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区域发展的近期研究显示,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显著的问题,如何提高欠发展地区的经济实力这一课题,引起了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的深层关注。学界的研究方法大多从区域内部着手,忽视了多区域间的相互依赖性。为此,针对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采用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考虑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反馈效应等,以此量化空间上的联系。
关键词:区域投入产出法;溢出效应;反馈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35-0166-02
引言
区域投入产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编制地区间投入产出表需要有地区间贸易流量数据的支持,在缺乏完善统计系统情况下,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这项工作;同时,由于缺乏企业贸易往来的详尽情况,一定程度上又会造成数据的失真,因而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完全通过统计数据来完成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理论界的做法是,在各种合理模型假设的帮助下,对编表过程进行简化。
伊萨德(Isard,1951)首先建立了区域间非竞争输入型投入产出模型,称为IRIO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形式要求把所有产业按区域进行划分,将每一个区域的每一个部门的投入、产出结构都分别进行研制。基于IRIO模型基础上的溢出与反馈效应由此展开。Miller(1963)首先提出了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差分算法研究简单的两地区地区间经济反馈效应,但并未给出溢出效应的算法和概念。 Round(1985),Sonis,Oosterhaven&Hewings(1993),Sonis&Hewings(1999),Erik Dietzenbacher(2002),先后在此基础上对于溢出与反馈效应的分解进行了深入研究。日本和欧美国家由于其理论的完备和基础数据的充足,在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走在了前列。其中日本凭借其数据丰富的优势,子1960年其开始每5年编制详尽的地区间投入产出表。近年来其经济研究部门IDE-JETRO甚至开始编制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间的多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其中的一个项目是包含中国,日本,ASEANS(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亚(南韩、台湾),美国的10部门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欧美国家自20世纪后半期起开始关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Van der Linden 和 Ooterhaven (1995) 强调对国家间投入产出表编制的需求,在区域和国家之间的研究溢出和反馈效应,为欧盟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开始积极研究世界国家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应用。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引入投入产出技术,在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下,成果颇丰。同时,在方法和理论的创新上为投入产出界做出相当的贡献。然而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编制和应用一直进展缓慢。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在利用和挖掘我国提供的现有资料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和回归分析方法测算出了地区间的交易矩阵,并率先编制了中国1997年3地区10部门的地区间投入产出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利用引力模型等估计出中国2002年省际间贸易矩阵。潘文卿(2008)对中国三大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对中国内陆经济的外溢性影響,解释了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的实效,及中央制定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必要性。陈平安(2005)通过分析贸易、要素流动、技术扩散等因素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传输机理。
关键词:区域投入产出法;溢出效应;反馈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35-0166-02
引言
区域投入产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编制地区间投入产出表需要有地区间贸易流量数据的支持,在缺乏完善统计系统情况下,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这项工作;同时,由于缺乏企业贸易往来的详尽情况,一定程度上又会造成数据的失真,因而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完全通过统计数据来完成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理论界的做法是,在各种合理模型假设的帮助下,对编表过程进行简化。
伊萨德(Isard,1951)首先建立了区域间非竞争输入型投入产出模型,称为IRIO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形式要求把所有产业按区域进行划分,将每一个区域的每一个部门的投入、产出结构都分别进行研制。基于IRIO模型基础上的溢出与反馈效应由此展开。Miller(1963)首先提出了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差分算法研究简单的两地区地区间经济反馈效应,但并未给出溢出效应的算法和概念。 Round(1985),Sonis,Oosterhaven&Hewings(1993),Sonis&Hewings(1999),Erik Dietzenbacher(2002),先后在此基础上对于溢出与反馈效应的分解进行了深入研究。日本和欧美国家由于其理论的完备和基础数据的充足,在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走在了前列。其中日本凭借其数据丰富的优势,子1960年其开始每5年编制详尽的地区间投入产出表。近年来其经济研究部门IDE-JETRO甚至开始编制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间的多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其中的一个项目是包含中国,日本,ASEANS(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亚(南韩、台湾),美国的10部门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欧美国家自20世纪后半期起开始关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Van der Linden 和 Ooterhaven (1995) 强调对国家间投入产出表编制的需求,在区域和国家之间的研究溢出和反馈效应,为欧盟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开始积极研究世界国家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应用。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引入投入产出技术,在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下,成果颇丰。同时,在方法和理论的创新上为投入产出界做出相当的贡献。然而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编制和应用一直进展缓慢。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在利用和挖掘我国提供的现有资料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和回归分析方法测算出了地区间的交易矩阵,并率先编制了中国1997年3地区10部门的地区间投入产出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利用引力模型等估计出中国2002年省际间贸易矩阵。潘文卿(2008)对中国三大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对中国内陆经济的外溢性影響,解释了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的实效,及中央制定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必要性。陈平安(2005)通过分析贸易、要素流动、技术扩散等因素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传输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