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如何培养说话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aon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话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是人际交往的桥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说话能力在日常活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认定一个人总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方法一:朗读背诵,训练语感,积累语汇。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表达艺术。古人提倡“涵咏”,叶老讲究“吟诵”,是符合汉语规律和特点的,是培养能力之道。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如范读、齐读、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式朗读等,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朗读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表达要领,读得抑扬顿挫,真正达到叶老所说的美读的境界。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不仅指理解,也同样适用于培养语感能力。反复朗读优美的文段,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规范的书面语的熏陶,培养学生语言感知、情感感知的能力。
  总之 ,熟读成诵,名言妙句积累多了,就可以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郭沫若诗)的境界,说起话来就能游刃有余 。
  方法二:讲述成语,积累词汇,丰富语言。
  成语是汉语词汇的精华,丰富多彩,言简意赅。若能熟练掌握大量成语,必定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开展了讲成语活动:每天上课前由两名学生各板书一条自己理解深刻的成语,先释义,再口头造句,举一反三(此项活动学生兴趣颇高,尤喜讲述成语故事)。天长日久就会使学生积累大量词汇,丰富语言。
  方法三:加强复述,促进理解,锻炼思维。
  复述是一种吸收理解、创造加工,融合了自身思想的创造性说话形式。可先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回忆性复述,然后再扩展到全方位复述。复述较复杂的内容先要给学生提示复述线索,注意复述的语气语调,谨防背书。可复述课文、新闻、趣闻轶事等。复述的形式有概要复述、详细复述创性造性复述等等。复述训练既能强化记忆,促进理解,又能促进学生对所复述内容的概括、总结和想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
  方法四:自述描述,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和观察能力。
  自述,顾名思义,就是讲述自我。随着学生思想水平和知识能力的提高,学生对自己的生长经历、生活环境、个性特长等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可抓住时机,经常选择一些学生身边的事,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自述和评论,鼓励学生讲自己熟悉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对他们观察不准或表述层次不清、语序混乱、表意不明的地方予以指导,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描述,要求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状态等加以描绘。描述可结合自述进行,也可单独练习,随机而用。可描述景致、工艺品、人物肖像等;也可描述天气变化、心理活动、动作行为等。要积极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特征,找准观察点,进行口头描述。经常训练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进一步增强。
  方法五:讨论辩论,开发智力,培养应变能力。
  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讨论要点或讨论提纲都得在事前有充分的准备。”这是讨论成败的关键。讨论题目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可行性。“话不说不明,疑不议不解。”讨论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分析,有效地解决疑难、开发智力。
  辩论能使思维与语言处于紧张状态,它可以促使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快速同步,从而有利于认识能力、应变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可选择一些热点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辩驳。辩论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辩论时要积极发言,勇于交锋,引经据典,据理力争,但不能强词夺理,讽刺挖苦。辩论可调动学生所有的语言潜能,增强实战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语言能力。
  方法六:口头作文,培养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
  口头作文省时高效,具有书面作文无法比拟的优势,是训练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较高能力层次。口头作文可分两步走。第一步:自命题口头作文。不作硬性要求,只望力求完美。经过一个阶段的严格训练,学生基本能具备观察生活、命题选材、构思谋篇的能力。第二步:命题即兴口头作文。要求学生快速反应题目,寻找线索,捕捉材料,构思谋篇,组织语言。命题时要注意让学生有话可说,并逐步提高题目的要求,使学生在新鲜紧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口头作文时独立思考,刻意求新,使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都得到充分激发和积极调動,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
  方法七:开展演讲,训练技能,培养驾驭语言的能力。
  魏书生就十分注重演讲训练,把课前演讲作为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演讲机会。演讲内容要广,可评述故事,评价人物,谈读书体会,谈理想,论风气。也可组织专题演讲。一人登台演讲,数名学生评析,气氛愉快而热烈。经过多次演讲学生对运用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演讲技艺有了更深的体会,全面地掌握了运用各种语言的技能,增强了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
  总之,训练和培养说话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中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把各种训练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兴趣,鼓励参与,指导方法,注重实效;同时将说话训练与读写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其他文献
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
从事教学工作将近二十年了,如今闭目静思,思绪万千: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面对新课改,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呢?下面以我在历史课程实际教学中的部分片断为例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兴趣的重要性,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在初中阶段,所学的课程有十几门,
期刊
教师设计每一堂课,最关注的是“学习目标”的认定。因为,如果学习目标不明确,那上课就没有什么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目标设置笼统、模糊、大而空,而这些“学习目标”大多是从某些参考书上抄来的。现略举几例: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比比皆是,这些能力的确要“发展”、要“培养”,但这不是一节课的任务、更不是一节课就能做得到的?那么,在“这一节课”
“读”、“写”、“算”其实是人类认识周围各种事物的三个不同层次、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认知过程。我最近看了一部《神断狄仁杰》的电视剧,其中的第28、29集就有这样一个剧情:王桂(神断狄仁杰称之为小桂子)是一个不满8岁的小孩,靠帮助油老板王三儿送油赚点工钱。可是有一次小桂子送完了油因玩耍而使装在空油篓里的200文铜钱被人偷了,装在空油篓里的200文卖油得来的铜钱竟然变成了小石头。油老板王三儿硬是说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