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升学考试的重要内容,部分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功利性极强,使文言文教学显得单调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利用媒介, 强化朗读,多角度解读指导写作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历年来,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紧紧围绕高考考点来教学,教学内容上,重点讲解文言基础知识,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学方法上,串讲课文,逐段逐字地翻译课文,还要求学生将课文翻译记住。但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有很大的弊端。一方面,使文言文教学显得单调乏味,学生机械性记忆过多,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渐渐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另一方面,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形成,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教学人员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达到文言文教学目的。
一、利用媒介,激发兴趣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现实生活里学生感兴趣的媒介,架设通往古代文化的桥梁,吸引孩子们到文言文的世界里去游览。
媒介一:学生熟悉的成语与熟语
成语、歇后语和惯用语是我们语言中最精当的语汇。他们因为其精彩简练的表达效果得以在今天语言中延续。恰当地运用这些熟语可以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比如,用已知成语“卧薪尝胆”推演未知的《勾践灭吴》,用“四面楚歌”开讲《鸿门宴》用“目无全牛”“游刃有余”来讲《疱丁解牛》。熟悉的词语,熟悉的解说其实演化自真实的历史故事,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味蕾,激发他们享受文言大餐的欲望。
媒介二:流行音乐
我们不难注意到,学生偏爱流行音乐(主要是通俗歌曲)的现象很普遍,不少学生的业余生活、业余爱好都与流行音乐(通俗歌曲)有关。那么,流行音乐与文言文学习有没有可以沟通的地方?如果能够建立两者的联系,文言文教学岂不是又增加了魅力?比如上《项羽之死》我就让学生欣赏音乐《霸王别姬》,通过音乐的欣赏来体会世人对项羽的情感,再来阅读《项羽之死》,看司马迁是如何塑造项羽这个人物。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媒介三:家庭生活感悟
对于家庭生活,人们常常由于浸淫其中反而觉得难以言表。因为太熟悉而少了关注,少了理解,少了体验,但如果有人引导,人人都会有很多的感受。比如在教学《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陈情表》等文时将文本与现实生活进行比较,在比较和思考中,学生也许会由此懂得了亲情的可贵。这样,我们就对家庭生活有了关注,有了体验,有了理解,有了乐趣。
二、强化朗读,达成共鸣。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读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他这样说:“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要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可是在教学实际中,许多教师仍热衷于“一人讲,众人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他们被动地接受一些字、词、句的含义。无可非议,在文言文教学中,“讲”是十分必要的,但“读”更不容忽视。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所以,我们教学文言文应该从“读”入手,以顺利达到解读鉴赏文言文之目的。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要把朗读贯穿全文,贯穿课堂的始终。读是开启文言语感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读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朗读课文要求老师给学生明确的方法指导。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2读清节奏,缓急有致。3读出韵味,抑扬顿挫。朗读的形式应该多样,可以有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导读、展示读等等。老师提出听读的要求后,辅之以检测,通过老师评、学生互评的方式,落实朗读的要求,学生们才能读的自然,读得有序,读的有致。各种形式的朗读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主体,也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多角度解读,指导写作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一篇篇文句优美的,饱含文化底蕴的传世之作,如果对某些课文进行深入的挖掘,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做到一材多用,对作文写作教学帮助也极大。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可以多角度切入:
①金子总会发光的。烛子武是块“金子”,年青时精力旺盛,才干横溢,但被湮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暮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以重担。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培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赏认和竭力引荐,烛之武纵有天大的才华也没有发挥的机会。
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恩怨,方能名垂青史。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未免产生冤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军营。
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方能为人所宽。面对烛之武的怨言,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写论说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如果能像这样,在学习古文中多角度去挖掘,何愁下笔无涌泉。
未来学家认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教师向学生教授学法的重要性。文言文传承深邃厚实的古代文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古文阅读习惯,通过教师的引导、督促,提高学生重视文章的解读和文化内涵的体悟,进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希望我个人的一点浅薄见解能为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带来一点帮助。
历年来,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紧紧围绕高考考点来教学,教学内容上,重点讲解文言基础知识,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学方法上,串讲课文,逐段逐字地翻译课文,还要求学生将课文翻译记住。但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有很大的弊端。一方面,使文言文教学显得单调乏味,学生机械性记忆过多,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渐渐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另一方面,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形成,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教学人员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达到文言文教学目的。
一、利用媒介,激发兴趣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现实生活里学生感兴趣的媒介,架设通往古代文化的桥梁,吸引孩子们到文言文的世界里去游览。
媒介一:学生熟悉的成语与熟语
成语、歇后语和惯用语是我们语言中最精当的语汇。他们因为其精彩简练的表达效果得以在今天语言中延续。恰当地运用这些熟语可以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比如,用已知成语“卧薪尝胆”推演未知的《勾践灭吴》,用“四面楚歌”开讲《鸿门宴》用“目无全牛”“游刃有余”来讲《疱丁解牛》。熟悉的词语,熟悉的解说其实演化自真实的历史故事,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味蕾,激发他们享受文言大餐的欲望。
媒介二:流行音乐
我们不难注意到,学生偏爱流行音乐(主要是通俗歌曲)的现象很普遍,不少学生的业余生活、业余爱好都与流行音乐(通俗歌曲)有关。那么,流行音乐与文言文学习有没有可以沟通的地方?如果能够建立两者的联系,文言文教学岂不是又增加了魅力?比如上《项羽之死》我就让学生欣赏音乐《霸王别姬》,通过音乐的欣赏来体会世人对项羽的情感,再来阅读《项羽之死》,看司马迁是如何塑造项羽这个人物。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媒介三:家庭生活感悟
对于家庭生活,人们常常由于浸淫其中反而觉得难以言表。因为太熟悉而少了关注,少了理解,少了体验,但如果有人引导,人人都会有很多的感受。比如在教学《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陈情表》等文时将文本与现实生活进行比较,在比较和思考中,学生也许会由此懂得了亲情的可贵。这样,我们就对家庭生活有了关注,有了体验,有了理解,有了乐趣。
二、强化朗读,达成共鸣。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读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他这样说:“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要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可是在教学实际中,许多教师仍热衷于“一人讲,众人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他们被动地接受一些字、词、句的含义。无可非议,在文言文教学中,“讲”是十分必要的,但“读”更不容忽视。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所以,我们教学文言文应该从“读”入手,以顺利达到解读鉴赏文言文之目的。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要把朗读贯穿全文,贯穿课堂的始终。读是开启文言语感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读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朗读课文要求老师给学生明确的方法指导。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2读清节奏,缓急有致。3读出韵味,抑扬顿挫。朗读的形式应该多样,可以有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导读、展示读等等。老师提出听读的要求后,辅之以检测,通过老师评、学生互评的方式,落实朗读的要求,学生们才能读的自然,读得有序,读的有致。各种形式的朗读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主体,也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多角度解读,指导写作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一篇篇文句优美的,饱含文化底蕴的传世之作,如果对某些课文进行深入的挖掘,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做到一材多用,对作文写作教学帮助也极大。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可以多角度切入:
①金子总会发光的。烛子武是块“金子”,年青时精力旺盛,才干横溢,但被湮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暮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以重担。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培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赏认和竭力引荐,烛之武纵有天大的才华也没有发挥的机会。
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恩怨,方能名垂青史。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未免产生冤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军营。
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方能为人所宽。面对烛之武的怨言,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写论说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如果能像这样,在学习古文中多角度去挖掘,何愁下笔无涌泉。
未来学家认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教师向学生教授学法的重要性。文言文传承深邃厚实的古代文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古文阅读习惯,通过教师的引导、督促,提高学生重视文章的解读和文化内涵的体悟,进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希望我个人的一点浅薄见解能为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带来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