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课程标准、教材文本的全新出现、学生学习的强烈需求、课程改革的势在必行都倡导我们追求一种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正所谓“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和谐是最佳的组合,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人们的追求。今天的语文课程承继了几千年的汉民族优秀文化与文明,接纳了它民族的优秀文化与文明,因而其本身所蕴涵的人文内涵是极其厚实、宽泛而丰富的,它对学生人生的影响——人格、人品、修养、价值观等精神领域的追求和形成是无它科可以替代的。
一、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实现情感共振的绿洲
“对话”作为一种交往关系,意味着平等介人。教师应走出“教师至上”,抛开功利心,怀揣一颗平常心,与学生真诚面对,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家”。在课堂上,师生自在交流,不吐不快,其乐融融。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语文课上,学生真是神了、奇了,妙语连珠,听课的老师也时常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或开怀大笑(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对话”)。如他在一节公开课上指导学生读童话《小稻秧脱险记》中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这句话时,一学生读的声音很大,于老师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产品。”说完,朝学生做了个喷洒动作,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生的紧张消除了,精神放松了,对如何读好课文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了。出现这样的场面,也是因为于老师很有亲和力,能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亮心扉,放飞思想,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
从“独白”走向“对话”,是语文教学的转型之路,是师生在新课程中的幸福成长之路。
二、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是诗情与创意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语文就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那种叫人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是那种耐人寻味、思之无穷的情味;是那种含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是那种让生命去崇敬、去赞颂、去痛苦、去追求的力量。它让人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让我们的学生诗意地栖局在语文课堂上,让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
除了追求语文课堂的诗意外,还应让课堂成为孩子创造的乐园。如我在教完《望月》这篇课文后,设计了一个变式练习,把“我”与小外甥比赛吟诵的关于月亮的诗句用打比方的手法说出来。学生稍作思考,便有人回答了:
生1:月亮是一面明晃晃的镜子;
生2:月亮好象一只弯弯的小船浮在空中;
生3:一弯新月,像一把银光闪闪的镰刀;
接着,我引导学生把刚才的内容再分一下类别,先从月亮形状的角度来说,学生的答案开始异彩纷呈:
生1:月亮晶莹剔透,如同明亮的玻璃球。
生2:月亮在树梢上,像黄澄澄的橘子,诱人极了。
生3:那新月仿佛小姑娘的眉毛,细细的,弯弯的。
生4:那一弯新月,像一把银光闪闪的镰刀,收割丰收的希望。
……
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语言也越来越有韵味,我又要求学生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月亮动作与感情:
生1:清晨,月亮如同害羞的小姑娘,捂着秀丽的脸庞。
生2:月亮如同慈祥的妈妈,哼着摇篮曲,哄着孩子安然入梦。
……
教师要在课堂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要把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作为重点,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和发表独特见解饿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另外,还需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注意自主创新。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努力让语文课堂流淌着诗意,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是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同构同生,相得益彰
“读千古美文,做谦谦君子”。国学中经典的文辞句段,犹如酷暑的缕缕凉风,山涧的汩汩清泉,沁人心脾,唇齿留香。经典文化导读的作用决不仅囿于学识拓展的狭窄范围,它更多地对于孩子的人格成长,发挥 “长善救失”的功效。我校多年来一直在坚持每天的“经典晨诵”,由专门的负责老师带领学生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让学生诵读。每天一句,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修其身,养其性。
新课程一下语文《识字2》正是承袭了《三字经》的传统文化和韵文法则编写的:“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长辈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家务事,要承担,洗碗筷,扫庭院。家爱我,我爱家,好孩子,人人夸。”这些传统的思想和做人的准则在当今的孩子身上很难找到范式。 “融四岁,能让梨;弟於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的传统道德思想更是要让学生感悟领会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效仿。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反复读文,多番感受;移情体验,感悟真谛。蒙童之年时时刻刻地受到民族传统文明与文化——家庭和睦、人际和谐、浓浓亲情、伦理准则、道德规范、人本真谛的熏陶与感染。适哉!
四、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是情感价值与人文精神的共鸣和升华
语文课程具有显性的对人的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倾向性和支撑力。灵长类的人无不具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之七情,因此辍文者无不因情动而辞发。我们的新课程所编辑的不少铭文均具有这种强烈感召力和唤醒力。
例如在《生命桥》的教学中,就有了深深的震撼与感动。在赏析 “生命桥”寓含着老羚羊的死和年轻羚羊的生。老师引导学生从年轻羚羊的生来体验老羚羊的死,激起学生探究文本、体验文本的冲动,在新一轮阅读中扣击文本、反思文本,体验价值。
生:我读到“而老羚羊就想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我很感动。
生:我读“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很感动。
生:羚羊真了不起,面对死亡一点也不恐慌,很平静。
生:我看到“试跳成功!”时,心里松了一口气。我觉得羚羊有一条生路了。
……
师:同学们,老羚羊用自己珍贵的生命使羚羊的种族得到延续,这摧人泪下的一幕给年轻羚羊上了庄严的一课,也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让我们带着敬意向这群幼小而又神圣的生灵表达我们的尊重!
师:“起立, 向羚羊说一声:‘保重吧!’”
(音乐《祝你平安》缓缓响起。)
生:“保重吧,羚羊!”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从最美好的角度:诚实、善良、尊严、平等、悲悯等方面来接触人文内涵。孩子发自内心的“保重吧,羚羊”,吐露了这些幼小心灵对人类以外的动物的尊重。平等不仅存在于人和人之间,还存在于人和非人类的动物和植物等之间。对孩子来说,更加富有爱心、更加开放、更加慷慨、少一点自私这比文本本身知识的接受更需要。
语文新课程站在世纪的峰顶,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立足于民族立足于母语,昭示于文化昭示于文明,辨证地承袭了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有轨迹和魅力——篇篇诗性文化与人本道统的范文,定能激发起莘莘学子的民族情感心理,丰富孩童幼仔的精神生活和想象力,凝聚起中华少年深沉挚远的乡土情结,锤炼出当代学生天人合一的人生价值,陶冶出世纪儿童和谐极致的审美性灵,萌生起现代主人忧患为尚的天下意识,树立起现代人追求自由的人文境界……新课程建构起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现实世俗生活与理想精神生活的全部。
美在和谐,让我们一起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吧。
一、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实现情感共振的绿洲
“对话”作为一种交往关系,意味着平等介人。教师应走出“教师至上”,抛开功利心,怀揣一颗平常心,与学生真诚面对,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家”。在课堂上,师生自在交流,不吐不快,其乐融融。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语文课上,学生真是神了、奇了,妙语连珠,听课的老师也时常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或开怀大笑(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对话”)。如他在一节公开课上指导学生读童话《小稻秧脱险记》中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这句话时,一学生读的声音很大,于老师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产品。”说完,朝学生做了个喷洒动作,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生的紧张消除了,精神放松了,对如何读好课文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了。出现这样的场面,也是因为于老师很有亲和力,能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亮心扉,放飞思想,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
从“独白”走向“对话”,是语文教学的转型之路,是师生在新课程中的幸福成长之路。
二、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是诗情与创意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语文就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那种叫人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是那种耐人寻味、思之无穷的情味;是那种含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是那种让生命去崇敬、去赞颂、去痛苦、去追求的力量。它让人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让我们的学生诗意地栖局在语文课堂上,让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
除了追求语文课堂的诗意外,还应让课堂成为孩子创造的乐园。如我在教完《望月》这篇课文后,设计了一个变式练习,把“我”与小外甥比赛吟诵的关于月亮的诗句用打比方的手法说出来。学生稍作思考,便有人回答了:
生1:月亮是一面明晃晃的镜子;
生2:月亮好象一只弯弯的小船浮在空中;
生3:一弯新月,像一把银光闪闪的镰刀;
接着,我引导学生把刚才的内容再分一下类别,先从月亮形状的角度来说,学生的答案开始异彩纷呈:
生1:月亮晶莹剔透,如同明亮的玻璃球。
生2:月亮在树梢上,像黄澄澄的橘子,诱人极了。
生3:那新月仿佛小姑娘的眉毛,细细的,弯弯的。
生4:那一弯新月,像一把银光闪闪的镰刀,收割丰收的希望。
……
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语言也越来越有韵味,我又要求学生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月亮动作与感情:
生1:清晨,月亮如同害羞的小姑娘,捂着秀丽的脸庞。
生2:月亮如同慈祥的妈妈,哼着摇篮曲,哄着孩子安然入梦。
……
教师要在课堂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要把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作为重点,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和发表独特见解饿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另外,还需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注意自主创新。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努力让语文课堂流淌着诗意,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是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同构同生,相得益彰
“读千古美文,做谦谦君子”。国学中经典的文辞句段,犹如酷暑的缕缕凉风,山涧的汩汩清泉,沁人心脾,唇齿留香。经典文化导读的作用决不仅囿于学识拓展的狭窄范围,它更多地对于孩子的人格成长,发挥 “长善救失”的功效。我校多年来一直在坚持每天的“经典晨诵”,由专门的负责老师带领学生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让学生诵读。每天一句,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修其身,养其性。
新课程一下语文《识字2》正是承袭了《三字经》的传统文化和韵文法则编写的:“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长辈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家务事,要承担,洗碗筷,扫庭院。家爱我,我爱家,好孩子,人人夸。”这些传统的思想和做人的准则在当今的孩子身上很难找到范式。 “融四岁,能让梨;弟於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的传统道德思想更是要让学生感悟领会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效仿。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反复读文,多番感受;移情体验,感悟真谛。蒙童之年时时刻刻地受到民族传统文明与文化——家庭和睦、人际和谐、浓浓亲情、伦理准则、道德规范、人本真谛的熏陶与感染。适哉!
四、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是情感价值与人文精神的共鸣和升华
语文课程具有显性的对人的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倾向性和支撑力。灵长类的人无不具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之七情,因此辍文者无不因情动而辞发。我们的新课程所编辑的不少铭文均具有这种强烈感召力和唤醒力。
例如在《生命桥》的教学中,就有了深深的震撼与感动。在赏析 “生命桥”寓含着老羚羊的死和年轻羚羊的生。老师引导学生从年轻羚羊的生来体验老羚羊的死,激起学生探究文本、体验文本的冲动,在新一轮阅读中扣击文本、反思文本,体验价值。
生:我读到“而老羚羊就想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我很感动。
生:我读“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很感动。
生:羚羊真了不起,面对死亡一点也不恐慌,很平静。
生:我看到“试跳成功!”时,心里松了一口气。我觉得羚羊有一条生路了。
……
师:同学们,老羚羊用自己珍贵的生命使羚羊的种族得到延续,这摧人泪下的一幕给年轻羚羊上了庄严的一课,也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让我们带着敬意向这群幼小而又神圣的生灵表达我们的尊重!
师:“起立, 向羚羊说一声:‘保重吧!’”
(音乐《祝你平安》缓缓响起。)
生:“保重吧,羚羊!”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从最美好的角度:诚实、善良、尊严、平等、悲悯等方面来接触人文内涵。孩子发自内心的“保重吧,羚羊”,吐露了这些幼小心灵对人类以外的动物的尊重。平等不仅存在于人和人之间,还存在于人和非人类的动物和植物等之间。对孩子来说,更加富有爱心、更加开放、更加慷慨、少一点自私这比文本本身知识的接受更需要。
语文新课程站在世纪的峰顶,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立足于民族立足于母语,昭示于文化昭示于文明,辨证地承袭了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有轨迹和魅力——篇篇诗性文化与人本道统的范文,定能激发起莘莘学子的民族情感心理,丰富孩童幼仔的精神生活和想象力,凝聚起中华少年深沉挚远的乡土情结,锤炼出当代学生天人合一的人生价值,陶冶出世纪儿童和谐极致的审美性灵,萌生起现代主人忧患为尚的天下意识,树立起现代人追求自由的人文境界……新课程建构起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现实世俗生活与理想精神生活的全部。
美在和谐,让我们一起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