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文化交往中的话语权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minyi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已渗透到了我国大学的办学实践中。大学国际化的内在价值诉求是文化的交往与融合,其外在价值是民族文化的试金石。美国《新闻周刊》为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国际化给出了一个标准,而“博洛尼亚进程”则提供了一个大学国际化的样本,其本质是争夺话语权。中国的大学在国际化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其基本经验是:以学科优势和办学实力为根本,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其中,并独善其身,守望大学之道。
  [关键词]大学国际化;文化交往;话语权;价值;规则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0)06-0021-05
  
  一、引言
  
  当今似乎没有哪一个高校能游离于国际化的浪潮之外了。笔者调查了苏北的高校,发现每一所普通本科院校都设有“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绝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和国外有合作项目。苏北的情况基本代表全国的情况。可见,国际化对于国内的任何一所大学来说,已不再是口号,而是深入到大学的办学实践中去了。具体来说,涉及到大学的定位,比如有的高校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涉及到大学相关职能部门机构的设置,比如高校纷纷设立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还有的学校成立国际交流学院等教学机构;涉及到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如国际化合作办学,等等。但是,正如有些学者认为的,对国际化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国际化并没有改变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地位,并没有改变世界高等教育的格局,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需要国际化办学。例如,美国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专家菲利普•G•阿特巴赫就认为,“全球化的高等教育极为不平等。……强势大学始终控制着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而那些薄弱的院校机构和系统则因为资源短缺和学术标准低下而亦步亦趋。”[1]他甚至还认为,美国认证他国大学是“学术殖民主义在行动”[2]。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目前大学的国际化呢?笔者认为,既然谈国际化,第一,要立足于大学自身的本质规律,做大学自身的事;第二,要熟悉大学国际化的规则,然后按照这个规则来厘清发展本校的国际化思路;第三,大学的国际化要依据自身的特点来做,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利用自身特色在国际化的语境下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二、大学国际化的内在价值诉求:文化的交往与融合
  
  对大学国际化内涵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对于国际化的价值诉求问题。即,大学要把国际化作为一个工具有效利用,在国际化的办学实践中使大学沿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前进,实现更好的发展。因此,大学的国际化首先要弄清楚大学是什么?关于大学的定义很多,但毫无疑问,大学是一个文化机构,是一个集知识的汇聚、生成、传播于一体的文化机构。这是因为,知识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知识主要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思考,是纯理智的,而文化主要是对意识的总结,带有感情因素,但是知识有助于文化的形成,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中的人拥有先进的知识,形成的文化也先进,同时先进的文化也有利于对知识的探索[3]。
  赵沁平认为,大学需要文化,文化需要大学。大学需要文化来提升自身的精神、气质、品位,文化需要大学来培育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同时,大学不断促进探索和争鸣,激励新思想、新学术的产生,是新文化的孵化器,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4]。
  知识是不分国界的,于是大学就有了所谓的宇宙的特质;而文化是具有个体特质的,基于知识创新的大学文化也是有个体特质的。知识的普遍性与文化的个性相结合,构成了大学的存在价值。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国际化则是大学促进两者的结合最理想的思路与途径。因此,促进文化的融合就成为了大学国际化的最终的价值诉求。
  怎样通过大学国际化促进文化的融合呢?当然是文化交往。章仁彪认为:大学历来是不同文化和文明交流的殿堂,大学又是在某种程度上最富有交往传统、又最能影响未来的场所,她又具有可以超越政治观点歧见、经济利益竞争而能充分展开深入坦诚对话的场所,所以,大学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这是大学功能的体现,也是大学职责之所在,是现代大学的一种社会责任和时代责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在论述高等教育的功能,强调大学在继续研究与教学、专业化培训和终身教育的同时,也把“国际合作”作为越来越重要的另一项大学的职能(功能)[5]。由此可以看出,基于文化的融合是大学国际化的应然需求,交往则上升为大学功能的高度。
  在中国,大学国际化与文化交流的第一面旗帜当属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以中美两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及当代国际问题等作为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内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跨国教学与研究机构。它纯粹是两个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南京大学负责招收来自中国(包括香港、澳门与台湾地区)的学生,霍普金斯大学负责招收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学生[6]。随着我国大学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的国际化已经不单纯地存在于大学与大学之间了。2008年9月,中国矿业大学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德中心”)的成立就是另外一种模式。中德中心是根据温家宝总理与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会谈的精神,由徐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建、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组建的非盈利的学术性研究机构。该中心旨在中德两国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以新能源、矿区生态环境、先进制造业、节能减排、煤矿安全开采技术与装备等为主要研究领域,集人才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品制造为一体的产学研国际合作平台[7]。可以看出,与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相比,中德中心更凸显了大学国际化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文化交流的意义自然必不可少,如中德中心计划在奥尔登堡大学成立孔子学院。但也可以看出,中德两国政府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际投资银行也参与了进来(洛希尔国际投资银行)。这就涉及了大学国际化进程中的另外一个问题,大学国际化已经脱离了单纯的大学对于大学的模式,进而也转向大学对政府、大学对企业及其他了。诚然,大学从中可以得到科研及扩大办学影响力的实惠,但它也将自己暴露于全球化的场景之下了,冲在了国际化的前沿。中国的大学能否承受其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三、大学国际化的外在价值:国家与民族文化的试金石
  
  大学是国际间除国家政府之外交往最为频繁的机构。因为大学的文化性,也因为狭义的文化是有个性的,决定了大学的文化交往并不是无原则的交往,而是具有强烈目的性的交往。每个参与交往的实体,都要努力地把自己的价值观传达给对方,而不论它是采取何种形式。大学之间的文化交往也是这样,在国家与民族因素对大学中影响日益加重的时候尤其如此。如美国的大学国际化,就是要把含有美国价值标准体系的文化传播给其他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在国际化中一直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但也还是要把它的某些最出色的文化,通过国际化的行动传播给其他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学在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学及其研究机构越来越成为国际基金组织青睐的对象。前些天,北京某知名大学具有“公益性质”的NGO组织被撤销,引起网络媒体的一阵热议,同时也把NGO推到了公众的面前。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经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大学里的NGO基本上都受国外某基金会的资助。如1988年,福特基金会是第一批被中国政府允许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一。我们不会否认这些组织现存的公益性与学术性,但是对此还是要有清醒的认识。这和NGO的性质是有关的。NGO具有AGO(Against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性质,带有“反政府”性质。在东方社会,这种精神恰好最为缺乏[8]。NGO为什么会在大学集中出现?这是因为大学在公众面前有影响力,大学的环境比较宽松,在大学里从事研究与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更有隐蔽性。再者,我国的大学普遍缺少资金,而国外的基金组织能够提供不菲的赞助经费。其代价往往是共享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推广别人的理念或成为别人的代言,往往会成为境外组织了解中国、影响中国的重要场所。当这些组织培养出的人及其活动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国家安全担心。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需要国际化,但是大学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面对的不仅仅是大学和学术,还有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它已经成为了国家与民族文化交流中一块闪亮的试金石,尤其是在一些敏感的领域。试问,我们的大学对此准备好了吗?我们的大学在国际化的环境中是不是身不由己地“被国际化”了呢?
  综上所述,大学国际化的本质内涵是促进文化的交往与融合。但是,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包容的事物非常多,大学显然不能做所有的事情,也没有能力与精力去做。大学如果不顾自身能力或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很容易陷入“被国际化”的漩涡中不能自拔,甚至做出有悖于大学自身精神和大学发展规律,有悖于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安全的事情来。也就是说,大学的国际化交往注定会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其实这也是符合大学守望的精神的。那么对发展中国家的大学而言,怎么才能实现自己的国际化之路呢?这就是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问题,即:谙熟大学国际化的规则,努力争夺话语权。
  
  四、大学国际化的规则:争夺话语权
  
  大学国际化是与全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体的实力反映。因此,大学国际化的话语权通常不是由某个大学所掌控的,它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整体的代言。通常来说,强者自然拥有话语权。美国是当前公认的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是高水平大学最多、最集中的国家,在大学国际化方面,它似乎也拥有了理所当然的话语权,其中以美国《新闻周刊》评价大学国际化的标准为世界公认。在美国之外,欧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另一极。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都无力与美国相抗衡,但是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博洛尼亚进程——正在让世人侧目,甚至美国也不得不放下姿态想参与其中。博洛尼亚进程无疑是美国之外国家(或区域)大学国际化的样本。下面简要分析这两个“标准”与“样本”,从中体会其所体现出来的大学国际化规则,以使我国的大学国际化走向理性之路。
  1.标准:美国新闻周刊的评价
  2006年美国《新闻周刊》就大学国际化的标准列出了全球排名前100所的大学。具体评价标准是:(1)论文得到最广泛引用的各领域的研究者的数量;(2)刊登在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上的论文数;(3)社会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论文引用指数;(4)外国教授和外国留学生人数比例;(5)学生对教授的比例;(6)图书馆藏书量。其中,前三项占50%的评分,第(4)、(5)两项占40%的评分,第(6)项占10%的评分。上述标准主要体现了开放性、多样性、学术性(研究成果)等特征,而且基本上就是一份世界一流大学的排行榜。在此评价中,中国大陆的大学没有一所进入前百名[9]。可见,我国大学的国际化水平还较低。关于这个排名目前有很多的争论,例如这可能涉及排名的话语霸权问题,可能涉及到忽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问题,等等。刘健认为,这是“针对美国高等教育现实设计的,反映了美国学术系统的历史、规范以及价值观”的学术标准被当成高等教育的“世界黄金标准”[10]。但是依附也好,殖民也好,除此标准外,至今尚未看到其他的更有说服力的关于大学国际化的标准。刘道玉依据这个标准分析了中国大学国际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他认为,中国大学的国际化排名不高与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观念滞后有关。但他同时认为,“国际化不是外国化,也不是美国化”,自主创新才是正确的道路[11]。
  按照此标准,如果把大学国际化看作是一个结果的话,那么国际化的大学基本上要定位为世界一流大学;如果把大学国际化看作是一个趋势的话,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将是这所大学夸父追日般的理想与追求。也就是说,美国《新闻周刊》的标准就是一面镜子,所有想进入国际化行列的大学都要对照它检验自身的办学思想、办学规划及教育教学实践;是一个游戏规则,只要是想进入国际化的轨道,只要是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读懂这个所谓的国际化规则,在此基础上再来选择要发展的道路。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认可这个标准,这是因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当前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在世界一流大学与国际化面前,它拥有不可置疑的话语权。
  受此标准的影响,李盛兵构建了一个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7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国际化观念与规划(10%)、大学国际化机构设置(5%)、学生结构(25%)、教师结构(20%)、课程国际化(15%)、科研国际化(15%)、中外合作办学(10%)[12]。对比可见,美国《新闻周刊》的评价标准较为注重科研,而李盛兵的评价标准较偏重于教学,学生、教师与课程三项比例占了60%,可以说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国际化标准。用此标准来进行国内大学其国际化进程的评价似乎还讲得通,但是如果把国际化看作是一个结果的话,低水平大学在国际化的面前很少有发言权,此评价标准就显得有点自娱自乐了。照此看来,其实我国的大学也没有必要设计什么所谓的大学国际化的标准,我们的办学水平提高了,其国际化的水平自然会得到认可,即不能单纯地为国际化而国际化。
  2.样本:博洛尼亚进程
  如果说,美国《新闻周刊》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大学国际化的标准,那么“博洛尼亚进程”则为我们发展中国的大学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样本。“博洛尼亚进程”因其目标宏大,涉及的国家和高校众多,推进的步骤踏踏实实,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最有效的高等教育联盟,其联盟系统所形成的制度与文化正在让世界侧目[13]。目前欧洲之外的国家也都在密切关注着“博洛尼亚进程”,要么试图切入其中,要么学习做法来促进本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美国对于“博洛尼亚进程”的态度开始是试图用专业认证的方式介入,但受到了阻力,目前转向以合作为主。如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ouncilofGraduateSchools)近年来针对博洛尼亚也实行了研究生三年制学位。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赞助召开了“研究生教育战略领导全球峰会”,会议以合作为基调。可见,美国的高等教育对于“博洛尼亚进程”的重视程度。另外还有澳大利亚采取的积极参与型措施、加拿大的交流合作型措施等等[14]。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课题组认为,建立中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机制主要有:成立专门的咨询与服务机构;建立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基准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组建中国大学联合体;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并施行入学缓冲机制[15]。
  从中我们看出,“博洛尼亚进程”的成功是大学成员之间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与发展目标,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中国的大学与之在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若要融入其中,必须依照自己的特色、强势学科优势,吸引其成员大学与之合作;必须改革人才培养的规格与体制,使之在培养质量上与之相对接。中国矿业大学倡导并成立的“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可以说是我国大学在此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中国矿业大学是国内矿业领域最杰出的学校之一,它有效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学科,抓住了资源、能源与环境三个关键词,呼吁国际上与三者相关的大学都应该以积极的行动来应对三者对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挑战。2009年10月17日,全球矿业、能源、环境领域的11所高等院校在中国矿业大学共同发起并签署《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宣言》。宣言中提出了联盟的行动目标与任务为:共同推进矿业、能源与环境领域的人才培养事务,积极推进联盟各成员之间的课程互认、学生互派、教材互换、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围绕联盟的主旨和任务,定期举办相关高层论坛和学术会议;促进联盟成员之间在全球气候变暖、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开展高层互访和学术交流[16]。中国矿业大学在这个国际高等教育联盟的成立及其运作方面拥有了不可置疑的话语权。有为才有位。在大学国际化面前,中国矿业大学的这种积极的态度与行动无疑为我国的大学国际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五、结束语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大学的性格具有天然的国际性,即国际性是大学的禀赋。从历史追溯来看,大学国际化本质正是通过文化的交往、交融来寻求共同价值。文化交往既有理念与制度层面上的,包括大学国际化理念、现代大学国际化制度设计等等;还有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比如通过国际化教材、课程设计,以及国际化学术交流、留学生交换等等。
  从现实来看,中国大学国际化起步较晚,水平较低。现在国内绝大多数大学的国际化战略都是形式上的,都是被国际化的,缺少像西方大学那样涉及到核心价值体系的国际化实质。中国大学的“被国际化”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诚然,借助于全球化进程以及西方发达的高等教育,可以加速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国际化说到底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化,深深地打上了弱肉强食般文化输出的烙印,往往以表面的平等遮蔽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除了遵循国际规则外,还要处理好大学文化的民族核心价值体系问题[17]。一方面,国际通行的规则、标准要遵守,但也不能完全对接。比如,SCI在中国大学里的关注度很高,自己被国际化了却浑然不觉,也反映了中国中文话语体系在强大的英文体系面前的脆弱、无力。另一方面,要支持我国大学的特色办学之路,让国际化战略与特色化战略相辅相成。总之,当前既要迎接国际化,还要警惕国际化,更要特色办学,增强办学实力,争夺国际化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G•阿特巴赫.全球化与大学——不平等世界的神话与现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94-95
  [2] 菲利普•G•阿特巴赫.学术殖民主义在行动——美国认证他国大学[J].陈运超,译,复旦教育论坛,2003(6):1-2
  [3] 知识与文化的辩证关系[EB/OL]. [2010-4-9]http://eqduxt.blog.163.com/blog/static/8844123020101262375970/.
  [4] 赵沁平.文化需要大学,大学需要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7(9):19-20.
  [5] 章仁彪.走出“ 象牙塔”之后:大学的功能与责任[J]复旦教育论坛,2005(3):42.
  [6] 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简介[EB/OL]. [2010-4-15].http://zmzx.nju.edu.cn/ZhongMei/page/main96/ListInfo.aspx?columnId=206.
  [7] “中德中心”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我校举行[EB/OL]. [2010-4-20]. http://xcb.cumt.edu.cn/paper/Eedition/newsDetail.aspx?ID=4069.
  [8] NGO[EB/OL]. [2010-4-22].http://baike.baidu.com/view/1045.htm?fr=ala0_1_1.
  [9] 刘道玉.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选择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7(4):7.
  [10]刘健.高等教育的依附发展与学术殖民[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9.
  [11]刘道玉.创造:一流大学之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1.
  [12]李盛兵.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116.
  [13]博洛尼亚进程[EB/OL]. [2010-4-20].http://baike.baidu.com/view/1484999.htm.
  [14]王晓琼.美、澳、加三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8(6):82-85[15]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课题组.建立中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机制的设想[J].现代大学教育,2009,(6):54-59.
  [16]全球11所矿业高等院校共同发起并签署《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宣言》[EB/OL]. [2010-4-20]. http://news.cumt.edu.cn/ArticleRead.aspx?Id=19234.
  [17]王冀生铸造大学之魂[J]大学教育科学,2009(6):5-10
  (责任编辑 李震声)
  
  The Discourse Power in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he Value and Rule of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LUO Cheng-xuan ,ZHANG Ya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 China)
  Abstract:
  The trend of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inevitable, which has infiltrated the practice of our universities operation. The intrinsic value demand of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lies in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the external value of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the touchstone of national culture. Newsweek of American has given a standard for the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Bologna process” has provided a sample of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ts nature is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discourse right. There exist some good exampl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experiences include that universit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scipline superiority and the ability of running school,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aintian its own purity and integrity, and then keep watch the university principle.
  Key words: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cultural exchange; discourse right; value; rule
其他文献
编者按:今年是清廷宣布我国古代书院改制为学堂110周年。岳麓书院为此积极筹备了一系列纪念性学术活动,再次掀起了学术界对古代书院研究的热潮。本刊特约岳麓书院四位专家分别从古代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的董事会制度、书院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书院改制对近代书院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撰写了四篇笔谈文章。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要]布劳恩对影响大学治理变迁的核心要素进行了梳理和论证,构建了能说明大学治理变迁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的分析框架。在对三角模型理论进行讨论的基础上,选取美、英、日三国的大学治理形态变迁情况进行阐释和分析。布劳恩的理论不仅可以对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重大问题给出合理解释,还能为我国大学治理方式的转变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治理;三角模型理论;迪特玛·布劳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课程改革是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大学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大学课程设置的知识模块不是封闭的“金字塔”形状,应该是开放的“知识树”状态,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应坚持技术知识本位、知识能力本位和做人本位的有机统一;大学课程设置门数每个专业控制在50~60门课程之间、总学分控制在150~160之间、每个学分控制在15学时左右,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分别控制在占课程总教学时数的
期刊
导言  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为肇端,在1800年至1945年的漫长历史中,欧洲大学的格局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些是以渐变的方式进行,有些则是革命式的突变。现代早期的某些源于中世纪的大学结构,在欧洲的许多地区特别是在英伦诸岛、欧洲南部和北部的半岛地区,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与此同时,在法、德两国则出现了迥然不同的、崭新的大学组织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模式决定了那些有着古老大学国家的改革范围和那些新兴
期刊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助学贷款的最大提供者。在学生财政援助方面,美国拥有丰富的经验。高达4600亿美元的学生贷款市场和长达数十年的学生贷款历史,使美国通过借贷帮助学生支付学费的政策日趋专业化。对于正在扩大学生助学贷款体系的中国来说,可以从当今美国学生助学贷款方案改革中获得启示。其一,应尽力在资助活动之初设计一个独特完善的贷款体系管理方案,以避免日后的不断简化和调整;其二,尽量限制中介的参与以减少贷款
期刊
[摘 要]晚清教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是在社会对英语人才需求日盛的背景下所做出的一种世俗化和功利化的选择。其课程设置发轫于以内容为基础的专业英语教学,逐渐增设基于商务语言技能和内容的商务英语课程,并随着教会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深化,最后发展为近代化职业教育基础之上的商务英语教学。教学方法从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逐渐向语法翻译法与古安系列法共存的格局转变,且均与其世俗化和功利化的教学理念和目标相适应。尽
期刊
[摘 要]“大学对国家的放逐”是关切大学特有的生存空间与一流大学秩序的形成、确立合理大学立场的一个新命题。面对既有国家体制笼罩下的异化的大学场合,大学需要一种“放逐国家”的积极心态,以构建作为主体的大学与一流大学生成的“第三空间”,获取一种真正的大学发展理念,有效凸显大学之民族与国家的轴心地位。大学对国家的放逐形成大学生存的“第三空间”与国家举办大学的逻辑之间具备内在同质性。它所坚守的是一种彻底的
期刊
摘 要:如何确保国立大学在财政方面的自立与自律,是关系到能否保障国立大学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乃至实现大学使命的重大课题。日本政府自明治初期创建国立大学以来,先后引入基金制、特别会计制度、讲座制、校费制等,均旨在构建自立的国立大学财政制度。在这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当前,国立大学法人的施行,能否解决明治以来的这个问题,正引起有关人士的极大关注。  关键词:日本;国立大学;财政制度
期刊
[摘 要]教师之思关乎教育发展。作为本体论的追问,教师之思的本性是教育的经验,它显现于教师的思考和思想中,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教师要去思,一要学习,二要放弃,三要建筑。当前,教师之思的底线是守住宝贵的历史财富和个人财富。    [关键词]教师;思考;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1)05-0064-05    学校不乏勤奋的教师,缺少
期刊
编者按: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走出传统的行政化的误区,必须使大学回归学术,回归学术本位、学生本位。在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夏季毕业生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在短短的16分钟演讲中竟引起30余次高呼“根叔”,此充分表达了广大学子对“根叔”的认同和支持。“根叔”演讲实况经网络传播在国内大学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根叔”现象,这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一道独特的风景。“根叔”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出现,标志着大学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