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技能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以课程建设为出发点,探索建立课程目标具体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实施多元化、课程评价多维化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促进劳动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路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因此,学校必须树立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从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着手,尝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引导中小学生认识参加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素养。通过加强劳动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怀和尊重劳动的观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融入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总目标中去,让劳动教育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的大背景下,只有多元开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路径,开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征程,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目标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教育意图,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和具体目标三部分。
(一)总体目标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定位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落脚点。因此,将劳动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在中小学生中弘扬热爱劳动的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崇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在劳动中学会健康生活、提升人文底蕴、懂得责任担当。
(二)学段目标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发展要求是不同的,可以从认识劳动、参与生产劳动、研究劳动规律、承担劳动任务等方面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段目标。
小学阶段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课堂和教材对各类劳动的过程进行全面认识,如校园绿化、季节性农事活动等。同时,学生要帮助家长洗衣服、打扫卫生、做饭等,并能完成教师安排的学校劳动任务,如打扫教室卫生、清洁校园环境、校内种植实验园的简单管护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
初中阶段的总体目标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并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询问等方式对某一生产劳动的规律进行研究,进而形成有参考价值的生产劳动研究报告,为学生独立承担劳动任务提供依据,以此来培养初中生崇尚劳动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精神。
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劳动项目进行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生产劳动中具有深度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针对劳动项目中劳动方式、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调查、实验、概括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改进劳动方式,提升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目标
劳动教育课程的年级目标是指在认识劳动和生产劳动过程中,根据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特点,通过学习和参与劳动可以实现的具体目标。
例如,八年级劳动教育课“我们是怎样种出高产量土豆的”,学生用几个月的时间在学校的劳动教学实验园里栽培土豆,教师将课程的具体目标设计为,一是种出高产量的土豆需要哪些农业技术;二是栽培高产量土豆所需的植物养护方法有哪些;三是区域气候对土豆产量有哪些影响;四是栽培土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对土豆的产量是否产生决定性影响。要想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感恩劳动人民的思想,就必须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劳动者为了创造生活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二、课程内容生活化
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息息相关,可以从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中选取。
(一)家庭劳动
家庭是中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教育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该及早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家庭中,家长要为学生提供劳动的机会,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洗菜、叠被等,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也可以通过一同观看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共同阅读关于赞美劳动者的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
(二)学校劳动
学校劳动教育主要是学生参加的校内劳动项目,是课堂知识性劳动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巩固劳动知识、获得基本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主要是学生完成教室和班级所属校园卫生区域的清扫,帮助教师对校园绿化区域和植物种植实验园进行常规管护,从而获得劳动经验。另一方面,主要是初中年级学生在学校种植实验园进行生产劳动,并对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记录,撰写生产劳动报告,以实物的形式向指导教师提交劳动成果。此外,要想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劳动教育理念,明确规定劳动教育每周的课时数,科学规划劳动课程内容,严禁其他学科挤占劳动教育课。
(三)社会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周边环境卫生清洁、敬老院志愿者劳动、社区绿化等服务性劳动项目。在参与体力劳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高效地完成一项劳动任务。参加社会劳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还能够发展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因此,社会应该建立起健全的、开放的、共享的社会劳动实践场所,为学生参加劳动提供公益性劳动工作岗位。
三、课程实施多元化
课程实施是通过教学活动将课程目标付诸实践的过程,多元化的劳动课程实施方式有利于实现预期的劳动课程目标。 (一)认识性劳动课程
认识性劳动课程主要包括,一是讲解关于劳动的教育性故事、全国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文艺作品中的劳动者形象等;二是通过课堂和校本课程介绍粮食作物的播种过程、农作物浇水和施肥的时间间隔、农具和各类植物种子的认识等。通过认识性劳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
(二)参与性劳动课程
参与性劳动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年级的学生,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参加季节性农事活动,并在学校的植物种植实验园参加西红柿、茄子、白菜、胡萝卜等常见蔬菜的种植生产。教师和家长之间可以相互反馈学生的劳动收获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三)研究性勞动课程
研究性劳动课程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融合,教师给学生提供研究方案,要求学生在参与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对生产要素和劳动规律进行详细记录,并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指导劳动实践。研究性劳动课程的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学科,包括搜集资料、概括归纳、实验总结等过程。
(四)成果性劳动课程
成果性劳动课程是指由学生组成的劳动小组或者劳动小队独立承担劳动任务,生产劳动结束后按照课程目标任务向教师提交劳动成果。如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学生要为学校食堂提供西红柿、胡萝卜等常见蔬菜,而学校的植物种植实验园则为学生提供了劳动场地来种植这些蔬菜。让学生独立承担生产劳动,能够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精神。
四、课程评价多维化
依据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课程实施的多元化等因素,劳动教育课程评价需要从学生、课程和教师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一)完善学生评价细则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考虑以下因素:劳动知识的掌握、劳动过程的参与、劳动规律的探索、劳动成果的提交等,将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项目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家庭劳动由家长评分,学校劳动由教师评分,社会劳动由组织者评分。每学期学校将各类评分进行汇总,并公布结果,作为对劳动课程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综合性评价,其中包括了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学校应该建立课程评价小组,定期研究和评估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内容的建设以及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总结先进经验,科学分析推广。
(三)建立教师评价制度
学校应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劳动课骨干教师队伍,这些教师要能够承担学科教学和劳动课程教学的重要使命。学校评价小组依据生产劳动的各类成果,对劳动教师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纳入教师绩效工资管理中。
劳动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仅仅依靠参加单纯的生产劳动还不能够充分体现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大力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路径,指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习得劳动技能,让学生热爱劳动、投入劳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萧勇,杜殿坤,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9.
[3]王维审.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概述[J].中小学德育,2018(7).
[4]解鑫,李晓燕.学校劳动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1).
(责任编辑:赵昆伦)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路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因此,学校必须树立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从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着手,尝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引导中小学生认识参加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素养。通过加强劳动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怀和尊重劳动的观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融入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总目标中去,让劳动教育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的大背景下,只有多元开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路径,开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征程,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目标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教育意图,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和具体目标三部分。
(一)总体目标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定位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落脚点。因此,将劳动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在中小学生中弘扬热爱劳动的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崇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在劳动中学会健康生活、提升人文底蕴、懂得责任担当。
(二)学段目标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发展要求是不同的,可以从认识劳动、参与生产劳动、研究劳动规律、承担劳动任务等方面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段目标。
小学阶段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课堂和教材对各类劳动的过程进行全面认识,如校园绿化、季节性农事活动等。同时,学生要帮助家长洗衣服、打扫卫生、做饭等,并能完成教师安排的学校劳动任务,如打扫教室卫生、清洁校园环境、校内种植实验园的简单管护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
初中阶段的总体目标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并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询问等方式对某一生产劳动的规律进行研究,进而形成有参考价值的生产劳动研究报告,为学生独立承担劳动任务提供依据,以此来培养初中生崇尚劳动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精神。
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劳动项目进行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生产劳动中具有深度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针对劳动项目中劳动方式、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调查、实验、概括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改进劳动方式,提升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目标
劳动教育课程的年级目标是指在认识劳动和生产劳动过程中,根据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特点,通过学习和参与劳动可以实现的具体目标。
例如,八年级劳动教育课“我们是怎样种出高产量土豆的”,学生用几个月的时间在学校的劳动教学实验园里栽培土豆,教师将课程的具体目标设计为,一是种出高产量的土豆需要哪些农业技术;二是栽培高产量土豆所需的植物养护方法有哪些;三是区域气候对土豆产量有哪些影响;四是栽培土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对土豆的产量是否产生决定性影响。要想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感恩劳动人民的思想,就必须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劳动者为了创造生活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二、课程内容生活化
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息息相关,可以从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中选取。
(一)家庭劳动
家庭是中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教育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该及早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家庭中,家长要为学生提供劳动的机会,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洗菜、叠被等,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也可以通过一同观看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共同阅读关于赞美劳动者的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
(二)学校劳动
学校劳动教育主要是学生参加的校内劳动项目,是课堂知识性劳动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巩固劳动知识、获得基本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主要是学生完成教室和班级所属校园卫生区域的清扫,帮助教师对校园绿化区域和植物种植实验园进行常规管护,从而获得劳动经验。另一方面,主要是初中年级学生在学校种植实验园进行生产劳动,并对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记录,撰写生产劳动报告,以实物的形式向指导教师提交劳动成果。此外,要想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劳动教育理念,明确规定劳动教育每周的课时数,科学规划劳动课程内容,严禁其他学科挤占劳动教育课。
(三)社会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周边环境卫生清洁、敬老院志愿者劳动、社区绿化等服务性劳动项目。在参与体力劳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高效地完成一项劳动任务。参加社会劳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还能够发展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因此,社会应该建立起健全的、开放的、共享的社会劳动实践场所,为学生参加劳动提供公益性劳动工作岗位。
三、课程实施多元化
课程实施是通过教学活动将课程目标付诸实践的过程,多元化的劳动课程实施方式有利于实现预期的劳动课程目标。 (一)认识性劳动课程
认识性劳动课程主要包括,一是讲解关于劳动的教育性故事、全国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文艺作品中的劳动者形象等;二是通过课堂和校本课程介绍粮食作物的播种过程、农作物浇水和施肥的时间间隔、农具和各类植物种子的认识等。通过认识性劳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
(二)参与性劳动课程
参与性劳动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年级的学生,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参加季节性农事活动,并在学校的植物种植实验园参加西红柿、茄子、白菜、胡萝卜等常见蔬菜的种植生产。教师和家长之间可以相互反馈学生的劳动收获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三)研究性勞动课程
研究性劳动课程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融合,教师给学生提供研究方案,要求学生在参与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对生产要素和劳动规律进行详细记录,并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指导劳动实践。研究性劳动课程的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学科,包括搜集资料、概括归纳、实验总结等过程。
(四)成果性劳动课程
成果性劳动课程是指由学生组成的劳动小组或者劳动小队独立承担劳动任务,生产劳动结束后按照课程目标任务向教师提交劳动成果。如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学生要为学校食堂提供西红柿、胡萝卜等常见蔬菜,而学校的植物种植实验园则为学生提供了劳动场地来种植这些蔬菜。让学生独立承担生产劳动,能够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精神。
四、课程评价多维化
依据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课程实施的多元化等因素,劳动教育课程评价需要从学生、课程和教师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一)完善学生评价细则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考虑以下因素:劳动知识的掌握、劳动过程的参与、劳动规律的探索、劳动成果的提交等,将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项目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家庭劳动由家长评分,学校劳动由教师评分,社会劳动由组织者评分。每学期学校将各类评分进行汇总,并公布结果,作为对劳动课程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综合性评价,其中包括了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学校应该建立课程评价小组,定期研究和评估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内容的建设以及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总结先进经验,科学分析推广。
(三)建立教师评价制度
学校应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劳动课骨干教师队伍,这些教师要能够承担学科教学和劳动课程教学的重要使命。学校评价小组依据生产劳动的各类成果,对劳动教师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纳入教师绩效工资管理中。
劳动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仅仅依靠参加单纯的生产劳动还不能够充分体现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大力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路径,指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习得劳动技能,让学生热爱劳动、投入劳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萧勇,杜殿坤,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9.
[3]王维审.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概述[J].中小学德育,2018(7).
[4]解鑫,李晓燕.学校劳动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1).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