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计算机机房的建设。机房是存放计算机信息设备通讯设备的房间。计算机机房工程不仅集建筑、电气、安装、网络等多个专业技术于一体,更需要丰富的工程实施和管理经验。计算机房设计与施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机房内计算机系统是否能稳定可靠地运行,是否能保证各类信息通讯畅通无阻。由于计算机机房的环境必须满足计算机等各种微机电子设备和工作人员对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场强度、噪音干扰、安全保安、防漏、电源质量、振动、防雷和接地等的要求。所以,一个合格的现代化计算机机房,应该是一个安全可靠、舒适实用、节能高效和具有可扩充性的机房。
关键词:机房;配电保障系统;机房照明配电系统;机房接地系统;监控系统
一.工程介绍:
某供电公司数据中心机房面积351平方米设有主机房91平方米,网络服务器机房161平方米,配电室54平方米,机房办公区45平方米。机房层高为3.6米,梁下高为3.1米,活动地板高0.4米,机房设计净高2.7米。
二.机房设计
(一)设计要求
对机房中的重要元素作出设计包括机房动力配电保障系统,接地系统,设备监控系统,使之具备简单机房的功能。
(二)设计内容
(1)机房动力配电保障系统
机房辅助设备动力配电系统:
机房辅助动力设备包括计算机专用精密空调系统、计算机机房照明配电系统、计算机机房新风系统及市电辅助系统(市电插座等)。由于机房辅助动力设备直接关系到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通讯设备以及机房其他用电设备和工作人员正常工作和人身安全,所以要求配电系统安全可靠,因此该配电系统按照一级负荷考虑进行设计。
电源进线采用电缆或封闭母线(电源取自建筑物本体低压配电室母线)进线配电柜与出线配电柜并排安装于机房UPS配电室,采取集中控制,便于管理机房空调设备。各电脑机房及其它房间专用空调电源直接引自开关柜AP1,舒适空调及新风、市电插座引自多用途配电箱AX,体现出集中控制与就地操作相结合的。
机房计算机设备动力配电系统:
机房计算机设备包括计算机主机、服务器、网络设备、通讯设备等,由于这些设备进行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实时传递,关系重大,所以对电源的质量与可靠性的要求最高。设计中采用电源由市电供电加备用发电机这种运行方式,以保障电源可靠性的要求;系统中同时考虑采用UPS不间断电源,最大限度满足机房计算机设备对供电电源质量的要求。市电电源供电与备用发电机供电在机房配电室进行切换,再经过UPS不间断电源对计算机设备供电。
电源进线采用电缆或封闭母线,双路切换柜、UPS输入输出配电柜并排安装于机房配电室。配电系统采用集中及分散控制,输出配电分柜安装于负荷集中区域(电脑机房及控制室),以便于就地控制、管理设备计算机用电。
(2)机房照明配电系统
① 照度选择:
主机房按《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要求,照度为400Lx
电源室及其它辅助功能间照度不小于300Lx
机房疏散指示灯、安全出口标志灯照度大于1Lx
应急备用照明照度不小于30Lx.;
② 灯具选择:
灯具选用松业三管格珊灯组并带电容补偿:3*40W(1200*600)3*20W(600*600)。
灯具正常照明电源由市电供给,由照明配电箱中的断路器、房间区域安装于墙面上的跷板开关控制。应急备用照明灯具为适当位置的荧光灯灯带中间一管,应急照明电源由双路电源供给。正常情况下荧光灯由市电供电,市电停电时,市电电源切换到备用电源,由备用电源供电,燃亮灯具。
(3)机房接地系统
据国际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交流工作地、直流工作地、保护地、防雷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要求确定。如果计算机系统直流地与其他地线分开接地,则两地极间应间隔25米机房设有四种接地形式,即:计算机专用直流逻辑地、配电系统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防雷保护地。本次设计考虑为直流逻辑地设一组新的接地极,接地电阻小于1Ω;机房配电系统的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采用建筑物本体综合接地(其电阻小于4Ω),防雷接地由建筑物本体防雷设计考虑,机房区不再单独设计防雷接地。直流逻辑地极与建筑物接地极的距离应大于20米。
直流工作地网在机房内的布局是:
用3*20mm2的截面铜排敷设在活动地板下,依据计算机设备布局,纵横组成网格状,配有专用接地端子,用编织软铜线以最短的长度与计算机设备相连。计算机直流地需用接地干线引下至接地端子箱。
容易产生静电的活动地板、饰面金属塑板墙、不锈钢玻璃隔墙均采用导线布成泄漏网,并用干线引至动力配电柜中交流接地端子。活动地板静电泄漏干线采用ZRBV-16mm2导线,静电泄漏支线采用ZRBV-4mm2导线,支线导体与地板支腿螺栓紧密连接,支线作成网格状,间隔1.8米*1.8米;不锈钢玻璃隔墙的金属框架同样用静电泄漏支线连接,并且每一连续金属框架的静电泄漏支线连接点不少于两处。
为防止感应雷、侧击雷沿电源线进入机房损坏机房内的重要设备,在电源配电柜电源进线处安装浪涌防雷器。或者在计算机设备电源处使用带有防雷功能的插座板。
(4)机房设备监控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在金融、保险、证券、铁路、邮电、电力、海关、税务、国防等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为保障计算机系统时时刻刻地正常运行,各单位投入了大量的环境设备,诸如低压配电设备、备用柴油机组、UPS、专用空调、消防、漏水报警、门禁设施等等,一旦这些设备出现故障,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对数据传输、存储的可靠性构成威胁。如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可能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故计算机房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许多计算机房采用24小时专人值守,定时巡查机房内的环境设备,这样不仅加重了管理人员的负担,造成人力的浪费,而且对事故的发生时间及责任无科学的认定。更重要的是人为的疏忽或值守人员对设备缺乏必要的了解,即使发生故障也不能作出及时的处理,那么损失是无可避免的了。
机房场地设备监控系统不仅对机房供配电系统(分为一次配电、二次配电);不间断电源(UPS)系统;空调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系统(分为门禁系统、闭路监视系统、通道报警系统);漏水检测系统等环境设备具有完善的监控和控制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融合了机房的管理措施,对发生的各种事件都结合机房的具体情况给出处理信息,提示值班人员进行操作。实现了机房设备的统一监控,实时语音电话报警,实时事件记录。减轻机房维护人员负担,有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理清事件关系,实现机房可靠的科学管理。
工作原理:监控主机、智能模块、协议转换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多设备驱动卡、视频处理卡及智能设备等组成。分机房将所有的实时数据、MPEG4窄带视频流和报警内容上传给中心机房,由中心机房统一对所有事件作出响应。
监控主机与智能设备之间通过RS485/232或网络连接,采用主从方式通过各种通讯协议相互通讯,取得各设备的实时数据,为保障系统实时性,系统采用多线程方式,同时与各端口的设备通讯,便于对事件的即时响应。
分机房应采用完全图形化的用户界面,可以有组织地管理机房各种设备。由于分控机房采用了监控主机,报警信息、参数、视频录像分布存储于各个分控机房,这种分布式的网络结构,即使监控网络故障或崩溃,所有的报警信息、视频录像记录及历史数据依然存储于分控站的监控主机内,对分析故障的起因提供了保障。并且由于采用了监控主机,确保了系统的扩容性,今后的扩充设备监控,只要增加相应的模块,就可集成监控。
参考文献:
[1]李丙光,车永慧,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2003
[2]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文锋,发电厂与变电站的二次接线实例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于增华,丁国梁,机电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关键词:机房;配电保障系统;机房照明配电系统;机房接地系统;监控系统
一.工程介绍:
某供电公司数据中心机房面积351平方米设有主机房91平方米,网络服务器机房161平方米,配电室54平方米,机房办公区45平方米。机房层高为3.6米,梁下高为3.1米,活动地板高0.4米,机房设计净高2.7米。
二.机房设计
(一)设计要求
对机房中的重要元素作出设计包括机房动力配电保障系统,接地系统,设备监控系统,使之具备简单机房的功能。
(二)设计内容
(1)机房动力配电保障系统
机房辅助设备动力配电系统:
机房辅助动力设备包括计算机专用精密空调系统、计算机机房照明配电系统、计算机机房新风系统及市电辅助系统(市电插座等)。由于机房辅助动力设备直接关系到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通讯设备以及机房其他用电设备和工作人员正常工作和人身安全,所以要求配电系统安全可靠,因此该配电系统按照一级负荷考虑进行设计。
电源进线采用电缆或封闭母线(电源取自建筑物本体低压配电室母线)进线配电柜与出线配电柜并排安装于机房UPS配电室,采取集中控制,便于管理机房空调设备。各电脑机房及其它房间专用空调电源直接引自开关柜AP1,舒适空调及新风、市电插座引自多用途配电箱AX,体现出集中控制与就地操作相结合的。
机房计算机设备动力配电系统:
机房计算机设备包括计算机主机、服务器、网络设备、通讯设备等,由于这些设备进行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实时传递,关系重大,所以对电源的质量与可靠性的要求最高。设计中采用电源由市电供电加备用发电机这种运行方式,以保障电源可靠性的要求;系统中同时考虑采用UPS不间断电源,最大限度满足机房计算机设备对供电电源质量的要求。市电电源供电与备用发电机供电在机房配电室进行切换,再经过UPS不间断电源对计算机设备供电。
电源进线采用电缆或封闭母线,双路切换柜、UPS输入输出配电柜并排安装于机房配电室。配电系统采用集中及分散控制,输出配电分柜安装于负荷集中区域(电脑机房及控制室),以便于就地控制、管理设备计算机用电。
(2)机房照明配电系统
① 照度选择:
主机房按《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要求,照度为400Lx
电源室及其它辅助功能间照度不小于300Lx
机房疏散指示灯、安全出口标志灯照度大于1Lx
应急备用照明照度不小于30Lx.;
② 灯具选择:
灯具选用松业三管格珊灯组并带电容补偿:3*40W(1200*600)3*20W(600*600)。
灯具正常照明电源由市电供给,由照明配电箱中的断路器、房间区域安装于墙面上的跷板开关控制。应急备用照明灯具为适当位置的荧光灯灯带中间一管,应急照明电源由双路电源供给。正常情况下荧光灯由市电供电,市电停电时,市电电源切换到备用电源,由备用电源供电,燃亮灯具。
(3)机房接地系统
据国际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交流工作地、直流工作地、保护地、防雷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要求确定。如果计算机系统直流地与其他地线分开接地,则两地极间应间隔25米机房设有四种接地形式,即:计算机专用直流逻辑地、配电系统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防雷保护地。本次设计考虑为直流逻辑地设一组新的接地极,接地电阻小于1Ω;机房配电系统的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采用建筑物本体综合接地(其电阻小于4Ω),防雷接地由建筑物本体防雷设计考虑,机房区不再单独设计防雷接地。直流逻辑地极与建筑物接地极的距离应大于20米。
直流工作地网在机房内的布局是:
用3*20mm2的截面铜排敷设在活动地板下,依据计算机设备布局,纵横组成网格状,配有专用接地端子,用编织软铜线以最短的长度与计算机设备相连。计算机直流地需用接地干线引下至接地端子箱。
容易产生静电的活动地板、饰面金属塑板墙、不锈钢玻璃隔墙均采用导线布成泄漏网,并用干线引至动力配电柜中交流接地端子。活动地板静电泄漏干线采用ZRBV-16mm2导线,静电泄漏支线采用ZRBV-4mm2导线,支线导体与地板支腿螺栓紧密连接,支线作成网格状,间隔1.8米*1.8米;不锈钢玻璃隔墙的金属框架同样用静电泄漏支线连接,并且每一连续金属框架的静电泄漏支线连接点不少于两处。
为防止感应雷、侧击雷沿电源线进入机房损坏机房内的重要设备,在电源配电柜电源进线处安装浪涌防雷器。或者在计算机设备电源处使用带有防雷功能的插座板。
(4)机房设备监控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在金融、保险、证券、铁路、邮电、电力、海关、税务、国防等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为保障计算机系统时时刻刻地正常运行,各单位投入了大量的环境设备,诸如低压配电设备、备用柴油机组、UPS、专用空调、消防、漏水报警、门禁设施等等,一旦这些设备出现故障,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对数据传输、存储的可靠性构成威胁。如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可能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故计算机房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许多计算机房采用24小时专人值守,定时巡查机房内的环境设备,这样不仅加重了管理人员的负担,造成人力的浪费,而且对事故的发生时间及责任无科学的认定。更重要的是人为的疏忽或值守人员对设备缺乏必要的了解,即使发生故障也不能作出及时的处理,那么损失是无可避免的了。
机房场地设备监控系统不仅对机房供配电系统(分为一次配电、二次配电);不间断电源(UPS)系统;空调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系统(分为门禁系统、闭路监视系统、通道报警系统);漏水检测系统等环境设备具有完善的监控和控制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融合了机房的管理措施,对发生的各种事件都结合机房的具体情况给出处理信息,提示值班人员进行操作。实现了机房设备的统一监控,实时语音电话报警,实时事件记录。减轻机房维护人员负担,有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理清事件关系,实现机房可靠的科学管理。
工作原理:监控主机、智能模块、协议转换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多设备驱动卡、视频处理卡及智能设备等组成。分机房将所有的实时数据、MPEG4窄带视频流和报警内容上传给中心机房,由中心机房统一对所有事件作出响应。
监控主机与智能设备之间通过RS485/232或网络连接,采用主从方式通过各种通讯协议相互通讯,取得各设备的实时数据,为保障系统实时性,系统采用多线程方式,同时与各端口的设备通讯,便于对事件的即时响应。
分机房应采用完全图形化的用户界面,可以有组织地管理机房各种设备。由于分控机房采用了监控主机,报警信息、参数、视频录像分布存储于各个分控机房,这种分布式的网络结构,即使监控网络故障或崩溃,所有的报警信息、视频录像记录及历史数据依然存储于分控站的监控主机内,对分析故障的起因提供了保障。并且由于采用了监控主机,确保了系统的扩容性,今后的扩充设备监控,只要增加相应的模块,就可集成监控。
参考文献:
[1]李丙光,车永慧,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2003
[2]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文锋,发电厂与变电站的二次接线实例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于增华,丁国梁,机电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