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基本是T恤加牛仔裤,身上斜挎帆布包,裤兜里常常揣着哮喘药,有时工作太忙走得着急了,就边走边吸哮喘药;
他的裤腿曾被部分情绪激动的上访群众踢得全是泥巴,依然耐心劝解;
他和驻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带领乡亲们种植大棚蔬菜、养猪,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了;
他时不时给高原上的牧民寄去衣物;
他每天坚持给妻女做爱心早餐;
……
他就是西安市教育局高教职教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赵博,2016年3月4日15时许,和西安教育局同事一起在周至县四屯镇下三屯村这个教育局定点扶贫点进行摸底时,心脏病突发,虽经医务人员全力抢救,仍未能挽救回生命,3月5日20时20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5岁。
赵博曾三次荣立三等功,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基层干部”“优秀公务员”“全国成人教育先进个人”。
“为大家操碎了心”
1970年,赵博出生于青海省格尔木市的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多年驻守边疆的军人。军人父亲灌输给赵博的观念就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1988年,赵博考入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天津解放军运输工程学院、蚌埠汽车管理学院服役。1995年进入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从事学生教务及管理工作,曾任学员旅副团职教导员。
赵博在第四军医大学学员旅任教导员时曾带过的学员、目前在唐都医院工作的张向卿回忆,赵教导员履任期间,一共有26支学员队,其中有一支非常难带的学员队,学员年龄差距较大,小的16岁,大的30岁,小学员有点任性,大的又独立难管;学员中有军人、有地方高中生、有复读人员等,家庭背景不尽相同,知识背景更是参差不齐。一提起这支队伍,不少教员、队干部退避三舍,敬而远之。当时赵教导员却主动要求去带这个学员队,把他们当作小弟弟,生活上给予学员细致关心,鼓励学员多去图书馆读书,尤其是人物传记一类的书,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难得的是,他三年如一日,与学员同吃、同乐、同训练,白天一身汗,晚上零点眠。他克服种种困难,使这支队伍政治思想、军事训练、文化学习都在学员旅名列前茅。赵博“为大家操碎了心”,这是学员发自内心的评价。
张士磊进入第四军医大学的时候只有18岁,是一名“战士学员”。对他来说,赵博不仅仅是自己的恩师,更像是个兄长;赵博从饮食起居、思想情绪各方面帮助教导他,让他从迷茫地面对社会走向自己人生的角色。
2002年8月底的一天,张士磊提着沉重的行李箱从家乡哈尔滨来西安求学,刚下火车他的脚就扭了,一瘸一拐地走进四医大时,赵博一眼就看见了他,连忙让人帮他把行李箱拿上,自己接过他手上的另一件行李。直到把他在宿舍全部安顿好、嘱咐清楚,赵博才又忙着接别人去了。
“‘老哥’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得无微不至,对我们这些毛头小子更是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张士磊说,快到他19岁生日那天,无意中给朋友开玩笑说过生日让朋友请吃饭,赵博却记住了这句话。生日当天,赵博把他叫到自己家里,“当时是嫂子开的门,她手里还拿着擀面杖,正在包饺子。”张士磊说,他很意外也很惊喜,永远也忘不了那一顿饭,让他这个孤身一人在外上学的孩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晚上,赵博还跟他聊起了心里话,让他学会谦让、包容别人,学会关心人。“我是个独生子,一个人在外面,正是‘老哥’的话帮助我走出了迷茫困顿的时期。”他说。
有一次,张士磊发高烧了,本来不是赵博值班,但是听到消息,赵博还是急匆匆地赶来了,并带来了他亲手熬的汤……赵博在学校华阴实习基地带队训练的那一年,张士磊经常给赵博打电话,说说自己学习上、生活上困惑的事情。跟赵博聊完,他心里就舒服踏实了,每天就希望赵博赶紧回到学校里。
“我太累了,喘不上气,上不来楼了”
2006年,赵博转业进入西安市教育局工作,2011年底任高教职教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
西安市是一个拥有近九百万人口的副省级城市,也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大市,高职成教工作任务繁重,头绪繁多。赵博履职后,不畏艰难,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工作当事业来做。
“在我眼里,赵博是一个好党员、好干部。”曾经担任过赵博所在处处长的胡宗焕告诉记者。每年招生季节,时常能看到他在火车站顶着酷暑,查处违规招生的身影。在推进西安市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创新发展中高职衔接“三二”连读联合办学模式,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赵博身先士卒,认真调研,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在全市职成教院校(无论是公办或民办院校)中具有良好口碑。
近几年参与处置西安市教育系统群众信访等工作中,赵博付出了大量心血。邵丹与赵博共事多年,她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赵博从处置现场回来,裤腿上满是泥巴。问了才知道,这些泥巴不是蹭上的,而是被情绪激动的群众踢的。“面对部分情绪激动的群众,赵博总是耐心劝解。”邵丹说,赵博对工作兢兢业业、敢于担当,对同事、朋友掏心窝子地付出,把军人品质保持到了地方工作和日常生活中。 “战友”的离去让邵丹深感痛惜。
赵博父亲讲述,在处理群众信访工作期间,赵博几乎天天不能按时进家门,很早出去,晚上迟迟回不来。一天下来,累得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上三楼的家都要歇几次,进门坐在沙发上直喘气,有时不吃不喝,倒头便睡。有个双休日,他从新城广场回来,那时夜已很深了,突然打电话,说他太累了,喘不上气,上不来楼了。赵博父亲赶忙下去把他扶到家里。一进门,赵博爬到床上就睡,第二天下午才缓过劲来。
“要是没有赵叔叔,我和弟弟不会有今天!”
2012年,根据西安市委、市政府“两联一包”扶贫工作的安排,西安市教育局定点负责周至县四屯镇下三屯村扶贫工作,33名处级干部“一对一”进行精准扶贫。赵博便是其中一员,他帮扶的对象是下三屯村贫困户杜召锋一家。杜召锋爱人身体不好,杜召锋是家里唯一的劳力,家里除了种地,就靠他偶尔打个零工艰难度日。 2012年7月,杜召锋家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一儿一女都争气,女儿考上了一所医学专科学院,儿子考上了西安石油大学;忧的是,两个孩子一年光学费就要两万块。
正当这个贫困家庭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赵博走进了杜召锋家,给杜召锋一家出主意。“赵老师鼓励我们养猪!刚开始,我还想不通,没养过咋知道猪好养不好养?” 杜召锋说,“赵老师就给我算账,‘这就好比在银行零存整取,一头猪五个月出栏,刚好养到娃们家交学费的日子就能卖两三千块钱,养五头猪就能供出一个娃来!’”
杜召锋听了赵博的话,不仅把孩子供到大学毕业,还靠养猪供儿子继续读研究生。“赵老师没有架子,很朴实,说的话、出的主意,让我们觉得都是真心为我们好,真心在帮我们。当时给娃申请贫困助学金,都是赵老师前后跑着给帮忙办理的手续。他一趟一趟往村上镇上跑,盖章子,办手续,一下子就给解决了7000块钱的助学贷款。现在,我家里先后养了五六十头猪,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再加上女儿毕业了在县人民医院当上了护士,家里日子逐渐好了。可惜赵老师再也看不到了。”杜召锋哽咽地说,“他有见识,有真心,以前听说过有这样的干部,现在我们亲眼见了,信了!”
“要是没有赵叔叔,我和弟弟不会有今天!”这是杜召锋女儿杜丽的肺腑之言。
在西安市教育局驻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赵博的努力下,如今下三屯村已经建立60多个无公害蔬菜种植大棚,产业规模初见成效。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有了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场所与设施。村中心小学得以“升级改造”,有了人造草坪操场,水泥路面,并打了深水井,解决了多年的吃水难题。
“把所有人当成亲人”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在和赵博打过交道的人心中,他就是一个有着大爱的人。张向卿讲述,赵博会让很多同事把不要的衣物拿给他。让人纳闷的是,赵博家里条件不错,按理说,不缺这些。有人问他“要这干啥?”,赵博总是支吾过去,“我甘肃老家有亲戚”。后来才知道,每当有军车要去青海时,赵博就会让车将这些物资捎走。原来,他是把这些物资都送到高原,分发给当地的牧民和看路人了。
“赵博刚参加工作,就开始资助一名周至县的贫困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无间断。”赵博的老领导、四医大校务部直属工作处原处长孙万超回忆道,“善良,质朴,有爱心。赵博把所有人都当成亲人,牵挂在心里。在浮躁而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这种善良更显得伟大而真诚。”
在家人心里,赵博是最好的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赵博妻子非常伤心地说,赵博无论工作多忙,身体多累,每天晚上回来多晚,第二天早晨,不到6点就准时起床给她和女儿做早餐。经常都是四五个菜,比午饭还丰盛。为了陪她俩吃早饭,赵博很少去单位食堂。他总说:“平常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妻女吃顿饭,所以早饭是一定要做的,看着她们能多吃一口自己心里都高兴。”不仅如此,赵博还细心地上网搜索各种营养早餐的做法,每天变着花样给她们做饭,几乎天天不重样。每天早晨做好饭后,他还会发在朋友圈“秀”一下,收到朋友的点赞,心里总是美滋滋的,说那是一个丈夫、一个爸爸对家人最普通也最温暖的疼爱。
赵博对父母更是孝顺。“自己身体不太好,他母亲几次腰脊骨折,身边无人照顾,他多处联系,给找了一名人品、服务比较好的钟点工。每到节假日,儿子总是把过节的食物、水果以及用品采购好送来。我们每次看见他给买的羽绒服、轻便鞋,看到他给新家置办的家什,眼泪就像断线的珠子从脸颊上滚落下来。我们怎么也忘不了,旧居因列入拆迁,烧煤锅炉被停用,眼看就要挨冻了,儿子把装修好的房子交给我们老两口住,并抽空带人搬了家。只要中午能空闲,他就会从单位赶回家里,给我们老两口做可口的午饭。吃完饭、洗完碗,才回到单位上班。拳拳赤子心,忆及此,怎能不让人肝肠寸断!”赵博父亲无比心痛地说。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石英表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赵博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说:“赵博虽然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但是他做的点点滴滴都表明他就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是个认真负责的好干部,是个有情有义、可亲可敬的真男儿,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我们普通公务员中最优秀的一个代表,他普通平凡而真实可信。”
他的裤腿曾被部分情绪激动的上访群众踢得全是泥巴,依然耐心劝解;
他和驻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带领乡亲们种植大棚蔬菜、养猪,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了;
他时不时给高原上的牧民寄去衣物;
他每天坚持给妻女做爱心早餐;
……
他就是西安市教育局高教职教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赵博,2016年3月4日15时许,和西安教育局同事一起在周至县四屯镇下三屯村这个教育局定点扶贫点进行摸底时,心脏病突发,虽经医务人员全力抢救,仍未能挽救回生命,3月5日20时20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5岁。
赵博曾三次荣立三等功,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基层干部”“优秀公务员”“全国成人教育先进个人”。
“为大家操碎了心”
1970年,赵博出生于青海省格尔木市的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多年驻守边疆的军人。军人父亲灌输给赵博的观念就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1988年,赵博考入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天津解放军运输工程学院、蚌埠汽车管理学院服役。1995年进入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从事学生教务及管理工作,曾任学员旅副团职教导员。
赵博在第四军医大学学员旅任教导员时曾带过的学员、目前在唐都医院工作的张向卿回忆,赵教导员履任期间,一共有26支学员队,其中有一支非常难带的学员队,学员年龄差距较大,小的16岁,大的30岁,小学员有点任性,大的又独立难管;学员中有军人、有地方高中生、有复读人员等,家庭背景不尽相同,知识背景更是参差不齐。一提起这支队伍,不少教员、队干部退避三舍,敬而远之。当时赵教导员却主动要求去带这个学员队,把他们当作小弟弟,生活上给予学员细致关心,鼓励学员多去图书馆读书,尤其是人物传记一类的书,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难得的是,他三年如一日,与学员同吃、同乐、同训练,白天一身汗,晚上零点眠。他克服种种困难,使这支队伍政治思想、军事训练、文化学习都在学员旅名列前茅。赵博“为大家操碎了心”,这是学员发自内心的评价。
张士磊进入第四军医大学的时候只有18岁,是一名“战士学员”。对他来说,赵博不仅仅是自己的恩师,更像是个兄长;赵博从饮食起居、思想情绪各方面帮助教导他,让他从迷茫地面对社会走向自己人生的角色。
2002年8月底的一天,张士磊提着沉重的行李箱从家乡哈尔滨来西安求学,刚下火车他的脚就扭了,一瘸一拐地走进四医大时,赵博一眼就看见了他,连忙让人帮他把行李箱拿上,自己接过他手上的另一件行李。直到把他在宿舍全部安顿好、嘱咐清楚,赵博才又忙着接别人去了。
“‘老哥’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得无微不至,对我们这些毛头小子更是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张士磊说,快到他19岁生日那天,无意中给朋友开玩笑说过生日让朋友请吃饭,赵博却记住了这句话。生日当天,赵博把他叫到自己家里,“当时是嫂子开的门,她手里还拿着擀面杖,正在包饺子。”张士磊说,他很意外也很惊喜,永远也忘不了那一顿饭,让他这个孤身一人在外上学的孩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晚上,赵博还跟他聊起了心里话,让他学会谦让、包容别人,学会关心人。“我是个独生子,一个人在外面,正是‘老哥’的话帮助我走出了迷茫困顿的时期。”他说。
有一次,张士磊发高烧了,本来不是赵博值班,但是听到消息,赵博还是急匆匆地赶来了,并带来了他亲手熬的汤……赵博在学校华阴实习基地带队训练的那一年,张士磊经常给赵博打电话,说说自己学习上、生活上困惑的事情。跟赵博聊完,他心里就舒服踏实了,每天就希望赵博赶紧回到学校里。
“我太累了,喘不上气,上不来楼了”
2006年,赵博转业进入西安市教育局工作,2011年底任高教职教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
西安市是一个拥有近九百万人口的副省级城市,也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大市,高职成教工作任务繁重,头绪繁多。赵博履职后,不畏艰难,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工作当事业来做。
“在我眼里,赵博是一个好党员、好干部。”曾经担任过赵博所在处处长的胡宗焕告诉记者。每年招生季节,时常能看到他在火车站顶着酷暑,查处违规招生的身影。在推进西安市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创新发展中高职衔接“三二”连读联合办学模式,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赵博身先士卒,认真调研,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在全市职成教院校(无论是公办或民办院校)中具有良好口碑。
近几年参与处置西安市教育系统群众信访等工作中,赵博付出了大量心血。邵丹与赵博共事多年,她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赵博从处置现场回来,裤腿上满是泥巴。问了才知道,这些泥巴不是蹭上的,而是被情绪激动的群众踢的。“面对部分情绪激动的群众,赵博总是耐心劝解。”邵丹说,赵博对工作兢兢业业、敢于担当,对同事、朋友掏心窝子地付出,把军人品质保持到了地方工作和日常生活中。 “战友”的离去让邵丹深感痛惜。
赵博父亲讲述,在处理群众信访工作期间,赵博几乎天天不能按时进家门,很早出去,晚上迟迟回不来。一天下来,累得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上三楼的家都要歇几次,进门坐在沙发上直喘气,有时不吃不喝,倒头便睡。有个双休日,他从新城广场回来,那时夜已很深了,突然打电话,说他太累了,喘不上气,上不来楼了。赵博父亲赶忙下去把他扶到家里。一进门,赵博爬到床上就睡,第二天下午才缓过劲来。
“要是没有赵叔叔,我和弟弟不会有今天!”
2012年,根据西安市委、市政府“两联一包”扶贫工作的安排,西安市教育局定点负责周至县四屯镇下三屯村扶贫工作,33名处级干部“一对一”进行精准扶贫。赵博便是其中一员,他帮扶的对象是下三屯村贫困户杜召锋一家。杜召锋爱人身体不好,杜召锋是家里唯一的劳力,家里除了种地,就靠他偶尔打个零工艰难度日。 2012年7月,杜召锋家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一儿一女都争气,女儿考上了一所医学专科学院,儿子考上了西安石油大学;忧的是,两个孩子一年光学费就要两万块。
正当这个贫困家庭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赵博走进了杜召锋家,给杜召锋一家出主意。“赵老师鼓励我们养猪!刚开始,我还想不通,没养过咋知道猪好养不好养?” 杜召锋说,“赵老师就给我算账,‘这就好比在银行零存整取,一头猪五个月出栏,刚好养到娃们家交学费的日子就能卖两三千块钱,养五头猪就能供出一个娃来!’”
杜召锋听了赵博的话,不仅把孩子供到大学毕业,还靠养猪供儿子继续读研究生。“赵老师没有架子,很朴实,说的话、出的主意,让我们觉得都是真心为我们好,真心在帮我们。当时给娃申请贫困助学金,都是赵老师前后跑着给帮忙办理的手续。他一趟一趟往村上镇上跑,盖章子,办手续,一下子就给解决了7000块钱的助学贷款。现在,我家里先后养了五六十头猪,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再加上女儿毕业了在县人民医院当上了护士,家里日子逐渐好了。可惜赵老师再也看不到了。”杜召锋哽咽地说,“他有见识,有真心,以前听说过有这样的干部,现在我们亲眼见了,信了!”
“要是没有赵叔叔,我和弟弟不会有今天!”这是杜召锋女儿杜丽的肺腑之言。
在西安市教育局驻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赵博的努力下,如今下三屯村已经建立60多个无公害蔬菜种植大棚,产业规模初见成效。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有了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场所与设施。村中心小学得以“升级改造”,有了人造草坪操场,水泥路面,并打了深水井,解决了多年的吃水难题。
“把所有人当成亲人”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在和赵博打过交道的人心中,他就是一个有着大爱的人。张向卿讲述,赵博会让很多同事把不要的衣物拿给他。让人纳闷的是,赵博家里条件不错,按理说,不缺这些。有人问他“要这干啥?”,赵博总是支吾过去,“我甘肃老家有亲戚”。后来才知道,每当有军车要去青海时,赵博就会让车将这些物资捎走。原来,他是把这些物资都送到高原,分发给当地的牧民和看路人了。
“赵博刚参加工作,就开始资助一名周至县的贫困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无间断。”赵博的老领导、四医大校务部直属工作处原处长孙万超回忆道,“善良,质朴,有爱心。赵博把所有人都当成亲人,牵挂在心里。在浮躁而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这种善良更显得伟大而真诚。”
在家人心里,赵博是最好的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赵博妻子非常伤心地说,赵博无论工作多忙,身体多累,每天晚上回来多晚,第二天早晨,不到6点就准时起床给她和女儿做早餐。经常都是四五个菜,比午饭还丰盛。为了陪她俩吃早饭,赵博很少去单位食堂。他总说:“平常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妻女吃顿饭,所以早饭是一定要做的,看着她们能多吃一口自己心里都高兴。”不仅如此,赵博还细心地上网搜索各种营养早餐的做法,每天变着花样给她们做饭,几乎天天不重样。每天早晨做好饭后,他还会发在朋友圈“秀”一下,收到朋友的点赞,心里总是美滋滋的,说那是一个丈夫、一个爸爸对家人最普通也最温暖的疼爱。
赵博对父母更是孝顺。“自己身体不太好,他母亲几次腰脊骨折,身边无人照顾,他多处联系,给找了一名人品、服务比较好的钟点工。每到节假日,儿子总是把过节的食物、水果以及用品采购好送来。我们每次看见他给买的羽绒服、轻便鞋,看到他给新家置办的家什,眼泪就像断线的珠子从脸颊上滚落下来。我们怎么也忘不了,旧居因列入拆迁,烧煤锅炉被停用,眼看就要挨冻了,儿子把装修好的房子交给我们老两口住,并抽空带人搬了家。只要中午能空闲,他就会从单位赶回家里,给我们老两口做可口的午饭。吃完饭、洗完碗,才回到单位上班。拳拳赤子心,忆及此,怎能不让人肝肠寸断!”赵博父亲无比心痛地说。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石英表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赵博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说:“赵博虽然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但是他做的点点滴滴都表明他就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是个认真负责的好干部,是个有情有义、可亲可敬的真男儿,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我们普通公务员中最优秀的一个代表,他普通平凡而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