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数养,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因此,培养学生数感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本文从三方面谈了谈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加强动手操作;创设生活情境,在现实中感受;小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交流。
关键词:数感 培养 教学活动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的重要结构变量,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制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的方法(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可靠性进行检验等等。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基于以上认识,我想谈谈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动手操作,在实践中理解数的意义,培养学生数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理解数的意义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策略之一。例如,在一年级“11—20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数小棒、摆小棒的过程中认识“11—20各数”。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摆出12根小棒,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有的学生摆1根1根的,有的摆2根2根的,也有的学生摆出10根和2根等等。在展示了学生多种摆法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认为哪种摆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是12根呢?这样,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自觉地优化了摆法。接着,教师又问:你能用这种方法摆出16吗?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了十几的大小。
二、创设生活情境,在现实中感受数的大小,培养学生数感。
数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学生认识数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一次一次数生活中的数、一次一次认生活中的数进行的。让学生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苹果(挂图出示),数一数听课的有多少位老师,数一数老师口袋里有多少件小礼物,认一认门牌号,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在课的最后,我还让学生捏一捏10张纸和20张纸,在比较中感知它们的厚薄。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我创设了篮球队员选拔的情境,出示(1)号表格,问:选哪位队员呢?
学生争论中得出:只知道投中的一个量还不行,必须知道投的次数。再出示(2)号表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必须知道每个队员投中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自觉地引出了百分数。这样,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不仅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而且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本节课的练习也紧紧从生活实际入手,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写10个百分数,停下来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写出的百分数的个数是总个数的百分之几;说说自己大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的百分之几,估计飞盘上各种颜色分别占飞盘面的百分之几;说说“神州”系列飞船发射的成功率是多少;并联系常用的成语“百里挑一、百发百中……”用百分数表示它们各自的含义。这样,学生在身边的实际生活中认识了百分数,并感受到了百分数的大小。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交流数,培养学生数感。
合作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已被我们广泛认可。在合作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接受别人对数的体验和表达,学习别人表示数的方式和方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低年级,根据他们年龄小的特点,一年级主要采取同桌合作,二、三年级学生主要是4人一组进行合作,高年级主要是6人一组合作学习。每次合作学习都以组为单位给予奖励,刺激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合作学习,可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如在三年级“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首先创设小玲一家买家电的情境,出示爸爸的问题:电视机和空调器相比,哪一台的价格低一些?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由于学生有了三位数比较大小的旧知,在交流中争先恐后地发言,并且在交流中获得了完整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弥补了个别学生语言表达不完整的缺陷。
我们知道,“数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从学生身边的数学入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感受数学、发现数学、探索数学,从而爱好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将继续努力,从更多方面探索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
关键词:数感 培养 教学活动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的重要结构变量,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制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的方法(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可靠性进行检验等等。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基于以上认识,我想谈谈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动手操作,在实践中理解数的意义,培养学生数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理解数的意义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策略之一。例如,在一年级“11—20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数小棒、摆小棒的过程中认识“11—20各数”。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摆出12根小棒,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有的学生摆1根1根的,有的摆2根2根的,也有的学生摆出10根和2根等等。在展示了学生多种摆法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认为哪种摆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是12根呢?这样,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自觉地优化了摆法。接着,教师又问:你能用这种方法摆出16吗?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了十几的大小。
二、创设生活情境,在现实中感受数的大小,培养学生数感。
数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学生认识数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一次一次数生活中的数、一次一次认生活中的数进行的。让学生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苹果(挂图出示),数一数听课的有多少位老师,数一数老师口袋里有多少件小礼物,认一认门牌号,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在课的最后,我还让学生捏一捏10张纸和20张纸,在比较中感知它们的厚薄。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我创设了篮球队员选拔的情境,出示(1)号表格,问:选哪位队员呢?
学生争论中得出:只知道投中的一个量还不行,必须知道投的次数。再出示(2)号表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必须知道每个队员投中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自觉地引出了百分数。这样,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不仅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而且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本节课的练习也紧紧从生活实际入手,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写10个百分数,停下来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写出的百分数的个数是总个数的百分之几;说说自己大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的百分之几,估计飞盘上各种颜色分别占飞盘面的百分之几;说说“神州”系列飞船发射的成功率是多少;并联系常用的成语“百里挑一、百发百中……”用百分数表示它们各自的含义。这样,学生在身边的实际生活中认识了百分数,并感受到了百分数的大小。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交流数,培养学生数感。
合作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已被我们广泛认可。在合作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接受别人对数的体验和表达,学习别人表示数的方式和方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低年级,根据他们年龄小的特点,一年级主要采取同桌合作,二、三年级学生主要是4人一组进行合作,高年级主要是6人一组合作学习。每次合作学习都以组为单位给予奖励,刺激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合作学习,可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如在三年级“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首先创设小玲一家买家电的情境,出示爸爸的问题:电视机和空调器相比,哪一台的价格低一些?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由于学生有了三位数比较大小的旧知,在交流中争先恐后地发言,并且在交流中获得了完整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弥补了个别学生语言表达不完整的缺陷。
我们知道,“数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从学生身边的数学入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感受数学、发现数学、探索数学,从而爱好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将继续努力,从更多方面探索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