,在风中能传播到很远很远。我们踅身往回走,鼻翼来回翕动,循着香气,一下子就发现了
期刊
我还在上高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三姐工作的制衣厂翻阅了一本《上海服饰》杂志,对漂亮服饰好像着了魔似的一天比一天迷恋起来,甚至在上课时间也手绘服装画稿。1994年7月,读书一直不上心的我终于熬到高中毕业考,待考试一结束,我似出笼的鸟儿,飞回家缠着母亲给我找一个裁缝师傅拜师学艺。  经过一夜商量,母亲一大早带着我,我提着鸡、鱼、猪肉和水果到离家五公里的村庄找一名裁缝师傅拜师学艺。  我与母亲抵达时,裁缝
期刊
香蕉放久了表皮就会“长斑”,很多人觉得这是香蕉烂掉了,其实不是的,长斑的香蕉功效更强:  1.贫血:长斑香蕉铁质含量高,能刺激血液内的血色素。  2.高血压:长斑香蕉含极高量的钾,但盐分低,最理想是降血压。最近,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宣布,允许香蕉业宣传:长斑香蕉能降低血压高和中风机会。  3.脑力:在英国Twickenha就有200名学生,为了要提升脑力,帮助考试,在学期开始,于早餐、小休和午饭,
期刊
苏苏手巧,做花有一手,做出的花跟真的一样。  “这些花,是真的吗?”每每站在那一盆又一盆的花面前的我们,总会惊讶得大睁眼睛,惊喜地发出啧啧之声。看着室内的花,听着室外的寒风呼啸着,再看看那光秃秃,发抖着的大树小树,冬天里也就有一种春天的感觉。  世间的事很奇怪。说假话做假事的人,人人讨厌,可造假花的人却是人人喜欢的。我们全知道苏苏这些花是假的,我们为她那假到乱真的技术惊讶,这些花的色,那花的叶,花
期刊
“邓老师,我的第一本书出版了,今天焚化一本给您……”2015年春节,我来到邓宗汉老师的坟前,点上香烛,拿起书,磕了三个头,然后一页一页地撕开,点燃,焚化,默思……  邓老师是我的一位恩人。  1985年秋,邓老师成为我们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老实内向,成绩也不错。可是,初一下学期的时候,我母亲因做手术而卧病在床,一拖就是两年。父亲既要照顾母亲,又要耕种土地,常常累得天昏地暗。养猪的重担落
期刊
等油条的时候,有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挤了进来,六七岁的样子。他围着买早餐的人转了一会儿圈后,忽然停下了,在离油锅大概半米远的地方。他安静得有些突兀,应该是被煎油条吸引了。  我接过老板娘用油纸包好的油条时,恰好瞥见小男孩像上满了发条后的偶人,呼呼呼奔向前,毫不迟疑地把手伸进了油锅。我紧张得心脏快要从胸口扑出来,失声大叫“危险”,幸而,已有人牢牢抓住了男孩的双手,像牵一只小狗那样,把他带至一边。  人
期刊
闲暇时,我站在后院那棵星罗棋布了一树杏黄的树下,赏心悦目着我刈除修整过的那片绿。噼啪,不时有杏子从树上坠地的声响。目光忙顺着宽宽的水泥地面追赶着一颗正奋勇向前滚动的杏子,眼望着它撒欢般拐进我的那片小菜园,然后孩子似的扑向一棵小菜苗的菜心上,疲累地等着我过去将它拾捡起来。  我的味觉顿时被这新鲜出炉的甜美味道捕获,像一只没填饱肚腹只是被吊起了胃口,饥不择食要找寻更多的美味的猎物,在被杏子光顾的边边角
期刊
幺舅大我十二岁,外婆四十岁那年生下了他。  据说,小时候的他白白净净,双眼皮儿大眼睛,虽不顽皮,却也不粘人,见人笑眯眯,极讨人欢喜。  一  印象中,幺舅爱看书。小学时,我常到外婆家蹭饭,任意翻开一个抽屉都能看到几本杂志,什么《大众电影》《古今传奇》《故事会》《人民画报》……后来他去当兵,这些杂志也就不知四散到哪里去了。  还记得他参军的那天。天刚蒙蒙亮,队长就带着一帮人敲锣打鼓来接人。看着幺舅和
期刊
看看现在的中学生,男女同学一起说说笑笑、亲亲热热的样子,我就十分羡慕和感慨:时代毕竟进步了嘛,遥想当年,我们的中学时光,整个儿一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长夜漫漫啊漫漫长夜……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那时候,新学期排桌位,绝对是清一色的男生vs男生,女生vs女生!不料,有一年,男女同为奇数,最后剩下我和一个叫张梅莉的女同学!班主任抓了半天脑袋,才不得不把我和张梅莉安排在同一张课桌前……  说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