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作品在其表面所呈现的现象之外还有其内在的本质,内在的本质不可能从其表面的现象直接阅读出来,而是需要透过现象来分析和把握。潘帕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认为艺术作品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品,它所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本文使用了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从三个层面来解析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我们要通过这个作品透视出当时的社会内容。
[关键词]图像学 韩熙载夜宴图 潘诺夫斯 顾闳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45-01
一、图像学基本定义
图像学在今天已经成为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方法,主要用来研究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图像学研究有三个目的:发现艺术作品的的象征意义,找到各文化体系中艺术图像的变化,解释图像想表达的内在思想。潘诺夫斯基是图像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学者,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图像志和图像学。他认为,图像学应该分三个层次来解释美术作品:第一层,关于图像自然意义的解释,也就是说对作品中线条与色彩、形状与形态的识别,比如,人、动物和植物等,把作品用一种有意味的特定的形式体系来解释;第二层,关于艺术图像传统意义的发现和解释。即解释作品的特定主题,也就是说图像中所表现的故事、寓言等传统意义;第三层,对作品内在意义的解释,即艺术家把一个国家或一个时期的文化、历史等凝聚在其作品中,我们要解释它的本质含义和内容,也就是潘诺夫斯基所谓的象征意义。
二、《韩熙载夜宴图》前图像志的描述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的第一层含义,是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五代南唐时期著名画家顾闳中的名作,是以五代南唐时期中书侍郎韩熙载为原型进行创作的,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顾闳中《夜宴图》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设色,该图为手卷形式,以韩熙载为中心,全图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第一段写韩熙载和宾客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写王屋山舞“六么”,熙载亲自击鼓。第三段写客人散后,主人和诸女伎休息盥洗。第四段写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管乐。第五段写一部分亲近客人和诸女伎调笑。头两段最传神,主宾或静听、或默视,集中注意于弹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击鼓打板的都按节拍演奏,似乎还有声韵传出画外。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把韩熙载夜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五个场景,四十多个人物音容笑貌无一不活脱绢上。这些绘画内容体现了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中“所见即所得”的第一层。
三、《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志的描述
顾闳中在详细描绘夜宴时透露了两个方面的创作动机。首先,画家对韩熙载的夜宴生活是向往的、羡慕的,对韩熙载的人品是肯定的、褒奖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夜宴的格调并不低下,反而很高雅,且具有一定的品位。因此,我们不能用“寻欢作乐”“花天酒地”“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等词语否定本次宴会。“宴”在夜晚,绝不是在处理公务的上朝时间;“宴”也不是非法麇集,没有政治目的和政治含义,只是一帮志同道合之人的雅会、交流、轻松、消遣。第二,贯穿首尾、充斥始终的是一种不苟言笑、颓丧悲愁的气氛。因此我们认为,其一,韩熙载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因为有良知,所以在整幅画卷中,其表情一直是郁郁寡欢的。此时的南唐王朝已是颓势显现,岌岌可危。韩熙载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他不可能幸灾乐祸。其二,公开场合韩熙载尚能律己。整幅画中,除了第三段与女伎同坐一榻,第四段袒胸露腹赤脚箕踞椅上,其在其他场面中都比较规矩、谨严,并无非分失当之举。其三,宴会的氛围始终掌握在宴会的召集人、组织者手中。换言之,韩熙载也许在夜宴前已向宾客和女伎打过招呼,不可笑语欢声。正是事前的“招呼”,所以第一段出现了12个人之后,余下四段就没有那么多人了,可以看出自从第一段出现7个男人之后,其余段落就没有7个男人同时出现的场景了。也许是有些男宾受不了约束,提前走了。因此,画面的主体内容应该是健康的、向上的。
从画中不难发现画家对南唐朝廷面貌也作出了斥责与否定。第一,男女杂糅。在作品的第五段,第一处,坐在椅子上的男子双手紧抓贴身而立的女伎的手。此亲密之举有违“礼教”。第二处,男子右臂伸出,挽住穿红裙的女伎,女伎的左臂想必也挽住男子。这一过分亲密之举,易使人产生联想。第二,床上被子高拱。第一段画出了一半被红色被子遮盖,一半露出并超出床沿的琵琶。第三段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被子高拱的情节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是在具有引子作用的首节,第二次出现虽篇幅不大,却引人注目。画家对类同的事件重复强调,暗指被子里面有文章。
四、《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志的阐释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人物肖像画称为“写真”,“真”就是指绘画对象个人内在的精神风貌,即“神”,如果当时的画家掌握了这种高超的技艺,对人物绘画创作就有了得心应手的能力,画家在今后的道路上也会大有发展。这幅画主要描绘不同人物对象的姿态以及每个人相应的目光神态;在这幅画中,人物各种形态体现了画面的丰富,弹奏舞蹈,按拍欣赏,人物形态十分生动活泼。对主人公的刻画更是尽善尽美,画家将其刻画得形态超凡、气宇轩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形态,显示出画家高超的画艺。韩熙载形体高大轩昂,虽然场面欢快,但是其眉头紧锁,若有所思,表现了韩熙载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特殊的个性,由此深化了《韩熙载夜宴图》的历史内涵。
《韩熙载夜宴图》的高超技巧体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水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十分到位,如韩熙载的表情、神韵、五官等,特别是面部胡须的刻画十分细致,胡须如同从皮肤中生长出来。对人物服装的描绘也十分细致,衣服的纹路清晰,褶皱刻画准确,利落洒脱。画家的用笔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假如我们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服装,可以清晰地看见人物服装的图案以及服装内部的纹路结构,画工极其精细。画家的这些艺术语言很好地表现了我国当时工笔重彩画的杰出成就,也确定了这幅画在艺术史中的杰出地位。
《韩熙载夜宴图》不仅仅是一幅描写古代私人生活宴欢场景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能让观者在这幅画中感受当时的社会文化风情,更记载了韩熙载为求自保所做出的惊人举动。李煌看了画以后,对韩熙载的戒心减少许多,后来韩熙载在南唐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得以善终;所以《韩熙载夜宴图》也是一幅描写当时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也让后人在谈到顾阂中这幅传世名画时,想起这一段颇不寻常的故事。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第三个层面的重点在于解释图像更深的潜在的意义。我们要发掘作者在作品中对国家、时代、宗教等文化的基本态度,也就是作品更深的潜在涵义,这是图像学第三个层面的“最终目标”。
五、结语
图像学巩固了许多传统艺术史的基础,我们可以将图像学延伸到更宽阔的领域。在掌握一定图像学的知识的基础上,去细心揣摩,深入剖析一幅作品,我们将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刘建龙,李林《韩熙载夜宴图》的版本及图像文化涵义的演变[G].上海博物馆.千年遗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2] 李松《韩熙载夜宴图》[M]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熊莹(1992—)女,籍贯:河南开封,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关键词]图像学 韩熙载夜宴图 潘诺夫斯 顾闳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45-01
一、图像学基本定义
图像学在今天已经成为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方法,主要用来研究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图像学研究有三个目的:发现艺术作品的的象征意义,找到各文化体系中艺术图像的变化,解释图像想表达的内在思想。潘诺夫斯基是图像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学者,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图像志和图像学。他认为,图像学应该分三个层次来解释美术作品:第一层,关于图像自然意义的解释,也就是说对作品中线条与色彩、形状与形态的识别,比如,人、动物和植物等,把作品用一种有意味的特定的形式体系来解释;第二层,关于艺术图像传统意义的发现和解释。即解释作品的特定主题,也就是说图像中所表现的故事、寓言等传统意义;第三层,对作品内在意义的解释,即艺术家把一个国家或一个时期的文化、历史等凝聚在其作品中,我们要解释它的本质含义和内容,也就是潘诺夫斯基所谓的象征意义。
二、《韩熙载夜宴图》前图像志的描述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的第一层含义,是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五代南唐时期著名画家顾闳中的名作,是以五代南唐时期中书侍郎韩熙载为原型进行创作的,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顾闳中《夜宴图》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设色,该图为手卷形式,以韩熙载为中心,全图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第一段写韩熙载和宾客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写王屋山舞“六么”,熙载亲自击鼓。第三段写客人散后,主人和诸女伎休息盥洗。第四段写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管乐。第五段写一部分亲近客人和诸女伎调笑。头两段最传神,主宾或静听、或默视,集中注意于弹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击鼓打板的都按节拍演奏,似乎还有声韵传出画外。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把韩熙载夜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五个场景,四十多个人物音容笑貌无一不活脱绢上。这些绘画内容体现了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中“所见即所得”的第一层。
三、《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志的描述
顾闳中在详细描绘夜宴时透露了两个方面的创作动机。首先,画家对韩熙载的夜宴生活是向往的、羡慕的,对韩熙载的人品是肯定的、褒奖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夜宴的格调并不低下,反而很高雅,且具有一定的品位。因此,我们不能用“寻欢作乐”“花天酒地”“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等词语否定本次宴会。“宴”在夜晚,绝不是在处理公务的上朝时间;“宴”也不是非法麇集,没有政治目的和政治含义,只是一帮志同道合之人的雅会、交流、轻松、消遣。第二,贯穿首尾、充斥始终的是一种不苟言笑、颓丧悲愁的气氛。因此我们认为,其一,韩熙载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因为有良知,所以在整幅画卷中,其表情一直是郁郁寡欢的。此时的南唐王朝已是颓势显现,岌岌可危。韩熙载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他不可能幸灾乐祸。其二,公开场合韩熙载尚能律己。整幅画中,除了第三段与女伎同坐一榻,第四段袒胸露腹赤脚箕踞椅上,其在其他场面中都比较规矩、谨严,并无非分失当之举。其三,宴会的氛围始终掌握在宴会的召集人、组织者手中。换言之,韩熙载也许在夜宴前已向宾客和女伎打过招呼,不可笑语欢声。正是事前的“招呼”,所以第一段出现了12个人之后,余下四段就没有那么多人了,可以看出自从第一段出现7个男人之后,其余段落就没有7个男人同时出现的场景了。也许是有些男宾受不了约束,提前走了。因此,画面的主体内容应该是健康的、向上的。
从画中不难发现画家对南唐朝廷面貌也作出了斥责与否定。第一,男女杂糅。在作品的第五段,第一处,坐在椅子上的男子双手紧抓贴身而立的女伎的手。此亲密之举有违“礼教”。第二处,男子右臂伸出,挽住穿红裙的女伎,女伎的左臂想必也挽住男子。这一过分亲密之举,易使人产生联想。第二,床上被子高拱。第一段画出了一半被红色被子遮盖,一半露出并超出床沿的琵琶。第三段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被子高拱的情节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是在具有引子作用的首节,第二次出现虽篇幅不大,却引人注目。画家对类同的事件重复强调,暗指被子里面有文章。
四、《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志的阐释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人物肖像画称为“写真”,“真”就是指绘画对象个人内在的精神风貌,即“神”,如果当时的画家掌握了这种高超的技艺,对人物绘画创作就有了得心应手的能力,画家在今后的道路上也会大有发展。这幅画主要描绘不同人物对象的姿态以及每个人相应的目光神态;在这幅画中,人物各种形态体现了画面的丰富,弹奏舞蹈,按拍欣赏,人物形态十分生动活泼。对主人公的刻画更是尽善尽美,画家将其刻画得形态超凡、气宇轩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形态,显示出画家高超的画艺。韩熙载形体高大轩昂,虽然场面欢快,但是其眉头紧锁,若有所思,表现了韩熙载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特殊的个性,由此深化了《韩熙载夜宴图》的历史内涵。
《韩熙载夜宴图》的高超技巧体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水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十分到位,如韩熙载的表情、神韵、五官等,特别是面部胡须的刻画十分细致,胡须如同从皮肤中生长出来。对人物服装的描绘也十分细致,衣服的纹路清晰,褶皱刻画准确,利落洒脱。画家的用笔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假如我们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服装,可以清晰地看见人物服装的图案以及服装内部的纹路结构,画工极其精细。画家的这些艺术语言很好地表现了我国当时工笔重彩画的杰出成就,也确定了这幅画在艺术史中的杰出地位。
《韩熙载夜宴图》不仅仅是一幅描写古代私人生活宴欢场景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能让观者在这幅画中感受当时的社会文化风情,更记载了韩熙载为求自保所做出的惊人举动。李煌看了画以后,对韩熙载的戒心减少许多,后来韩熙载在南唐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得以善终;所以《韩熙载夜宴图》也是一幅描写当时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也让后人在谈到顾阂中这幅传世名画时,想起这一段颇不寻常的故事。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第三个层面的重点在于解释图像更深的潜在的意义。我们要发掘作者在作品中对国家、时代、宗教等文化的基本态度,也就是作品更深的潜在涵义,这是图像学第三个层面的“最终目标”。
五、结语
图像学巩固了许多传统艺术史的基础,我们可以将图像学延伸到更宽阔的领域。在掌握一定图像学的知识的基础上,去细心揣摩,深入剖析一幅作品,我们将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刘建龙,李林《韩熙载夜宴图》的版本及图像文化涵义的演变[G].上海博物馆.千年遗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2] 李松《韩熙载夜宴图》[M]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熊莹(1992—)女,籍贯:河南开封,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