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到的“黄金”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atisbianbia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提起“铜管乐器”时,相信乐迷们脑海中出现的,是铜管家族一件件“金灿灿”的成员们。嘹亮激昂的小号、内敛深沉的圆号、庄严饱满的长号不仅仅在古典音乐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在爵士、流行等音乐中也是常客。它们互相协作组成的铜管重奏,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喜爱。2015年11月7日,德国铜管重奏团(German Brass)将来到上海,为乐迷们呈现精彩纷呈的铜管重奏音乐会。这也是他们2015中国巡演的最后一站。
  德国铜管重奏团是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乐团,全部十位成员都来自于欧洲各大交响乐团,其中不乏柏林爱乐、慕尼黑爱乐这样的顶级团体。它成立于1974年,前身为“德国铜管五重奏”,1984年,乐团又加入了五名新成员,扩编为十重奏的编制,这使他们具备了演奏出交响乐般宏伟音响效果的条件。之后,乐团延续这一路线不断发展,他们灌录了自己的唱片,并在世界各地举行巡演,让全世界的乐迷都能欣赏到铜管重奏那“黄金般”的音色。
  提起德国的音乐团体,总会给人一种印象:演奏技巧精熟,情感表现丰富。德国铜管重奏团继承了这种传统。常年担任各大优秀交响乐团演奏员的乐手们具备了扎实的古典音乐根基,从亨德尔、巴赫一直到施特劳斯、李斯特等重要作曲家的作品都是他们的常备曲目。更重要的是,他们并未完全将自己限制在古典音乐领域,而是发挥铜管乐器的特色,演奏了大量的爵士音乐和流行音乐。这种“多元融合”的演奏风格开创了仅属于德国铜管重奏团兼具活力与魅力的声音。



  铜管乐的“细腻”
  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这场演出中,上半场的六首曲目都属于古典音乐范畴,来自巴洛克与浪漫主义两个时期。从曲目上来看,无论是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还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均属于较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并不容易演奏,因为除了铜管乐擅长表现的气势之外,这些曲目都更注重另一种属性的表现——细腻。
  在古典音乐作品中,铜管乐器担任主角的演奏段落往往具有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特点。小号的高音一旦出现,整个乐队都开始为其陪衬;长号的低音则是作曲家营造紧张、悲怆气氛的最得力的帮手;连“低调”的圆号,也时常展现其富有金属性的音色。但正是由于这些特点,铜管乐器也常常招来一些“偏见”——许多对其了解不深的乐迷认为它们“五大三粗”,刚劲有余而细致不足。而且,德国铜管重奏团采用的是十重奏编制,这势必会对演奏家自身的水准和他们之间的配合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这两点来看,这场音乐会是否会被贴上“不细腻”的标签呢?
  我起初也有这样的担心,但是,当在网上看到了他们演奏《闲聊波尔卡》的录像之后,这种担心完全打消了。无论是富有气势的齐奏、灵活的快速走句,还是乐器间的“柔声对话”,乐队都处理得游刃有余。他们具备了铜管重奏中常常缺失的细腻与灵巧,并且始终维持着高水准的音色——将“金属”的声音成功点化成为“黄金”。这样出色的配合不仅源于演奏家自身的高超技巧,还得益于他们的“元老”——兼有长号演奏家与作曲家身份的恩里克·克莱斯波。他为乐团改编了大量曲目,这种“量身定制”使得每位演奏家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准。直到今天,乐团演奏的每一首曲目都沿袭了这种“改编”传统。有如此严谨的演奏及编曲态度,他们能以铜管乐器做到“细腻”也就水到渠成了。
  来自德国的布鲁斯与爵士
  “布鲁斯”是起源于美国南方黑人社会的一种重要音乐风格,它由“Blues”直接音译而来,有时也译为“蓝调音乐”。布鲁斯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发展,一直流行到今天,它的许多音乐特质也为爵士乐所吸收。从音乐会下半场的《小号布鲁斯与歌》与《野猫布鲁斯》等曲目可以看出,这种流行已经跨出美国,走向世界,连向来“严谨”的德国也受到了它的影响。
  铜管乐器——尤其是小号与长号——向来在布鲁斯与爵士音乐中占据着一席之地。自从爵士乐的灵魂人物——路易·阿姆斯特朗以一支小号完美地表现了爵士乐的魅力之后,以铜管组合演奏爵士音乐的形式便开始风靡全球。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乐队”(Big Band),它以数目众多的铜管乐器组成,还加入了黑管、萨克斯等木管乐器,表现多种类型的爵士音乐风格,这与常见的“铜管五重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德国铜管重奏团的“十重奏”编制可以说是对两者进行了中和,它拥有比五重奏更多样化的音响效果,却不失内敛与细致;它比大乐队更为精炼,却也能表现爵士乐的自由与无拘无束。在这些德国演奏家的手中,古典与爵士的界限或许并不存在,这只是他们对于生活的两种态度,每一种都有着自己的精彩。
  更具时代气息的“古典”
  古典音乐在当代应该如何被演奏?是应当坚持传统,完全忠实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还是应该兼顾时代,将当代音乐的多元风格融入古典?这个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摇摆天鹅》,说明了德国铜管重奏团并未固守传统,而是在这一问题上持开放态度。
  2002年,鲍比·迈克菲林推出一张CD:《摇摆巴赫——鲍比·迈克菲林和他的朋友们》,嘉宾名单中,赫然有“德国铜管重奏团”的名字。迈克菲林何许人也?一位主要活跃于爵士、流行与跨界领域的无伴奏声乐大师,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很高的人气。与这样的音乐家合作,足以说明德国铜管重奏团对于古典音乐与当代元素融合所做的努力。音乐会中《摇摆天鹅》的音乐材料取自柴科夫斯基的名作《天鹅湖》,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加入了爵士乐中最重要的“摇摆”(Swing)节奏元素,使音乐一直处于俏皮的律动中。柴科夫斯基原作中安静、优雅的天鹅即将摇身一变,展开双翅摇摆起舞,跃然来到听众的面前。
  这些技艺精湛的铜管“大咖”们都将在音乐会上“玩”起来了!我们何必还拘泥于特定的风格和特定的流派中呢?带上你的耳朵,去现场聆听德国铜管重奏团是如何演奏出“黄金”般的声音吧!
其他文献
“丰碑”一词的含义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为不朽的、伟大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功业所树立的名垂记载。在中国小提琴教育史和演奏史上,就有这样一块被世人瞩目的丰碑,它“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其业绩被后代小提琴家们深深铭记。他就是林耀基,一位伟大的小提琴教育家,一位为世界小提琴艺术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被人们誉为世界“东方小提琴学派”的伟大先驱者。  六年前,林耀基大师在一次突发的疾病中仙逝,噩耗犹如晴
期刊
在西方音乐史上,十六世纪可看作是一个转折点,音乐也进入了一个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时代。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抱怨天主教教堂音乐中的世俗性、管风琴师过分夸张的表现、由于复调音乐而变得黯然失色的经文等等。在1562年许多作曲家以及大主教开始反对音乐宗教改革。作为反宗教改革的重要代表,帕莱斯特里那将宗教音乐的华丽去除,将不协和音掩盖或修饰,成了十六世纪作曲学生的理想范例。  帕莱斯特里那的学生托马斯·
期刊
在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2014年度十大发烧唱片榜颁奖典礼”上,海政文工团青年男低音歌手王晰演唱的《Low C 的诱惑》(又名《低音C的诱惑》)赫然在列。我慕名购得这张唱片,谛听玩味之后,便有了如的感慨。  美的低是技艺,囿于天赋;低得美是境界,发乎修养。  美的低音,低而不抑,厚而不浑,沉而不悶,实而不板,稳而不僵,释放的是天性,彰显的是禀赋,美在一个自然而然。反之,晦、涩、干、老、郁,喉头压
期刊
拉莫好比沉闷乏味的反义词,他总是充满创造力。拉莫热爱挑战和超越传统,这为他同时赢得了热烈的赞赏和执拗的毁誉。  如今,人们总将“巴洛克”简单地当作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早期音乐的标签,而不思考这个词汇的原始含义。五百年前,“巴洛克”一词可以用来形容一颗畸形的珍珠或是一件过于奢侈的首饰。直到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还没有人将这个词语运用到音乐方面。那时,有一位评论家评价让-菲利普·拉莫的首部歌剧《希波吕托斯与
期刊
郑明勋,这位国际乐坛声誉日隆的亚裔指挥家,以凌厉与细腻的双重指挥风格,受到世界众多乐迷的喜爱与追捧。从小爱好烹饪的他,视指挥如同掌勺,都要精选原料、精心调配,以达理想的境界。  2015年11月9日,郑明勋以乐团首席客座指挥的身份,率领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演释了贝多芬《第二交响曲》与马勒《第四交响曲》,为乐迷带来璀璨的德意志之声,这也是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中交响篇章的
期刊
理查德·瓦格纳是一场病,而且只针对于我。  自2008年购进拜罗伊特音乐節全套瓦格纳歌剧后,我与“瓦格纳疾病”走过了七个年头。七年之痒,它的痛痒之处是《尼伯龙根的指环》里的《女武神》,我一共看过三场,两场在上海,一场在台北。2010年科隆歌剧院版《女武神》使我震惊,继而无可挽回地陷入“疾病”,心甘情愿地被瓦格纳“裹挟”。尼采反对瓦格纳,拼命逃出瓦格纳意志力的裹挟,才能走回他自己的哲学,我等只能在瓦
期刊
音乐剧《摇滚校园》(Rock of Ages)于2015年11月12日在百老汇冬园剧院(Winter Garden Theatre)开启了首场预演。当晚一群特别的嘉宾让演出现场变得格外热闹,他们是十二年前出演了电影版《摇滚校园》的“小演员们”。如今长大的小演员们集体亮相,让现场该剧粉丝惊喜连连。  该剧是英国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最新力作,由《唐顿庄园》之父朱利安·菲勒斯(Julian
期刊
开幕式音乐会  中提琴是弦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本身的特殊个性和作用,注定其身上有着一种耐人寻味的色彩。中提琴是一件极富内涵的乐器,其音乐的含蓄性、融合性以及深刻性,是任何其他乐器都难以匹敌的。中提琴又是一件人性化的乐器,它的音区和音质无不浸透着温厚善良的“人性特征”,而那“隐晦”般的音色,则带有忧郁的韵味感和成熟的“思想涌动”。  然而,这样一件特色突出而又接近完美的乐器,若干年前在中国却根本不
期刊
情歌起源于什么?是树上的鸟巢还是蜂房?事实上,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各种有关音乐(包括富有感染力的情歌)起源的解释通常是基于鸟类和其他动物的求偶活动。当然,艺术家们有充分的理由对此观点产生质疑。艺术创作一度被视为神的力量,艺术家们现在会发现自己只是鸟类或蜜蜂的模仿者。  达尔文一直认为,通过研究动物王国,尤其是鸟类那富有旋律的发声,可以获得对音乐起源最好的理解。在达尔文的著作《人类的起源》中,对鸟类
期刊
本杰明·赞德(Benjamin Zander)是独特的。第一次在Ted看到他的演讲“古典音乐改变人心的力量”(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Classical Music),我就被他的活力和他对古典音乐的激情打动和感染。这位马勒专家,本杰明·布里顿的学生,曾经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名誉教授,现在的波士顿爱乐乐团(Boston Philharmonic)指挥,与一般的指挥有着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