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针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参与性不高、教学个性化不强等问题,提出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思政课微电影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大覆盖面;建设思政课线上实践平台,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常态化。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 创新路径 微电影 虚拟现实技术 线上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C-0135-03
高校思政课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目前,高校加大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比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受现实条件的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实践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迎来发展的良好时机。但是,如何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路径,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课题。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
(一)在教学模式上,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所突破。经过多年的实践,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堂内外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也尝试了很多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天津工业大学严格按照课程体系五要素,在思政课的课程结构方面,强调课堂内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按照2∶5∶3结构设计。课堂内,采用课堂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模式;课堂外,采用参观考察、听专题报告,撰写观后感、读后感等实践教学模式。在学生的课余时间,有的高校也会安排学生自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事政策等,同时通过举办一些知识竞赛、歌咏大赛等,让学生在参与各级各类竞赛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理论的认同。而校外的实践,一般主要包括专题调研、人物访谈、政策宣讲、实践成果展示、文艺汇演等模式。这些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缩小了学生与思政课的距离,学生比以往更喜欢上思政课。
(二)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始创新求变。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既要与时俱进,也要结合各高校的现有资源。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他们迫切希望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可以更接地气,能够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时下的热点。国内部分高校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将时事热点以专题的形式嵌入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例如,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深度中国》以主题的形式,将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热点逐一制作成专题内容,比如科技创新、精准扶贫、农民工流动等专题,每一个专题又强调与思政课的重点难点相结合,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位相符。通过专题讲时政故事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零距离沟通交流。课堂上不仅有授课老师,还有其他专业的旁听老师,学生可以向现场的授课教师及旁听教师提任何问题,这样的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一经推出,广受学生喜爱。
(三)在评价体系上,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加合理规范。国内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从单一的交报告打分向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转变。评价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而是教师及学生等。有的高校采用访谈式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的高校则探索并建立立体的思政课评价信息反馈+教师同行互评信息反馈+学生评教信息反馈+教学质量督导信息反馈等几大系统,还有的高校尽可能地做到了全方位的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2)教师的自我评价;(3)教师同行之间的相互评价;(4)学生对教师的评价;(5)学生的自我评价;(6)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7)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思政课教学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8)实践教学基地、相关社会组织及学生家长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等。如此,全方位立体并尽可能公平公正地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作出的评价,使思政课教师及学生都能热情并积极参与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瓶颈
(一)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提出,本科院校按在校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加强以教研室(组)为单位开展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但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不少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甚至把思政专项经费挪作他用。而思政课涉及的学生人数众多,一般都是以大班形式开课,动辄上百人,一旦开展校外实践,如参观革命老区、有代表性的先进大企业等,来回路费、伙食费,以及安全保险费等开支较大,思政课实践专项经费难以支撑上述开支。因此,很多高校的校外实践只能是挑选一部分学生代表参加,然后学生代表再以汇报的形式跟其他的同学分享实践成果。显然,这种实践教学效果是要打一定折扣的。根据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精神,高校今后需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
(二)学生参与性不够,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覆盖面。很多高校的思政课都是以大班的形式授课,受授课时间和授课方式的限制,不管是课堂内实践、校园内实践还是校外实践,都不可能全部辐射到每一位学生,这导致学生的参与性不高,思政课实践教学覆盖面有待提升。例如,课堂上以辩论形式开展的实践教学,一些性格活跃的学生会主动参与其中,而一些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则可能成为“观眾”。采取分学习小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要求提交实践报告或心得体会等,很多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有“搭便车”的行为,难以真正考核学生是否真实参与了实践活动。 (三)教学个性化不强,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获得感。当代高校在校生大多是“90后”“00后”,他们自我意识较强,思维敏捷,思想解放,可塑性强,往往追求个性化发展,面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他们更希望其可以与自己的专业领域及个人兴趣爱好相结合。例如艺术专业学生,希望用艺术实践的方式解读和呈现思政课的实践内容;计算机专业和数学专业的学生,希望通过信息体验系统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一而足的个性化需求,要求思政课在“共性”的理论教学之外,能有更多“个性化”的实践教学环节,让每个不同的个体去体验、感悟,从而在政治觉悟、道德水平及思维水准上得到进一步提升。这种“个性化”的需求,从现今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现状来看,还难以充分实现。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
(一)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思政课微电影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以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传统、陈旧,缺乏青年学生喜好的科技元素和时代元素,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新一代的高校青年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短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新技术尤其钟爱。因此,在思政课中开展微电影实践教学,贴近青年学生的生活,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2017年,首届“我心中的思政课”—— 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在武汉大学开展,近70余部影片在会场进行集锦展映;2018年全国共有156所高校参与,共报送191部微电影作品,2019年全国共有294所高校参与,共报送325部微电影作品。这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有意义”,还“有意思”,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在思政课中开展微电影实践教学,首先,教师应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点、难点,形成主题设定;其次,学生根据自身喜好及特长,参与剧本编写及拍摄,在收集资料编写剧本的过程中,根据自选的主题,查阅相关历史文献素材、参考类似的电影表达方式,并通过讨论撰写剧本、角色扮演等,更进一步体会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人物所经历的事件,理解历史故事所传达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学生基于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入思考,制作微电影,体现设定的主题思想;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将学生拍摄的微电影进行理论升华,从而达到理论课程实践化的目的。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对于中国梦和中国梦与个人梦想关系这一节内容的理解,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布置了微电影“伟大的起点是平凡”的实践主题。学生分组进行剧本的创作及素材的准备,思政课老师全程接受学生随时的问题求助,并在剧本创作后统一检查剧本是否紧扣主题、体现中心思想,再进行下一步的拍摄。最后,当中的一组作品脱颖而出,最终获得第三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这部获奖作品以一个面临毕业的大三学生为主角,讲述他在充满憧憬和迷惘的毕业季,偶遇全国道德模范徐辉,深受启发,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与价值观。作品从大学生成长的视角,讨论新时代伟大和平凡的关系,鼓励新时代大学生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为祖国的建设奉献青春。
微电影应用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易于普及和被学生接受。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微电影的方式表达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需求,通过分组完成微电影的实践教学,让更多的学生由衷地从内心感受、感动,对思政课课程真正的“入眼、入脑、入心、入行”。
(二)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大覆盖面。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通过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给人以环境沉浸感、代入感、交互性的体验。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高校对虚拟现实技术展开了广泛研究,并已在虚拟校园、虚拟实验室、虚拟航空操作室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虚拟现实实验室,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虚拟校园。尤其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虚拟现实中心,与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预警相结合,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生成一个个高度仿真的学习环境,借助必要的装备与各种虚拟物体进行互动、学习知识并获取信息反馈,突破了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穿越”时间重现历史,可以“跨越”空间感受壮美河山,还可以与英烈一起体验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每一个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例如,在讲解“五四运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五四游行示威运动”等历史场景,引导学生体验各种角色,如工人、农民、学生、领导者等。不同的角色在仿真的虚拟环境中都有完整的体验情节,学生参与其中,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历史,对“五四精神”的理解将更加到位和透彻。
在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基地,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创设虚拟的实践教学活动的情景、故事、人物、任务等,最大限度地覆盖所有学生,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领域及兴趣爱好,个性化地选择不同的故事及人物进行任务的实践。例如,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身边的马克思主义者”内容时,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场景再现新冠肺炎抗疫第一线的优秀医生和护士等的事迹,引导学生体验先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精神。在这样的教学互动中,学生可以将思政理论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进行有机结合,在体验学习中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三)建设思政课线上实践平台,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常态化。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集中式的课堂实践、校内线下实践及校外实践,更主要的是实现实践教学常态化,即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中,及时引导学生的思想与情感。这就要求高校建設思政课线上实践平台,建立一个集纳思政课历史故事、当代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学生心中的“思政课”短视频作品收集、学生问题交流专区、时政热点等内容的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归纳整理,实现“故事思政”网络常态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行制作思政课的短视频收集评选,在期中或期末对所收集到的短视频获奖作品公开嘉奖。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问题、生活中的困难、情感上困惑都可以在平台上提问交流,回答的主体可以是思政课教师,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教师,还可以是其他学生。由系统管理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回答进行審核并发布,归纳总结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回答,在思政课课堂及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上再次引导宣传。学校的思政课线上实践平台有趣、有效,将会促使学生乐意在平台上浏览相关内容,参与日常的短视频制作实践活动,并可以在平台上获取时事热点,很多共性的问题及个别的问题都会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并及时纠正偏激、偏听、片面、冲动等不成熟行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利用信息新技术推进实践教学路径创新,有效解决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实践活动,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有意义、有意思、有效果”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政课“四化一中心”实践教学的建构与实践[EB/OL].(2019-09-20)[2020-02-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5184455907319288&wfr=spider&for=pc
[2]教育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将设学分[EB/OL]. (2018-04-26)[2020-02-25].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426/c1053-29952217.html
[3]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创新方式方法 上好思政课[EB/OL].(2017-12-15)[2020-02-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712/t20171215_321417.html
[4]于兴艳.“故事思政”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9(10)
[5]潘瑜.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思政”路径思考[J].科技资讯,2019(27)
[6]李慧.高职思政课堂生态化设计的论域、反思与前瞻[J].现代交际,2017(6)
【作者简介】覃世东(1971— ),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覃云飞(1982— ),通讯作者,男,广西来宾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刘义飞(1972— ),男,壮族,广西象州人,硕士,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 创新路径 微电影 虚拟现实技术 线上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C-0135-03
高校思政课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目前,高校加大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比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受现实条件的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实践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迎来发展的良好时机。但是,如何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路径,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课题。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
(一)在教学模式上,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所突破。经过多年的实践,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堂内外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也尝试了很多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天津工业大学严格按照课程体系五要素,在思政课的课程结构方面,强调课堂内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按照2∶5∶3结构设计。课堂内,采用课堂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模式;课堂外,采用参观考察、听专题报告,撰写观后感、读后感等实践教学模式。在学生的课余时间,有的高校也会安排学生自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事政策等,同时通过举办一些知识竞赛、歌咏大赛等,让学生在参与各级各类竞赛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理论的认同。而校外的实践,一般主要包括专题调研、人物访谈、政策宣讲、实践成果展示、文艺汇演等模式。这些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缩小了学生与思政课的距离,学生比以往更喜欢上思政课。
(二)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始创新求变。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既要与时俱进,也要结合各高校的现有资源。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他们迫切希望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可以更接地气,能够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时下的热点。国内部分高校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将时事热点以专题的形式嵌入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例如,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深度中国》以主题的形式,将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热点逐一制作成专题内容,比如科技创新、精准扶贫、农民工流动等专题,每一个专题又强调与思政课的重点难点相结合,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位相符。通过专题讲时政故事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零距离沟通交流。课堂上不仅有授课老师,还有其他专业的旁听老师,学生可以向现场的授课教师及旁听教师提任何问题,这样的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一经推出,广受学生喜爱。
(三)在评价体系上,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加合理规范。国内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从单一的交报告打分向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转变。评价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而是教师及学生等。有的高校采用访谈式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的高校则探索并建立立体的思政课评价信息反馈+教师同行互评信息反馈+学生评教信息反馈+教学质量督导信息反馈等几大系统,还有的高校尽可能地做到了全方位的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2)教师的自我评价;(3)教师同行之间的相互评价;(4)学生对教师的评价;(5)学生的自我评价;(6)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7)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思政课教学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8)实践教学基地、相关社会组织及学生家长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等。如此,全方位立体并尽可能公平公正地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作出的评价,使思政课教师及学生都能热情并积极参与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瓶颈
(一)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提出,本科院校按在校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加强以教研室(组)为单位开展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但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不少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甚至把思政专项经费挪作他用。而思政课涉及的学生人数众多,一般都是以大班形式开课,动辄上百人,一旦开展校外实践,如参观革命老区、有代表性的先进大企业等,来回路费、伙食费,以及安全保险费等开支较大,思政课实践专项经费难以支撑上述开支。因此,很多高校的校外实践只能是挑选一部分学生代表参加,然后学生代表再以汇报的形式跟其他的同学分享实践成果。显然,这种实践教学效果是要打一定折扣的。根据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精神,高校今后需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
(二)学生参与性不够,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覆盖面。很多高校的思政课都是以大班的形式授课,受授课时间和授课方式的限制,不管是课堂内实践、校园内实践还是校外实践,都不可能全部辐射到每一位学生,这导致学生的参与性不高,思政课实践教学覆盖面有待提升。例如,课堂上以辩论形式开展的实践教学,一些性格活跃的学生会主动参与其中,而一些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则可能成为“观眾”。采取分学习小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要求提交实践报告或心得体会等,很多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有“搭便车”的行为,难以真正考核学生是否真实参与了实践活动。 (三)教学个性化不强,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获得感。当代高校在校生大多是“90后”“00后”,他们自我意识较强,思维敏捷,思想解放,可塑性强,往往追求个性化发展,面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他们更希望其可以与自己的专业领域及个人兴趣爱好相结合。例如艺术专业学生,希望用艺术实践的方式解读和呈现思政课的实践内容;计算机专业和数学专业的学生,希望通过信息体验系统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一而足的个性化需求,要求思政课在“共性”的理论教学之外,能有更多“个性化”的实践教学环节,让每个不同的个体去体验、感悟,从而在政治觉悟、道德水平及思维水准上得到进一步提升。这种“个性化”的需求,从现今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现状来看,还难以充分实现。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
(一)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思政课微电影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以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传统、陈旧,缺乏青年学生喜好的科技元素和时代元素,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新一代的高校青年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短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新技术尤其钟爱。因此,在思政课中开展微电影实践教学,贴近青年学生的生活,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2017年,首届“我心中的思政课”—— 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在武汉大学开展,近70余部影片在会场进行集锦展映;2018年全国共有156所高校参与,共报送191部微电影作品,2019年全国共有294所高校参与,共报送325部微电影作品。这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有意义”,还“有意思”,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在思政课中开展微电影实践教学,首先,教师应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点、难点,形成主题设定;其次,学生根据自身喜好及特长,参与剧本编写及拍摄,在收集资料编写剧本的过程中,根据自选的主题,查阅相关历史文献素材、参考类似的电影表达方式,并通过讨论撰写剧本、角色扮演等,更进一步体会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人物所经历的事件,理解历史故事所传达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学生基于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入思考,制作微电影,体现设定的主题思想;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将学生拍摄的微电影进行理论升华,从而达到理论课程实践化的目的。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对于中国梦和中国梦与个人梦想关系这一节内容的理解,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布置了微电影“伟大的起点是平凡”的实践主题。学生分组进行剧本的创作及素材的准备,思政课老师全程接受学生随时的问题求助,并在剧本创作后统一检查剧本是否紧扣主题、体现中心思想,再进行下一步的拍摄。最后,当中的一组作品脱颖而出,最终获得第三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这部获奖作品以一个面临毕业的大三学生为主角,讲述他在充满憧憬和迷惘的毕业季,偶遇全国道德模范徐辉,深受启发,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与价值观。作品从大学生成长的视角,讨论新时代伟大和平凡的关系,鼓励新时代大学生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为祖国的建设奉献青春。
微电影应用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易于普及和被学生接受。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微电影的方式表达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需求,通过分组完成微电影的实践教学,让更多的学生由衷地从内心感受、感动,对思政课课程真正的“入眼、入脑、入心、入行”。
(二)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大覆盖面。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通过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给人以环境沉浸感、代入感、交互性的体验。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高校对虚拟现实技术展开了广泛研究,并已在虚拟校园、虚拟实验室、虚拟航空操作室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虚拟现实实验室,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虚拟校园。尤其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虚拟现实中心,与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预警相结合,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生成一个个高度仿真的学习环境,借助必要的装备与各种虚拟物体进行互动、学习知识并获取信息反馈,突破了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穿越”时间重现历史,可以“跨越”空间感受壮美河山,还可以与英烈一起体验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每一个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例如,在讲解“五四运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五四游行示威运动”等历史场景,引导学生体验各种角色,如工人、农民、学生、领导者等。不同的角色在仿真的虚拟环境中都有完整的体验情节,学生参与其中,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历史,对“五四精神”的理解将更加到位和透彻。
在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基地,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创设虚拟的实践教学活动的情景、故事、人物、任务等,最大限度地覆盖所有学生,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领域及兴趣爱好,个性化地选择不同的故事及人物进行任务的实践。例如,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身边的马克思主义者”内容时,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场景再现新冠肺炎抗疫第一线的优秀医生和护士等的事迹,引导学生体验先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精神。在这样的教学互动中,学生可以将思政理论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进行有机结合,在体验学习中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三)建设思政课线上实践平台,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常态化。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集中式的课堂实践、校内线下实践及校外实践,更主要的是实现实践教学常态化,即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中,及时引导学生的思想与情感。这就要求高校建設思政课线上实践平台,建立一个集纳思政课历史故事、当代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学生心中的“思政课”短视频作品收集、学生问题交流专区、时政热点等内容的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归纳整理,实现“故事思政”网络常态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行制作思政课的短视频收集评选,在期中或期末对所收集到的短视频获奖作品公开嘉奖。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问题、生活中的困难、情感上困惑都可以在平台上提问交流,回答的主体可以是思政课教师,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教师,还可以是其他学生。由系统管理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回答进行審核并发布,归纳总结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回答,在思政课课堂及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上再次引导宣传。学校的思政课线上实践平台有趣、有效,将会促使学生乐意在平台上浏览相关内容,参与日常的短视频制作实践活动,并可以在平台上获取时事热点,很多共性的问题及个别的问题都会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并及时纠正偏激、偏听、片面、冲动等不成熟行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利用信息新技术推进实践教学路径创新,有效解决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实践活动,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有意义、有意思、有效果”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政课“四化一中心”实践教学的建构与实践[EB/OL].(2019-09-20)[2020-02-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5184455907319288&wfr=spider&for=pc
[2]教育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将设学分[EB/OL]. (2018-04-26)[2020-02-25].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426/c1053-29952217.html
[3]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创新方式方法 上好思政课[EB/OL].(2017-12-15)[2020-02-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712/t20171215_321417.html
[4]于兴艳.“故事思政”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9(10)
[5]潘瑜.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思政”路径思考[J].科技资讯,2019(27)
[6]李慧.高职思政课堂生态化设计的论域、反思与前瞻[J].现代交际,2017(6)
【作者简介】覃世东(1971— ),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覃云飞(1982— ),通讯作者,男,广西来宾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刘义飞(1972— ),男,壮族,广西象州人,硕士,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