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提起“铜管乐器”时,相信乐迷们脑海中出现的,是铜管家族一件件“金灿灿”的成员们。嘹亮激昂的小号、内敛深沉的圆号、庄严饱满的长号不仅仅在古典音乐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在爵士、流行等音乐中也是常客。它们互相协作组成的铜管重奏,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喜爱。2015年11月7日,德国铜管重奏团(German Brass)将来到上海,为乐迷们呈现精彩纷呈的铜管重奏音乐会。这也是他们2015中国巡演的最后一站。
德国铜管重奏团是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乐团,全部十位成员都来自于欧洲各大交响乐团,其中不乏柏林爱乐、慕尼黑爱乐这样的顶级团体。它成立于1974年,前身为“德国铜管五重奏”,1984年,乐团又加入了五名新成员,扩编为十重奏的编制,这使他们具备了演奏出交响乐般宏伟音响效果的条件。之后,乐团延续这一路线不断发展,他们灌录了自己的唱片,并在世界各地举行巡演,让全世界的乐迷都能欣赏到铜管重奏那“黄金般”的音色。
提起德国的音乐团体,总会给人一种印象:演奏技巧精熟,情感表现丰富。德国铜管重奏团继承了这种传统。常年担任各大优秀交响乐团演奏员的乐手们具备了扎实的古典音乐根基,从亨德尔、巴赫一直到施特劳斯、李斯特等重要作曲家的作品都是他们的常备曲目。更重要的是,他们并未完全将自己限制在古典音乐领域,而是发挥铜管乐器的特色,演奏了大量的爵士音乐和流行音乐。这种“多元融合”的演奏风格开创了仅属于德国铜管重奏团兼具活力与魅力的声音。
铜管乐的“细腻”
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这场演出中,上半场的六首曲目都属于古典音乐范畴,来自巴洛克与浪漫主义两个时期。从曲目上来看,无论是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还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均属于较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并不容易演奏,因为除了铜管乐擅长表现的气势之外,这些曲目都更注重另一种属性的表现——细腻。
在古典音乐作品中,铜管乐器担任主角的演奏段落往往具有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特点。小号的高音一旦出现,整个乐队都开始为其陪衬;长号的低音则是作曲家营造紧张、悲怆气氛的最得力的帮手;连“低调”的圆号,也时常展现其富有金属性的音色。但正是由于这些特点,铜管乐器也常常招来一些“偏见”——许多对其了解不深的乐迷认为它们“五大三粗”,刚劲有余而细致不足。而且,德国铜管重奏团采用的是十重奏编制,这势必会对演奏家自身的水准和他们之间的配合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这两点来看,这场音乐会是否会被贴上“不细腻”的标签呢?
我起初也有这样的担心,但是,当在网上看到了他们演奏《闲聊波尔卡》的录像之后,这种担心完全打消了。无论是富有气势的齐奏、灵活的快速走句,还是乐器间的“柔声对话”,乐队都处理得游刃有余。他们具备了铜管重奏中常常缺失的细腻与灵巧,并且始终维持着高水准的音色——将“金属”的声音成功点化成为“黄金”。这样出色的配合不仅源于演奏家自身的高超技巧,还得益于他们的“元老”——兼有长号演奏家与作曲家身份的恩里克·克莱斯波。他为乐团改编了大量曲目,这种“量身定制”使得每位演奏家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准。直到今天,乐团演奏的每一首曲目都沿袭了这种“改编”传统。有如此严谨的演奏及编曲态度,他们能以铜管乐器做到“细腻”也就水到渠成了。
来自德国的布鲁斯与爵士
“布鲁斯”是起源于美国南方黑人社会的一种重要音乐风格,它由“Blues”直接音译而来,有时也译为“蓝调音乐”。布鲁斯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发展,一直流行到今天,它的许多音乐特质也为爵士乐所吸收。从音乐会下半场的《小号布鲁斯与歌》与《野猫布鲁斯》等曲目可以看出,这种流行已经跨出美国,走向世界,连向来“严谨”的德国也受到了它的影响。
铜管乐器——尤其是小号与长号——向来在布鲁斯与爵士音乐中占据着一席之地。自从爵士乐的灵魂人物——路易·阿姆斯特朗以一支小号完美地表现了爵士乐的魅力之后,以铜管组合演奏爵士音乐的形式便开始风靡全球。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乐队”(Big Band),它以数目众多的铜管乐器组成,还加入了黑管、萨克斯等木管乐器,表现多种类型的爵士音乐风格,这与常见的“铜管五重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德国铜管重奏团的“十重奏”编制可以说是对两者进行了中和,它拥有比五重奏更多样化的音响效果,却不失内敛与细致;它比大乐队更为精炼,却也能表现爵士乐的自由与无拘无束。在这些德国演奏家的手中,古典与爵士的界限或许并不存在,这只是他们对于生活的两种态度,每一种都有着自己的精彩。
更具时代气息的“古典”
古典音乐在当代应该如何被演奏?是应当坚持传统,完全忠实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还是应该兼顾时代,将当代音乐的多元风格融入古典?这个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摇摆天鹅》,说明了德国铜管重奏团并未固守传统,而是在这一问题上持开放态度。
2002年,鲍比·迈克菲林推出一张CD:《摇摆巴赫——鲍比·迈克菲林和他的朋友们》,嘉宾名单中,赫然有“德国铜管重奏团”的名字。迈克菲林何许人也?一位主要活跃于爵士、流行与跨界领域的无伴奏声乐大师,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很高的人气。与这样的音乐家合作,足以说明德国铜管重奏团对于古典音乐与当代元素融合所做的努力。音乐会中《摇摆天鹅》的音乐材料取自柴科夫斯基的名作《天鹅湖》,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加入了爵士乐中最重要的“摇摆”(Swing)节奏元素,使音乐一直处于俏皮的律动中。柴科夫斯基原作中安静、优雅的天鹅即将摇身一变,展开双翅摇摆起舞,跃然来到听众的面前。
这些技艺精湛的铜管“大咖”们都将在音乐会上“玩”起来了!我们何必还拘泥于特定的风格和特定的流派中呢?带上你的耳朵,去现场聆听德国铜管重奏团是如何演奏出“黄金”般的声音吧!
德国铜管重奏团是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乐团,全部十位成员都来自于欧洲各大交响乐团,其中不乏柏林爱乐、慕尼黑爱乐这样的顶级团体。它成立于1974年,前身为“德国铜管五重奏”,1984年,乐团又加入了五名新成员,扩编为十重奏的编制,这使他们具备了演奏出交响乐般宏伟音响效果的条件。之后,乐团延续这一路线不断发展,他们灌录了自己的唱片,并在世界各地举行巡演,让全世界的乐迷都能欣赏到铜管重奏那“黄金般”的音色。
提起德国的音乐团体,总会给人一种印象:演奏技巧精熟,情感表现丰富。德国铜管重奏团继承了这种传统。常年担任各大优秀交响乐团演奏员的乐手们具备了扎实的古典音乐根基,从亨德尔、巴赫一直到施特劳斯、李斯特等重要作曲家的作品都是他们的常备曲目。更重要的是,他们并未完全将自己限制在古典音乐领域,而是发挥铜管乐器的特色,演奏了大量的爵士音乐和流行音乐。这种“多元融合”的演奏风格开创了仅属于德国铜管重奏团兼具活力与魅力的声音。
铜管乐的“细腻”
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这场演出中,上半场的六首曲目都属于古典音乐范畴,来自巴洛克与浪漫主义两个时期。从曲目上来看,无论是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还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均属于较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并不容易演奏,因为除了铜管乐擅长表现的气势之外,这些曲目都更注重另一种属性的表现——细腻。
在古典音乐作品中,铜管乐器担任主角的演奏段落往往具有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特点。小号的高音一旦出现,整个乐队都开始为其陪衬;长号的低音则是作曲家营造紧张、悲怆气氛的最得力的帮手;连“低调”的圆号,也时常展现其富有金属性的音色。但正是由于这些特点,铜管乐器也常常招来一些“偏见”——许多对其了解不深的乐迷认为它们“五大三粗”,刚劲有余而细致不足。而且,德国铜管重奏团采用的是十重奏编制,这势必会对演奏家自身的水准和他们之间的配合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这两点来看,这场音乐会是否会被贴上“不细腻”的标签呢?
我起初也有这样的担心,但是,当在网上看到了他们演奏《闲聊波尔卡》的录像之后,这种担心完全打消了。无论是富有气势的齐奏、灵活的快速走句,还是乐器间的“柔声对话”,乐队都处理得游刃有余。他们具备了铜管重奏中常常缺失的细腻与灵巧,并且始终维持着高水准的音色——将“金属”的声音成功点化成为“黄金”。这样出色的配合不仅源于演奏家自身的高超技巧,还得益于他们的“元老”——兼有长号演奏家与作曲家身份的恩里克·克莱斯波。他为乐团改编了大量曲目,这种“量身定制”使得每位演奏家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准。直到今天,乐团演奏的每一首曲目都沿袭了这种“改编”传统。有如此严谨的演奏及编曲态度,他们能以铜管乐器做到“细腻”也就水到渠成了。
来自德国的布鲁斯与爵士
“布鲁斯”是起源于美国南方黑人社会的一种重要音乐风格,它由“Blues”直接音译而来,有时也译为“蓝调音乐”。布鲁斯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发展,一直流行到今天,它的许多音乐特质也为爵士乐所吸收。从音乐会下半场的《小号布鲁斯与歌》与《野猫布鲁斯》等曲目可以看出,这种流行已经跨出美国,走向世界,连向来“严谨”的德国也受到了它的影响。
铜管乐器——尤其是小号与长号——向来在布鲁斯与爵士音乐中占据着一席之地。自从爵士乐的灵魂人物——路易·阿姆斯特朗以一支小号完美地表现了爵士乐的魅力之后,以铜管组合演奏爵士音乐的形式便开始风靡全球。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乐队”(Big Band),它以数目众多的铜管乐器组成,还加入了黑管、萨克斯等木管乐器,表现多种类型的爵士音乐风格,这与常见的“铜管五重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德国铜管重奏团的“十重奏”编制可以说是对两者进行了中和,它拥有比五重奏更多样化的音响效果,却不失内敛与细致;它比大乐队更为精炼,却也能表现爵士乐的自由与无拘无束。在这些德国演奏家的手中,古典与爵士的界限或许并不存在,这只是他们对于生活的两种态度,每一种都有着自己的精彩。
更具时代气息的“古典”
古典音乐在当代应该如何被演奏?是应当坚持传统,完全忠实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还是应该兼顾时代,将当代音乐的多元风格融入古典?这个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摇摆天鹅》,说明了德国铜管重奏团并未固守传统,而是在这一问题上持开放态度。
2002年,鲍比·迈克菲林推出一张CD:《摇摆巴赫——鲍比·迈克菲林和他的朋友们》,嘉宾名单中,赫然有“德国铜管重奏团”的名字。迈克菲林何许人也?一位主要活跃于爵士、流行与跨界领域的无伴奏声乐大师,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很高的人气。与这样的音乐家合作,足以说明德国铜管重奏团对于古典音乐与当代元素融合所做的努力。音乐会中《摇摆天鹅》的音乐材料取自柴科夫斯基的名作《天鹅湖》,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加入了爵士乐中最重要的“摇摆”(Swing)节奏元素,使音乐一直处于俏皮的律动中。柴科夫斯基原作中安静、优雅的天鹅即将摇身一变,展开双翅摇摆起舞,跃然来到听众的面前。
这些技艺精湛的铜管“大咖”们都将在音乐会上“玩”起来了!我们何必还拘泥于特定的风格和特定的流派中呢?带上你的耳朵,去现场聆听德国铜管重奏团是如何演奏出“黄金”般的声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