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很大的差异,这要求师生在教学、学习中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是,很多高中生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依然保持在初中水平,一时之间难以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环境。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争取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数学水平
初中数学的内容少而简单,学习起来相对容易。而进入高中阶段,数学知识的难度系数大大提升,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这在拓展学生数学视野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很多困扰。并且,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教育目标也不在一个层次上。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就要认真分析初高中数学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困境,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据此探索科学新颖的教学手段,争取让学生快速掌握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从而更好地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了解学生基础,实现因材施教
很多高中生的思維能力、数学水平尚滞留在初中阶段,所以在面对陌生、复杂的高中数学知识时,他们难免会感到手足无措,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和方法。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教师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展开教学。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开学考试、问卷调查、课堂交流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在学习中面对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来制定教学方针,这样才能实现因材施教,才能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开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整理一张初中数学试卷,让学生进行测验。一来帮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内容;二来通过试卷以及学生的中考数学成绩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清楚学生的优势和弱势。而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来选择教学的节奏和强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且,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困境以及对课堂的期望,然后据此采取趣味教学、分层教学、生活化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针对一些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教师还要加强鼓励和辅导,让学生有一个新的开始。通过以上方式,才能真正落实因材施教,从而帮助学生逐渐过渡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中。
二、引导温故知新,注重教材衔接
不难发现,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的知识。只是相比于初中,这些知识点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更加繁杂。这是因为数学学习是一个由浅及深、不断扩充知识体系的过程。而初高中数学教材之间的这种联系,正好可以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切入点。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引导学生回顾与当前所学内容有关联的初中数学知识,然后根据当初的学习经验来研究新的数学问题,从而简化学生的探究过程,建立学生对高中数学的亲切感。
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的“投影与视图”来说明三视图的含义,并给学生展示一些几何体,让学生判断其三视图。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在探索比较复杂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时便会更加容易。而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的内容说明直线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以及每种位置关系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基础知识去探索判定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并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系统,从而为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提供助力。
三、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良好习惯
在初中学习中,很多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并且由于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并没有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也没有自主探究的意识。而进入高中阶段,数学知识变得繁杂,学生在初中形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已经不再适用。并且,高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创新学习方法,使其形成新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以问代讲、小组合作、师生互换等方式来加强任务驱动。借此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深度思考,争取让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索式学习。并且,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集合间的关系;而在学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实物演示法来证明各种定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课后拓展、错题整理等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纠正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形成的不良习惯,并使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总之,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策略,争取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促使学生完成各方面的转变,最终让学生度过充实而意义深远的高中学习生涯。
参考文献:
[1]李志坚.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7):47.
[2]姚建琼.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及对策[J].数学教学通讯,2018(24):43-44.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数学水平
初中数学的内容少而简单,学习起来相对容易。而进入高中阶段,数学知识的难度系数大大提升,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这在拓展学生数学视野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很多困扰。并且,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教育目标也不在一个层次上。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就要认真分析初高中数学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困境,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据此探索科学新颖的教学手段,争取让学生快速掌握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从而更好地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了解学生基础,实现因材施教
很多高中生的思維能力、数学水平尚滞留在初中阶段,所以在面对陌生、复杂的高中数学知识时,他们难免会感到手足无措,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和方法。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教师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展开教学。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开学考试、问卷调查、课堂交流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在学习中面对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来制定教学方针,这样才能实现因材施教,才能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开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整理一张初中数学试卷,让学生进行测验。一来帮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内容;二来通过试卷以及学生的中考数学成绩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清楚学生的优势和弱势。而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来选择教学的节奏和强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且,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困境以及对课堂的期望,然后据此采取趣味教学、分层教学、生活化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针对一些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教师还要加强鼓励和辅导,让学生有一个新的开始。通过以上方式,才能真正落实因材施教,从而帮助学生逐渐过渡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中。
二、引导温故知新,注重教材衔接
不难发现,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的知识。只是相比于初中,这些知识点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更加繁杂。这是因为数学学习是一个由浅及深、不断扩充知识体系的过程。而初高中数学教材之间的这种联系,正好可以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切入点。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引导学生回顾与当前所学内容有关联的初中数学知识,然后根据当初的学习经验来研究新的数学问题,从而简化学生的探究过程,建立学生对高中数学的亲切感。
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的“投影与视图”来说明三视图的含义,并给学生展示一些几何体,让学生判断其三视图。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在探索比较复杂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时便会更加容易。而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的内容说明直线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以及每种位置关系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基础知识去探索判定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并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系统,从而为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提供助力。
三、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良好习惯
在初中学习中,很多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并且由于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并没有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也没有自主探究的意识。而进入高中阶段,数学知识变得繁杂,学生在初中形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已经不再适用。并且,高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创新学习方法,使其形成新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以问代讲、小组合作、师生互换等方式来加强任务驱动。借此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深度思考,争取让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索式学习。并且,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集合间的关系;而在学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实物演示法来证明各种定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课后拓展、错题整理等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纠正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形成的不良习惯,并使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总之,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策略,争取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促使学生完成各方面的转变,最终让学生度过充实而意义深远的高中学习生涯。
参考文献:
[1]李志坚.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7):47.
[2]姚建琼.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及对策[J].数学教学通讯,2018(2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