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让他们先入为主的先经历一番作者的人生,体会出作者行文时所蕴含的感情,再去充分感受和品味语言。运用情境导入法可以使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理解与感受相结合,直观形象地激发的情感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学便成了一种带有色彩的意向活动,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乐中求美、美中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导入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30-01
在《湖心亭看雪》一课的教学中,考虑到作者背景比较复杂,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我尝试了情境导入的教学方法,竟取得了意向不到的效果,据此我就本册教材我教学活动中使用情境导入方法的课例做了一番小结,发现了一些规律,在此与同行交流。
1 哪些课文适用情境导入法
作者背景较复杂的,写作时心境微妙的,距离学生生活较遥远的课文均适用。如:人教版八年级上中《记承天寺夜游》《登岳阳楼》《湖心亭看雪》无疑较为典型。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酿成"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苏辙等的营救,十二月得以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这种一落千丈的人生落差有几人能够体会,也必是经历了如此才能让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名垂青史。
张岱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张岱自序:"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身处时代的风口浪尖,亲历朝代的更替,由富家公子到潦倒落魄,个中滋味也只有张岱能品吧?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仅提到这一句就可以想象诗人的遭际,前半生的仕途功名与后半生的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十来岁的孩子如何能够理解这些深切的亡国之恨、颠沛之苦?
可以想见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对于这些不问世事的孩子来说是不易理解甚至是不能理解的,既是理解不了又何谈品其滋味、赏其语言呢?读来还不味同嚼蜡?
我们知道"言为心声","诗歌缘情而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让他们先入为主的先经历一番作者的人生,体会出作者行文时所蕴含的感情,再去充分感受和品味语言。即是我在这类文学作品教学中所使用的情境导入法。
2 情境导入法如何操作?
下面以《湖心亭看雪》为例讲讲这种方法的操作方法。
在施教时,我将全班分为男生女生两大阵营,男生为亲历者,女生为旁观者。接着开始创设情境。
我要求男生想象:你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生活富足,整日过着赏山玩水的优游生活,你擅长音律,精通调琴,善于品茗,精于收藏--你如何评价自己的生活?并要求女生参与评价你身边的这个男生。学生回答:高雅、脱俗、富有生活情趣……
一个冬天,大雪连下了三天三夜,第三天夜里你出门看雪--请问男生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女生如何看待此男生的此举动?学生答:这个时间人少,雪景独特,女生认为此男生特立出群,清高……
忽然你遇见了一个同在赏雪的人--男生认为自己应把他视为知己,高兴不已,女生则认为不可思议……
分别时你们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为什么?男生认为这才符合自己的脱俗性格,一切随缘,不拘泥于流俗,女生认为这种人很洒脱……
有一天你的国家败亡了,你逃到山中过期了隐居的生活,贫困潦倒,提笔写下多年前的这次赏雪经历--这时的你作何感想?学生认为应该会唏嘘不已,有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将学生的发言汇总在黑板上你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神已经梳理出来了,而且学生接受的很自然,很主动。这时候告诉他们这个男生就是张岱,他所写的这篇文章就是《湖心亭看雪》,再进入课文。之后的课文梳理简单明了,学生轻松愉悦的接受了课文知识与情感的双重信息。
由此我们发现在情境导入法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将所教课文烂熟于心,将作者生平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贯通。然后设计巧妙的环节让学生去想象去亲历作者的人生,在经历中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参与面,争取让最广泛的学生感受和经历。
3 在教学实践中收效如何?
余音袅袅!教学效率提高了,走进情境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更敏捷也更准确,缩短了教师引导的时间,降低了引导难度,无论字词句的把握,还是对文章的品读和赏析都很轻松、到位。教学双方达到空前的默契。
由此可见,运用情境导入法可以使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理解与感受相结合,直观形象地激发的情感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学便成了一种带有色彩的意向活动,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乐中求美、美中育人的目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文协雕龙》)"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二十韵》)……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这些古来就为文学家、评论家、教育学家们所共同关注的话题,今天指导我们入情而后披文,带领学生徜徉在中国古文学的绮丽风光中。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导入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30-01
在《湖心亭看雪》一课的教学中,考虑到作者背景比较复杂,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我尝试了情境导入的教学方法,竟取得了意向不到的效果,据此我就本册教材我教学活动中使用情境导入方法的课例做了一番小结,发现了一些规律,在此与同行交流。
1 哪些课文适用情境导入法
作者背景较复杂的,写作时心境微妙的,距离学生生活较遥远的课文均适用。如:人教版八年级上中《记承天寺夜游》《登岳阳楼》《湖心亭看雪》无疑较为典型。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酿成"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苏辙等的营救,十二月得以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这种一落千丈的人生落差有几人能够体会,也必是经历了如此才能让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名垂青史。
张岱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张岱自序:"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身处时代的风口浪尖,亲历朝代的更替,由富家公子到潦倒落魄,个中滋味也只有张岱能品吧?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仅提到这一句就可以想象诗人的遭际,前半生的仕途功名与后半生的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十来岁的孩子如何能够理解这些深切的亡国之恨、颠沛之苦?
可以想见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对于这些不问世事的孩子来说是不易理解甚至是不能理解的,既是理解不了又何谈品其滋味、赏其语言呢?读来还不味同嚼蜡?
我们知道"言为心声","诗歌缘情而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让他们先入为主的先经历一番作者的人生,体会出作者行文时所蕴含的感情,再去充分感受和品味语言。即是我在这类文学作品教学中所使用的情境导入法。
2 情境导入法如何操作?
下面以《湖心亭看雪》为例讲讲这种方法的操作方法。
在施教时,我将全班分为男生女生两大阵营,男生为亲历者,女生为旁观者。接着开始创设情境。
我要求男生想象:你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生活富足,整日过着赏山玩水的优游生活,你擅长音律,精通调琴,善于品茗,精于收藏--你如何评价自己的生活?并要求女生参与评价你身边的这个男生。学生回答:高雅、脱俗、富有生活情趣……
一个冬天,大雪连下了三天三夜,第三天夜里你出门看雪--请问男生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女生如何看待此男生的此举动?学生答:这个时间人少,雪景独特,女生认为此男生特立出群,清高……
忽然你遇见了一个同在赏雪的人--男生认为自己应把他视为知己,高兴不已,女生则认为不可思议……
分别时你们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为什么?男生认为这才符合自己的脱俗性格,一切随缘,不拘泥于流俗,女生认为这种人很洒脱……
有一天你的国家败亡了,你逃到山中过期了隐居的生活,贫困潦倒,提笔写下多年前的这次赏雪经历--这时的你作何感想?学生认为应该会唏嘘不已,有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将学生的发言汇总在黑板上你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神已经梳理出来了,而且学生接受的很自然,很主动。这时候告诉他们这个男生就是张岱,他所写的这篇文章就是《湖心亭看雪》,再进入课文。之后的课文梳理简单明了,学生轻松愉悦的接受了课文知识与情感的双重信息。
由此我们发现在情境导入法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将所教课文烂熟于心,将作者生平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贯通。然后设计巧妙的环节让学生去想象去亲历作者的人生,在经历中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参与面,争取让最广泛的学生感受和经历。
3 在教学实践中收效如何?
余音袅袅!教学效率提高了,走进情境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更敏捷也更准确,缩短了教师引导的时间,降低了引导难度,无论字词句的把握,还是对文章的品读和赏析都很轻松、到位。教学双方达到空前的默契。
由此可见,运用情境导入法可以使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理解与感受相结合,直观形象地激发的情感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学便成了一种带有色彩的意向活动,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乐中求美、美中育人的目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文协雕龙》)"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二十韵》)……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这些古来就为文学家、评论家、教育学家们所共同关注的话题,今天指导我们入情而后披文,带领学生徜徉在中国古文学的绮丽风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