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幼儿教育阶段组织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激发幼儿科学兴趣,增加幼儿探究体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而将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是指从贴近幼儿日常生活题材中开展教学活动,让幼儿知道生活中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科学知识进行解答,以更好地引领幼儿用科学知识探究生活。本文对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展开了探究,希望可以为教师优化科学教育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教育生活化
前言:
由于年龄的缘故,幼儿对生活中一些事物和现象的认知,还停留在外部和表象。因此,将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从幼儿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可以很好的激发幼儿科学兴趣,降低幼儿学习难度,并在真实情景中增加幼儿科学探究体验。那么,如何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才能让幼儿有更好的科学教育体验呢?下面谈一下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
在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可以让幼儿了解和认知事物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1]。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幼儿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资源,所以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将其融入科学教育活动中,这样才能让幼儿在观察中有更多的发现,进而丰富幼儿科学探究过程,增加幼儿探究体验。
例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观察绿豆芽的发芽和生长过程。可以先让幼儿观察绿豆种子,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绿豆的颜色、形状、长宽以及中间种脐的颜色。然后在拿出快要发芽的绿豆种子让幼儿进行观察,并将装有绿豆芽种子的器具放在教室中,供幼儿随时观察。在观察绿豆芽发芽和生长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观察盛放绿豆芽的器具是否有孔洞,并告诉幼儿这是为了让绿豆芽能与空气接触;绿豆芽上边要盖上黑色湿布,这主要是为了提供绿豆芽生长所需的水分和遮挡阳光。这样不放过与绿豆芽发芽和生长的每一项细节,才能让幼儿观察的更加仔细,才能让幼儿走进生活,进而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
二、提高幼儿操作能力,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
幼儿科学是一种启蒙教育,重点不是要教会幼儿实质性的科学知识与理论,而是要让幼儿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探究习惯和意识。因此,可以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幼儿动手能力,让幼儿亲身感受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连,获得更多科学探究体验,以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
例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物体下沉”科学小实验,为了幼儿准备一盆水,并提供泡沫、木块、塑料瓶、铁钉、石子等用来进行下沉实验。教师可以先为幼儿演示一下铁钉放入水盆中会下沉的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并在幼儿完成全部实验后,对各种物品是否会下沉的实验现象进行提问。另外,在幼儿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增加操作难度,将不同物品进行不同组合后,再进行下沉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实验操作步骤与难度,还可以激发幼儿实验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实验情况,对实验内容进行适度拓展,比如幼儿将塑料瓶放在水盆里,发现不能下沉会漂浮在水面上,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将塑料瓶灌满水后再进行下沉实验。幼儿科学教育重在参与和体验,所以选用一些幼儿容易理解,日常教学中又比较容易实现的科学实验,让幼儿动手参与操作,可以很好地营造课堂教学气氛,增加幼儿探究体验,进而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
三、锻炼幼儿思维能力,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
幼儿科学教育中,想要锻炼幼儿思维能力,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些与日常生活贴近的问题情景,进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进行正确思考,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兒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并让幼儿学会如何去思考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2]。
例如,为了方便幼儿理解,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拿两个透明的空杯子,一个杯子倒入水,一个杯子放入冰块。然后向幼儿提问“在生活中,大家看见过冰块吗?用手摸过冰块吗?摸着冰块手会有什么感觉?”。在幼儿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继续发问“那你们知道冰块是什么变的吗?”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在幼儿思考回答问题之后,再向幼儿解释为什么水会结成冰,最后等杯子中冰块融化一部分后,再让幼儿观察水杯中的冰块,向幼儿提问“为什么冰块又变成水了?”。这样可以为幼儿创设贴近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然后分步骤、分层次引发幼儿进行思考,培养幼儿科学探究习惯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锻炼幼儿思维能力,让幼儿学会发现、思考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让幼儿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以将幼儿科学教育落到实处。
总结:
总之,幼儿科学教育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增加幼儿探究过程体验的一种启蒙教育。将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丰富幼儿教学内容,即可以方便幼儿理解科学知识,加深幼儿对科学知识和现象的了解,又可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提高幼儿操作能力和锻炼幼儿思维能力,促进幼儿科学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燕鸽.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深度学习[J].教育观察,2019,8(03):88-89.
[2]肖红辉.幼儿园科学教育深入开展的几点思考[J].华夏教师,2019(30):91.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教育生活化
前言:
由于年龄的缘故,幼儿对生活中一些事物和现象的认知,还停留在外部和表象。因此,将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从幼儿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可以很好的激发幼儿科学兴趣,降低幼儿学习难度,并在真实情景中增加幼儿科学探究体验。那么,如何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才能让幼儿有更好的科学教育体验呢?下面谈一下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
在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可以让幼儿了解和认知事物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1]。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幼儿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资源,所以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将其融入科学教育活动中,这样才能让幼儿在观察中有更多的发现,进而丰富幼儿科学探究过程,增加幼儿探究体验。
例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观察绿豆芽的发芽和生长过程。可以先让幼儿观察绿豆种子,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绿豆的颜色、形状、长宽以及中间种脐的颜色。然后在拿出快要发芽的绿豆种子让幼儿进行观察,并将装有绿豆芽种子的器具放在教室中,供幼儿随时观察。在观察绿豆芽发芽和生长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观察盛放绿豆芽的器具是否有孔洞,并告诉幼儿这是为了让绿豆芽能与空气接触;绿豆芽上边要盖上黑色湿布,这主要是为了提供绿豆芽生长所需的水分和遮挡阳光。这样不放过与绿豆芽发芽和生长的每一项细节,才能让幼儿观察的更加仔细,才能让幼儿走进生活,进而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
二、提高幼儿操作能力,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
幼儿科学是一种启蒙教育,重点不是要教会幼儿实质性的科学知识与理论,而是要让幼儿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探究习惯和意识。因此,可以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幼儿动手能力,让幼儿亲身感受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连,获得更多科学探究体验,以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
例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物体下沉”科学小实验,为了幼儿准备一盆水,并提供泡沫、木块、塑料瓶、铁钉、石子等用来进行下沉实验。教师可以先为幼儿演示一下铁钉放入水盆中会下沉的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并在幼儿完成全部实验后,对各种物品是否会下沉的实验现象进行提问。另外,在幼儿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增加操作难度,将不同物品进行不同组合后,再进行下沉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实验操作步骤与难度,还可以激发幼儿实验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实验情况,对实验内容进行适度拓展,比如幼儿将塑料瓶放在水盆里,发现不能下沉会漂浮在水面上,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将塑料瓶灌满水后再进行下沉实验。幼儿科学教育重在参与和体验,所以选用一些幼儿容易理解,日常教学中又比较容易实现的科学实验,让幼儿动手参与操作,可以很好地营造课堂教学气氛,增加幼儿探究体验,进而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
三、锻炼幼儿思维能力,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
幼儿科学教育中,想要锻炼幼儿思维能力,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些与日常生活贴近的问题情景,进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进行正确思考,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兒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并让幼儿学会如何去思考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2]。
例如,为了方便幼儿理解,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拿两个透明的空杯子,一个杯子倒入水,一个杯子放入冰块。然后向幼儿提问“在生活中,大家看见过冰块吗?用手摸过冰块吗?摸着冰块手会有什么感觉?”。在幼儿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继续发问“那你们知道冰块是什么变的吗?”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在幼儿思考回答问题之后,再向幼儿解释为什么水会结成冰,最后等杯子中冰块融化一部分后,再让幼儿观察水杯中的冰块,向幼儿提问“为什么冰块又变成水了?”。这样可以为幼儿创设贴近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然后分步骤、分层次引发幼儿进行思考,培养幼儿科学探究习惯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锻炼幼儿思维能力,让幼儿学会发现、思考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让幼儿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以将幼儿科学教育落到实处。
总结:
总之,幼儿科学教育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增加幼儿探究过程体验的一种启蒙教育。将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丰富幼儿教学内容,即可以方便幼儿理解科学知识,加深幼儿对科学知识和现象的了解,又可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提高幼儿操作能力和锻炼幼儿思维能力,促进幼儿科学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燕鸽.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深度学习[J].教育观察,2019,8(03):88-89.
[2]肖红辉.幼儿园科学教育深入开展的几点思考[J].华夏教师,2019(3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