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辅导员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其心理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材,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促进辅导员心理及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和谐发展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和谐 健康人格
开拓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在心理管理中,引入在其它方面相对有效的管理理念,建立一个激励强,能有效开发辅导员潜能及预防辅导员心理问题的新体系非常有意义。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心理建设问题,不仅可以解决具体的、现实的个人问题,还可以帮助高校管理者和辅导员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帮助高校消除导致心理问题的因素,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科学评估职业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学研究发现,导致一个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与工作有关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调查辅导员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了解辅导员的压力、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等,并聘请心理学专家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二、妥善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辅导员只有合理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才能实现身心的平衡和稳定。一些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协调好这两方面的关系,这不仅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可能对家庭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通過培训、讲座、旅游、休假等各种形式,指导和帮助辅导员协调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另外一方面,辅导员自身要懂得珍惜那些容易被自己忽视但却对自己十分重要的东西,让辅导员获得更多的关爱、快乐、健康和幸福。
三、塑造辅导员的健康人格
前苏联学者彼德安德列认为,人格是一种社会的创造自我,是通过人的心理与社会的合作塑造成的。辅导员只有通过人格构建,才能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健康人格,才能以高尚的人格熏陶、影响学生。因此,辅导员的人格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和辅导员本人共同努力。
1.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人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成长与发展起来的。教育是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是社会为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的活动。因此,辅导员只有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才能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才能成为健康的人格。文化是特定社会中特有的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它一般包括技术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高尚、发达、文明的文化环境是健全辅导员人格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反之,辅导员健全的人格又为文化发展提供保障。
学校作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场所,所以,辅导员健康人格的构建离不开学校。对于学校而言,关键是要建立健全辅导员人格构建的学习培训机制、考评监督机制和奖励约束机制。建立辅导员人格构建的学习培训机制要求把辅导员人格构建作为辅导员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将辅导员的人格构建制度化、规范化;建立考评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人格考评和社会监督的作用,这是提高辅导员人格水平的重要保证,是能够激励督促辅导员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职责,构建高尚人格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可以建立个人自评、辅导员互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人格考评机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通过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依法执教、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辅导员及其优秀事迹大力表彰,同时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台广泛宣传,在辅导员队伍中营造争优创优的声势和气氛,促使他们向着积极的方面努力,从而达到提高职业素质,完善其人格的目的。
2.加强辅导员的自我调试
自我调试的过程就是辅导员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适应的过程,是人格构建的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正确的自我调试是矫治人格障碍,塑造健康人格的有效方法。
(1)重视自身的主体性
辅导员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自觉塑造健康向上的积极人格,实现自信、自强、自尊、自控、自爱。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实现健康人格的构建;辅导员还要学会自我反省,把学习、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格的内化。
(2)正确评价自我,悦纳自我
有人格障碍的辅导员大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要么过高估计自己,过于自信;要么过低评价自己,过于自卑,对自身人格的缺陷不能正视。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的策略研究,要提高认识,培养辅导员科学的思维方式,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对自身的长处、短处和存在的问题要有清晰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使“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处于均衡、协调状态。
(3)加强行为训练,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人的行为受到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因素影响,个人必须具备正确的认知、合理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其行为才能顺利的实施,并且持续的发展。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建立正确的认知,管理自己的情感,强化自己的意志。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训练,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增强社会交往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总之,健康人格的塑造主要采取择优和汰劣的方法,即自觉选择某些良好的人格品质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自觉针对自己人格上的缺点、弱点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1]张长伟.高校贫困生的正式支持网络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董艳梅.个体咨询方式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运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3]王笙.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工作之浅见[J].高教高职研究,2008,(4).
[4]韩强.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4).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和谐 健康人格
开拓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在心理管理中,引入在其它方面相对有效的管理理念,建立一个激励强,能有效开发辅导员潜能及预防辅导员心理问题的新体系非常有意义。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心理建设问题,不仅可以解决具体的、现实的个人问题,还可以帮助高校管理者和辅导员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帮助高校消除导致心理问题的因素,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科学评估职业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学研究发现,导致一个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与工作有关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调查辅导员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了解辅导员的压力、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等,并聘请心理学专家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二、妥善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辅导员只有合理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才能实现身心的平衡和稳定。一些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协调好这两方面的关系,这不仅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可能对家庭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通過培训、讲座、旅游、休假等各种形式,指导和帮助辅导员协调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另外一方面,辅导员自身要懂得珍惜那些容易被自己忽视但却对自己十分重要的东西,让辅导员获得更多的关爱、快乐、健康和幸福。
三、塑造辅导员的健康人格
前苏联学者彼德安德列认为,人格是一种社会的创造自我,是通过人的心理与社会的合作塑造成的。辅导员只有通过人格构建,才能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健康人格,才能以高尚的人格熏陶、影响学生。因此,辅导员的人格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和辅导员本人共同努力。
1.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人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成长与发展起来的。教育是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是社会为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的活动。因此,辅导员只有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才能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才能成为健康的人格。文化是特定社会中特有的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它一般包括技术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高尚、发达、文明的文化环境是健全辅导员人格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反之,辅导员健全的人格又为文化发展提供保障。
学校作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场所,所以,辅导员健康人格的构建离不开学校。对于学校而言,关键是要建立健全辅导员人格构建的学习培训机制、考评监督机制和奖励约束机制。建立辅导员人格构建的学习培训机制要求把辅导员人格构建作为辅导员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将辅导员的人格构建制度化、规范化;建立考评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人格考评和社会监督的作用,这是提高辅导员人格水平的重要保证,是能够激励督促辅导员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职责,构建高尚人格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可以建立个人自评、辅导员互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人格考评机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通过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依法执教、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辅导员及其优秀事迹大力表彰,同时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台广泛宣传,在辅导员队伍中营造争优创优的声势和气氛,促使他们向着积极的方面努力,从而达到提高职业素质,完善其人格的目的。
2.加强辅导员的自我调试
自我调试的过程就是辅导员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适应的过程,是人格构建的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正确的自我调试是矫治人格障碍,塑造健康人格的有效方法。
(1)重视自身的主体性
辅导员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自觉塑造健康向上的积极人格,实现自信、自强、自尊、自控、自爱。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实现健康人格的构建;辅导员还要学会自我反省,把学习、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格的内化。
(2)正确评价自我,悦纳自我
有人格障碍的辅导员大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要么过高估计自己,过于自信;要么过低评价自己,过于自卑,对自身人格的缺陷不能正视。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的策略研究,要提高认识,培养辅导员科学的思维方式,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对自身的长处、短处和存在的问题要有清晰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使“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处于均衡、协调状态。
(3)加强行为训练,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人的行为受到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因素影响,个人必须具备正确的认知、合理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其行为才能顺利的实施,并且持续的发展。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建立正确的认知,管理自己的情感,强化自己的意志。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训练,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增强社会交往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总之,健康人格的塑造主要采取择优和汰劣的方法,即自觉选择某些良好的人格品质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自觉针对自己人格上的缺点、弱点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1]张长伟.高校贫困生的正式支持网络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董艳梅.个体咨询方式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运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3]王笙.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工作之浅见[J].高教高职研究,2008,(4).
[4]韩强.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