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白是中国画中一种传统而又独特的构图技艺,在诗词领域也大放异彩,讲究诗画一律的苏轼,诗词中更是将绘画的留白手法发挥的惟妙惟肖。
关键词:苏轼;留白
留白又称余玉,是中国画中最常见的一种构图方式。大意是指在作品中故意留下空白的位置,但这种布白又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意为之,精心构图,以求达到以无带有,虚实相映的效果。
中国古代素有诗画同源的说法,当代学者张方曾经指出:“古代批评家论画而以诗法为凭,论诗而以绘画为例,或者诗画并论,取其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的相互渗透,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足以见二者姊妹艺术的关系。[1]”
而标榜诗画一律的苏轼,在诗词有不少地方体现了这种关系。
绘画中常常用几个简单的意象,加之空白的,形成一幅意象阔大的画面。如著名画家齐白石的画中,寥寥几笔勾勒出鱼虾等,而空白处则以表示广阔的水域。留白往往营造出广阔的空间感,赋予广袤的空间感,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
而在诗词中也经常使用几个简单的意象,来营造一个比较空阔的画面感。如“缺月挂疏桐”一句中只半轮圆月,梧桐树两个意象,但是月光倾泻,树影斑驳,庭院深,满院寂寥清幽的环境氛围全部勾勒出来,形成一幅寂静幽深的月夜图。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唐司图空《二十四首诗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作品,正是因为诗人独具匠心的“留白”,而苏轼的诗中如何体现这种意味的我们将具体分析一下。
一、结构留白
结构留白,一般是指在整幅画面或故事情节中留下一段空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蝶恋花》中:“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在这一阙中,一堵墙中,隔开了两个不同的境界。
由“秋千”这个意象以及后面的佳人笑等字眼,我们很容易想象出墙内女子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是佳人的音容笑貌却未著一字,需要读者去想象。
这个恼字也具有有的认为是苏轼不得志的寄托,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但是无论哪种感情似乎都有其道理,或者每一种感情都可以包涵其中,这就是留白的魅力,仅仅七个字就留给人这么多的想象空间,领会词中的幽微要眇的富于言外意蕴的美感特质。
说完情节留白,我们在简单说一下画面留白。
画面的留白一般采用意象以小见大的方法。好比南宋画家马远那样,只精画山之一石、水之一涯、梅之一枝。“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取两三枝。”巧妙用笔墨营造一种空灵的画面。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北宋时期文人画盛行,讲究诗画结合,而这首诗本身也是一首题画诗,用三两枝桃花,几只鸭子等简单的意象,就勾勒出空淼的画面。水面的空旷,目不可及的视觉感也在细细品味之中感悟出来。
二、意蕴留白
意蕴留白往往是指诗中所潜藏的意蕴深意,他往往还采用双关、反讽、借代,用典等修辞形成意蕴的空白。
例如苏轼最有名的一首词《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最后一句中的“风雨”二字,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是一语双关。
苏轼一生坎坷多难,本文也是贬谪之作。因此文中的笑看风雨的态度既是对当时客观风雨的感觉,也是对自己人生中经历的风风雨雨一种旷然乐观的态度。
之前便讲过,苏轼讲求“空故纳万境”,而要做到这种空就是要求作者有一颗淡泊致远的心。只有有了一颗静照之心,我们才能领悟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正如宗白华“空明的觉心, 容纳着万境, 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初学词求空, 空则灵气往来。’(周济所言)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 是美感诞生的时候。[2]”
佛教讲究“四大皆空”,中国人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认为有形的画面是无法承载画面中无穷的意象空间的,而空是一种绝妙的表达方式。所以留白便升腾出的是一种幽深、高远的思想境界。诗画同受到佛宗的影响以空来表现宏大博远的手法便以留白手法表现出了。
苏轼本身也是一个评论家。其中他曾极力推崇唐朝柳宗元的《江雪》。他认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一句“给人以整个大雪下的很大而却很广的感觉,烘托出寒江孤舟一翁独钓的场景。[3]”
而这苏轼诗中也有这种诗意的延续。如: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这一阙中开头二句“一叶轻舟,双浆鸿惊”,便勾勒出一种辽阔寂静之美。空旷的水面中只有一叶扁舟。这种强烈对比,和柳宗元的《江雪》中冰天雪地中只以老人垂钓如出一辙。将那种目之所不能及空旷之景一下子展现到读者眼前,使画面感全出。
而后文中描写的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的画面,借助这些极其渺小的意象来烘托这山水之中的空旷,苏轼只采取整个画面中游鱼,白鹭这两个场景,取这幅山水画中的一角,其余皆是留白,但是正是这片空白承受了天地的苍茫与辽远。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含蓄蕴藉之美,是“意”“蕴”的结合,而这种效果与绘画中的“留白”手法密不可分。留白可以给人产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运用好了能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空间,结合中国画去品味苏轼的诗词,让其中的隐喻的感觉更加具体,让读者更好的感受诗画本一体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方.虚实掩映之间[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9,10:169.
[2]宗白华.艺境[M].商务印书馆[M].2011:214.
[3]刘禹昌.司空图<诗品>义证及其他[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129.
关键词:苏轼;留白
留白又称余玉,是中国画中最常见的一种构图方式。大意是指在作品中故意留下空白的位置,但这种布白又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意为之,精心构图,以求达到以无带有,虚实相映的效果。
中国古代素有诗画同源的说法,当代学者张方曾经指出:“古代批评家论画而以诗法为凭,论诗而以绘画为例,或者诗画并论,取其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的相互渗透,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足以见二者姊妹艺术的关系。[1]”
而标榜诗画一律的苏轼,在诗词有不少地方体现了这种关系。
绘画中常常用几个简单的意象,加之空白的,形成一幅意象阔大的画面。如著名画家齐白石的画中,寥寥几笔勾勒出鱼虾等,而空白处则以表示广阔的水域。留白往往营造出广阔的空间感,赋予广袤的空间感,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
而在诗词中也经常使用几个简单的意象,来营造一个比较空阔的画面感。如“缺月挂疏桐”一句中只半轮圆月,梧桐树两个意象,但是月光倾泻,树影斑驳,庭院深,满院寂寥清幽的环境氛围全部勾勒出来,形成一幅寂静幽深的月夜图。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唐司图空《二十四首诗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作品,正是因为诗人独具匠心的“留白”,而苏轼的诗中如何体现这种意味的我们将具体分析一下。
一、结构留白
结构留白,一般是指在整幅画面或故事情节中留下一段空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蝶恋花》中:“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在这一阙中,一堵墙中,隔开了两个不同的境界。
由“秋千”这个意象以及后面的佳人笑等字眼,我们很容易想象出墙内女子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是佳人的音容笑貌却未著一字,需要读者去想象。
这个恼字也具有有的认为是苏轼不得志的寄托,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但是无论哪种感情似乎都有其道理,或者每一种感情都可以包涵其中,这就是留白的魅力,仅仅七个字就留给人这么多的想象空间,领会词中的幽微要眇的富于言外意蕴的美感特质。
说完情节留白,我们在简单说一下画面留白。
画面的留白一般采用意象以小见大的方法。好比南宋画家马远那样,只精画山之一石、水之一涯、梅之一枝。“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取两三枝。”巧妙用笔墨营造一种空灵的画面。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北宋时期文人画盛行,讲究诗画结合,而这首诗本身也是一首题画诗,用三两枝桃花,几只鸭子等简单的意象,就勾勒出空淼的画面。水面的空旷,目不可及的视觉感也在细细品味之中感悟出来。
二、意蕴留白
意蕴留白往往是指诗中所潜藏的意蕴深意,他往往还采用双关、反讽、借代,用典等修辞形成意蕴的空白。
例如苏轼最有名的一首词《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最后一句中的“风雨”二字,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是一语双关。
苏轼一生坎坷多难,本文也是贬谪之作。因此文中的笑看风雨的态度既是对当时客观风雨的感觉,也是对自己人生中经历的风风雨雨一种旷然乐观的态度。
之前便讲过,苏轼讲求“空故纳万境”,而要做到这种空就是要求作者有一颗淡泊致远的心。只有有了一颗静照之心,我们才能领悟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正如宗白华“空明的觉心, 容纳着万境, 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初学词求空, 空则灵气往来。’(周济所言)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 是美感诞生的时候。[2]”
佛教讲究“四大皆空”,中国人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认为有形的画面是无法承载画面中无穷的意象空间的,而空是一种绝妙的表达方式。所以留白便升腾出的是一种幽深、高远的思想境界。诗画同受到佛宗的影响以空来表现宏大博远的手法便以留白手法表现出了。
苏轼本身也是一个评论家。其中他曾极力推崇唐朝柳宗元的《江雪》。他认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一句“给人以整个大雪下的很大而却很广的感觉,烘托出寒江孤舟一翁独钓的场景。[3]”
而这苏轼诗中也有这种诗意的延续。如: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这一阙中开头二句“一叶轻舟,双浆鸿惊”,便勾勒出一种辽阔寂静之美。空旷的水面中只有一叶扁舟。这种强烈对比,和柳宗元的《江雪》中冰天雪地中只以老人垂钓如出一辙。将那种目之所不能及空旷之景一下子展现到读者眼前,使画面感全出。
而后文中描写的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的画面,借助这些极其渺小的意象来烘托这山水之中的空旷,苏轼只采取整个画面中游鱼,白鹭这两个场景,取这幅山水画中的一角,其余皆是留白,但是正是这片空白承受了天地的苍茫与辽远。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含蓄蕴藉之美,是“意”“蕴”的结合,而这种效果与绘画中的“留白”手法密不可分。留白可以给人产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运用好了能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空间,结合中国画去品味苏轼的诗词,让其中的隐喻的感觉更加具体,让读者更好的感受诗画本一体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方.虚实掩映之间[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9,10:169.
[2]宗白华.艺境[M].商务印书馆[M].2011:214.
[3]刘禹昌.司空图<诗品>义证及其他[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