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的课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不断改善教与学的方式,还要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发展到今天,教师的课堂逐渐演变成一种生态的课堂。语文的课堂更加要从“知”、“情”、“意”、“活”,来体现它的生态之美。
【关键词】语文; 生态课堂;基本特征生态课堂彰显师生主体生命的本真,充满活力。是呈现生命力的课堂;生态课堂是师生协作,与教学环境共存,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身与心的和谐,和谐是其存在与发展的主要状态和形式;生态课堂中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学相长,生成新知,是共生的课堂;生态课堂凸显生命的个性,体现主体的多元,焕发生命的丰富多彩,是多样化的课堂;生态课堂着眼于师生的未来发展,是明天生活的准备,是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的课堂。健康、生命力、和谐、共生、多样、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课堂的取向。
在字典里查“生态”一词的内涵是:“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延伸到现代课堂来说,就应该是对学生的尊重、唤醒、激励,我认为则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超越。
从本质上说,生态课堂是一个联系的课堂、发展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共生的课堂。本着对“生活化”的课堂,在我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着这些理念进去,学生才不感觉到知识的枯燥和无畏,恰恰相反,还可以和学生一同成长,一同学习,一同探讨,会收获的更多的知识和精神的历练。
只有本着这些理念以及对生态课堂的理解,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才能如鱼得水的把这些“魂”的东西渗透在课堂中。语文“生态课堂”是动情动容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课堂,是走向生活的课堂,是对话教学的课堂。以下则是我对语文生态课堂的初步理解。我认为语文课堂上对文本的解读,对课文的传授离不开生态课堂的“知”、“情”、“意”、“活”。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渗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课堂的“知”
“知”在这里指的是知识。首先是要在课文伊始引起学生对知识产生的兴趣,对知识充满一种渴望。如三年级上册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介绍祖国美丽风光的文章,一开始教师可以展示中国地图,让孩子们对西沙群岛有一个形象的地理位置,一展示地图,孩子们就饶有兴趣的开始找,找自己家乡的位置,找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再找我们课文的西沙群岛,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后,着眼对文本进行解读。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知”,孩子不仅了解到的是课文,从综合方面来讲,孩子更多的了解到了国家的地理知识,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
二、生态课堂的“情”
“情”则是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要营造语文“生态课堂”的情感氛围,提升语文“生态课堂”的审美感悟。语文“生态课堂”要有悟读设计,即是强调感悟式阅读,注重感悟,体验品味,了解情感,要深入文本世界,让学生在悟读中感悟文本的意义,建构自己的世界,陶冶心灵,升华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三年级上册第22课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表达的是对我国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赞美之情,通过体会这种感情,可以让学生进行读书汇报,通过写作交流,让自己不断提升,让语文课堂处处洋溢生命的光辉与和谐的生态之美。
三、生态课堂的“意”
“意”即是指了解文本内容,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并能对学生即时评点,与同学共勉。进入课文的学习,抓住海的结构分层解读,孩子们的思路就清晰,如海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部分组成了西沙群岛。从这几方面作为切入点,孩子也饶有兴趣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下去,去发现语文课堂里对西沙群岛的“富饶”,对岛深深地赞美之情,即时对孩子的见解予以点评,从而碰撞思想的火花,体现生态课堂的“意”。
四、生态课堂的“活”
“活”是把课堂的知识带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内容。是要创设语文“生态课堂”的体验环境。语文“生态课堂”要有赏读设计,一是让学生品味鉴赏文本的主题,还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地弥补课文空白。活化文本内容,创设相似情境,唤起生活经验,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设身处地,与作者共鸣。如课文的词语“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海水的“瑰丽无比”、贝壳的“千奇百怪”……这些词语一方面让孩子学会掌握了,一方面让孩子去细细体味,孩子们都能感受得到“美”的熏陶,那么你眼中的西沙群岛还有什么,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描写,弥补课文的空白,做到从课文中走到现实生活中来,体现了生态课堂的“活”。
生态课堂的初探,也许只能谈及其皮毛,更重要的是我们有理念,有不懈的追求,营造出有序、有情、有效、有趣的课堂,那么课堂的成功离我们会越来越近。
有人问我教育的座右铭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做一名教育的农人,默默无闻地在三尺讲台上耕耘。”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他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生长生成,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造。”这样说来,面对植物的种子,你只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通过辛勤的劳作,一定能使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注意题型、思路、规律的总结。
3、分组合作,讨论解疑:这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更是让全体同学把思路打开,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全面掌控,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 绕 问 题 进 行 交 流、讨 论 甚 至 争 论。首先在组内三个层次中分层一对一讨论,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仍然解决不了的向上一层同学请教,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解决问题。注意讨论时要控制好时间进行有效讨论,要做好勾画记录。同时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便展示。老师要巡回收集学生讨论中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针对性点拨。
总而言之,此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修、创新凝聚了我校老师的集体智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怎样教的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教学机制》教育科学出版社
[3]《高效课堂》陕西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语文; 生态课堂;基本特征生态课堂彰显师生主体生命的本真,充满活力。是呈现生命力的课堂;生态课堂是师生协作,与教学环境共存,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身与心的和谐,和谐是其存在与发展的主要状态和形式;生态课堂中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学相长,生成新知,是共生的课堂;生态课堂凸显生命的个性,体现主体的多元,焕发生命的丰富多彩,是多样化的课堂;生态课堂着眼于师生的未来发展,是明天生活的准备,是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的课堂。健康、生命力、和谐、共生、多样、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课堂的取向。
在字典里查“生态”一词的内涵是:“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延伸到现代课堂来说,就应该是对学生的尊重、唤醒、激励,我认为则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超越。
从本质上说,生态课堂是一个联系的课堂、发展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共生的课堂。本着对“生活化”的课堂,在我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着这些理念进去,学生才不感觉到知识的枯燥和无畏,恰恰相反,还可以和学生一同成长,一同学习,一同探讨,会收获的更多的知识和精神的历练。
只有本着这些理念以及对生态课堂的理解,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才能如鱼得水的把这些“魂”的东西渗透在课堂中。语文“生态课堂”是动情动容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课堂,是走向生活的课堂,是对话教学的课堂。以下则是我对语文生态课堂的初步理解。我认为语文课堂上对文本的解读,对课文的传授离不开生态课堂的“知”、“情”、“意”、“活”。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渗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课堂的“知”
“知”在这里指的是知识。首先是要在课文伊始引起学生对知识产生的兴趣,对知识充满一种渴望。如三年级上册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介绍祖国美丽风光的文章,一开始教师可以展示中国地图,让孩子们对西沙群岛有一个形象的地理位置,一展示地图,孩子们就饶有兴趣的开始找,找自己家乡的位置,找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再找我们课文的西沙群岛,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后,着眼对文本进行解读。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知”,孩子不仅了解到的是课文,从综合方面来讲,孩子更多的了解到了国家的地理知识,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
二、生态课堂的“情”
“情”则是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要营造语文“生态课堂”的情感氛围,提升语文“生态课堂”的审美感悟。语文“生态课堂”要有悟读设计,即是强调感悟式阅读,注重感悟,体验品味,了解情感,要深入文本世界,让学生在悟读中感悟文本的意义,建构自己的世界,陶冶心灵,升华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三年级上册第22课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表达的是对我国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赞美之情,通过体会这种感情,可以让学生进行读书汇报,通过写作交流,让自己不断提升,让语文课堂处处洋溢生命的光辉与和谐的生态之美。
三、生态课堂的“意”
“意”即是指了解文本内容,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并能对学生即时评点,与同学共勉。进入课文的学习,抓住海的结构分层解读,孩子们的思路就清晰,如海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部分组成了西沙群岛。从这几方面作为切入点,孩子也饶有兴趣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下去,去发现语文课堂里对西沙群岛的“富饶”,对岛深深地赞美之情,即时对孩子的见解予以点评,从而碰撞思想的火花,体现生态课堂的“意”。
四、生态课堂的“活”
“活”是把课堂的知识带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内容。是要创设语文“生态课堂”的体验环境。语文“生态课堂”要有赏读设计,一是让学生品味鉴赏文本的主题,还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地弥补课文空白。活化文本内容,创设相似情境,唤起生活经验,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设身处地,与作者共鸣。如课文的词语“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海水的“瑰丽无比”、贝壳的“千奇百怪”……这些词语一方面让孩子学会掌握了,一方面让孩子去细细体味,孩子们都能感受得到“美”的熏陶,那么你眼中的西沙群岛还有什么,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描写,弥补课文的空白,做到从课文中走到现实生活中来,体现了生态课堂的“活”。
生态课堂的初探,也许只能谈及其皮毛,更重要的是我们有理念,有不懈的追求,营造出有序、有情、有效、有趣的课堂,那么课堂的成功离我们会越来越近。
有人问我教育的座右铭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做一名教育的农人,默默无闻地在三尺讲台上耕耘。”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他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生长生成,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造。”这样说来,面对植物的种子,你只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通过辛勤的劳作,一定能使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注意题型、思路、规律的总结。
3、分组合作,讨论解疑:这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更是让全体同学把思路打开,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全面掌控,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 绕 问 题 进 行 交 流、讨 论 甚 至 争 论。首先在组内三个层次中分层一对一讨论,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仍然解决不了的向上一层同学请教,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解决问题。注意讨论时要控制好时间进行有效讨论,要做好勾画记录。同时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便展示。老师要巡回收集学生讨论中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针对性点拨。
总而言之,此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修、创新凝聚了我校老师的集体智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怎样教的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教学机制》教育科学出版社
[3]《高效课堂》陕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