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清江农村搞社教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and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4年下半年,我正在南昌读书。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组织高等学校文科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通知》的精神,学校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组织我们到清江县(现樟树市)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和几位同学与萍乡市的几个干部分在义成公社的一个大队。进村以后,我们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修正草案)》和中共中央转发的《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即桃园经验)的批示精神,进行访贫问苦,扎根串联,发动群众,组织阶级队伍,进行背靠背揭发,开展对敌斗争,进行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的“四清”。
  我所在的大队较小,就一百多户人家,而且很穷,包括队干部在内,几乎所有社员都是糠菜半年粮。开展工作时,我们学生文化程度高,清账目、清工分就是学生的事。会计姓张,连高小都没有毕业,很多常用字写不来,比如说“偷”他写成“超”,查账时让我很无奈。不过数字还算记得蛮清楚,只有头年过中秋节队里买了点猪肉分给社员,因拆秤少了两斤,他把两斤肉钱作公积金报销记账。我感觉有问题,报告工作队,工作队说记错了。大队长姓王,是个复员军人,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本质不坏,但文化低,脾气躁,工作中得罪了一些人。而发动群众、组织阶级队伍、进行背靠背揭发、开展对敌斗争工作,则是以社教工作队干部为主,但每次开会我们学生都必须参加。
  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的要求和“桃园经验”,我们工作队进村后撇开大队班子成员,召开的社员大会上,由工作队的一个干部作了慷慨激昂的动员报告,说现在的大队干部比国民党时的地主恶霸还坏,因为他们手中有很大的权力,他们很多人懒、馋、贪、占、变,五毒俱全。希望大家不要怕,大胆起来揭发,开展斗争。但社员群众反映很冷淡,群众难发动,与上级推荐介绍的桃园大队的热闹场面形成鲜明对照。我心里也有些看法,认为对大队干部批得太过分了,但是不敢说出来。至于对敌斗争,主要是针对地富反坏右分子的破坏活动。但这个穷队只有一户可怜兮兮的富农,他一天到晚带着15岁的儿子在队上出工,并不多讲一句话。凡是别人不愿做的事,都让他父子两个去做。我在清工分时,尽管一个工分还值不了几分钱,但富农家的工分是全大队最多的。我们还走访了一些社员,也没有听到什么对他不良的反映,大家更多的是说他勤劳、老实,“对敌斗争”似乎亦无敌可斗。
  忙乎了一个多月下来,看不到什么具体成绩。原来的大队班子靠边站了,大队的生产事务由社教干部负责。有一个小队的耕牛因吃了烂红薯中毒,危险极了,是这些干部组织抢救的。我们学生则同社员一起出工劳动。12月份,社教工作队又派我们和一些社员去永泰镇挑土,加固赣江东大堤。10多天后,再回到义成时,已快要过春节了。回想起两个多月来的下农村社教感受,“斗争”的气氛由浓到淡,而“阶级”的感觉更无从谈起,整个大队的景况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穷”。除了脸晒黑了,我们学生的收获似乎很少。接下来就是回家过春节。
  春节后返回社教驻地的第二天,社教工作团即通知大家到公社开会集中学习几天。会上,我们学习了中共中央刚印发的《农村社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工作团按照上级指示精神,要大家以《二十三条》为指导方针,对前一段社教工作进行检讨和反思。前一段的社教运动按照“桃园经验”的作法几乎把农村基层组织搞得瘫痪了,产生了严重后果。继续这样搞下去,运动确实难以收场。大家都认为《二十三条》来得很及时,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根据上级的指示和工作团的布置,我们工作队回到大队后,也跟大队班子开座谈会,一起学习《二十三条》,耐心解释中央的政策,要他们消除怨气、振奋精神、有错就改、继续革命、搞好工作。从此以后,我们社教工作队按照《二十三条》的要求,帮助建立健全大队和生产队的领导班子,做好“四清”的各项后续工作,协助大队、生产队干部抓好春耕生产和宣传教育工作,干群关系、社教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的关系都有明显改善。大概一个多月以后,这里的社教工作基本结束,同学们在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送下,怀着一种说不清楚的复杂心情回到了学校。就这样,我们结束了这次“洗礼”,去继续完成自己的未竟学业。
其他文献
作家王蒙一连发表了两篇说“安详”的文章,精萃诙谐,耐人寻味。我没修养到那个程度,达不到真正安详的境界,仅谈点自己作为一个专业人员退休后所图的自在;不代表别人应享有的其他自在方式。   自在,是退休人员的一种生存状态。退休了,没有工作压力,没有那么多会议要参加,各人都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生活。因此我整个上午全用来敲打键盘,继续探索自己喜爱的领域,不求数量,不图虚名,连学校下发的科研成果奖报表都没填写过
期刊
前些日子,有两件小事让我感到有点尴尬,并引发出一点感想。   一件事是,应一位编辑朋友之约,要求我写篇短文,稿子写好后从电子邮箱发给他。而我至今还不会使用电脑打字和发电子邮件。所写的稿子仍然是手抄,从邮局寄出。   另一件事是,有一天,我同老伴一起去银行取钱。我们拿到排号后,服务小姐走到我们跟前询问办什么业务,我们告诉她是取钱。她说,你们的前面还有不少人,如果数额不大,可以到自动取款机去取。我们老
期刊
在当前海峡两岸冰雪消融,进入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情不自禁地怀念过去曾为国共两党握手合作、化干戈为玉帛,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呼号的仁人志士。原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就是对此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位。   宋庆龄,国际上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她从青年时代就追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成为他的革命伴侣和战友。她从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逐步成为革命主义、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她团结海内外一切进步人士,
期刊
1949年5月,我的家乡解放了。   儿时的我,虽已初省人事,但并不懂得“解放”是怎么回事。不过,从大人们的表情和不时的锣鼓声、爆竹声中,我知道家乡的解放,肯定是好事、喜事。我对“解放”的理解,是在成年之后逐渐加深的。   家乡解放不久,新中国成立了,紧接着农村开始实行“土改”。解放前,我家很贫穷。“土改”后,我家分到了田地和房屋。1952年春,家乡办起了村小学,我有机会上学了。这年我已经12岁,
期刊
4月2日,G20伦敦金融峰会在全球瞩目中落下帷幕。峰会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全球金融监管、发展中国家援助、抵制贸易保护等方面达成的诸多共识令人备受鼓舞。      硕果累累      此次伦敦金融峰会成果颇丰,远超期待。在全球经济未暖犹寒时分,金融峰会的召开,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会后各国领导人对本次峰会成果也都不吝赞美之词。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伦敦金融峰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转折点
期刊
饱经沧桑的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无疑是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恰恰因为有了这笔精神财富的优势,学习却成了许多老年人的弱项。他们总觉得自己最正确,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为了让子女服从自己,他们不惜唠唠叨叨,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句所谓真理,就像过时已久的老唱片!   其实老年人也需要学习,需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学习主要靠自觉。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科学知识才能学
期刊
我的老家黑水凼,最出名的文物是童氏牌坊。   很小的时候,我常和小朋友们在牌坊下玩。当时不知道牌坊是做什么的,只知道那石头上的雕刻很好看。问大人这牌坊是什么,大人也不给我们说,还吼道:小孩子家家的,问这些干什么?   牌坊大约有两丈高,一丈五宽,两边还有很多装饰,全是石头做的。中间是个门,比一般农家的门大些。只有框,没有门扇。我的小朋友熊小军说,这是皇上表彰他祖奶奶的。我们嗤之以鼻,皇上?什么皇上
期刊
人近半百,所经历的世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坐车这事,其中的变迁,就很令人感叹。  30年前,家乡的山路上还是流行我小时候常坐的木轮车。那是农村的一种很古老的手推独轮车,舅舅称它是“木鸡公”。他经常教我唱这样的童谣:“木鸡公,喔喔啼,不吃路边的草,单吃路上的泥。”我经常坐着舅舅的“木鸡公”去外婆家,在“喔喔啼”的小曲中,行进在田间小道上,听雀鸣蛙鼓,看潺潺小溪,赏乡村风景,回想起来感觉很有诗意。  
期刊
眨眼间,祖国迎来了60华诞。过去的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居民生活消费快速增长。   在改革开放的阳光洒满祖国大江南北将近10年的时候,我毕业被分配到了石家庄工作。当时,单位的单身宿舍非常紧张,同事们告诉我可以在附近的村子里租房子住,单位还可给点补助。万般无奈,我就在单位附近租了一间大概10平方米的房子。房子里除一张床、一个柜子和一个凳子外,其它一无所有
期刊
浙东盛夏的早晨,太阳挂在不远处田垅上方仅几米高,她是一个橙红色的圆,没有光芒万丈,颜色便是和那平常人家煮熟了的鸭蛋蛋黄一个样子,橙红艳丽、晶莹剔透。她被飘散在地平线上,有点像乡村人家的炊烟一般淡薄。薄雾中的田野树影依稀,一只白鹭在田埂上打瞌睡。绿色的岚气与薄雾加之早晨温湿气候,使世界的干净与至纯达到了和谐的极致。浙东田野的日出,使我心中的善愿以及对人间的爱恋油然激起。   我曾去过黄山、泰山看日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