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新课改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亦存在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语文在教学中必须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传递人类文明的工具,是用于理解文化的工具。所谓人文性,是指在培育人的精神的同时,追求人类世界的真理、善良和美的意志。语文课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活动的教育实践,为了学生的完全发展和终身发展,使其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致力于学生的本质发展和个性发展。语文课程是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可替代。而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构成,也肩负着重任。通过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语言文字积累,还可以大幅度地开阔阅读视野。本文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分析了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學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秉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设计理念与框架,从目的、过程、学习方式和内容四个方面提出了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目的所必需的条件。
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语文课程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上要求学生能够独立阅读作品,对作品中的现象有独立的思考并能够说出自己的见解,发展思维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求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经验,形成良好的语言意识,具有日常口语交流的能力(听、说、读、写),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学生学习外国作品的杰出特征,学习作品中优秀人物身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专注于情感体验。选文标准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满足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金色花》《走一步,再走一步》等作品侧重于感受亲子之爱的诗意与卑微;《重塑生命》《蝉》等作品侧重于对生命的价值与尊严的探讨。部编版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在初一共12篇,在初二共9篇,在初三共7篇。在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教材篇目是逐年递减的,但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是逐年增加的,如何运用少量的篇目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课程标准知识的认识不足,造成教学重点单一化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改革的执行者,扎实的专业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真正地研读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才能够按照课程标准的教学预期制定教学计划,真正实现与国家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相吻合。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熟悉课标的教师占比很小,甚至还有少部分教师存在不了解课标的现象。有部分教师认为,课标在现实教学中的指导意义微乎其微。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大部分教师的第一选择依旧是依据教材而不是依据课标,这就导致语文教师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找不到侧重点,因而在讲解时统一把重点放在课文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讲解上。而作为课标中规定的外国文学所涉及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并未落实。
(二)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的教育思想,意为在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单方面扭曲了这一理念,只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最直接标准,而忽略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也因此被贴上“优等生”“中等生”甚至是“差等生”的标签。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语文老师对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的讲解没有多少热情,甚至直接略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取得高分便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肯定,他们认为比起在考试中更容易拿到分值的传统古诗词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在短时间内难以通过训练拿得高分。因此,教师不愿意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讲解方法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之一。教师的疏忽会导致学生不把外国文学视为学习的关键知识,在繁忙课业的积压下,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关注也会逐渐降低。在课外阅读的选择上,学生自然也就不把外国文学作品作为重点。这些不良结果使外国文学作品教学陷入僵化,但这恰恰与学生兴趣背道而驰。据调查得知,外国文学作品对于好奇心勃发的初中学生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学生丧失对外国文学作品阅读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施以正确的引导。
三、针对教学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关于课程标准的认知培训,转变教学方式
学校开设课标研讨会、培训会、系列讲座等,加深教师对课标的学习,明确课标的重要性。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这是整个语文教育工作的起点和终点。所以,要保证语文教学的质量,首先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语文素养。通过对课标的学习,要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依据外国文学课文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由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特殊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就不能简单地只讲述文本以内的内容,更应该在外国文学中发现有价值的课外教学内容。例如,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童话、寓言科幻类文章,它们独特的写作视角、丰富的想象力、精彩的故事情节都值得学生感受与学习。因此,此类外国文学课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再合适不过。
外国文学作品不同于中国文学作品,它是经过翻译而来的,不同国家对于自身语言文字的运用也独具魅力,此时再对外国文学课文进行细致的赏析与品味,难免会偏离文章语言本身的魅力与韵味,因此,教师要通过对文本的赏析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文章结构、当地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宗教信仰等,这才是外国文学课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审美,不同的地域亦是如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外国文学作品中领略不同的文化之美,进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二)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动力。如何提升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这与教师的职业素养密切相关。教师要扩充知识储备量,阅读与外国文学课文选文相关的作品。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升是一个滚雪球式的越来越充实的积累知识的过程,只有大脑有足够的储备,才可以轻松地控制课堂。教师胸有成竹地进行讲授,有助于让学生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真正做到享受课堂。例如,有些优秀作者的优秀篇目只能以节选的形式出现,作者的写作特色、作品的主题风格、人物的个性特点等就需要通过教师的亲自研读才能传递给学生。同样,在完整阅读过整本著作之后,教师或许会给课堂带来不一样的见解。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扩展学生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外国文学作品这样特殊的课文。在学习一篇外国文学课文时,教师可以使用互联网资源来收集与作家作品有关的背景资料。例如,在讲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把故事背景介绍给学生:1870年普法战争后,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占领后,为转变当地人民的文化意识形态,进而永远统治这个地方,命令两地的学校只允许讲德语,不允许讲法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观看外国文学课文相关的影视资料,培养兴趣。学生既可以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培养自身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又能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学习时事半功倍。
四、结语
新课改下的人才培养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代接轨。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精准到位地掌握课程标准,以身作则,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兴趣中孕育学习热情的萌芽。在这场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吉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汪金梦(1996-),女,吉林和龙人,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秉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设计理念与框架,从目的、过程、学习方式和内容四个方面提出了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目的所必需的条件。
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语文课程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上要求学生能够独立阅读作品,对作品中的现象有独立的思考并能够说出自己的见解,发展思维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求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经验,形成良好的语言意识,具有日常口语交流的能力(听、说、读、写),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学生学习外国作品的杰出特征,学习作品中优秀人物身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专注于情感体验。选文标准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满足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金色花》《走一步,再走一步》等作品侧重于感受亲子之爱的诗意与卑微;《重塑生命》《蝉》等作品侧重于对生命的价值与尊严的探讨。部编版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在初一共12篇,在初二共9篇,在初三共7篇。在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教材篇目是逐年递减的,但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是逐年增加的,如何运用少量的篇目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课程标准知识的认识不足,造成教学重点单一化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改革的执行者,扎实的专业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真正地研读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才能够按照课程标准的教学预期制定教学计划,真正实现与国家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相吻合。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熟悉课标的教师占比很小,甚至还有少部分教师存在不了解课标的现象。有部分教师认为,课标在现实教学中的指导意义微乎其微。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大部分教师的第一选择依旧是依据教材而不是依据课标,这就导致语文教师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找不到侧重点,因而在讲解时统一把重点放在课文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讲解上。而作为课标中规定的外国文学所涉及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并未落实。
(二)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的教育思想,意为在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单方面扭曲了这一理念,只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最直接标准,而忽略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也因此被贴上“优等生”“中等生”甚至是“差等生”的标签。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语文老师对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的讲解没有多少热情,甚至直接略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取得高分便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肯定,他们认为比起在考试中更容易拿到分值的传统古诗词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在短时间内难以通过训练拿得高分。因此,教师不愿意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讲解方法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之一。教师的疏忽会导致学生不把外国文学视为学习的关键知识,在繁忙课业的积压下,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关注也会逐渐降低。在课外阅读的选择上,学生自然也就不把外国文学作品作为重点。这些不良结果使外国文学作品教学陷入僵化,但这恰恰与学生兴趣背道而驰。据调查得知,外国文学作品对于好奇心勃发的初中学生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学生丧失对外国文学作品阅读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施以正确的引导。
三、针对教学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关于课程标准的认知培训,转变教学方式
学校开设课标研讨会、培训会、系列讲座等,加深教师对课标的学习,明确课标的重要性。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这是整个语文教育工作的起点和终点。所以,要保证语文教学的质量,首先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语文素养。通过对课标的学习,要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依据外国文学课文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由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特殊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就不能简单地只讲述文本以内的内容,更应该在外国文学中发现有价值的课外教学内容。例如,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童话、寓言科幻类文章,它们独特的写作视角、丰富的想象力、精彩的故事情节都值得学生感受与学习。因此,此类外国文学课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再合适不过。
外国文学作品不同于中国文学作品,它是经过翻译而来的,不同国家对于自身语言文字的运用也独具魅力,此时再对外国文学课文进行细致的赏析与品味,难免会偏离文章语言本身的魅力与韵味,因此,教师要通过对文本的赏析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文章结构、当地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宗教信仰等,这才是外国文学课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审美,不同的地域亦是如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外国文学作品中领略不同的文化之美,进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二)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动力。如何提升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这与教师的职业素养密切相关。教师要扩充知识储备量,阅读与外国文学课文选文相关的作品。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升是一个滚雪球式的越来越充实的积累知识的过程,只有大脑有足够的储备,才可以轻松地控制课堂。教师胸有成竹地进行讲授,有助于让学生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真正做到享受课堂。例如,有些优秀作者的优秀篇目只能以节选的形式出现,作者的写作特色、作品的主题风格、人物的个性特点等就需要通过教师的亲自研读才能传递给学生。同样,在完整阅读过整本著作之后,教师或许会给课堂带来不一样的见解。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扩展学生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外国文学作品这样特殊的课文。在学习一篇外国文学课文时,教师可以使用互联网资源来收集与作家作品有关的背景资料。例如,在讲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把故事背景介绍给学生:1870年普法战争后,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占领后,为转变当地人民的文化意识形态,进而永远统治这个地方,命令两地的学校只允许讲德语,不允许讲法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观看外国文学课文相关的影视资料,培养兴趣。学生既可以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培养自身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又能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学习时事半功倍。
四、结语
新课改下的人才培养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代接轨。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精准到位地掌握课程标准,以身作则,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兴趣中孕育学习热情的萌芽。在这场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吉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汪金梦(1996-),女,吉林和龙人,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