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查德·瓦格纳是一场病,而且只针对于我。
自2008年购进拜罗伊特音乐節全套瓦格纳歌剧后,我与“瓦格纳疾病”走过了七个年头。七年之痒,它的痛痒之处是《尼伯龙根的指环》里的《女武神》,我一共看过三场,两场在上海,一场在台北。2010年科隆歌剧院版《女武神》使我震惊,继而无可挽回地陷入“疾病”,心甘情愿地被瓦格纳“裹挟”。尼采反对瓦格纳,拼命逃出瓦格纳意志力的裹挟,才能走回他自己的哲学,我等只能在瓦格纳甜蜜的蹂躏里往返。
2013年台北那场《女武神》得来完全意外,2014年在上海大剧院再次观看了一场音乐会版《女武神》。2015年奥地利蒂罗尔音乐节音乐总监古斯塔夫 库恩带领一百二十二人的交响乐队、八十人的合唱团及三十九名独唱演员构成强大班底,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音乐会版歌剧,除了序幕剧《莱茵的黄金》以外,后面三部在二十四小时内演完。我在开票第一时间里选定最棒的两场《女武神》和《众神的黄昏》,之后买了一场《齐格弗里德》,演出时间为10月17日晚上11点。考虑再三后,我放弃了《莱茵的黄金》,这将是一场“有终而无始”的《指环》。
被忧伤刺痛的《女武神》
演唱瓦格纳歌剧需要功底很深的歌唱家,有些歌唱家毕生献给瓦格纳。在全球寻找真正优秀的瓦格纳声音何其困难,所以导演们开始在舞台设计上忙活、铤而走险,以博取观众眼球。2010年科隆歌剧院版《指环》导演罗伯特·卡森摒弃复古路线,采用了极简主义的舞台,将歌手推到一线。这次库恩版《指环》则采用了前台表演、后台上演交响乐的形式,在指挥台上竖起了一个黑色屏风,刚好挡住指挥的身体,但你能看见整个乐队,“顶上是完美戏剧(舞台)、底下是连续不断的交响乐(乐池)”。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宽大的舞台给百余人的乐队表演以绰绰有余的空间,左前侧放置六把竖琴,最后排八把低音提琴,五把长号置于右侧。舞台布置颇具灰色调:左为一个灶台,左中为一扇闭合式门(通向乐队)及屏风,右中为一个衣柜,右边为客厅沙发,第一幕森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面。门和屏风阻碍了交响乐团声音的纵向传递,第二幕撤走后声音就透彻多了。
低音提琴组阴森森的咆哮过去后,扮演齐格蒙德的演员安德鲁·斯利特兰(Andrew Sritheran)个子瘦高,穿着一条蓝色牛仔裤,左腿绑着绷带,一瘸一拐地走进林间小屋,唱了一句后倒在灶台旁。检验男高音实力的开篇演唱在上交音乐厅里稍显微弱,演齐格林德的玛丽安娜·斯基乌科瓦(Marianna Szivkova)则唱出了漂亮的女高音。在台北版《女武神》中,诺顿宝剑被插在树里面,拔剑与男高音同具爆发力,而库恩版则把宝剑丢在了地板上,这多少减弱了宝剑的锋利和光芒度,齐格蒙德唱出“维——瑟”,依然没有超出汹涌的管弦乐团。
第一幕尾声,身为姐弟又为情人的齐格蒙德和齐格林德拥吻在一起,管弦乐队热烈咆哮,用无限的力量支持了他们的情欲,瓦格纳的音乐大叙事将情节推向了高潮。第二幕金色头发、一身红衣服打扮、穿黑色高跟鞋的弗里卡用她的女性气质征服了观众,她是婚姻的制定者和管理者,让男人听命于她(弗里卡红色亮眼的倒三角区象征着性欲和禁锢)。穿灰质长皮衣的沃坦由男低音弗兰茨·哈夫拉塔(Franz Hawlata)饰演,他的声音稳健,透露出威严。
第三幕《女武神》,八位铅色着装的女武神骑着自行车出场,自行车轮胎用锡裹面,战死的武士由一个塑料小人儿代替,血腥度减弱了许多。八位女武神帮不了犯错的布伦希尔德,将惊慌失措的她推倒在一边。布伦希尔德只得听由沃坦处置,她将长眠于荒野里的一块岩石上,由大火包围,直到一位勇士穿越火焰(由六位身穿红色及地礼服的竖琴女扮演)将她吻醒。
林中鸟叙述悲情《齐格弗里德》
《齐格弗里德》从晚上11点开始,一直演到次日凌晨4点。舞台右侧两架打铁磨具都是实打实的,毫不含糊,中间一具长方形炼炉台,左边是一组空汽油桶。《齐格弗里德》事先没被我看好,因为我的大爱是《女武神》,其次是魅力无限的《众神的黄昏》,后来证明《齐格弗里德》最好看。
《齐格弗里德》里的主要人物是齐格弗里德和米梅,两个男高音像比赛一样驰骋舞台始终,两人锻造神剑将整夜漆黑的舞台点亮——齐格弗里德开篇敲打磨铁把这出最折磨人的歌剧提升到好看境界,詹卢卡·赞皮耶里(Gianluca Zampieri)把齐格弗里德演活了,由开始淘气、无所畏惧的铁匠变成为情所困的男人,他的羞怯来自沉睡中的布伦希尔德,这是瓦格纳精心设计的二元悖论:爱让顽强的男人自我放弃。
身着工作服的米梅由男高音沃尔弗拉姆·维特金德(Wolfram Wittekind)扮演,他像一名上海知识分子,既引导着齐格弗里德,又想独霸指环,最后被觉醒的齐格弗里德砍去脑袋。流浪者与齐格弗里德三问三答回溯第二场《女武神》,小说家普鲁斯特评价其为“回顾式关照”,瓦格纳的确很啰嗦,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事,他偏偏要说上半个小时。
《齐格弗里德》演到后半夜,我实在招架不住睡眠来袭,在半睡半醒中睁眼看舞台,那些致命的唱腔和弦乐轮番来轰炸。林中鸟一幕设计得非常漂亮,导演库恩将乐池最后面正上方的观众席延伸为舞台,林中鸟飞抵空中,吹响号角与齐格弗里德应答。她用“轻的力量”挑动了齐格弗里德的莽撞,使他成为一名智慧的男人,去杀死盘踞在洞穴的巨龙,夺取指环。攀上岩石后,这位莽汉看着沉睡中的美丽女人开始痴呆、发愁,他不知道如何吻他的爱人,瓦格纳又在此处安排了绝妙的二重唱,而且是全剧难度最大的一处表演,据说多少英雄男高音疲于奔命。好在最后喧嚣不断的管乐涌来,掩盖了英雄的不足:那段漫长的吻戏。 大火吞没《众神的黄昏》
“他把《指环》译成叔本华式的语言。一切都失败了,一切走向毁灭,新世界同旧世界一样糟糕透顶:——虚无。”这是尼采反对瓦格纳的一次总反攻走向虚无。问题是,观看瓦格纳的人,包括我都愿意在他长达四个小时的歌剧里被虚无,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停留在音乐厅里,哪怕多一分钟,就意味着被瓦格纳裹挟的幸福;如果我跨出,只需半步,我就将被抛入世俗的黑暗中。
10月18日下午4点,库恩在空中划出最后一个休止符,整个音乐厅里安静了下来,观众被他所感染,沉湎于这安静中,没有人鼓掌。难得的三秒钟寂静之音——随后爆发出巨大的掌声和口哨声。潮水般的掌声袭来,我悄悄把那忍回去的泪水献给了台上的古斯塔夫·库恩和蒂罗尔音乐节管弦乐团,感谢他们带来的二十四小时《指环》。
《众神的黄昏》一开始,三位莱茵河女神(她们穿着绿色镂空衣,像走动的性感白杨树)在舞台上编织命运之线。尼采讽刺瓦格纳:“瓦格纳的成功——他在神經方面的成功,因而也是在女人身上的成功——使所有雄心勃勃的音乐人成为他那神秘艺术的信徒。”女人们美丽的肌肤总能唤起情欲,在莱茵河,三位女神说服齐格弗里德放弃指环,让它永坠河底——可惜男人总抱着权力不放,他一步步滑入被权力蹂躏的无底深渊,直至放弃生命。
哈根,由高大壮实的安德列亚 西尔韦斯特雷利(Andrea Silvestrelli)饰,《指环》全剧里少有的黄金男低音,他的音一出来就“秒倒”众多少妇之心。从一个爱吸烟、喝酒的公子哥变成野心巨大的阴谋家,他一手缔造了纯洁的齐格弗里德悲剧,最后他死于指环轻轻的一磕碰中……
第四场,瓦格纳将两个圆号分别置于最高席位的左右侧上,在观众席通道上暗藏了场外两把号,与大乐队、歌手相呼应,这是天空与大地的一次应答,是灵和欲的一次应答。瓦格纳牢牢掌握着弦乐的大叙事,他的音乐永远在漂移,在游走,它说出更多的,音乐以外的内容。当你腻烦了他的絮叨,几乎要冲着舞台叫喊:“Shut(闭嘴)!你个音乐骗子!”时,你却被他牢牢地按在座位上,听,这个旋律,太瓦格纳了!那些无止境的动机、令人心碎的长号和圆号,那些对《齐格弗里德》、对《女武神》、对《莱茵的黄金》一次次梦魇与欢快式的回照,还有,大管弦乐乐队停奏后窒息般地酝酿,推倒重来,起死回生,只有瓦格纳能做到!
正因为此,后来布鲁克纳在听到瓦格纳死讯后赶写《第七交响曲》,用大号向瓦格纳致敬,马勒在《指环》后再也找不到北了。尼采在1876年的日记里说道“从此刻起我被判定,要更深地不信任,更深地蔑视”,而我只要他的后半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陷于孤独。”
自2008年购进拜罗伊特音乐節全套瓦格纳歌剧后,我与“瓦格纳疾病”走过了七个年头。七年之痒,它的痛痒之处是《尼伯龙根的指环》里的《女武神》,我一共看过三场,两场在上海,一场在台北。2010年科隆歌剧院版《女武神》使我震惊,继而无可挽回地陷入“疾病”,心甘情愿地被瓦格纳“裹挟”。尼采反对瓦格纳,拼命逃出瓦格纳意志力的裹挟,才能走回他自己的哲学,我等只能在瓦格纳甜蜜的蹂躏里往返。
2013年台北那场《女武神》得来完全意外,2014年在上海大剧院再次观看了一场音乐会版《女武神》。2015年奥地利蒂罗尔音乐节音乐总监古斯塔夫 库恩带领一百二十二人的交响乐队、八十人的合唱团及三十九名独唱演员构成强大班底,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音乐会版歌剧,除了序幕剧《莱茵的黄金》以外,后面三部在二十四小时内演完。我在开票第一时间里选定最棒的两场《女武神》和《众神的黄昏》,之后买了一场《齐格弗里德》,演出时间为10月17日晚上11点。考虑再三后,我放弃了《莱茵的黄金》,这将是一场“有终而无始”的《指环》。
被忧伤刺痛的《女武神》
演唱瓦格纳歌剧需要功底很深的歌唱家,有些歌唱家毕生献给瓦格纳。在全球寻找真正优秀的瓦格纳声音何其困难,所以导演们开始在舞台设计上忙活、铤而走险,以博取观众眼球。2010年科隆歌剧院版《指环》导演罗伯特·卡森摒弃复古路线,采用了极简主义的舞台,将歌手推到一线。这次库恩版《指环》则采用了前台表演、后台上演交响乐的形式,在指挥台上竖起了一个黑色屏风,刚好挡住指挥的身体,但你能看见整个乐队,“顶上是完美戏剧(舞台)、底下是连续不断的交响乐(乐池)”。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宽大的舞台给百余人的乐队表演以绰绰有余的空间,左前侧放置六把竖琴,最后排八把低音提琴,五把长号置于右侧。舞台布置颇具灰色调:左为一个灶台,左中为一扇闭合式门(通向乐队)及屏风,右中为一个衣柜,右边为客厅沙发,第一幕森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面。门和屏风阻碍了交响乐团声音的纵向传递,第二幕撤走后声音就透彻多了。
低音提琴组阴森森的咆哮过去后,扮演齐格蒙德的演员安德鲁·斯利特兰(Andrew Sritheran)个子瘦高,穿着一条蓝色牛仔裤,左腿绑着绷带,一瘸一拐地走进林间小屋,唱了一句后倒在灶台旁。检验男高音实力的开篇演唱在上交音乐厅里稍显微弱,演齐格林德的玛丽安娜·斯基乌科瓦(Marianna Szivkova)则唱出了漂亮的女高音。在台北版《女武神》中,诺顿宝剑被插在树里面,拔剑与男高音同具爆发力,而库恩版则把宝剑丢在了地板上,这多少减弱了宝剑的锋利和光芒度,齐格蒙德唱出“维——瑟”,依然没有超出汹涌的管弦乐团。
第一幕尾声,身为姐弟又为情人的齐格蒙德和齐格林德拥吻在一起,管弦乐队热烈咆哮,用无限的力量支持了他们的情欲,瓦格纳的音乐大叙事将情节推向了高潮。第二幕金色头发、一身红衣服打扮、穿黑色高跟鞋的弗里卡用她的女性气质征服了观众,她是婚姻的制定者和管理者,让男人听命于她(弗里卡红色亮眼的倒三角区象征着性欲和禁锢)。穿灰质长皮衣的沃坦由男低音弗兰茨·哈夫拉塔(Franz Hawlata)饰演,他的声音稳健,透露出威严。
第三幕《女武神》,八位铅色着装的女武神骑着自行车出场,自行车轮胎用锡裹面,战死的武士由一个塑料小人儿代替,血腥度减弱了许多。八位女武神帮不了犯错的布伦希尔德,将惊慌失措的她推倒在一边。布伦希尔德只得听由沃坦处置,她将长眠于荒野里的一块岩石上,由大火包围,直到一位勇士穿越火焰(由六位身穿红色及地礼服的竖琴女扮演)将她吻醒。
林中鸟叙述悲情《齐格弗里德》
《齐格弗里德》从晚上11点开始,一直演到次日凌晨4点。舞台右侧两架打铁磨具都是实打实的,毫不含糊,中间一具长方形炼炉台,左边是一组空汽油桶。《齐格弗里德》事先没被我看好,因为我的大爱是《女武神》,其次是魅力无限的《众神的黄昏》,后来证明《齐格弗里德》最好看。
《齐格弗里德》里的主要人物是齐格弗里德和米梅,两个男高音像比赛一样驰骋舞台始终,两人锻造神剑将整夜漆黑的舞台点亮——齐格弗里德开篇敲打磨铁把这出最折磨人的歌剧提升到好看境界,詹卢卡·赞皮耶里(Gianluca Zampieri)把齐格弗里德演活了,由开始淘气、无所畏惧的铁匠变成为情所困的男人,他的羞怯来自沉睡中的布伦希尔德,这是瓦格纳精心设计的二元悖论:爱让顽强的男人自我放弃。
身着工作服的米梅由男高音沃尔弗拉姆·维特金德(Wolfram Wittekind)扮演,他像一名上海知识分子,既引导着齐格弗里德,又想独霸指环,最后被觉醒的齐格弗里德砍去脑袋。流浪者与齐格弗里德三问三答回溯第二场《女武神》,小说家普鲁斯特评价其为“回顾式关照”,瓦格纳的确很啰嗦,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事,他偏偏要说上半个小时。
《齐格弗里德》演到后半夜,我实在招架不住睡眠来袭,在半睡半醒中睁眼看舞台,那些致命的唱腔和弦乐轮番来轰炸。林中鸟一幕设计得非常漂亮,导演库恩将乐池最后面正上方的观众席延伸为舞台,林中鸟飞抵空中,吹响号角与齐格弗里德应答。她用“轻的力量”挑动了齐格弗里德的莽撞,使他成为一名智慧的男人,去杀死盘踞在洞穴的巨龙,夺取指环。攀上岩石后,这位莽汉看着沉睡中的美丽女人开始痴呆、发愁,他不知道如何吻他的爱人,瓦格纳又在此处安排了绝妙的二重唱,而且是全剧难度最大的一处表演,据说多少英雄男高音疲于奔命。好在最后喧嚣不断的管乐涌来,掩盖了英雄的不足:那段漫长的吻戏。 大火吞没《众神的黄昏》
“他把《指环》译成叔本华式的语言。一切都失败了,一切走向毁灭,新世界同旧世界一样糟糕透顶:——虚无。”这是尼采反对瓦格纳的一次总反攻走向虚无。问题是,观看瓦格纳的人,包括我都愿意在他长达四个小时的歌剧里被虚无,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停留在音乐厅里,哪怕多一分钟,就意味着被瓦格纳裹挟的幸福;如果我跨出,只需半步,我就将被抛入世俗的黑暗中。
10月18日下午4点,库恩在空中划出最后一个休止符,整个音乐厅里安静了下来,观众被他所感染,沉湎于这安静中,没有人鼓掌。难得的三秒钟寂静之音——随后爆发出巨大的掌声和口哨声。潮水般的掌声袭来,我悄悄把那忍回去的泪水献给了台上的古斯塔夫·库恩和蒂罗尔音乐节管弦乐团,感谢他们带来的二十四小时《指环》。
《众神的黄昏》一开始,三位莱茵河女神(她们穿着绿色镂空衣,像走动的性感白杨树)在舞台上编织命运之线。尼采讽刺瓦格纳:“瓦格纳的成功——他在神經方面的成功,因而也是在女人身上的成功——使所有雄心勃勃的音乐人成为他那神秘艺术的信徒。”女人们美丽的肌肤总能唤起情欲,在莱茵河,三位女神说服齐格弗里德放弃指环,让它永坠河底——可惜男人总抱着权力不放,他一步步滑入被权力蹂躏的无底深渊,直至放弃生命。
哈根,由高大壮实的安德列亚 西尔韦斯特雷利(Andrea Silvestrelli)饰,《指环》全剧里少有的黄金男低音,他的音一出来就“秒倒”众多少妇之心。从一个爱吸烟、喝酒的公子哥变成野心巨大的阴谋家,他一手缔造了纯洁的齐格弗里德悲剧,最后他死于指环轻轻的一磕碰中……
第四场,瓦格纳将两个圆号分别置于最高席位的左右侧上,在观众席通道上暗藏了场外两把号,与大乐队、歌手相呼应,这是天空与大地的一次应答,是灵和欲的一次应答。瓦格纳牢牢掌握着弦乐的大叙事,他的音乐永远在漂移,在游走,它说出更多的,音乐以外的内容。当你腻烦了他的絮叨,几乎要冲着舞台叫喊:“Shut(闭嘴)!你个音乐骗子!”时,你却被他牢牢地按在座位上,听,这个旋律,太瓦格纳了!那些无止境的动机、令人心碎的长号和圆号,那些对《齐格弗里德》、对《女武神》、对《莱茵的黄金》一次次梦魇与欢快式的回照,还有,大管弦乐乐队停奏后窒息般地酝酿,推倒重来,起死回生,只有瓦格纳能做到!
正因为此,后来布鲁克纳在听到瓦格纳死讯后赶写《第七交响曲》,用大号向瓦格纳致敬,马勒在《指环》后再也找不到北了。尼采在1876年的日记里说道“从此刻起我被判定,要更深地不信任,更深地蔑视”,而我只要他的后半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陷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