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科能力是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及地理学科独特视角的运用。笔者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地理学科能力培养构建“自然灾害”教学内容,设计了“欧洲的自然灾害”这节课,在教学中可通过区域灾害的综合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如:判定灾害位置,培养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分析灾害成因,培养地理要素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比较灾害危害,培养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归纳灾害共性,培养地理知识迁移转化能力;探讨灾害案例,培养地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欧洲自然灾害的综合分析方法自然也可迁移到其它区域及其它问题的研究上。
关键词:自然灾害;欧洲;综合分析;地理学科能力;培养
一、基于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灾害”教学内容构建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并未涉及到区域灾害的综合分析。在《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教材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各种自然灾害,但很少拓展到其它的区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讲解一些相关的高考例题,而这些考题通常也只是涉及到某区域的某个灾害上。因此,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某个区域的自然灾害的综合分析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框架图中包含三部分内容:自然灾害的成因,欧洲的自然环境,欧洲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案例),每个知识点均有相应的链接。该内容既可用于课堂教学,也可用于学生课后自学。
二、通过区域灾害的综合分析培养地理学科能力
设计好“欧洲的自然灾害”教学内容,就可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要素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等学科能力了。同时,欧洲自然灾害的综合分析方法也可迁移到其它区域及其它问题的研究上。
(一)判定灾害位置,培养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了解自然灾害,首先要先判定灾害发生的地理位置。考题通常会提供一幅简图,学生要根据经纬线、海陆位置、重要地理事物等判定灾害发生的区域。因此,可通过判定灾害位置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在“欧洲的自然灾害”教学中,可给学生展示欧洲区域全图,也可提供发生灾害的部分区域简图,让学生进行定位能力的培养。
(二)分析灾害成因,培养地理要素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
自然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与地形、气候、水文等地理要素密切相关,而这些要素在空间上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例如欧洲的洪涝灾害多发,分析成因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框架图中链接的欧洲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从地理位置看,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主要位于中纬度,海岸线曲折,因此受盛行西风影响大,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这从气候图上也可读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季节分配均匀,因此每个季节都可能出现洪涝灾害,链接中可见相关案例。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欧洲西部缺乏南北走向的山脉,利于大西洋暖湿气流深入;且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水系图上可见,欧洲河流众多,河流流量取决于气候、地形等要素,因而降水量大,汇水量大,必然导致河流经流量大。综合这些因素,即可得出欧洲洪涝灾害多发的特点。
从上述过程可知,分析欧洲洪涝灾害的成因,可以培养学生地理要素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此外,分析欧洲的地质灾害等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在“欧洲的自然灾害”实际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分组探讨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三)比较灾害危害,培养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
自然灾害会产生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等危害,危害程度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防抗灾能力相关。因此,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即使是同一种自然灾害,其危害程度也存在地域差异。比较灾害危害,可培养学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
欧洲与亚洲同处一个大陆,但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和东部,孕灾环境差别很大,可从气候、地形等方面进行自然环境的比较。而欧洲西部大多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防抗灾能力要强于亚洲很多国家。例如地震灾害,南欧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洲很多国家也地处两大地震带上,发生地震灾害的几率均比较大。但从灾害产生的危害来看,相同级别的地震,欧洲的意大利、亚洲的日本等国伤亡人数较少,而亚洲的伊朗、中国等国伤亡人数就比较多,财产损失则是日本等发达国家更大。这些可引导学生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防灾意识、救灾能力、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和概括。
(四)归纳灾害共性,培养地理知识迁移转化能力
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灾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彼此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共性。比如灾害防治,假设我们学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的防治方法,那对于其它地区的洪灾以及其它类型的灾害,在防御措施上其实都比较相似,都有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加强防灾教育及相应工程措施等。
(五)探讨灾害案例,培养地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当前,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灾害的危害也越来越大,我们所学到的灾害知识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提高自身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教学案例来源于生活,真实生动,对学生来讲可信度很高,因此要选择好案例,运用好案例。
关键词:自然灾害;欧洲;综合分析;地理学科能力;培养
一、基于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灾害”教学内容构建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并未涉及到区域灾害的综合分析。在《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教材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各种自然灾害,但很少拓展到其它的区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讲解一些相关的高考例题,而这些考题通常也只是涉及到某区域的某个灾害上。因此,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某个区域的自然灾害的综合分析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框架图中包含三部分内容:自然灾害的成因,欧洲的自然环境,欧洲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案例),每个知识点均有相应的链接。该内容既可用于课堂教学,也可用于学生课后自学。
二、通过区域灾害的综合分析培养地理学科能力
设计好“欧洲的自然灾害”教学内容,就可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要素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等学科能力了。同时,欧洲自然灾害的综合分析方法也可迁移到其它区域及其它问题的研究上。
(一)判定灾害位置,培养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了解自然灾害,首先要先判定灾害发生的地理位置。考题通常会提供一幅简图,学生要根据经纬线、海陆位置、重要地理事物等判定灾害发生的区域。因此,可通过判定灾害位置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在“欧洲的自然灾害”教学中,可给学生展示欧洲区域全图,也可提供发生灾害的部分区域简图,让学生进行定位能力的培养。
(二)分析灾害成因,培养地理要素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
自然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与地形、气候、水文等地理要素密切相关,而这些要素在空间上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例如欧洲的洪涝灾害多发,分析成因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框架图中链接的欧洲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从地理位置看,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主要位于中纬度,海岸线曲折,因此受盛行西风影响大,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这从气候图上也可读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季节分配均匀,因此每个季节都可能出现洪涝灾害,链接中可见相关案例。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欧洲西部缺乏南北走向的山脉,利于大西洋暖湿气流深入;且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水系图上可见,欧洲河流众多,河流流量取决于气候、地形等要素,因而降水量大,汇水量大,必然导致河流经流量大。综合这些因素,即可得出欧洲洪涝灾害多发的特点。
从上述过程可知,分析欧洲洪涝灾害的成因,可以培养学生地理要素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此外,分析欧洲的地质灾害等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在“欧洲的自然灾害”实际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分组探讨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三)比较灾害危害,培养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
自然灾害会产生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等危害,危害程度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防抗灾能力相关。因此,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即使是同一种自然灾害,其危害程度也存在地域差异。比较灾害危害,可培养学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
欧洲与亚洲同处一个大陆,但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和东部,孕灾环境差别很大,可从气候、地形等方面进行自然环境的比较。而欧洲西部大多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防抗灾能力要强于亚洲很多国家。例如地震灾害,南欧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洲很多国家也地处两大地震带上,发生地震灾害的几率均比较大。但从灾害产生的危害来看,相同级别的地震,欧洲的意大利、亚洲的日本等国伤亡人数较少,而亚洲的伊朗、中国等国伤亡人数就比较多,财产损失则是日本等发达国家更大。这些可引导学生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防灾意识、救灾能力、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和概括。
(四)归纳灾害共性,培养地理知识迁移转化能力
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灾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彼此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共性。比如灾害防治,假设我们学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的防治方法,那对于其它地区的洪灾以及其它类型的灾害,在防御措施上其实都比较相似,都有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加强防灾教育及相应工程措施等。
(五)探讨灾害案例,培养地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当前,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灾害的危害也越来越大,我们所学到的灾害知识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提高自身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教学案例来源于生活,真实生动,对学生来讲可信度很高,因此要选择好案例,运用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