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往往忽略了阅读教学与作文的整合,常常将二者割裂开来,使得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都很机械,读是读写是写,尽管学生读了很多的书,可是提起笔来依然不知云何。面对这种情况,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整合,颇有收获,主要的做法如下: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为创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学生的习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语言问题,表达不通顺,不连贯,表意不清楚,或是语言过于平淡,不生动,不会使用修辞,也不会描写。一篇文章泛泛而叙,淡淡收尾。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而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多方面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
1、学会摘录优美的词、句、段。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名家经典作品,其中大家的语言风范,不是一般作家所能企及的,因此学习这些作品中首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语言积累的方法之一就是将好的语言摘录下来,以供创作中学会参考,摘录中学会分门别类作好归纳,内容上可分为景物类、写人类、友情类、品格类等;表达方式上可分为:描写类、抒情类、议论类;修辞角度可分为:比喻类、排比类、拟人类等。
2、认真品味揣摩文中语言,学会仿写。
孩子的咿呀学语就是从模仿大人的语言开始的,同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需要模仿。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句找出来,让学生认真品味揣摩,学习仿写。如《紫藤萝瀑布》中“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bèng)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将紫藤萝盛开繁盛的样子生动的描绘出来。让学生以“北山的杏花”和“校园那簇迎春花”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描绘出花盛开时的样子。作业反馈学生描写的非常生动。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写作手法,使学生创作有章可循。
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涉及了很多的写作手法,老师在阅读课的教学中也讲解了很多的写作手法,但是学生在下笔应用时,却是捉襟见肘,不能恰当使用甚至不会应用。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学生知道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却不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在这一点上我注重发挥语文教材的范本的作用,人教版初一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和下册《第一次真好》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都是运用了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只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事一议,而《第一次真好》是多事一议的。对于第一篇文章在分析时,我有两个侧重点,第一个是叙事部分,作者非常重视记叙文的六要素,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六要素,找出答案后,要引导学生作者是如何将简单的小事写得扣人心弦的,这里运用了多种描写,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最突出的是心理描写,对文章做了细致的分析之后,一定要配合做口语训练,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事,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引导注重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这样学生在下笔心里就基本有谱了。第二侧重点是注重引导学生从这样的事中感悟到怎样的人生道理。同样需要思维练习,可以直接给学生几件小事,让学生思考从这几件小事中得到的启示,在适当的练习之后,学生学会从小事中看大道理,并且学会了简单的议论。而第二篇文章属于记叙多件事结尾加议论的,同时又是横式结构的文章。凡是文章涉及到一种写作手法时,我们在教学中考虑的不仅仅是要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想的更多的应是如何让学生学会使用这种写作手法。
再次在阅读教学中能触类旁通学会选材,为学生创作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会再多的写作手法,如果脑子里空空如野,下笔时仍是无话可说。这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遇到的另一个难点,结果常常是老师在作文指导课上举的例子,大量的被同学使用,而属于自己的东西写的是少之又少。记得初一刚接一班孩子时,她写的一篇作文所使用的材料,是她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多次使用的一个材料,同班同学全都能背下来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经常说的就是多观察,多讀书,而观察来观察去,读来又读去,下笔时仍是无话可说。面对这种情况,我仍然坚持以教材作为范本,以此为点,让学生的思维展开成面。记得学习胡适《我的母亲》时,有个问题是“本文写了和母亲有关的哪些事?从这些事中能看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及时设计了一个问题“能不能说说你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的很热烈:爱唠叨、急躁、慈爱、厉害、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当学生回答完之后,我将这些性格特点一一写在黑板上,如何又问学生“你能不能通过一件事来证明你的母亲确实是你说的这样呢?”学生开始抓住具体的实例,妈妈吃饭时唠叨“不能挑食,荤素搭配”,写作业时唠叨“快点写好早点睡”,睡觉前还唠叨“别总蹬被子”等等,当学生说完时,我会笑着说妈妈确实很唠叨,但是这唠叨我怎么听出点别的味道来?学生说是母爱!就这样在写关于母爱的文章时,这个学生就写了一篇文章《爱唠叨的老妈》,文章生动感人。对于有些同学的回答我会接着问,你妈妈一直都是这么严厉么?学生说不是,我妈也有温柔的一面那就是对奶奶,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写了一篇很生动的写人作文《严厉而又温柔的妈妈》。语文教材中这样的范本同样很多,我们如果在教学中能在教会学生把握文本的基础,再注重对学生写作的思维训练,我想每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范例。
作文的构思,作文的结构,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在我们的教材中都有那么多好的范例,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将二者整合到一起,我想会受益匪浅。在任何一节教学中,只要我们的目标明确,只要我们想利用这样的范文让学生知道什么且能学会什么,能真正的做到心中有数,每一堂课都会收获颇丰的。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真正做到为我所用,为我们所服务,这需要我们潜下心来认真琢磨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整合并不是件难事,只要我们努力做了,教材才会真正做到读写说的结合。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为创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学生的习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语言问题,表达不通顺,不连贯,表意不清楚,或是语言过于平淡,不生动,不会使用修辞,也不会描写。一篇文章泛泛而叙,淡淡收尾。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而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多方面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
1、学会摘录优美的词、句、段。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名家经典作品,其中大家的语言风范,不是一般作家所能企及的,因此学习这些作品中首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语言积累的方法之一就是将好的语言摘录下来,以供创作中学会参考,摘录中学会分门别类作好归纳,内容上可分为景物类、写人类、友情类、品格类等;表达方式上可分为:描写类、抒情类、议论类;修辞角度可分为:比喻类、排比类、拟人类等。
2、认真品味揣摩文中语言,学会仿写。
孩子的咿呀学语就是从模仿大人的语言开始的,同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需要模仿。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句找出来,让学生认真品味揣摩,学习仿写。如《紫藤萝瀑布》中“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bèng)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将紫藤萝盛开繁盛的样子生动的描绘出来。让学生以“北山的杏花”和“校园那簇迎春花”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描绘出花盛开时的样子。作业反馈学生描写的非常生动。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写作手法,使学生创作有章可循。
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涉及了很多的写作手法,老师在阅读课的教学中也讲解了很多的写作手法,但是学生在下笔应用时,却是捉襟见肘,不能恰当使用甚至不会应用。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学生知道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却不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在这一点上我注重发挥语文教材的范本的作用,人教版初一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和下册《第一次真好》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都是运用了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只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事一议,而《第一次真好》是多事一议的。对于第一篇文章在分析时,我有两个侧重点,第一个是叙事部分,作者非常重视记叙文的六要素,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六要素,找出答案后,要引导学生作者是如何将简单的小事写得扣人心弦的,这里运用了多种描写,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最突出的是心理描写,对文章做了细致的分析之后,一定要配合做口语训练,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事,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引导注重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这样学生在下笔心里就基本有谱了。第二侧重点是注重引导学生从这样的事中感悟到怎样的人生道理。同样需要思维练习,可以直接给学生几件小事,让学生思考从这几件小事中得到的启示,在适当的练习之后,学生学会从小事中看大道理,并且学会了简单的议论。而第二篇文章属于记叙多件事结尾加议论的,同时又是横式结构的文章。凡是文章涉及到一种写作手法时,我们在教学中考虑的不仅仅是要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想的更多的应是如何让学生学会使用这种写作手法。
再次在阅读教学中能触类旁通学会选材,为学生创作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会再多的写作手法,如果脑子里空空如野,下笔时仍是无话可说。这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遇到的另一个难点,结果常常是老师在作文指导课上举的例子,大量的被同学使用,而属于自己的东西写的是少之又少。记得初一刚接一班孩子时,她写的一篇作文所使用的材料,是她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多次使用的一个材料,同班同学全都能背下来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经常说的就是多观察,多讀书,而观察来观察去,读来又读去,下笔时仍是无话可说。面对这种情况,我仍然坚持以教材作为范本,以此为点,让学生的思维展开成面。记得学习胡适《我的母亲》时,有个问题是“本文写了和母亲有关的哪些事?从这些事中能看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及时设计了一个问题“能不能说说你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的很热烈:爱唠叨、急躁、慈爱、厉害、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当学生回答完之后,我将这些性格特点一一写在黑板上,如何又问学生“你能不能通过一件事来证明你的母亲确实是你说的这样呢?”学生开始抓住具体的实例,妈妈吃饭时唠叨“不能挑食,荤素搭配”,写作业时唠叨“快点写好早点睡”,睡觉前还唠叨“别总蹬被子”等等,当学生说完时,我会笑着说妈妈确实很唠叨,但是这唠叨我怎么听出点别的味道来?学生说是母爱!就这样在写关于母爱的文章时,这个学生就写了一篇文章《爱唠叨的老妈》,文章生动感人。对于有些同学的回答我会接着问,你妈妈一直都是这么严厉么?学生说不是,我妈也有温柔的一面那就是对奶奶,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写了一篇很生动的写人作文《严厉而又温柔的妈妈》。语文教材中这样的范本同样很多,我们如果在教学中能在教会学生把握文本的基础,再注重对学生写作的思维训练,我想每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范例。
作文的构思,作文的结构,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在我们的教材中都有那么多好的范例,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将二者整合到一起,我想会受益匪浅。在任何一节教学中,只要我们的目标明确,只要我们想利用这样的范文让学生知道什么且能学会什么,能真正的做到心中有数,每一堂课都会收获颇丰的。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真正做到为我所用,为我们所服务,这需要我们潜下心来认真琢磨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整合并不是件难事,只要我们努力做了,教材才会真正做到读写说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