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内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其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建立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上的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为:创造积极倾听的环境、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开展积极评价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主体
引导,是指带着人向某个目标集体行动,可以是行为、动作上先进,也可以是思想上先进或技术上先进等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师不仅仅要把数学教学看作是一门科学,更应该看作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数学课“引导”得好,就等于上好了一半的课。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完全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引入是否科学和是否艺术。
一、创造积极倾听的环境
倾听是一种能力,是交流的第一技巧。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倾听,老师怎么可能理解他的学生,又怎么可能教得好书?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而且是有个性差异的生命体,只有让他们自己领悟和理解老师的苦心,才能将老师的话听进耳朵,然后再记在心里,我们的这番苦心才没有白费。但这种入耳又入心的习惯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我们老师在倾听中应认真揣摸和分析学生表达的语言,推断出学生的未尽之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意图,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老师善意的、会心的理解而倍觉高兴。要耐心听,不随便打断孩子,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老师在听学生讲话时,应尽量为“理解”而倾听,而不是为“评价”而倾听,既让学生得到适当的关注,又让其可以畅所欲言。
总之,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学会倾听是对我们老师的一个更高的要求,一名成功的老师更是如此,将一些新的理念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做一名积极的倾听者。
二、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实际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人”的意识和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从这种程度上来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教与学才可以教学相长。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统一体,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和“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必须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充满自我创造的激情。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我认为新课标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敢于去创造,去探索,关键还在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一定要分清教师和学生的定位,教师处在主导地位,而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的孩子是天真的,好奇的,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很多疑问,从而对一切事物产生好奇。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讲操作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讲概念、讲法则,让学生讲算理、讲思路,讲发现规律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乏味的内容生动化、趣味化,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愉快地探索数学的认识规律。通过经常教育,使学生树立不懂就问的观念。解应用题时,学生列出了算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还可以怎样列?”通过“说”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教师的辅助作用。
第二,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教师应充分利用引导启发式的思维,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
第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不挖苦、歧视差生,用真情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爱,逐步唤起学生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快的创新氛围。我们应经常鼓励那些用不平常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使其处在创新情境之中。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同学向经常提问的学生学习,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才可以在进行创新时无须处于保守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活动而无须拘束。
四、开展积极评价
积极评价是运用“引导”不可缺少的一环。正如霍桑实验指出的一样,积极评价可以让学生认为自己受到了关注、受到了注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在评价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个性特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性格等方面做出适当的鼓励措施。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及时进行适当的评价给予鼓励,评价时,主要是以表扬为主,比如,你说的真棒,你们小组总结的真好等等,同时加上必要的身体语言,可以对学生报以微笑,用手摸一下学生的头,鼓励他门继续努力等等,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实验分层教学过程中,必须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并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够受益。同时,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要积极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关注,及时肯定,对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并指导其分析产生的原因,鼓励学生自己去找出错误并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主体
引导,是指带着人向某个目标集体行动,可以是行为、动作上先进,也可以是思想上先进或技术上先进等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师不仅仅要把数学教学看作是一门科学,更应该看作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数学课“引导”得好,就等于上好了一半的课。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完全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引入是否科学和是否艺术。
一、创造积极倾听的环境
倾听是一种能力,是交流的第一技巧。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倾听,老师怎么可能理解他的学生,又怎么可能教得好书?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而且是有个性差异的生命体,只有让他们自己领悟和理解老师的苦心,才能将老师的话听进耳朵,然后再记在心里,我们的这番苦心才没有白费。但这种入耳又入心的习惯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我们老师在倾听中应认真揣摸和分析学生表达的语言,推断出学生的未尽之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意图,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老师善意的、会心的理解而倍觉高兴。要耐心听,不随便打断孩子,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老师在听学生讲话时,应尽量为“理解”而倾听,而不是为“评价”而倾听,既让学生得到适当的关注,又让其可以畅所欲言。
总之,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学会倾听是对我们老师的一个更高的要求,一名成功的老师更是如此,将一些新的理念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做一名积极的倾听者。
二、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实际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人”的意识和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从这种程度上来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教与学才可以教学相长。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统一体,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和“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必须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充满自我创造的激情。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我认为新课标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敢于去创造,去探索,关键还在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一定要分清教师和学生的定位,教师处在主导地位,而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的孩子是天真的,好奇的,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很多疑问,从而对一切事物产生好奇。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讲操作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讲概念、讲法则,让学生讲算理、讲思路,讲发现规律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乏味的内容生动化、趣味化,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愉快地探索数学的认识规律。通过经常教育,使学生树立不懂就问的观念。解应用题时,学生列出了算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还可以怎样列?”通过“说”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教师的辅助作用。
第二,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教师应充分利用引导启发式的思维,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
第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不挖苦、歧视差生,用真情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爱,逐步唤起学生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快的创新氛围。我们应经常鼓励那些用不平常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使其处在创新情境之中。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同学向经常提问的学生学习,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才可以在进行创新时无须处于保守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活动而无须拘束。
四、开展积极评价
积极评价是运用“引导”不可缺少的一环。正如霍桑实验指出的一样,积极评价可以让学生认为自己受到了关注、受到了注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在评价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个性特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性格等方面做出适当的鼓励措施。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及时进行适当的评价给予鼓励,评价时,主要是以表扬为主,比如,你说的真棒,你们小组总结的真好等等,同时加上必要的身体语言,可以对学生报以微笑,用手摸一下学生的头,鼓励他门继续努力等等,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实验分层教学过程中,必须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并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够受益。同时,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要积极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关注,及时肯定,对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并指导其分析产生的原因,鼓励学生自己去找出错误并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