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的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对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民族素质将产生的深刻影响,都将是以往历次改革所无法比拟的。本次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取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打破狭隘的课程定位,改变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的现状,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所谓“全人”,我认为首先应当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应该是本次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格”是多种学科即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的综合概念。健全人格的特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应该有新的内涵,也就是必须有现代性。而自主性是现代人格的首要特质。人没有自动性就不可能主动去发挥,也就无所谓创新。没有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入手,那么培养创造精神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深入地研究有哪些因素阻碍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探讨在当前课改的背景下,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将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培养学生自主的健全人格,许多人都单纯地从教师观念转变层面上找原因,总是讲首先是教师观念的问题,这当然没错。如果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自然沿用建立在旧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上面的学习方式,必然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浊,课改的目的当然无法达成,所以观念转变是首要任务。但若能从心理学的角度较深入地分析研究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有哪些心理因素阻碍着学生自主人格的形成,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对于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将会更为有效。其实,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影响学生自主人格形成的因素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老师必须善于驾驭这些因素,消除其不利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下面就以从众心理为例进行探讨。
从众心理也叫从众效应,是指人们由于受到别人行为的影响,而在认识和行动上不自主的取向于跟别人相一致的现象。最早对从众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索罗门·阿希,他曾在大学生中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实验结果使阿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从众心理对人们认知的影响。
那么,从众心理对小学生的学习有何影响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以下一些情况。
一是从众率与年级的增高呈负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从众。
二是从总体来看,男女学生从众率没有明显差异。
三是同一年级不同班极从众率差异较大,这些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方法等有关。
四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的从众率明显高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五是被从众的群体如果是平时威信高的学生,那么从众率增高,反之下降。
显然,从众心理对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是有消极影响的,它容易使学生产生随意附合别人的思想。
所有这些因从众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与我们当前进行的课改所要贯彻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能动地学,独立地学,让学生敢于超越老师,敢于向书本质疑等等,都起着一定的阻碍,也就是说对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产生制约。不注意消除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自主人格难于得到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从众行为,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这些因素有:一是多数人的意见是否一致是决定个体是否从众的一个关键因素。二是个体是否先说出自己的最初判断,也影响着个体的从众行为。三是对从众者产生影响的个体是什么样的人,也影响着从众者的从众程度。四是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眼前的任务,其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五是如果个人有因从众而导致错误的体验,那么就会降低其从众率,提高其防止从众而失败的警觉。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将会注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变革,教学观念以及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变化,将极大地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要真正实现新课程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还有几个问题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一是学困生的人格发展必须引起更多、更大的关注,否则学优生和学困生人格发展的机会将会更为悬殊,最终成为制约课改的一大障碍。二是防止激励手段的滥用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不利影响。三是完全迁就儿童的教育,无益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生自主的健全人格的培养要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它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自主的健全人格得到逐步的培养和铸造。我们坚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认真学习、把握课改的新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积极探索和创新,就一定能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广阔天地和肥沃土壤。
要培养学生自主的健全人格,许多人都单纯地从教师观念转变层面上找原因,总是讲首先是教师观念的问题,这当然没错。如果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自然沿用建立在旧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上面的学习方式,必然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浊,课改的目的当然无法达成,所以观念转变是首要任务。但若能从心理学的角度较深入地分析研究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有哪些心理因素阻碍着学生自主人格的形成,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对于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将会更为有效。其实,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影响学生自主人格形成的因素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老师必须善于驾驭这些因素,消除其不利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下面就以从众心理为例进行探讨。
从众心理也叫从众效应,是指人们由于受到别人行为的影响,而在认识和行动上不自主的取向于跟别人相一致的现象。最早对从众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索罗门·阿希,他曾在大学生中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实验结果使阿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从众心理对人们认知的影响。
那么,从众心理对小学生的学习有何影响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以下一些情况。
一是从众率与年级的增高呈负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从众。
二是从总体来看,男女学生从众率没有明显差异。
三是同一年级不同班极从众率差异较大,这些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方法等有关。
四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的从众率明显高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五是被从众的群体如果是平时威信高的学生,那么从众率增高,反之下降。
显然,从众心理对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是有消极影响的,它容易使学生产生随意附合别人的思想。
所有这些因从众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与我们当前进行的课改所要贯彻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能动地学,独立地学,让学生敢于超越老师,敢于向书本质疑等等,都起着一定的阻碍,也就是说对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产生制约。不注意消除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自主人格难于得到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从众行为,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这些因素有:一是多数人的意见是否一致是决定个体是否从众的一个关键因素。二是个体是否先说出自己的最初判断,也影响着个体的从众行为。三是对从众者产生影响的个体是什么样的人,也影响着从众者的从众程度。四是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眼前的任务,其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五是如果个人有因从众而导致错误的体验,那么就会降低其从众率,提高其防止从众而失败的警觉。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将会注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变革,教学观念以及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变化,将极大地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要真正实现新课程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还有几个问题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一是学困生的人格发展必须引起更多、更大的关注,否则学优生和学困生人格发展的机会将会更为悬殊,最终成为制约课改的一大障碍。二是防止激励手段的滥用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不利影响。三是完全迁就儿童的教育,无益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生自主的健全人格的培养要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它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自主的健全人格得到逐步的培养和铸造。我们坚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认真学习、把握课改的新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积极探索和创新,就一定能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广阔天地和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