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办学校的出现。家长重视孩子教育意识的提高,择校风越刮越猛。好的学生,家长总是尽力为孩子选择条件好的学校,以致于农村中学学生的整体素质逐年下降。面对经选拔后剩下的中下等生,教师只有改变自己传统的教法,寻找适合这些学生的教法,教学才有可能出效果,语文成绩不是死磨出来的,而要靠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去积累,所以要想提高这一帮孩子的语文成绩,必须激发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能逐步学会思考,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恰恰最缺少这一点。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帮助孩子掌握思考的技能,使他们走出单纯的知识记忆而善于联想、敢于判断、勇于创造,从而学会学习。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呢?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老师的事,不能靠老师的逼才去学,更不能认为学习是为了老师。语文知识浩瀚无边,丰富多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很多知识是要靠学生自己去感悟、积累的。学习过程中要多思考,遇到问题一定要想方设法弄明白。学习之所以需要,是因为有不懂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必要学习: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这样的观念,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首先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是老师或其他人不能取代的。
二、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我们这些中下等生最缺的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预习很重要,通过预习学生掌握了一些知识,也清楚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课堂上,再针对学生的疑难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样学习既省力,效果又好。因而,平时常向学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可学生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读读。从不做深入的思考。课堂上交流各自的预习收获时,几乎无人举手,即使有一两个人发言,也只是说一些大家都懂的比较肤浅的知识。怎样才能使学生自觉思考呢?于是,上新课前我就问学生:“同学们课文有没有预习过呢?”学生齐答:“预习过了。”“那有没有不懂的?如果有提出来大家帮你。”无人有问题。“没一个人有问题,说明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老师却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同学们帮我解答一下。”被问的学生基本回答不了我的问题:,这时,我就佯装生气,严肃地说:“问你们有没有不懂的,没有,要你们回答问题却又回答不上来,我都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意思?究竟是怎么预习的?是不是不想配合老师?有没有边读边思考?没有疑问说明大家读懂了课文,那又为什么不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呢……”教育的同时,启发学生如何去预习。“下面,大家把课文再读一遍,看看有没有不太明白的地方。”不一会,断断续续有人举手了。我就趁热打铁,每上新课,我都暗示学生老师会提问的,大部分学生为了避免课堂被提问的尴尬,课前总是认认真真地预习。
三、耐心地培养学生会思考的能力。我们的学生思考的能力不是太强的,而培养这些学生的能力是件挺难的事。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首先要舍得“浪费时间”,必须让学生们经历一个像蝉一样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千万不能为把一堂课的内容都灌输给学生,完满的赶一节课的内容,因此索性把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剥夺”过来,把学生该思考的东西全都包揽到自己头上。而此种做法无疑极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即在学生最想知道的时候,在学生情绪最高昂的时候启发他们。否则,学生永远是不会学习,永远是亦步亦趋,走不出属于自己的路。教师力求讲少、讲精,而不是要讲多、讲透。老师在课堂上全讲透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你所讲的未必是学生最想听的,你每天只是一厢情愿地去讲每一堂课。所以尽量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适当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去思考,甚至留下一些悬念,让他们去探究。当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绝不能急于求成。
四、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对比启发,推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对比启发就是根据对比所具有的揭露矛盾,显示对立的独特功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启发。语文教学中常用人物对比,景物对比,细节对比等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泰格特的小说《窗》就是通过两位病友不同的思想和行为的对比,鲜明地体现了惩恶扬善的主题。
比较启发,促进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比较,即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启发手段。学习《范进中举》,先引导学生对范进中举前后不同情况的对比,来揭示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市侩哲学,接着,我再要求学生把范进和孔乙己进行比较,找出这两人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董,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尽管孔乙己和范进不太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范进的发疯都是封建科举制度害的,学生自然就知道《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一样的主题: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
想象启发,开辟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新天地,想象启发,就是在那些“意在言外”或“言尽而意未尽”的地方,恰到好处地设计出想象型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片思考的新天地。
此外,教师还应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弦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使不合适,只能正面的引导,而不能彻底否定,更不能挖苦、讽刺。因为能提出问题,最起码说他们动脑筋思考了,思考总比不思考好。一节课的知识。能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取。那才是成功的课。因为他们既体验了知识获取过程,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
如果学生们有越来越多的疑问,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学生的进步。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仅有在学校老师教给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他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放手让学生面对新问题独立尝试,可以促使学生自觉联系旧知识进行问题转化,并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会思考了,能力上来了,有了成就感;我们的教学也就进入到了良性循环的理想状态中。
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恰恰最缺少这一点。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帮助孩子掌握思考的技能,使他们走出单纯的知识记忆而善于联想、敢于判断、勇于创造,从而学会学习。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呢?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老师的事,不能靠老师的逼才去学,更不能认为学习是为了老师。语文知识浩瀚无边,丰富多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很多知识是要靠学生自己去感悟、积累的。学习过程中要多思考,遇到问题一定要想方设法弄明白。学习之所以需要,是因为有不懂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必要学习: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这样的观念,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首先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是老师或其他人不能取代的。
二、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我们这些中下等生最缺的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预习很重要,通过预习学生掌握了一些知识,也清楚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课堂上,再针对学生的疑难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样学习既省力,效果又好。因而,平时常向学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可学生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读读。从不做深入的思考。课堂上交流各自的预习收获时,几乎无人举手,即使有一两个人发言,也只是说一些大家都懂的比较肤浅的知识。怎样才能使学生自觉思考呢?于是,上新课前我就问学生:“同学们课文有没有预习过呢?”学生齐答:“预习过了。”“那有没有不懂的?如果有提出来大家帮你。”无人有问题。“没一个人有问题,说明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老师却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同学们帮我解答一下。”被问的学生基本回答不了我的问题:,这时,我就佯装生气,严肃地说:“问你们有没有不懂的,没有,要你们回答问题却又回答不上来,我都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意思?究竟是怎么预习的?是不是不想配合老师?有没有边读边思考?没有疑问说明大家读懂了课文,那又为什么不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呢……”教育的同时,启发学生如何去预习。“下面,大家把课文再读一遍,看看有没有不太明白的地方。”不一会,断断续续有人举手了。我就趁热打铁,每上新课,我都暗示学生老师会提问的,大部分学生为了避免课堂被提问的尴尬,课前总是认认真真地预习。
三、耐心地培养学生会思考的能力。我们的学生思考的能力不是太强的,而培养这些学生的能力是件挺难的事。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首先要舍得“浪费时间”,必须让学生们经历一个像蝉一样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千万不能为把一堂课的内容都灌输给学生,完满的赶一节课的内容,因此索性把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剥夺”过来,把学生该思考的东西全都包揽到自己头上。而此种做法无疑极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即在学生最想知道的时候,在学生情绪最高昂的时候启发他们。否则,学生永远是不会学习,永远是亦步亦趋,走不出属于自己的路。教师力求讲少、讲精,而不是要讲多、讲透。老师在课堂上全讲透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你所讲的未必是学生最想听的,你每天只是一厢情愿地去讲每一堂课。所以尽量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适当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去思考,甚至留下一些悬念,让他们去探究。当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绝不能急于求成。
四、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对比启发,推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对比启发就是根据对比所具有的揭露矛盾,显示对立的独特功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启发。语文教学中常用人物对比,景物对比,细节对比等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泰格特的小说《窗》就是通过两位病友不同的思想和行为的对比,鲜明地体现了惩恶扬善的主题。
比较启发,促进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比较,即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启发手段。学习《范进中举》,先引导学生对范进中举前后不同情况的对比,来揭示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市侩哲学,接着,我再要求学生把范进和孔乙己进行比较,找出这两人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董,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尽管孔乙己和范进不太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范进的发疯都是封建科举制度害的,学生自然就知道《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一样的主题: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
想象启发,开辟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新天地,想象启发,就是在那些“意在言外”或“言尽而意未尽”的地方,恰到好处地设计出想象型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片思考的新天地。
此外,教师还应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弦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使不合适,只能正面的引导,而不能彻底否定,更不能挖苦、讽刺。因为能提出问题,最起码说他们动脑筋思考了,思考总比不思考好。一节课的知识。能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取。那才是成功的课。因为他们既体验了知识获取过程,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
如果学生们有越来越多的疑问,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学生的进步。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仅有在学校老师教给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他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放手让学生面对新问题独立尝试,可以促使学生自觉联系旧知识进行问题转化,并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会思考了,能力上来了,有了成就感;我们的教学也就进入到了良性循环的理想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