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进教务管理创新是实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学管理提出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宿迁学院教务管理工作的基本特点,提出了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路,以促进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教务管理 创新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11(b)-0000-00
宿迁学院是江苏省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产物,是宿迁市人民政府与江苏省八所高校采用新机制和新模式联合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办学的学院。它既不同于普通的公办学院,也有别于典型意义上的民办高等学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创新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的产物。它利用公办母体高校的部分资源,实行联建系部办学,重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一种新型、独特的办学形式,它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不断进行教务管理创新,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
1 教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而教务管理工作又是教学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宿迁学院办学的历史不长,实训实践基地、师资、生源等硬件与软件的条件与老牌的高校还有一定差距,如何通过创新教务管理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各种创新人才,是学院当前的首要任务。在学校工作中,师资建设和教务管理是教学工作的“两条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如果没有一支合乎要求的教务管理队伍进行高效率创造性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就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创办高水平有特色的大学,加强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是不可或缺的。
2 教务管理现状分析
分析学院的教务管理现状,既有可喜的一面,又有令人担忧的地方。可喜的是学院经过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培养了一批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员,在教务管理岗位辛勤工作默默奉献,初步形成了适合本校特点的较为有效的教务管理模式;忧的是由于这一岗位的性质,教务管理人员极少有外出学习参观交流的机会,信息比较闭塞,工作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处于维持性管理,缺少创新的思维和魄力,与学院的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在教育管理观念上,过于强调工作的服务性和规范性,对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考虑较多,而对能促进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工作考虑较少;在的具体操作上,缺乏适应新情况和新问题应有的机制活力,只满足于领导布置什么就做什么;在管理模式上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特别是90后出生学生逐渐增多,个性化比较突出,在中学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社会对创新人才标准在提高的,管理模式的僵化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竞争力的降低;在管理队伍建设上尚未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这样就造成教务管理人员虽然有工作热情,但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及时提供新经验的管理行家不多。显然,消除上述弊端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切实有效地对学院实施管理创新,特别是教务管理的创新。
3 教务管理创新的路径
3.1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管理与服务体制
应当看到的是,我院作为应用型本科学校,学生生源基础程度不同,要为每个学生创造因材施教的环境,使优秀学生更加优秀,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经过精心培养也能达到毕业基本要求,是学院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上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改变一个标准、一种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主动学习、自主设计学习过程的成长环境,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3.2 加强个性修养,提高教务的制度创新
由于我院建院的历史不长,仅一个课堂教学工作就要要涉及到联建高校、外聘、内聘的老师,因此工作显得较繁杂、琐碎,而且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合作、交流,善于处理多方面的关系的能力。同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各学科的培养计划、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的工作方式及工作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对学生的学籍管理,甚至还涉及到学生工作和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加强教务人员的修养,提高教务的制度创新是人才培养得以实现的保障。教务制度创新必须适合于学校的校情,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形成管理干部、教师、学生互动的,并将经过实践证明,确实适合教改实际,确实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项目,用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在全校全面的推行。学院为此建立了院系两级的人才培养监督机制,用制度来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
3.3 创新教学考评模式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是教务管理的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院坚持发展性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树立考评是帮助教师发展的理念,促进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职业发展。对于学生的能力评价,传统做法是采用标准化的试题和规范化的答案考核学生,把是否掌握知识作为考试的目的,以考试分数作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忽视能力的考核。因此,对学生的考评也要创新,教学评价中应在评价主体上更加注重多元化,在评价方式方法上更加注重多样性,在评价学生发展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创业与创新能力。在考试方面改变了单一的考试方式,采取小论文、口试、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或开卷、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过程学习考核与期末末端考核结合等,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的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导向、激励等功能的考评模式,不断推进了创新人才的有益尝试。
4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路与策略
教务管理要以教师为本,依靠教师,尊重教师意见。应把所有的教务管理工作看作是为教师顺利有序开展教书育人提供的有效服务。主动与教师沟通,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教管和谐”的良好局面。教务管理要以学生为本,融服务、管理、育人为一体,在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明确教务管理政策、流程,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此外,教务管理人员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教学管理的承擔者,又是教学改革的促进者。要努力培养和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思想品德修养。教务人员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应以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以任劳任怨、勤恳工作的奉献精神和敬业意识为教学、教师和学生服务。
总之 ,在教务管理者及师生员工共同的努力下,将教育教学管理和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就一定能闯出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文清,谢文明,韦家明.学分制视角下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2] 张楚珊.浅谈如何提高独立学院系部教务管理能力[J].科教文汇,2009,(10).
[3] 宋虎珍.由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谈加强教务管理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关键词:教务管理 创新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11(b)-0000-00
宿迁学院是江苏省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产物,是宿迁市人民政府与江苏省八所高校采用新机制和新模式联合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办学的学院。它既不同于普通的公办学院,也有别于典型意义上的民办高等学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创新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的产物。它利用公办母体高校的部分资源,实行联建系部办学,重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一种新型、独特的办学形式,它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不断进行教务管理创新,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
1 教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而教务管理工作又是教学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宿迁学院办学的历史不长,实训实践基地、师资、生源等硬件与软件的条件与老牌的高校还有一定差距,如何通过创新教务管理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各种创新人才,是学院当前的首要任务。在学校工作中,师资建设和教务管理是教学工作的“两条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如果没有一支合乎要求的教务管理队伍进行高效率创造性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就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创办高水平有特色的大学,加强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是不可或缺的。
2 教务管理现状分析
分析学院的教务管理现状,既有可喜的一面,又有令人担忧的地方。可喜的是学院经过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培养了一批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员,在教务管理岗位辛勤工作默默奉献,初步形成了适合本校特点的较为有效的教务管理模式;忧的是由于这一岗位的性质,教务管理人员极少有外出学习参观交流的机会,信息比较闭塞,工作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处于维持性管理,缺少创新的思维和魄力,与学院的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在教育管理观念上,过于强调工作的服务性和规范性,对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考虑较多,而对能促进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工作考虑较少;在的具体操作上,缺乏适应新情况和新问题应有的机制活力,只满足于领导布置什么就做什么;在管理模式上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特别是90后出生学生逐渐增多,个性化比较突出,在中学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社会对创新人才标准在提高的,管理模式的僵化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竞争力的降低;在管理队伍建设上尚未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这样就造成教务管理人员虽然有工作热情,但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及时提供新经验的管理行家不多。显然,消除上述弊端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切实有效地对学院实施管理创新,特别是教务管理的创新。
3 教务管理创新的路径
3.1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管理与服务体制
应当看到的是,我院作为应用型本科学校,学生生源基础程度不同,要为每个学生创造因材施教的环境,使优秀学生更加优秀,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经过精心培养也能达到毕业基本要求,是学院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上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改变一个标准、一种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主动学习、自主设计学习过程的成长环境,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3.2 加强个性修养,提高教务的制度创新
由于我院建院的历史不长,仅一个课堂教学工作就要要涉及到联建高校、外聘、内聘的老师,因此工作显得较繁杂、琐碎,而且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合作、交流,善于处理多方面的关系的能力。同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各学科的培养计划、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的工作方式及工作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对学生的学籍管理,甚至还涉及到学生工作和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加强教务人员的修养,提高教务的制度创新是人才培养得以实现的保障。教务制度创新必须适合于学校的校情,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形成管理干部、教师、学生互动的,并将经过实践证明,确实适合教改实际,确实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项目,用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在全校全面的推行。学院为此建立了院系两级的人才培养监督机制,用制度来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
3.3 创新教学考评模式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是教务管理的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院坚持发展性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树立考评是帮助教师发展的理念,促进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职业发展。对于学生的能力评价,传统做法是采用标准化的试题和规范化的答案考核学生,把是否掌握知识作为考试的目的,以考试分数作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忽视能力的考核。因此,对学生的考评也要创新,教学评价中应在评价主体上更加注重多元化,在评价方式方法上更加注重多样性,在评价学生发展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创业与创新能力。在考试方面改变了单一的考试方式,采取小论文、口试、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或开卷、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过程学习考核与期末末端考核结合等,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的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导向、激励等功能的考评模式,不断推进了创新人才的有益尝试。
4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路与策略
教务管理要以教师为本,依靠教师,尊重教师意见。应把所有的教务管理工作看作是为教师顺利有序开展教书育人提供的有效服务。主动与教师沟通,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教管和谐”的良好局面。教务管理要以学生为本,融服务、管理、育人为一体,在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明确教务管理政策、流程,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此外,教务管理人员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教学管理的承擔者,又是教学改革的促进者。要努力培养和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思想品德修养。教务人员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应以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以任劳任怨、勤恳工作的奉献精神和敬业意识为教学、教师和学生服务。
总之 ,在教务管理者及师生员工共同的努力下,将教育教学管理和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就一定能闯出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文清,谢文明,韦家明.学分制视角下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2] 张楚珊.浅谈如何提高独立学院系部教务管理能力[J].科教文汇,2009,(10).
[3] 宋虎珍.由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谈加强教务管理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