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化产品中设计思维的应用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a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但是它不是设计思想的天马行空。工业化生产之后,人们对设计的关注更加强烈,技术美学理论便应运而生。“技术美是一种附丽于物质功能的美,但是它的审美价值并不是直接来自产品的物质功能和效用本身。技术美是由形式所表现的技术文明的历史内容,它反映了产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及人在创造历史中所取得的自由。”而“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实现设计作品所实践的功能放在突出的位置。
  一、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三维元素
  回顾设计的整个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设计在传统上关注形式,也就是说设计就是被理解为“做出花样儿来”。后来关注更多的是内容和内涵,即所谓的“形式追随功能”。而最新的设计元素是行为,即复杂系统与人产生互动的方式,即要实现有效的良好的人机交互。特别是数字化产品的设计,我们不仅要关注形式和内涵,也应该关注人的行为(如图1所示),这是数字化产品设计的基本要求。
  数字化产品复杂系统的“行为”是认知因素和逻辑过程的结合。采用系统化方法,运用信息思维,从信息理解角度研究用户参与行为,进行数字化产品的设计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
  二、交互性与交互设计
  随着数字化产品的日益普及,交互性的话题也逐渐升温。虽然交互性是一个相当新的词汇,但它其实是一种早已存在的现象,早得超过任何人的想象。亘古至今,互动一直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演讲、交谈、踢球、购物、画画、雕塑……互动无所不在。交互说白一点就是互动,只是在数字化产品设计中的互动已经不单纯是以前的提问和解答式的简单互动,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变得丰富了。
  交互设计是“一个关于限定人造物、环境及其系统行为的设计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诞生代替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软件设计,开始创造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而这个意义取决于交互产品的价值和人们运用它时所获得的经历的质量。
  如图2所示,交互设计,提供了一种文化创新的凝聚力,把广大虚拟社区具有共同社会、政治与经济等利益的不同人凝结起来,新形式就比当前的更具表现性、更加个性化、更加交互性和更加有责任感。数字化产品的交互技术将有助于满足受众对更个性化的信息日益增长需求,但它不能消除对人类判断、分析能力的需要。而这恰恰是设计师的职责所在。设计师不仅是设计“事”、“物”的创造者,更重要的是生活信息和交互体验的传播者。交互设计师应该运用崭新的思维与符号,表达文化与交流、生活与体验,使创意淋漓尽致地表现于设计之中;同时,合理利用网络交互技术,使其最终深入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
  三、数字化产品的设计诉求与设计思维辨析
  数字化产品设计处在数字化和实体以及用户和客户的共同交集之中,也就是说数字化产品不仅通过数字化的设计形式来表现,而且以数字化的硬件实体为依托(它必须满足硬件制作的可行性)。同时,它也应该像其他产品设计一样,需满足一般用户和特定客户的要求。因此,它的设计必须满足人(一般用户和特定客户)、物(设计工具和手段、最终设计实物)的综合诉求。
  再进一步来分析数字化产品的设计思维(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这样来说,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不仅是建立和开设课题以及制定计策和谋略的问题,而应该建立相应的目标系统和确定设计方案,“但是最终的结果不是立即直接作用于‘物’(即动手做产品),关键在于确立一种设计思想——那就是关于建立目标系统和确立设计方案的观念”。或者说,这个时候我们还应该在设计行为中和设计思想上融入“人”的因素。这是数字化产品设计除去功能和形式之外的特殊诉求。这个“人”的因素,我们在开设课题和制定计策谋略的初期要考虑,在设计开展的中期我们也要考虑,以至于不断测试和修正,甚至在产品付诸使用之后,我们依然要跟踪观察产品是否能够有效满足“人”的需求,以求日后更新和改进。
  创造有意义的体验和有价值的收获,这就是交互设计所追求的,是交互的“物”与“人”的基点。遗憾的是,在数字化产品设计的今天,很少有人想到过该如何尽力为他人创造美妙的体验。每一次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人造物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时,设计就被赋予更多的重要性。每一次设计概念的诞生和更新都融合了更多的其它专业知识,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所创造的事物、服务和环境的意义和价值。交互设计也将从强调智能化的理解力转变到谋求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进行创造的能力,即能为他人创造有价值的、令人注目的信息和体验。为了达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学习已有的组织和表现信息和数据的方法,还得发掘新的方法。任何设想都是可能的。技术、个人心理和社会交流之间还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所有这些都融合在一个错综复杂、混乱无序的系统中。今天的枝微末节在50年后可能变成主要或必要方面,那些似乎显然和不可避免的趋势可能出轨。科技改变了每个学科,但创造的过程却不会随之改变,只会愈久弥新。
其他文献
教科书的选文在反映时代精神、现代意识的同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新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语言典范生动,学生百读不厌。教师只有精心组织阅读教学,创设阅读的氛围,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善于倾听,搭建平台,把更广阔的空间给学生,那么学生的童心才会在阅读中真正释放。  一、精心设计,用浓浓真情打动学生的心灵  怎样才能让学生享受语文?只有“教活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教育也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日益增多,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必须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到较多的知识,即较短的时间里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所以,把多媒体技术引进到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加大信息量的传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我在讲授初三物理“热机与社会发展”这一节时,进行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探
期刊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大量投入,今天的教学资源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以往我们总强调知识要逐渐积累,现在工作讲究高效率,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信息的使用变得方便轻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
期刊
数学新课标指出:“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由于小学生具有好
期刊
根据新一轮教育新政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广大政治课教师要努力掌握计算机技术,苦练基本功,以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要关注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艺术性和实效性;要深入吃透教材内容,把握重点、难点,理清教材脉络,寻找为提高课堂效率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基本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计算机对文字
期刊
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把有关学习内容的结果、结论以及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教师自身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要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做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的角色、地位就要改变,上课时不能是一味地讲解、示范或
期刊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学生可以综合使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来实现自己的创意,达成自己的各项任务。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个人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可以培养学生与别人协同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一、
期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严重倾向,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在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
期刊
一个人的生活离不开说话、交际、写作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高写作显得较为重要。谈到写作文,好多学生只能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技术,精心设计体验性情境,以其生动鲜活的画面、缤纷的色彩,悦耳的声音来展现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追求和热烈的向往,就有了写好
期刊
小学生到了三年级,就从说话上升为作文。由口头说一段完整的话,一下子变为用笔写出自己想说的话。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开始是很难适应的。一是不知道以何为题;二是不知道从何起笔;三是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四是难在语言单板、枯燥。几次下来,有些学生不免产生害怕作文、厌恶作文的情绪,如何培养学生喜爱作文也同样是个难题。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大纲中,对三年级作文的要求,为我们指明了道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