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汕头市潮阳第一建安总公司 广东 汕头)
【摘要】本文探讨了链杆平衡模型及其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应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链杆平衡模型;施工管理;综合能力数;
1. 链杆式平衡管理模型
1.1 链杆式平衡管理模型的原理
在网络中可认为施工企业各班组的节点,假定各班组之间的配合为链杆,采用铰接连接链杆与节点,不同部门间的配合形成一个大网。要使网前行,各部门要对链杆进行共同推拉并尽量保持一致的速度,这样可以使链杆不受任何力,在工程上也就意味着控制质量、进度、投资的三方面的平衡。
1.2 选取链杆参数
(1)有联系的部门、班组等组织以节点表示;
(2)组织间影响力以链杆表示;
(3)直径及长度:以节点间的配合程度为直径;以各节点之间工序穿插的多少为长度。
1.3 链杆式平衡管理模型
1.3.1 假定桩杆的重量不计
平衡就是各节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及链杆受力为零,那么各节点都是按计划进行的。对于简单工程这种平衡适用,但是对于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大工程,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必有非零杆的情况,前行运动也是非平衡状态的。
1.3.2 以所有链杆均不受力为平衡判断标准
在实际过程中,以链杆两端节点的综合能力数的偏差归零的方法进行计算。
(1)按国家定额对节点的工作量大小A进行取值;
(2)按工程级别对节点的工作难易程度M进行取值:一级为9、二级为7、三级为5、四级为3、四级以下为1;
(3)按工期计算节点的工作时间T;
(4)节点的平均人员配备素质Qi及数量Xi,根据学历、工职称级别计算平均素质:
(1-1)
式中:
Qij:第i个节点第j种职称的权值;(正教授,副教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人员及以下分别为9,7,5,3,1);
Xij:第i个节点第1种职称的人数。
按优、中、良、差区分设备的配置为9、7、5、3;使用率N为10、8、6、4;如果处于两者之间则取平均值。
用[SC]表示综合能力数。
(1-2)
其中[SC]i:每i个部门的综合能力数。
单链杆双节点的系统在平衡时[SC]i =[SC]j。
(5)多链杆节点就是一个节点与其他多个节点有联系,其静止平衡形式如下:
(1-3)
上式表示1部门与2、3、4部门联合的综合能力数。
1.4 链杆式非平衡管理模型
如果链杆出现非零杆,系统就被打破。这说明某部门因出现不适应系统运行的因素。若不及时调整,将降低系统运行速度,要花费额外精力让这种不平衡运行消灭而增大了投资,故需考虑非平衡问题。
1.4.1 非平衡的思想
(1)工程进行时,采用其他链杆的综合能力数来平衡不平衡的现象,从而出现相对平衡。
(2)根据平衡原理对随机出现的不平衡现象及时调整。
(3)为了对整个系统运行参数详细掌握要进行运行部门的设置。
1.4.2 非平衡管理模型(图1)
图1 非平衡管理模型
(1-4)
在系统中,A与B、C、D联系三方平衡,形成互补的综合能力数。在施工时,例如定值[SC]A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进度、投资,倘若B部门没有足够的[SC]值,就要通过C及D部门通过以下方法支撑。
(1)减少C、D部门的投资并将这部分给B部门增加,使B部门缺乏[SC]的问题得到解决。
(2)在不变的系统进度计划的前提下,将C、D部门的施工时间减少,这样可以使C、D的[SC]值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插入B部门的工作使B部门缺乏[SC]的问题得到解决。
(3将C、D部门的管理能力提高,并对B部门的工作进行提前穿插。
(4)使C、D部门的[SC]值降低,降低值作为增大B部门的[SC]值。
(5)重新对系统进行[SC]值分配。
1.4.3 非平衡管理方法
先得出各部门的综合能力数[SC]值,然后对连接节点的链杆数进行确定,如果是单链杆则2个节点综合能力数值差为零。而一个节点与多个节点通过链杆连接,那么其等式如1-3所示。但是,当它们间的综合能力数值不满足式1-3,就会出现不平衡运行,要调整系统。如果存在着与多链杆节点相连的节点时,例如相连的A、B两节点又都是多链杆节点,在进行[SC]的计算时,就要在A、B中各取部门[SC]值使之平衡,根据系统均衡分配其值的大小。
2. 工程实例
由3个班组共同完成的某工程,要求他们同时开工并同时结束,其参数如下:
一、二、三组其工作量分别为120、80、96工日;工作难易程度分别为一、二、三级;节点工作时间均为t d;设备配置分别为7、9、7而使用率为6、4、4;一组的人员组成为1个高级工程师,2个工程师,4个助理工程师,22个技术员以下;二组1个高级工程师,1个工程师,6个助理工程师,16个技术员以下;三组2个工程师,3个助理工程师,28个技术员以下。
2.1 计算结果
根据式(1-1)可计算出:Q1=1.7586,Q2=1.9167,Q3=1.4242。
根据式(1-2)可计算出:[SC]1=1.9832/t, [SC]2=2.3/t, [SC]3=2.7416/t。
由此可知[SC]1≠[SC]2≠[SC]3
2.2 调整 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进行调整,一种是以某组综合数为基数对其他组进行调整;另一种就是以平均数为基数全面调整。
(1)如果基数取第一组的综合数,则要调整二、三组,以第二组为例,得出调整的[SC]值:
○1不调整人员,使设备使用率降低,得出其使用率为:
(2-1)
○2不调整人员及设备使用率,出售部分设备,那么这个量为:
(2-2)
其占总的设备比例为13.71%。
○3保持不变设备及利用率,进行人员调整:
[SC]1×80X 9Xt/9X4=39.6,其要降低QX=1.9167×24-39.64=6.368
如果对助理工程师减少2人则减少QX=6;如果对技术人员及以下人员减少则QX也是6。
经过人员调整[SC]2=40×9×4/80×9×t=2,由此可知[SC]1与[SC]2差不多相等,那么就说明一、二组基本平衡,对第三组调整其理同上。
(2)基数为平均数,进行全面调整
计算平均基数为[SC]=2.3416/t,通过对比可知[SC]1对于[SC],要对[SC]值进行增大;[SC]2与[SC]差不多相等,不需要调整;[SC]3比[SC]大要进行减少。对于第三组按(1)进行调整,对于第一组其方法如下:
○1不调整人员要加强管理,而使设备利用率增大,达到[SC]/(1. 983 2/7)=7.085。
○2不调整人员及设备利用率也添加设备,其数量达到[SC]/(1.98 32 /7)一7=1.2654,增长率为18.08%。
○3不调整设备及利用率,添加人力。根据需要增加工程师及助理工程师分别为1人及2人,那么第一组的综合能力数增大到[SC]1=[(7×1+5×3+1×22) ×30×7×6/30]/(120×9×t)=2.2944/t。同理可得[SC]2=2.3/t,[SC]=2.3416/t基本相等,符合要求。
(3)以SC]3=2.7416/t为基数,由上可知增大一、二组的综合能力数,这时,三组施工速度最快,一组最慢,二组速度处于两者之间。
2. 结束语
综上可知,对于建筑施工管理中链杆平衡模型实用性较好,它既能指导施工管理也能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潘武等。链杆平衡模型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摘要】本文探讨了链杆平衡模型及其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应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链杆平衡模型;施工管理;综合能力数;
1. 链杆式平衡管理模型
1.1 链杆式平衡管理模型的原理
在网络中可认为施工企业各班组的节点,假定各班组之间的配合为链杆,采用铰接连接链杆与节点,不同部门间的配合形成一个大网。要使网前行,各部门要对链杆进行共同推拉并尽量保持一致的速度,这样可以使链杆不受任何力,在工程上也就意味着控制质量、进度、投资的三方面的平衡。
1.2 选取链杆参数
(1)有联系的部门、班组等组织以节点表示;
(2)组织间影响力以链杆表示;
(3)直径及长度:以节点间的配合程度为直径;以各节点之间工序穿插的多少为长度。
1.3 链杆式平衡管理模型
1.3.1 假定桩杆的重量不计
平衡就是各节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及链杆受力为零,那么各节点都是按计划进行的。对于简单工程这种平衡适用,但是对于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大工程,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必有非零杆的情况,前行运动也是非平衡状态的。
1.3.2 以所有链杆均不受力为平衡判断标准
在实际过程中,以链杆两端节点的综合能力数的偏差归零的方法进行计算。
(1)按国家定额对节点的工作量大小A进行取值;
(2)按工程级别对节点的工作难易程度M进行取值:一级为9、二级为7、三级为5、四级为3、四级以下为1;
(3)按工期计算节点的工作时间T;
(4)节点的平均人员配备素质Qi及数量Xi,根据学历、工职称级别计算平均素质:
(1-1)
式中:
Qij:第i个节点第j种职称的权值;(正教授,副教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人员及以下分别为9,7,5,3,1);
Xij:第i个节点第1种职称的人数。
按优、中、良、差区分设备的配置为9、7、5、3;使用率N为10、8、6、4;如果处于两者之间则取平均值。
用[SC]表示综合能力数。
(1-2)
其中[SC]i:每i个部门的综合能力数。
单链杆双节点的系统在平衡时[SC]i =[SC]j。
(5)多链杆节点就是一个节点与其他多个节点有联系,其静止平衡形式如下:
(1-3)
上式表示1部门与2、3、4部门联合的综合能力数。
1.4 链杆式非平衡管理模型
如果链杆出现非零杆,系统就被打破。这说明某部门因出现不适应系统运行的因素。若不及时调整,将降低系统运行速度,要花费额外精力让这种不平衡运行消灭而增大了投资,故需考虑非平衡问题。
1.4.1 非平衡的思想
(1)工程进行时,采用其他链杆的综合能力数来平衡不平衡的现象,从而出现相对平衡。
(2)根据平衡原理对随机出现的不平衡现象及时调整。
(3)为了对整个系统运行参数详细掌握要进行运行部门的设置。
1.4.2 非平衡管理模型(图1)
图1 非平衡管理模型
(1-4)
在系统中,A与B、C、D联系三方平衡,形成互补的综合能力数。在施工时,例如定值[SC]A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进度、投资,倘若B部门没有足够的[SC]值,就要通过C及D部门通过以下方法支撑。
(1)减少C、D部门的投资并将这部分给B部门增加,使B部门缺乏[SC]的问题得到解决。
(2)在不变的系统进度计划的前提下,将C、D部门的施工时间减少,这样可以使C、D的[SC]值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插入B部门的工作使B部门缺乏[SC]的问题得到解决。
(3将C、D部门的管理能力提高,并对B部门的工作进行提前穿插。
(4)使C、D部门的[SC]值降低,降低值作为增大B部门的[SC]值。
(5)重新对系统进行[SC]值分配。
1.4.3 非平衡管理方法
先得出各部门的综合能力数[SC]值,然后对连接节点的链杆数进行确定,如果是单链杆则2个节点综合能力数值差为零。而一个节点与多个节点通过链杆连接,那么其等式如1-3所示。但是,当它们间的综合能力数值不满足式1-3,就会出现不平衡运行,要调整系统。如果存在着与多链杆节点相连的节点时,例如相连的A、B两节点又都是多链杆节点,在进行[SC]的计算时,就要在A、B中各取部门[SC]值使之平衡,根据系统均衡分配其值的大小。
2. 工程实例
由3个班组共同完成的某工程,要求他们同时开工并同时结束,其参数如下:
一、二、三组其工作量分别为120、80、96工日;工作难易程度分别为一、二、三级;节点工作时间均为t d;设备配置分别为7、9、7而使用率为6、4、4;一组的人员组成为1个高级工程师,2个工程师,4个助理工程师,22个技术员以下;二组1个高级工程师,1个工程师,6个助理工程师,16个技术员以下;三组2个工程师,3个助理工程师,28个技术员以下。
2.1 计算结果
根据式(1-1)可计算出:Q1=1.7586,Q2=1.9167,Q3=1.4242。
根据式(1-2)可计算出:[SC]1=1.9832/t, [SC]2=2.3/t, [SC]3=2.7416/t。
由此可知[SC]1≠[SC]2≠[SC]3
2.2 调整 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进行调整,一种是以某组综合数为基数对其他组进行调整;另一种就是以平均数为基数全面调整。
(1)如果基数取第一组的综合数,则要调整二、三组,以第二组为例,得出调整的[SC]值:
○1不调整人员,使设备使用率降低,得出其使用率为:
(2-1)
○2不调整人员及设备使用率,出售部分设备,那么这个量为:
(2-2)
其占总的设备比例为13.71%。
○3保持不变设备及利用率,进行人员调整:
[SC]1×80X 9Xt/9X4=39.6,其要降低QX=1.9167×24-39.64=6.368
如果对助理工程师减少2人则减少QX=6;如果对技术人员及以下人员减少则QX也是6。
经过人员调整[SC]2=40×9×4/80×9×t=2,由此可知[SC]1与[SC]2差不多相等,那么就说明一、二组基本平衡,对第三组调整其理同上。
(2)基数为平均数,进行全面调整
计算平均基数为[SC]=2.3416/t,通过对比可知[SC]1对于[SC],要对[SC]值进行增大;[SC]2与[SC]差不多相等,不需要调整;[SC]3比[SC]大要进行减少。对于第三组按(1)进行调整,对于第一组其方法如下:
○1不调整人员要加强管理,而使设备利用率增大,达到[SC]/(1. 983 2/7)=7.085。
○2不调整人员及设备利用率也添加设备,其数量达到[SC]/(1.98 32 /7)一7=1.2654,增长率为18.08%。
○3不调整设备及利用率,添加人力。根据需要增加工程师及助理工程师分别为1人及2人,那么第一组的综合能力数增大到[SC]1=[(7×1+5×3+1×22) ×30×7×6/30]/(120×9×t)=2.2944/t。同理可得[SC]2=2.3/t,[SC]=2.3416/t基本相等,符合要求。
(3)以SC]3=2.7416/t为基数,由上可知增大一、二组的综合能力数,这时,三组施工速度最快,一组最慢,二组速度处于两者之间。
2. 结束语
综上可知,对于建筑施工管理中链杆平衡模型实用性较好,它既能指导施工管理也能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潘武等。链杆平衡模型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