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我们的数学课堂也不例外,也应追求这种简约求实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把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构建成一个简约高效的学习殿堂呢?
一、导入简截了当,彰显简约之美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简洁、有趣、有效的导人不但能精辟地点出一节课的学习目的,更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的状态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度。故在设计导入时,我们应力求主题鲜明,不要过多的花俏,尽快切人核心问题,避免无益信息的干扰,保证学生充分感知对象,防止学习疲劳,为问题探究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搭配中的学问》导入情境:师:能和大家一块学习,老师非常高兴,也很想跟大家交朋友,我们握握手好吗?师:老师想和每位同学都握握手,但又不要重复和遗漏,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呢?生1:排好队,一个一个的上前握。生2:一组一纽的握。生3:先和单号同学握,再和双号同学握……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给老师提供握手的策略!而且方法都很好,这样按顺序来握既不重复,又不漏掉,还避免了拥挤,这种有序的策略实在太好了。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要用到,如搭配中的问题。(板书课题)
没有烦琐的故事情节、没有过多的气氛渲染,有的只是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教者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了“握手”策略情境,打破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瞬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这看似简单、随意、随手拾起,朴素无华的情境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在不知不觉中剥离出数学性的知识来,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彰显简约之美。
二、媒体简洁明了,凸显简约之优
陶行知先生说:“凡做一切事情,要用最简单、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可如今许多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教学趣味性,课前耗费大量的心力制作声画唯美的课件,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们偏偏喜欢上课件中可爱的小动物,而不去关注数学的本质。凡事都有利弊,据调查:过多的使用媒体课件,不仅会引发学生的视觉疲劳,而且还会削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利用,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我觉得:与其花大量的精力去制作精美的课件,还不如在教学思路上多做“减法”,多考虑怎样不使用媒体课件也能上好课,而不是依赖它。真正做到:学生的动手操作不被课件演示取代,教师的示范、板书货真价实。如:求直径是6cm半圆的周长。
第一次教学,为让学生看清、记住求半圆的周长要加上该圆直径。课前,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三维动态课件;课中,反复演示、多次强调,可实际计算中,记得加上该圆直径的同学不多,效果显然不明显。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第二次教学时,我干脆抛开华而不实的课件,借助实物操作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课前准备好每小组一根小棒和一条可以弯曲的铁丝,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利用这些材料去亲手做一个半圆,在亲力亲为,直观形象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要想把这段弯曲的弧线固定下来,必须有一条相当于直径的物体给予固定才使它成为一个半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学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计算半圆周长一定要加上该圆的直径。这也让我深深感悟到:教学不是“告诉”,而是实践认知;不是靠“记”和“背”,而是靠真正的理解。动画演示赏心悦目,而实际操作,不但省掉课前制作三维动画演示的复杂程序,还有种不可言喻的亲切,让学生有真实的感觉,既满足视觉上的需要,同时还满足学生动手尝试验证的需要。让学生理解半圆是如何形成的,真正明白了半圆的周长实际就是两条线段的长,从而进一步理解由曲变直又化曲为直的转换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绽放出高效美。
三、练习简明扼要,感悟简约之妙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面对的是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故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一改传统的作业练习方式,切忌“机械重复”“题海战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基本练习开始,逐步提高到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实践练习,这样精简的分段练习,让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教学完《平行四边形面积》后,我设计如下练习:
(一)基础练习。求下列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是与例题相仿的“保底性”练习,争取人人都能解,让人人都能体验成功。]
(二)提升练习: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既没标出底和高,也没标出数据)。
[设计意图:在上道题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动手测量的要求,体现“重实践”这一理念,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底和对应的高相乘。]
(三)拓展练习
一个长是10cm,宽是6cm的长方形框架,拉动它,使它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主要对象是学优生,让学优生吃得饱。]
(四)开放练习:教学楼前要建造一个面积是24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花坛,请你帮忙设计一下(底和高均为整米数),可以有几种方案?
[设计意图:在“变”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践练习:收集你身边发生的有关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计算的事例,进行整理、并写下来。
[设计意图:带着任务走出教室,使课堂得到延伸,让学生更能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简明扼要,体现“精”而“巧”。有效的课堂练习不仅是学生减负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快乐学习的重要前提。这样,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既使学生更加准确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解决了优等生吃不饱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深切体验到数学的运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语言简切了当,绽放简约之花
精致与灵动的教学首先体现在教学语言上。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课堂语言表述的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效率。故教师课堂语言要准确、要精练。话不在多,而在精;不在繁,而在简。所以,话要讲到点子上,讲在问题的节骨眼处,言简意赅,针针带血。这样才能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索,进而完成形象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的过渡。当然,教师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更是“粘”住学生的有力手段:形象的比喻,激励的话语,幽默的解释,紧迫的疑问,巧妙的点拨,能使抽象变具体,深奥变形象,乏味变有趣。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能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的思维激起阵阵涟漪,把教学推向高潮。
如学习了“5的乘法”后设计的看图列式:
☆☆☆☆☆
☆☆☆☆☆
☆☆☆☆☆
☆☆☆☆
甲:5+5+5+4=19乙:5×3+4=19
丙:5×4-1=19
对这3位学生的不同做法,教者用不同的语调进行肯定。针对甲,教师平静地说了声“对”,并打上个“√”;看到乙的答案,老师为之精神饱满,语调上扬“好!”在旁边画上了一颗“☆”,这时又发现了丙的做法,老师用生动激昂的语调,并借助体态,竖起大拇指“真聪明!”并在旁边画上了2颗“☆☆”。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感染下,个个精神焕发、情绪高涨,干劲加倍,在不知不觉中又加深了对乘法的理解,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正如人们常说:“听一堂好课,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
一、导入简截了当,彰显简约之美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简洁、有趣、有效的导人不但能精辟地点出一节课的学习目的,更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的状态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度。故在设计导入时,我们应力求主题鲜明,不要过多的花俏,尽快切人核心问题,避免无益信息的干扰,保证学生充分感知对象,防止学习疲劳,为问题探究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搭配中的学问》导入情境:师:能和大家一块学习,老师非常高兴,也很想跟大家交朋友,我们握握手好吗?师:老师想和每位同学都握握手,但又不要重复和遗漏,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呢?生1:排好队,一个一个的上前握。生2:一组一纽的握。生3:先和单号同学握,再和双号同学握……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给老师提供握手的策略!而且方法都很好,这样按顺序来握既不重复,又不漏掉,还避免了拥挤,这种有序的策略实在太好了。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要用到,如搭配中的问题。(板书课题)
没有烦琐的故事情节、没有过多的气氛渲染,有的只是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教者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了“握手”策略情境,打破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瞬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这看似简单、随意、随手拾起,朴素无华的情境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在不知不觉中剥离出数学性的知识来,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彰显简约之美。
二、媒体简洁明了,凸显简约之优
陶行知先生说:“凡做一切事情,要用最简单、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可如今许多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教学趣味性,课前耗费大量的心力制作声画唯美的课件,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们偏偏喜欢上课件中可爱的小动物,而不去关注数学的本质。凡事都有利弊,据调查:过多的使用媒体课件,不仅会引发学生的视觉疲劳,而且还会削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利用,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我觉得:与其花大量的精力去制作精美的课件,还不如在教学思路上多做“减法”,多考虑怎样不使用媒体课件也能上好课,而不是依赖它。真正做到:学生的动手操作不被课件演示取代,教师的示范、板书货真价实。如:求直径是6cm半圆的周长。
第一次教学,为让学生看清、记住求半圆的周长要加上该圆直径。课前,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三维动态课件;课中,反复演示、多次强调,可实际计算中,记得加上该圆直径的同学不多,效果显然不明显。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第二次教学时,我干脆抛开华而不实的课件,借助实物操作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课前准备好每小组一根小棒和一条可以弯曲的铁丝,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利用这些材料去亲手做一个半圆,在亲力亲为,直观形象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要想把这段弯曲的弧线固定下来,必须有一条相当于直径的物体给予固定才使它成为一个半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学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计算半圆周长一定要加上该圆的直径。这也让我深深感悟到:教学不是“告诉”,而是实践认知;不是靠“记”和“背”,而是靠真正的理解。动画演示赏心悦目,而实际操作,不但省掉课前制作三维动画演示的复杂程序,还有种不可言喻的亲切,让学生有真实的感觉,既满足视觉上的需要,同时还满足学生动手尝试验证的需要。让学生理解半圆是如何形成的,真正明白了半圆的周长实际就是两条线段的长,从而进一步理解由曲变直又化曲为直的转换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绽放出高效美。
三、练习简明扼要,感悟简约之妙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面对的是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故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一改传统的作业练习方式,切忌“机械重复”“题海战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基本练习开始,逐步提高到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实践练习,这样精简的分段练习,让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教学完《平行四边形面积》后,我设计如下练习:
(一)基础练习。求下列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是与例题相仿的“保底性”练习,争取人人都能解,让人人都能体验成功。]
(二)提升练习: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既没标出底和高,也没标出数据)。
[设计意图:在上道题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动手测量的要求,体现“重实践”这一理念,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底和对应的高相乘。]
(三)拓展练习
一个长是10cm,宽是6cm的长方形框架,拉动它,使它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主要对象是学优生,让学优生吃得饱。]
(四)开放练习:教学楼前要建造一个面积是24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花坛,请你帮忙设计一下(底和高均为整米数),可以有几种方案?
[设计意图:在“变”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践练习:收集你身边发生的有关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计算的事例,进行整理、并写下来。
[设计意图:带着任务走出教室,使课堂得到延伸,让学生更能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简明扼要,体现“精”而“巧”。有效的课堂练习不仅是学生减负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快乐学习的重要前提。这样,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既使学生更加准确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解决了优等生吃不饱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深切体验到数学的运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语言简切了当,绽放简约之花
精致与灵动的教学首先体现在教学语言上。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课堂语言表述的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效率。故教师课堂语言要准确、要精练。话不在多,而在精;不在繁,而在简。所以,话要讲到点子上,讲在问题的节骨眼处,言简意赅,针针带血。这样才能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索,进而完成形象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的过渡。当然,教师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更是“粘”住学生的有力手段:形象的比喻,激励的话语,幽默的解释,紧迫的疑问,巧妙的点拨,能使抽象变具体,深奥变形象,乏味变有趣。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能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的思维激起阵阵涟漪,把教学推向高潮。
如学习了“5的乘法”后设计的看图列式:
☆☆☆☆☆
☆☆☆☆☆
☆☆☆☆☆
☆☆☆☆
甲:5+5+5+4=19乙:5×3+4=19
丙:5×4-1=19
对这3位学生的不同做法,教者用不同的语调进行肯定。针对甲,教师平静地说了声“对”,并打上个“√”;看到乙的答案,老师为之精神饱满,语调上扬“好!”在旁边画上了一颗“☆”,这时又发现了丙的做法,老师用生动激昂的语调,并借助体态,竖起大拇指“真聪明!”并在旁边画上了2颗“☆☆”。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感染下,个个精神焕发、情绪高涨,干劲加倍,在不知不觉中又加深了对乘法的理解,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正如人们常说:“听一堂好课,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